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二节,为落实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本节教材的核心,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是上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深化延伸和应用迁移,还是探究学习后两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的基础。

浦城一中是重点中学,生源素质较好;且高一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具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通过前一节知识的学习,对一些简单环流现象和大气在不同作用力下的运动,已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且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部分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高一学生地理空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学习此节内容,仍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
节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理解东亚
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
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分析大气
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能力。

通过“三圈环流
和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游戏活动,及多媒体课件、演示仪的动态
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1、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借助
世界气候分布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

2、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重、难点
重点: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第1课时)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东亚季风的形成(第2课时)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2课时)
难点:
1、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第1课时)
2、南亚夏季风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2课时)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演示仪。

学生活动用具:氢气球(线足够长,方便拉拽)、带纬度标识的帽子(高帽6顶、矮帽3顶,分别代表高、低气压带)。

六、教学方法
1、否证式教学法
教师创设假设情境(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匀),学生探究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

然后逐一否证,学生展开新的探究,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依次推导出“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的新结论,各知识模块被一条主线串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

2、探究式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在构建知识的体验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和求知欲,发展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典型案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的分析,学会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并能举一反三,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它气候类型的影响,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设计意图〗高、低帽的设计形象体现高、低气压带的分布。

通过活动模拟三圈环流及高、低气压带的形成,是“三圈环流变式图”(图2)的立体呈现,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建立清晰的三维空间概念,培养空间转化能力。

并为后面判断气压0O
30O N 60O N 90O N 30O S 60O S 90O S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0O 30O N 60O N 90O N 30O S 60O S
90O S
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及冬季风 副极地低压亚洲 高压 阿留申 低压 亚洲 低压 夏威夷 高压
副热带高压
七、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创设的假设条件为主线,通过逐步否证,层层递进,展开探究活动和展示探究成果,符合高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前后知识,过渡自然,逻辑性强。

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构建知识的体验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重视地理图像的应用,提高学生读图、识图、析图、释图能力,培养地理素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以问题为导问,以教材中的地理图像为载体,从中探寻地理原理,归纳规律;展示探究成果时利用教材图像或自绘图,进行说图,实现图文互译。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演示仪展示动态图像进行小结,强化印象。

注重寓教于乐,通过传递气球演示三圈环流、气压带和手臂演示风带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检验、构建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但本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本节教材重、难点知识多,课容量大,过多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使课堂活而不乱,对学生素质要求高,否则影响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