《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b549f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74.png)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
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美听,美读,美析)第一教学模块:美听。
请学生第一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二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仍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三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看着屏幕,轻声的跟读,并感受诗人流露的情感。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听别人的朗读,下面换由我们自己实践了。
)第二教学模块:美读。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全诗,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把握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请其他的同学注意这位同学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相比,在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有何不同。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合集8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合集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e6d1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d.png)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合集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4b325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4.png)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六)精读品味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九)课堂总结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十)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再别康桥》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31f20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b.png)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妩媚河身的两岸,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再别康桥教案(15篇)
![再别康桥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cd50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d.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再别康桥》教案6篇
![《再别康桥》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1f79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63.png)
《再别康桥》教案6篇《再别康桥》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导入】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
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
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
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
《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再别康桥》教案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d53d1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2.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十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70b4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2.png)
有关《再别康桥》的教案(通用9篇)I. 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学生阅读和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II.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2.细读诗歌《再别康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学会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III. 教学内容1. 徐志摩的背景和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成就;•解释背景: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的情感和经历;•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诗歌《再别康桥》的细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和结构;•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诗歌分析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给全班;•分析诗歌的词句、意象和结构;•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风格和主题;4. 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以《再别康桥》为灵感;•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点评;IV.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活动;2.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理清诗歌中的情节和结构;3.独立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能力;V. 教学资源1.电子版《再别康桥》原文;2.徐志摩的简介和相关资料;3.诗歌分析模板和指导材料;4.思维导图工具;5.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VI. 教学评估方式1.学生小组的诗歌分析和讨论成果;2.学生对《再别康桥》的阅读和理解;3.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VII. 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2.探索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创作;3.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朗诵和表达能力;VIII. 参考文献1.徐志摩. (1928). 再别康桥.2.李昂. (2018). <>创作背景辨析.《世纪》, 27(03), 195-196.以上是本教案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1b6bb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1.png)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
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
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4。
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再别康桥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
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动2【讲授】再别康桥二、背景1、关于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
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
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3、作者其他名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a554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2.png)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dac33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4.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集锦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34204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e.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范文集锦五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教学重点:1、诗人情感的把握;2、学会朗读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朗诵《再别康桥》: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老师配乐朗读3.学生自由读4.全班齐读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e2111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b.png)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
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1d919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b.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10篇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6d15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4.png)
《再别康桥》教案有关《再别康桥》教案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作者:(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作者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作者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f1ebf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6.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
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
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
“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整体思路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
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
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锦5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bf16f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7.png)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锦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
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
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
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
抒情诗。
2。
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
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
“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
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集锦5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集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5e40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6.png)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模板集锦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4e78d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5.png)
再别康桥教案五篇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篇1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44a62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7.png)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赏析,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美;
4.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三、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
四、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
☉课前反复熟读作品,整体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课前尝试着模仿原作进行自我创作,结合课堂教学再读修改、创作。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诗歌感情抒发的基调):
教师:自古以来,每当遭遇离别和守望,总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曾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更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
曾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坦然!
曾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一份沉重;
更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一份洒脱、一份飘逸!
那么,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抒发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1.学生散读,探究。
2.鼓励学生演示朗读。
师生简要点评,围绕:是否“入境”!(“意象”与“意境”的整体把握问题)3.学生发言,交流(略,相机鼓励与点拨!)
4.定位:于柔美与缠绵之中的一份深深的留恋、一份无尽的依惜、一份淡泊的飘逸……
5.播放《在水一方》,以作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声中,你从中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意象?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缓意境——悠远、朦胧美
(二)鉴赏(简介背景,体味诗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师: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
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
他曾经这样动情地说过:“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
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激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那么,诗人的缕缕情思,融入了哪些意象之中呢?
1.再请学生演读。
2.学生交流。
(略,简要点评)
3.归结:“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潭水”、“长篙”、“星辉”等……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应该有送行的人,他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
但这一切,都没有摄入诗人的镜头,偏偏选择了这些富于色彩、姿态等特色的意象,避俗世柔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感。
4.追问:这些朴素自然的意象又如何幻化成作者心中、读者眼中的意境之美呢?
(1)学生交流。
(略)
(2)教师提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联想、想象(虚实);动静;语言、修辞……
(3)归结: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中的意象分别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这也就是闻一多先生崇尚的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绘画美”!
4.学生活动
(1)分组交流自行创作的诗歌,重在围绕意象及创设的意境;
(2)推荐交流(若干,时间关系,以2首为宜!)
(3)学生点评,教师适当点拨
(4)聆听配乐朗诵
(5)鼓励学生以“共鸣者”的心态朗读原作:
(6)齐读一遍。
(三)鉴赏(简要体味“音乐美”和“建筑美”)
1.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故而富有“音乐美”
归结: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2.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故而富有“建筑美”
归结: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
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四)鉴赏(结合“诗眼”,把握诗歌精巧的构思)(重点在“其次”上)(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归结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心中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只愿做“一条水草”的体验……
追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归结:——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再次拓展:教师导引——原来,这人世间,至情、至善、至美之境,可圈、可点、可发之气,在诗中得到了境迁天外、气贯长虹般地体现!让我们大家跟随着王洛宾的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去细心地呵护自己心中的“康桥”吧!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