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人物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人因罪移居中亚。
李白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安西都护府,今托克马克楚河附近)李白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家庭富有,父名客,终身未仕,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酒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的一生分五个时期:
(一)蜀中游学(5-25岁)
自幼未受儒家正规教育而是博学百家,他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峨眉、青城等蜀中名山,他访仙求道,与隐士东严子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
(二)远游求仕(26-42岁)
开元十四年,李白为求仕从政,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出蜀后,至安陆(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并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
十几年中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游名山,访道士,隐逸学道,但他并不想隐遁终身,而是想走出一条终南捷径,然后功成身退,保持高风亮节。
这时交友甚广,创作也多。
他说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文人,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
(三)长安三年(42-44岁)
年轻时的远游,名声日高。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入长安为翰林。
起草诏书撰写诗文,作为文学弄臣。
政治上不受重视,这段时间他虽入宫,结权贵,但仍不得志,又由于一些事情而遭高力士、杨贵妃谗毁,玄宗每次让李白作官,杨就加以阻止,傲然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已事人。
天宝三年,他毅然自请还山,离开了长安。
理想虽未实现,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有了较深的认识,此时所写诗闪射着批判现实的光芒。
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如《古风》、《行路难》、《蜀道难》等。
(四)再次漫游(44-55岁)
当李白离开长安后,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继续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漫话,“浪迹天下,以诗酒适”途中,遇到杜甫、高适三人一起访古迹,慷慨怀古,纵论时事,品评诗文,结下兄弟般的情谊。
此时李白游踪甚远,心情十分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复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与创作之中,它写下不少蔑视权贵,抨击黑暗,伤悼友人之作。
如本诗还有《梦游天姥呤留别》、《将进酒》、《远别离》
(五)身经战乱(55-62)
天宝十四年(775),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怀着平乱的志愿,加入永王李琳幕府,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至德三年李琳兵败被杀,李白受牵累被捕,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行至奉节遇赦得归,时年已59岁,遇赦后,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军出征临淮,讨伐安史判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62岁时,病死于当涂县(安徽马鞍山)(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因溺死。
)
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
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
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
他就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
虽然曾得到了随王、竟陵王的赏识,还做过明帝的掌中书诏诰,但建康宫廷多变的政治风浪,已使谢脁“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敛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
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玄晖诗变有唐风”。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
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
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
沈约称谢脁“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
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
谢脁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谢脁在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作为理事起居之所。
史志记载:谢脁“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
唐初高斋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脁楼。
咸通末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为叠嶂楼,得名的原因是其所在之处地势既高且险,崖叠如嶂。
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
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府许廷试重修,题名为古北楼。
光绪初年(1875),知府鲁一贞又重修,他将上层命名叠嶂楼,下层命名谢脁楼。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
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
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
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
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中国的多数名楼,往往是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招引现代的观光客如潮而至。
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并且文采相续了1000多年的谢脁楼,在历史上的声誉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难有比肩者。
谢脁楼是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
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
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
1997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脁楼在旧址之上重现。
它笑对开元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
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
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
谢脁楼管理处及谢脁公园已经成立。
有识之士呼吁建设一个谢脁楼景观区,有关部门已在谢脁楼下规划建设一座较大规模的文化广场。
二.写作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这首诗是天宝末年(755年)李白在宣城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
宣州,今安徽宣城。
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或北楼。
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
校书叔云,或即李云。
李云,又名华,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
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李白此时正在宣城隐居,自天宝三载(744年)离别长安,已近十年。
十年中,虽然他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内心深处却无时不在祈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
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
由于与李云相知甚深,故而能与饯别席上倾吐心曲,挥洒愤激。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
既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抱负,也有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
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
云:李云。
②弃:抛弃。
③酣高楼:在谢眺楼上畅饮。
④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
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
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14年)。
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
世
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
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⑤览:同“揽”。
译文: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
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
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
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
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
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四.作品分析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
“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
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正是李白的性格。
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
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
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
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
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
“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
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
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
“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
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艺术特色
本诗是李白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歌行体的代表作。
如前所述,李白作此诗时离别长安已近十年。
此时正在宣城隐居,十年中,虽高言放世,但内心深处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
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
但李白言愁,从来不肯以低调出之,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宣泄,愁苦与狂放的交战,使他的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
1.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找不到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
“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2.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
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
3.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
“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
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4.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比喻、对偶手法——
比喻:用“抽刀断水”比喻诗人极力想摆脱烦忧苦闷,而忧愁却无法排遣,“水更流”比喻愁绪的深长和绵绵不断。
对偶:“抽刀断水”对“举杯销愁”,“水更流”对“愁更愁”,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愁绪,反而加重了内心的痛苦。
(2)比兴、象征手法——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长风万里”、“高楼”,仙气氤氲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
这就使愁思中流荡有一股清越之气。
(3)用典——
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神仙,相传仙府秘书皆藏于此。
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东汉学者以之比为道家蓬莱山。
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化。
唐人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
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建安时期爽朗超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散发:脱去冠簪,不受拘束。
用东汉延熹末年袁闳在党乱前“散发绝世”的典故。
(见《后汉书•袁闳传》)弄扁(piān)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
暗用范蠡助越王勾践雪耻复国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
(见《史记•货殖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