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的设计探索——以梅州市梅塘湾休闲健身公园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的设计探索——以梅州市
梅塘湾休闲健身公园为例
摘要:梅州城区处于“山环水抱”的城市格局中,周边围绕着众多的郊野公园和森
林公园,具有美丽的城市天际线。

由于历史原因,梅城现有的岸线过于生硬,景
观性和亲水性较差,而梅塘湾作为梅城仅存的自然生态岸线,景观资源丰富,我
们希望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对公园的设计方法做一定的探索,来改善梅江一
江两岸的整体形象,寻求实现生态、经济和美观趋于平衡的新思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慢行系统;乡土景观;湿地景观
梅塘湾公园位于机场片区,梅江河畔,规划范围北至梅州大桥,南至客都大桥。

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5公顷,总长度约4公里。

公园设计充分尊重现状植被
及场地特征,并利用现有设施,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以“低冲击开发”等核心规划策略,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健身公园。

在公园的设计方法或思路上有几下几点探索:
一、公园道路系统设计
公园道路系统设计以满足生物保护、经济、美观等方面为基本原则。

根据现
状地形特征,公园主要道路为“三线”的慢行系统,即沿滨水步行线、密林绿道线
和城市骑行线。

(1)滨水步行线——在满足滨水休闲功能的同时,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滨水步行线位于梅江水岸,全长2.8公里,沿线的景观资源丰富,是典型的
生态交错地带,这里的水生、陆生、两栖类生物品种多样,既是人们观赏、考察
的特殊区域,也是人们能体会到最多自然要素的最直接场所,所以在线位的选择
是根据梅江河水岸线灵活设计,紧贴现状岸线,对沿线现状保存较好的植被进行
避让,局部外挑设置亲水平台,设计标高为常水位标高约75.0,保证滨水活动的
景观性和亲水性。

滨水步行线断面设计为4米,满足市民滨水慢步的功能需求,
并采用架空栈道设计,保障水、陆生物的生态通道,形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避免了传统硬质铺装对生态环境的阻隔,实现公园“低冲击、生态”的开发理念。

(2)密林绿道线——在尊重场地现有资源的同时,突显生态和乡土景观特色密林绿道线位于公园中部,全长1.6公里,此区域现状植被较好,种类多样,有成片的杨桃林和龙眼、毛竹、大王椰等乔木,更有一棵160年树龄的古木棉树,树形美观。

设计上以保证绿道的生态性、乡土性为基本原则,绿道的线位尽量避
让现状设施,保留乔木,结合古木棉树设计木棉广场,增强原有场所的印记;对
现状过于茂盛、观赏性差的植被进行适当修剪,对现有的山坡、水塘、道路,在
尽可能不破坏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补种乡土耐水植被,增加绿道的趣味性,提升
绿道品质。

密林绿道断面设计为3米,满足单车双向通行要求,同样采用架空设计,保证地被的自由生长,形成原生态的景观风貌。

绿道设计标高结合尊重现状
场地标高,达到20年一遇的标高,减少水淹频率,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3)城市骑行线——在保证公园通达性的同时,注重对沿线村落及环境的保

城市骑行线结合公园河堤路设计,从梅州大桥连通至客都大桥,全长3.5公里。

由于公园所处的区域为机场管控区,开发比较滞后,缺乏人气,所以此线路
的设计从近期和远期两个层面来考虑,近期结合现状路面将断面设计为14米,
保证公园的通达性和基本游览功能,在线形的设计上注重对沿线村落及环境的保护,在满足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对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及环境进行避让,减少近期
公园的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冲击,并降低前期投资成本;远期等机场搬迁,则考虑
将道路拓展至24米,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骑行绿道的设计靠公园一侧结合
现状路基局部外挑架空,结合人行道统一设计,既可增加绿道的趣味性,又能减
少对公园现状植被的破坏,体现生态、低冲击的核心理念,绿道设计宽度为5.5米。

(4)生态停车设施——在满足交通组织功能的同时,留出合理必要的生态、
景观空间
公园停车场按照300-500米的服务半径规划4处生态停车场,分别位于主入
口处、现状足球场附近、梅塘休闲湾附近和曾宪梓大桥附近。

停车场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对现有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上有大树:为车遮荫,降低车内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增加人的舒适感。

下能透水:让雨水回归地下,调节地面温度,提升地下水位,兼作绿化灌溉。

绿树环抱:不仅吸尘减噪,提升景观品质,还能缓解炎炎夏日下的烦躁心情。

交通通畅:布局、运转、流程合理,交通便捷,用地经济,符合停车各项规
章制度。

二、公园活动场地设计
公园活动场地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游人活动规律,尊重地形地貌、突出
滨水公园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滨水生态平衡的三项原则,尽量利用现有场地,设计多元化的空间场所,包括休闲、健身、码头、丛林、湿地、运动、垂钓
等各类场所,满足游人的活动需求。

设计中对现有场地进行全面梳理,因地制宜,分别对现状龙眼树广场、足球
俱乐部、古木棉树、沙场、瓜果架及水池、鱼塘、果林、桥梁8个已有的场地,
进行景观改造升级,打造梅塘八景,即梅塘印象、活力水岸、木棉忆事、密林漫步、童真野趣、生态湿地、客风水韵和连心拱桥。

(1)梅塘印象
本节点强调进入公园的第一印象,在入口位置设置较为生态的景石,与公园
环境融为一体,突显生态主题;通过栈道连接至广场附近设置约10米高观景亭,形成标志景观,引导公园人流的视线;游船码头的设计注重与现状地形的衔接,
形成层级景观;保留现状龙眼树群,形成龙眼树广场;保留现状植被,局部梳理,增设公园支路,强化可达性;现状排水渠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湿地景观,也有利
于水质的净化。

(2)活力水岸
本节点注重公园活力的提升、人气的聚集,突显“活力” 主题。

利用现状足球
场改造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滑板运动场地等参与性强的运动设施。


状纯菊园保持原传统居民风貌,功能改造为服务用房,并在周边设置儿童游乐场
及健身场地,提升场地活力。

(3)木棉忆事
本节点保留现状形态优美的古木棉树(160年历史),通过古树来营造“木棉
忆事”的意境,设计通过在观景廊中撰写“历史故事”达到点题的作用。

在不破坏原
有植被的情况下,通过架空的形式来处理现状高差,保持现有地形并补种黄金叶、红花檵木等色相植物,增强景观效果。

观景廊抬高设计,即可以开阔景观视野,
也可以作为舞台使用。

(4)密林漫步
本节点保留现状杨桃林,在林中设置3米宽密林绿道,局部设置休息平台,
并设置杨桃采摘等项目,增加人气的同时,也能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梅江边设置4米宽亲水步道。

路边布置亭子、花架、石凳、石桌凳等。

(5)童真野趣
本节点结合现状建筑改造咖啡屋、茶吧等,周边设置亲子草坪、儿童游乐场、攀岩广场、儿童沙池、戏水池等。

现状排水渠断面改造为生态驳岸,融入湿地景
观元素,并增加水车及小桥景观,形成“小桥流水”的意境,增添童趣。

(6)生态湿地
本节点保留现状鱼塘,改造为湿地景观,并设置湿地观光栈道、水榭,在游
玩的同时,也能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自然,认识自然。

利用现状河滩地,设置集中的垂钓平台,并在平台上设置活动草坪和休息设施,满足家人郊游
的需求。

(7)客风水韵
本节点作为未来重要的门户节点,设计上以迎“客”的设计理念,在广场中心
设置迎“客”雕塑、并在广场周边补种观赏性植物,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大地景观
效果,并通过大台阶将亲水平台联系起来,形成“客风水韵”的意境。

(8)连心拱桥
本节点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曾宪梓大桥,将其改造成人行景观桥,连通梅塘
湾和对岸的梅县亲水公园,形成环梅江的生态休闲滨水空间,设计上通过对桥面
断面进行调整、现状水泥地加铺塑木地板、现状车行道路改为绿道,面层铺设红
色沥青、翻新栏杆、增设景观路灯等措施,整体提升景观形象。

三、公园服务设施设计
公园服务设施的设计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
生态要素和文化要素,维持其完整性,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整合共生。

我们的
建造活动应尽量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并力图通过设施的建设来弥补生态环
境中已遭到破坏或失衡的地方。

设计中保留现状具有地域特征的客家传统民居——纯菊园,将其改造为公园
的服务用房,并对周边场地进行景观修复,使建筑与环境整为一体;保留基地中
部具有园林建筑特征的梅塘休闲滩建筑,对内部庭院空间进行改造,并赋予新的
功能,打造成为公园的休闲服务驿站。

结束语
梅塘湾休闲健身公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从该公园的总体定位出发,体现
出了良好的生态性、景观性和经济性,这对完善梅江一江两岸的整体形象,提升
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文中从多个方面对公园的设计
方法进行了必要地阐述,突出了基于低冲击力开发理念的生态公园设计方法的重
要性。

参考文献
[1]方爱珍.浅析植物与绿道的整合[D].中国园艺文摘,2015,(07).
[2]陈钰皓.广东城市森林公园服务设施生态设计探索[D].华南理工大
学,2009,(06).
[3]钱满坤.生态视角下城市住区停车景观设计初探[D].河北工业大学,201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