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
内容摘要:
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课本剧”的形式活泼、生动、形象,学生乐于参与,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意境和主题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特点,巧妙设计剧情,充分利用”课本剧”形式实施教学。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活力;
在新的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召唤下,语文教师必须跳出语文教学的旧框框,转变思想,转换课堂形式,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相适应。
语文学科肩负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而且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但现行的语文教学,仍采用老一套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师生缺乏交流。
课堂教学被“讲读型”和“串讲型”主宰,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但没有学习兴趣,更无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现在的语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就需要学生的这些不足,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进。
要求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新课程的改革步伐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经过了多年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我认为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
运用
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课本剧”的形式活泼、生动、形象,学生乐于参与,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意境和主题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特点,巧妙设计剧情,充分利用“课本剧”形式实施教学。
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核心亮点,是重视“过程”的优化,而不片面追求结果。
而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就成了过程优化的关键。
我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忱投入热烈的表演。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
2.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
3.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
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针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设计了一场5名学生参与“课本剧”,结果学生情绪高涨,争相扮演相应的角色,结果表演出来,十分精彩,而每个小组表演起来都各有特色。
后来我又选取几个典型的表演和台词都较到位的同学组成一个表演组,进行精排精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他们改编速度之快,排演之投入,让人惊讶;学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让人惊喜。
学生的充分准备,周全的考虑和良苦的用心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看到了学生身上蕴
含的巨大潜力。
我把此节目拿到乡联欢会上表演,拿到了3个特等奖。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变色龙》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都有了深刻的领会和把握,这样的教育,我想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课本剧”的表演形式教育,有些不一定是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些仅可能是一个场景,几句对话,但却也是文章中的“文眼”所在,理念把握好了,对理解全文都非常有益,如《多收了三五斗》中,农民“旧毡帽”们与米行老板的对话场景,如果设计好了,表演到位,效果也很好,这样的场景表演在很多科目中都能够实施,只要勤于动脑,精心设计,都可以受到非常好的效果。
有些课文,虽然在文章本身内没有多少完整的情节,或是现成的场景,教师也可以在学过以后,在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的主题的情况下,大胆放开让学生充分施展个人的想象来描述文章背后所隐含的故事情节。
如《孔乙己》、《故乡》等都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编排,也许有些地方学生的想象会不切实际,教师也不要过于阻拦,可以引导他们作必要的修改,如果总体不歪曲主题,尽可大胆让学生展示表演。
这对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如我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时,有一位同学编排一段戏曲独白,加上他有一定的表演基础,表演出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作者的心境,被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同学们对这一课的理解在他的表演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主题实施“课本剧”的表演教学。
感到“课本剧”表演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好的方法,
因为“课本剧”的编演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准备和排练过程中,学生都是自己翻书找资料,不懂的不会的就问,向老师咨询,很多知识学生都是主动去学。
这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本剧”的编演让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的学生怕动脑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编演课本剧时,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捋顺。
怎么编,由谁来演,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
改编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表演的质量,学生们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绞尽了脑汁,一次次的改编,一次次的修改,这中间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课本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