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痤疮的古今方剂之配伍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痤疮的古今方剂之配伍规律分析
【关键词】痤疮;方剂;配伍规律
痤疮是较为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其发病率极高。

痤疮在古医籍中被称为“痤疿”、“面疱”、“皰疮”、“粉刺”、“酒刺”、“风刺”或“肺风粉刺”等,现代仍称“粉刺”,俗称“青春痘”。

笔者通过对古现代医家的文献整理,试分析治疗痤疮的古今方剂之配伍规律。

1 古代医家的治疗痤疮用方规律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描述颇多,《内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医宗金鉴》等均有痤疮的论述。

总结其规律,可见古医家对痤疮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感受风、寒、热、湿等外邪,郁积生热而成,其病位在肺经,病性多属实。

治疗上可见其有所发展,其中以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为经典治法,沿用至今。

1.1 侧重外治之法
《肘后备急方》中用治痤疮的方剂共8首,其中有7首为外用方;《千金方》中共有25首,17首为外治方;《医心方》13首中有11为外治方。

可见古人注重外治之法,并敷药时间较长,多“夜卧涂面上,旦洗之”。

赋形剂有鸡子白、酒、醋、猪脂、井水等。

1.2 解毒杀虫力强
从古代医家的用药看,胡粉、水银、矾石、密陀僧、斑蝥、巴豆、硫磺、苦参等均是解毒杀虫之强药,用于痤疮皮损严重者之外用药。

如《肘后方》治本病用胡粉、水银、腊月猪脂和熟研;《外科正宗》治宜真君妙贴散(硫磺为主)加白附子敷之。

《医宗金鉴》之颠倒
散:大黄、硫磺等分。

1.3 注意祛风退瘢
众医家禀“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之论,无论内服、外用,多顾及祛除风邪,药如:防风、细辛、川芎、白附子、杏仁、木兰皮、豉等。

如《刘涓子鬼遗方》记载的“木兰膏方”(木兰、防风、白芷、独活、藁本、杜仲、辛夷、川芎、细辛等),“傅疱上”治“面皶疱”。

《千金方》中“治面皶方:木兰皮一斤,以三年醋渍”,温酒服之。

木兰、白附子、白芷即有祛风退瘢之功。

张子和“治面风”用“益母草灰,面汤和,烧七遍,洗面用之”[1]。

1.4 发展活血之法
唐宋以前用活血之法治疗痤疮较为少见,至明代,人们对痤疮的病机认识不断深入,治法随之发展。

如张子和“治黑干黑曾风刺方”:苦参、赤芍、冬瓜仁、玄参,清热凉血、活血润肤。

《外科启玄》治本病“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擦药消之。


2 现代医家治疗痤疮的用方规律
2.1 内治法
2.1.1 初起予疏风清热
现代医家将痤疮首辨为肺经风热者众多。

此型较轻,面、背部丘疹色红,或痛或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予疏风宣肺散热为主,多数医家用枇杷清肺饮加减,以枇杷叶、桑白皮为君药,宣降肺气,疏散肺热。

而梁苹茂[2]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亦有医家自拟新方,或喜用他药者,如陈洪绪[3]基本方:枇杷
叶、荆芥、防风、僵蚕、桔梗、连翘等,或加薄荷、蝉蜕加强疏风清热之力。

李赛美[4]善用祛风药,常加防风、白芷、白蒺藜、白僵蚕等,轻清上扬,善走头部,既能引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又能引药上行。

2.1.2 注意清热除湿
现代医家认为,阳明经上行于头面,若素体胃肠有热,或暑热侵犯胃肠,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使胃肠积热或脾失健运而湿热内蕴,积热循阳明经上行,郁聚毛孔则发本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油腻不适,皮损为丘疹,或脓疱囊肿,色红肿痛,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众医家治疗多注重清热利湿之法,但用方各异,其中茵陈蒿汤应用比例较高,多用茵陈、茯苓、泽泻、生苡仁等。

而刘升堂[5]以苇茎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

张秀美[6]认为南方地区湿热蕴结为其主要证型,用薏苡竹叶散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刘瓦利[7]擅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

梁贻俊[8]主张健脾化湿清热,方选四君子汤加黄芩、黄连、银花、连翘。

2.1.3 重在解毒消痈
痤疮的病机关键多从风、热、湿、毒、痰、瘀考虑,但不论何种因素为主,都可视为“毒”,热毒之邪贯穿其始终,故解毒消痈之法用于各型之中。

且从药物分析,银花、连翘既有疏风散热之功,亦有解毒消痈之效;生苡仁、黄连、大黄、生山楂等品都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能。

或有表现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皮疹鲜红密集,伴面红、口渴、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为热毒甚者。

故有医家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