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丁玉梅;金建宁;张小静
【摘要】目的:探索宁夏地区汉族、回族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04例,进行问卷调查及中医证候辨证,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VD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关系.结果: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VD患者的前3位证型,分别占总人数的38.7%、19.1%、18.6%;在肾精亏虚证中,50~59岁与60~69岁、70~79岁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与70~79岁患病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浊阻窍证中,3个年龄段患者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瘀血阻络证中,3个年龄段患者人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浊阻窍证中,汉族、回族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与MMSE积分呈负相关(r=-0.569,P<0.01).结论:宁夏地区VD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肾虚、痰浊、瘀血为主;在肾精亏虚证中,随着年龄增长,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在痰浊阻窍证中,随着年龄增长,患者人数逐渐下降;在瘀血阻络证,虽然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在痰浊阻窍证中,汉族患者人数多于回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与MMSE积分呈负相关.【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9(032)006
【总页数】3页(P54-56)
【关键词】痴呆,血管性;证候特征;中医证候积分;MMSE积分
【作者】丁玉梅;金建宁;张小静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宁夏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宁夏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宁夏银川 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中医学“中风痴呆病”范畴,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进而引起的痴呆综合征的总称,它可造成患者记忆、认知、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使其生活能力下降[1-2]。
我国65岁以
上老年人中痴呆的发病率达3.9%,其中VD占68.5%[3],并且随着世界人口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VD作为一种常见病、难治病,具有可防治性,因此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4-8]。
探寻VD的中医证候特点,能够为VD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资料。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筛选VD患者,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一步探索VD的中医证候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门诊、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共204例,其中男112例,女92例;年龄最小者50岁,年龄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62岁;汉族114例,回族90例;文化程度:扫盲
班(能简单读写)至大学水平不等。
1.2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VD诊断标准[1]且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者;2)简易
精神状态检查(MMSE-R)评分≤23分者;3)缺血指数(HIS)评分≥7分者;4)根据临床痴呆分级表(CDR)标准,多选择轻度(CDR=1.0)和中度(CDR=2.0)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5)年龄≥50岁,≤80岁,性别不限,女性为无生育能力的绝经期后妇女
(至少绝经一年以上)。
1.3 排除标准[1]排除:1)其他原因引起痴呆者;2)缺血指数(HIS)评分<7分者;
3)HAMD抑郁量表评分>17分,或患有其他精神病或精神障碍者;4)因头部损伤患有认知障碍者;5)有癫痫病史、脑炎病史或能引起痴呆的其他疾病者;6)患有某些疾病而干扰认知功能评价者;7)嗜酒者,或在过去5年内经DSM-IV标准诊断
为吸毒或其他滥用精神性药物者。
1.4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本问卷调查过程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前期安排了专职人员
现场会议论证与预问卷调查。
调查员由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组成,要求对满足入选标准的所有问卷受试者实行统一化、规范性问答。
1.5 辨证标准采用1997年田金洲等制订的VD中医辨证量表进行VD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
各证候满分为30分,≥7分为该证候诊断成立;7~14分为轻度,15~22分为中度,23~30分为重度。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各组数据经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分布 204例患者中,肾精亏虚证79例(38.7%),痰浊阻窍证39例(19.1%),瘀血阻络证38例(18.6%),肝阳上亢证11例(5.4%),火热内盛证8例(
3.9%),腑滞浊留证6例(2.9%),气血亏虚证23例(11.3%)。
肾精亏虚证、痰浊
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VD的前3位证型。
在肾精亏虚证中,50~59 岁 10 例,60~69 岁28例,70~79岁 41例;50~
59岁与 60~69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59 岁与 70~79岁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与70~79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在痰浊阻窍证中,50~59 岁 25 例,60~69 岁10例,70~79岁 4例;50~59岁与 60~69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59 岁与 70~79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与70~79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在瘀血阻络证中,50~59岁8例,60~69岁10例,70~79 岁 20 例;50~59 岁与 60~69 岁、50~59岁与 70~79岁,60~69岁与 70~79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痰浊阻窍证中,汉族26例,回族13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例中医证型 50~59岁60~69 岁70~79 岁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汉族6 17回族汉族15回族13 53213 4834212 662203 441114汉族22 3 10回族19 1 10 0125 1016
2.2 中医证候积分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 M SE)积分关系肾精亏虚证、气血亏虚
证的证候积分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中医证候积分与MMSE积分呈负相关(r=-
0.569,P<0.01)。
见表2。
表2 中医证候积分与M M SE积分关系(±s) 分中医证型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
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证候积分22.44±2.73
19.31±2.44 18.60±3.39 11.20±2.11 12.78±2.89 16.66±3.01 20.44±3.57 M M SE积分14.32±2.95 18.84±3.11 17.89±2.67 21.22±3.01 20.90±3.09
19.40±2.69 16.15±2.65
3 讨论
VD属中医“痴呆”范畴,对于本病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灵
枢·海论》篇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本神》篇云:“肾藏精,精舍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脑为髓之海,肾主藏精,精生髓,《内经》中就已经认识到本病与肾精不足的密切关系[9-14]。
马宏博等[5]对近30年来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涉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发现肾虚髓亏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可能该证型贯穿整个血管性痴呆病程或者与其他证型兼在。
本研究发现,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VD的前3位证型,可见本病病位以肾为主,病性属本虚标实,虚证以肾虚、髓亏为主,实证以痰浊、瘀血为主,这与马宏博等[5-6]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肾精亏虚证中,50~59 岁与60~69 岁、70~79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0~69岁与70~79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
在痰浊阻窍证中,随着年龄增长,患病人数逐渐下降,3个年龄段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50~59岁与70~79岁比较差异明显(P<0.05),考虑与体质、社会活动等因素有关,同时可能与年龄逐渐增长,逐渐重视养生保健等因素有关。
在瘀血阻络证中,虽然3个年龄段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患病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考虑与身体机能下降,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虚血瘀所致。
进一步研究中医证候积分与MMSE积分关系,我们发现,中医证候积分与MMSE 积分呈负相关(P<0.01),即中医证候积分越高,MMSE积分越低,中医证候积分越低,MMSE积分越高。
可见,肾虚、痰浊、瘀血等因素均是加重血管性痴呆的因素,消除这些因素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宁夏地区汉族、回族VD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但是由于样本量不足、调查人群局限等原因,无法反映出不同民族中医证候的差异。
后续研究应进
一步扩大样本量,拓展调查人群范围,开展多中心调查,客观、真实反映我区VD 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田金洲,韩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0,23(5):16-24.
[2]彭敏,马宏博,张小艺,等.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分布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
药学刊,2013,31(12):2772-2774.
[3]蔡敏.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综合诊治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34-36. [4]陈勇毅,王翰.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563-565. [5]马宏博,彭敏,司国民.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文献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185-187.
[6]马宏博,彭敏,司国民.基于聚类分析的血管性痴呆中医用药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588-589.
[7]兰琳.以患者为中心的认知康复训练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1):158-161.
[8]郑云华,孙沐炎,谈毅,等.七味地黄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144-146.
[9]蒋颖.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4):42-46.
[10]李伟伟,王鸣池,于盼盼,等.奥拉西坦联合三七通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3,26(2):81-83.
[11]盛卫东.梗死部位对急性脑梗相关血管性痴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
15-18.
[12]高晓兰,朱增强,陈彦文,等.当归补血汤加味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保护作用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26(4):22-25.
[13]王浩,李中春,王百辰,等.丹皮酚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及
机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5):31-35.
[14]刘艳丽,李婷婷,王艳,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进
展至血管性痴呆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4):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