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箸”
两根形态、重量、材质完全一样的小棍,在手指的灵活动作下完成挑,拨,夹,拌等动作,将珍馐美味送进人们口中,这就是被西方人称为“奇妙的魔棍”的筷子。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8亿以上人口使用筷子,涵盖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上至八句老翁,下至几岁孩童,都会使用筷子。

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棍子,它早已将诸多中华文化因子包蕴其中。

名称流变
关于筷子的起源,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有许多版本:诸如神鸟为帮助姜子牙免受恶妻毒害,指点他用竹枝进食:妲己为讨纣王欢心用玉簪夹取食物等,但都没有历史依据。

相传,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用树枝捞取烫食,这一传说虽非正史,但却符合人类的生活发展规律。

筷子起源于何时,学界争论不一。

有人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了木筷、竹筷,到了夏商,人们开始使用玉筷、牙筷,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金属筷。

唐代以后,贵族及富庶之家常使用银筷。

“银筷试毒”(即将银筷放入有毒的饭莱中,银筷会变黑)纵然是传说,但银离子确有杀菌灭毒作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校将一根棒弯成两根,如同鸟嘴形状的钳子,再对折,这是筷子最初的雏形。

先秦时期,筷子称“校”或“笑”。

按《礼记》所载,“羹之有菜者用校”,即用挾从滚烫的羹中取出菜、肉。

最初,人们一般选用树枝或动物角骨,之后发现竹枝轻便、光滑,且易于使用,因而将之作为“挾”的首选。

西周时期重礼制,主食在左,羹在右,吃饭、喝粥时用“匕”,食羹时用“挾”,可见,餐具使用的习惯性礼仪在此时已经形成。

箸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已有“箸”这一称呼,但魏晋时期多用“筋”。

《世说新语》载,“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王蓝田用筷子夹不到鸡蛋,气急败坏,将其扔在地上,不可谓不性急。

唐以后,“箸”的使用渐多,仅李白诗作中就多次出现,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等。

在古代,“玉柱”、“提策”、“齐肩大士”等亦成为筷子的美称。

筷有人认为,“箸”的广泛使用是从明代开始的,因其时稻米已广泛种植。

“筷子”一词的出现,也在明代。

按陆荣《菽园杂记》所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

”吴地船家忌讳“箸”与“住”、“蛀”同音,渔民最怕船停“住”没有生意,或船“蛀”漏水无法捕鱼。

按照惯常做法,遇到避讳者,一般取同义词取代,将“住”改为“快”则是取其反义——行船迅速。

因“快”不含有“箸”的意义,造字者便在其上加了竹字头。

大约因为是民间造字,清代的《康熙字典》只收录了“箸”,没有收录“筷”,但“筷子”一词已在民间流传开来。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三次称“箸”,两次叫“筋”,四次直呼“筷子”。

从“箸”到“筷”的演变,反映了国人趋吉避凶的心理。

因“快”原本含有愉快、
舒畅的意义,“筷子”便有祈福、求吉的寓意,成为民俗中的吉祥物,常在各地婚庆、节日中出现。

比如,过去苏北一带闹新房时,将十双红筷子穿进窗户,寓意十全十美。

宾客则到洞房高唱“筷子筷子,快快生子”的《穿筷歌》。

土家族新娘出嫁,跨出门槛后,要将两把筷子使劲撒出去,取“快生贵子”的吉祥意义。

内蒙古地区的婚庆中还有筷子舞: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部位,声音清脆,节奏鲜明,肢体灵活翻绕耸动,令人愉悦、兴奋。

“箸”与文化
用箸礼仪中国人崇尚礼制,餐具作为重要的礼器,其使用有一套完整、独特的礼法。

在古代,筷子的使用有许多禁忌。

宴请别人时,要请客人中年纪最大的人首先动筷子;如果是家宴,一般由家中长者动第一筷;如果是官宴,第一个动筷者官位最高。

在整个用餐过程中,使用长短不一的筷子会被视作“三长两短”:将筷子横叉在饭碗中就成了“当众上香”;掉了筷子,则是“落地惊神”,这些都被视为不吉之兆。

在吃饭时发出声响、夹菜时汤汁落在盘外、用筷子乱拨食物、将筷子交叉放在桌上、敲击盘碗等,则是缺少教养的表现。

中国人的宴席一定要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如果主人或者最尊贵的客人不动鱼,别人是不可以吃的,正所谓的“一箸定乾坤,二箸开阡陌”。

鱼头和鱼尾要最后吃,象征善始善终。

变与不变筷子用材多样,竹、木材、兽骨(角)、玉石、金属等皆可;筷子的雕饰多种多样,线纹、涡纹最为常见: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甚至可以题诗刻联,烙印绘画,做镶嵌与雕镂。

但无论使用什么材料,做什么雕饰,筷子终究是两根长而直的小棍。

因筷子外观竖直、使用时要协调一致,中国人便赋予其正直,坚韧,朴实,长久,和谐等文化属性,因而筷子可以馈赠、寄情、歌咏、收藏等,不过,其本质属性依旧是作为餐具使用。

千变万变,本质不变。

阴阳与乾坤小小筷子,大有乾坤。

人们夹莱时,两根筷子一根主动,一根配合,主动的一根为阳,配合的一根为阴,此为太极两仪。

主动的可转为配合,配合的可转为主动,此为阴阳的互动、转化,但两者缺一不可。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此为乾坤。

古人讲“天圆地方”,圆者是乾,方者为地,拿筷子时一定是圆头在下,方头在上,坤上乾下,这是“地天泰”,有和顺畅达的祥之意。

如果反过来,就成了“天地否”,象征着闭塞不通。

拿筷子如果颠倒乾坤,会贻笑大方。

天地人筷子怎么拿也大有讲究: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在中,无名指、小指在下。

殊不知,这其中有竟“天地人”的寓意:夹菜时,五指中食指为要,但拇指却压在其上约束它。

食指巧而拇指笨,食指象征高位重权之帝王天子,监管它的拇指可解释成民心、法律、天道等等,此二者是“天”。

无名指、小指较弱,为“地”:其位在下,无职无权,需互相依靠,彼此扶持。

中指最长,象征着作为万物灵长的“人”。

为人上有天威,下有民怨;上有高堂,下有妻小。

千难万难做人最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筷子的属性和功用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注重德治,强调人际关系等内涵。

筷子文化由陆地农业文明催生而出,它不同于山地沙漠文化圈中的以手抓食,以及海洋商业文化圈中的使用刀叉。

商周之前,中国人也习
惯于以手抓食,今天的中国台湾高山族,新疆维吾尔族以及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还保留有这一习惯。

西方人使用刀叉,采用分餐制,而中国人则使用筷子,采用合餐制。

将这种差异抽象化,我们可以理解为西方人强调科学精神,宣扬个体意识,注重分析思维;中国人则更多地表现强调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和群體意识,偏重于综合思维。

史海“箸”事
在史籍以及民间传说中,有许多与筷子有关的故事,现仅列举一二。

纣王在中国历史中是暴君的代名词。

一日,箕子见纣王使用了用象牙做的筷子,便预见纣王的奢侈生活将以此为开端,亡国之祸不远。

此即“象箸之忧”,在《韩非子》《史记》《淮南子》《论衡》等文献中皆有记载。

与之相关的传说是,纣王得了象箸,令庖人做熊掌。

但连日暴雨狂风致使宫殿坍塌,膳房里满是浊水,纣王因熊掌不熟而怒杀庖人。

其实,象箸在殷商时期并不是什么举世稀有之物:河南又称“豫”,豫州即是象州,据考证,殷商时河南气候尚暖,大象并不十分罕见。

不过,象箸确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直到明代,还有民歌这样唱到:“帝王盛宴金满堂,象箸一动银千两。

贫民破碗舀清汤,竹筷难捞几粒粮”。

秦末楚汉相争时,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战国时六国的后代,让他们感恩戴德,以便“南向称霸”。

刘邦闻言大喜,张良却坚决表示反对。

他随手抓过刘邦食案上的一把筷子,连比带划,每陈述一条此计不可行的原因,就在案上放一根筷子。

最终,刘邦看到食案上摆满八根筷子大惊失色,辍食吐哺,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便是“借箸代筹”的典故。

“张良借箸”的故事被人广为传颂,直到明代,李贽还赞叹此事为“快论”。

“刘备失箸”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一笔。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为掩饰自己的抱负,借响雷之机佯装害怕,筷子从手中掉落,表明自己胸无大志。

刘备借筷子打消了曹操对自己的戒心,而明代的唐肃却因筷子而遭飞来横祸。

徐祯卿《翦胜野闻》里说,才子唐肃被朱元璋召见并共同用膳,餐后,唐肃拱箸致恭为礼,朱元璋认为将民间俗礼用在天子面前是大不敬之罪,将其谪戍濠州。

伴君如伴虎,乃至于此。

西汉时期有位大力士,虎背熊腰,臂力过人,每天吃两三斤重的铁筷子。

六朝诗人柳恽酝酿诗作时,以笔敲琴,门客以箸和之,柳氏大为惊讶,制为雅音。

明末湘西苗族有位“筷子王”,以一双两尺长的铁筷子为武器,轻功能将蚊虫挟了又放,放了又挟,硬功可将敌人一筷致命。

清代的云南武定,有位烙画艺人武恬,能在小小的筷子上烙画唐代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士图》,所绘人物栩栩如生、须眉衣饰清晰可辨,技艺号称天下无双……中国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筷子,和筷子相关的奇人轶事数不胜数,“筷子文化”亦源远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