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 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硬结,1~3天后形成 水疱;全身症状多样化,包括发热、流感 样综合征,尤其是头痛、肌痛、疲劳等, 还可出现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口咽部水 疱状损害等。病情继续加重则可发生BV感 染性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
• 应以自繁为主,定期检疫,淘汰抗体阳性 猴,逐步建立无B病毒猴群。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6日至数周临床表现多样流感样型起病大多急骤发热可达39以上伴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诉有恶心呕吐畏光淋巴结肿痛腹泻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病程2周左右偶有复发病后乏力感可持续2脑膜炎型可出现于流感样症状后常有短暂缓解期接以脑膜炎症开始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除幼儿外惊厥少见神志一般无改变病程约2其他脑膜脑炎型脑脊髓炎型等罕见表现为剧烈头痛谵安昏迷惊厥瘫痪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失语失聪蛛网膜炎不同程度的瘫痪共济失调复视斜视等预防野鼠常携带lcmv防止野鼠进入动物室是控制实验小鼠免受感染的重要措施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短不一。 • 典型病例的临床过程可分以下3期。 • (一)前驱期或侵袭期 在兴奋状态出现前, 大多数病人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 (多在枕部)、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 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 等较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 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 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所致, 见于80%的病例。本期持续2-4天。
临床症状
• 钩端螺旋体是人和多种动物钩端螺旋体病 的病原。总的来说传染率高,发病率低, 症状轻的多,症状重的少。钩端螺旋体所 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贫血、黄 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粘膜和皮肤坏 死。
• 预防主要是对动物房舍进行经常性消毒、 饮水,饲料防止污染, 动物运输时减少损伤。
志贺菌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 淋巴细胞脉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脑膜炎(LCM)系LCMV引 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的人兽共患急 性传染病。 • 带毒小鼠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唾液、 鼻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出,经子宫可垂 直传播。吸血昆虫可在实验动物间机械传 播。豚鼠可通过气溶胶发生感染。
临床症状
• 本病的潜伏期为6日至数周临床表现多样 • ㈠流感样型 起病大多急骤发热可达39℃以上 伴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诉有恶心 呕吐畏光淋巴结肿痛腹泻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 咳嗽等症状病程2周左右偶有复发病后乏力感 可持续2~4周 • ㈡脑膜炎型 可出现于“流感样”症状后(常有 短暂缓解期)或直接以脑膜炎症开始起病急表 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除幼儿外惊厥 少见神志一般无改变,病程约2周 • ㈢其他 脑膜脑炎型脑脊髓炎型等罕见表现为 剧烈头痛谵安昏迷惊厥瘫痪精神失常等部分病 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失语失聪蛛网膜炎不同 程度的瘫痪共济失调复视斜视等
•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 和实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称志贺菌病。人和猴以细菌性痢疾为主要 症状。本属细菌有A、B、C、D四个群45个 血清型。其对人和实验动物均有致病性。
• 志贺菌在自然界分布较窄,主要是在人类 和非人灵类动物间传播。研究表明,猕猴 在天然情况下,可能因接触被人类污染的 物品而感染上志贺菌,尤其在被捕获之后, 带菌率不断增加,由此说明,人类带菌者 是猕猴痢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病原菌 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与猴,猴与猴, 以及猴与人间相互传染过程中,苍蝇和蟑 螂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 人表现为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等
临床症状
• 患肺结核猴表现咳嗽,呼吸困难。肝、脾 肿大用手可触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慢性 病例明显消瘦,背毛蓬乱或脱落。患肠结 核猴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脱水或背 毛蓬乱。
• 病变部位出现结合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 坏死灶。
预防与控制
• 对引进的动物实行严格的检疫,防止结核 杆菌传入猴群。对以确诊为结核病的猴应 立即处死,并对饲养环境以及用具进行彻 底消毒,以防感染其它动物和人
临床症状
• 亚急性及急性感染病:急骤起病者约占10%~30%。 少数患者有至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 热、食欲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 现为发热(45%~100%)、多汗(40%~95%)、乏 力(30%~10%)、关节炎(70%~90%)、睾丸炎 (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 慢性感染:特点为:①主诉多,尤以夜汗、头痛、 肌痛及关节痛为多,还可有疲乏、长期低热、寒战 或寒意、胃肠道症状等,如胃纳差、腹泻、便秘等, 还可有失眠、抑郁、易激动等,易被诊为神经官能 症。②急性期遗留的症状,如背痛、关节痛、坐骨 神经痛、明显乏力、夜汗、迁延多日的低等。固定 而顽固的关节痛多见于羊型,化脓性并发症则多见 于猪型。
猴结核病
• 由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引起的、以动物多 种组织器官中形成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 坏死为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结核 病人和患病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尤其是 开放性结核患者。
•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亦可通过患病动物排 出的粪尿等排泄物污染饲料和引水而感染 其它动物。患子宫结核和乳腺结核的动物 可垂直感染其后代。
钩端螺旋体
•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 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 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 粘膜坏死、水肿等。
• 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尤其 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江 河两岸、湖泊、沼泽、池塘和水田地带为甚。 •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 血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 的贮存宿主。鼠类带菌时间长达1~2年,甚至 终生。鼠类繁殖快,分布广,带菌率高,是本 病自然疫源的主体。 • 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经消化道食入而传 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 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蛇、蝇等传播。
预防
• 野鼠常携带LCMV,防止野鼠进入动物室是 控制实验小鼠免受感染的重要措施。发现 患病动物立即淘汰。由于该病毒可经胎盘 传播,在剖腹净化鼠群时应注意选择不携 带病毒的母鼠
沙门菌
•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 寄居在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 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它是一种肠道 致病菌。我国发现200个血清型。
猕猴疱疹病毒I型
• B疱疹病毒(B virus disease)又称B疱疹病毒感 染(herpes virus simiae),其感染猴类而得名。 • BV对人类的致病作用远比对猴强。病毒感染后 潜伏期2天~10年,一旦发病则情况严重。 • 人类感染BV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猴的感染性唾 液或组织培养物。如被感染猴咬伤、抓伤而直 接接触了猴的组织或体液,人体破损的皮肤沾 染了猴的唾液,或实验室操作污染等。
• 对实验动物威胁较大的是鼠伤寒和肠炎菌, 在动物中可交叉感染或同事感染两种沙门 菌。 • 主要发生于小鼠和豚鼠,是由鼠伤寒沙门 菌和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以肠炎、败血症为 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 野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 急性感染常无可见症状而突然死亡。亚急 性或慢性感染,可见被毛蓬乱,消瘦、腹 泻,有的豚鼠出现结膜炎、孕鼠发生流产。
病毒: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狂犬病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猕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 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 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 真菌:皮肤病原真菌 寄生虫:弓形虫
1. 流行性出血热
•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 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 以大鼠和野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 • 实验人员感染最常见的病原。
感染途径
• 1、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 (1)咬伤或抓伤。绝大多数狂 犬病均为犬、猫咬伤或抓伤所 致。 • (2)在犬、猫等动物的宰杀及 剥皮的过程中感染。 • (3)犬、猫等动物舔伤口或者 肛门时感染。 • (4)犬、猫等动物排出带有病 毒的污染物刺伤皮肤感染。 • (5)护理病人,被其唾液污染 手经伤口感染。 • (6)亲吻犬、猫等动物,通过 口腔粘膜感染。 • 2、经呼吸道感染 • 3、经消化道感染 • 4、先天性感染
• (二)兴奋期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 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 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 涎等。 •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乃咽肌痉挛所致,但 不一定每例均有,也不一定在早期出现。 • (三)麻痹期 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 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 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 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 部缺少表情等。
预防和处理
• 被疑似感染动物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 早期的伤口处理极为重要,人被咬伤后应 及时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伤口,并不断 擦拭。伤口较深者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 水作持续灌注清洗,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
• 被疑似感染动物咬伤后,即使是再小的伤 口,也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同时可感染 破伤风,伤口易化脓。患者应向医生要求 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针。
病毒持续存在于粪、尿、感染动物的唾液腺, 直接传播,或接触感染动物粪、尿感染。
临床病理特征
•人感染表现高热、低血压、少尿、多尿与恢复 期五期临床特征。 •实验大鼠和野鼠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无病理 变化。 •乳小鼠、乳长爪沙鼠的动物模型中,能观察到 病变组织的广泛充血、出血、渗出、坏死等, 其中肾脏最为严重。
实验动物 常见 人畜共患病
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
•在实验动物的体表、体内以及饲养环境中存在着种
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 实验动物可以是致病性的、条件致病性的和非致病 性的,有些可能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实验动物作为人工饲养繁育并应用的动物,与人的 接触最为密切,因此,实验动物的人兽共患对人的 危害较大,有些动物实验的开展可导致严重的公共 卫生安全问题。
布鲁氏杆菌
• 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布病),是人兽共患 的一种传染病,以生殖系统侵害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淋巴结炎、 关节炎、流产、不育等特征。
传播途径
• 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 兽医接触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 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 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 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预防与控制
•所有啮齿类动物进入实验室必须检测HV;
•防止野鼠进入设施;
•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的检测。
•加强实验室管理。 •一旦感染,所有动物处死,物品高压灭菌, 动物房清洁消毒。 •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应加强防护措施,定 期体检。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灭活疫 苗。
2. 狂犬病
• 狂犬病毒(RV)属于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 • 狂犬病是由R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几乎没有 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一旦发病,致死率 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