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应对策略
作者:陈建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1期
陈建美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建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自我同一性相关的理论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表现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最后,为大学生积极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提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66-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处于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过渡阶段的大学生们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各种考验,体会
着生理、认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其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和主题。
因此,大学教育者应重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一个心理发
展概念,指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埃里克森
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期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会任务。
马西亚(Marcia)提出了同一性状态模型对自我同一性理论进行阐释,他根据个体的经历探索和投入
程度的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分别为同一性获得(identityachievement)、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和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
王树青等人曾对大学生的同一性状况进行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四种状态上的人数分布依次为:同一性延缓状态占67.5%,同一性混乱状态占13.3%,同一性早闭状态占10.1%,同一性获得状态占9.1%。
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庞大基数可以得知有相当多的大学
生处于同一性混乱状态。
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具体表现
关于同一性混乱症候群的特征,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同一性意识的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勤奋
感的扩散及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状,以下是我列出的具体表现:
1.缺乏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缺乏兴
趣和热情,常处于冷漠状态;缺乏理想和目标,对未来的预期处于一种不抱期待的无力状态。
2.缺乏处理各种矛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无法适应进入大学后的落差,对自己在新团体中
的位置难以接受;对责任和选择持回避态度;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自主性低,易受到外
界的影响。
3.缺乏对社会和环境的认知,价值判断混乱:对社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不愿去探索。
人际关系混乱,被人孤立;对事物价值判断混乱,缺乏是非善恶的主见。
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特定生命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生理发展年龄提前,使得其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在心理层面的稚嫩,他们还处于一种“准成人”状态,两相作用之下最终导致了自我同一性混乱。
(2)自我意识中的矛盾冲突:自我意识中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缺乏明确的认知,进而暂时或长期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之中。
(3)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偏差:自我同一性还包括归属感,一些大学生不能正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则不具备适应社会的知识技能,这些都给他们同一性的确立带来困难,使其处于同一性混乱状态。
(4)个体自身不良的心理品质:郭金山、车文博的研究发现:同一性扩散与外向性、善良、智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与情绪性呈比较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关系呈非常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不良的心理品质也是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重要原因。
2.客观方面。
(1)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教养方式不合理、亲子关系失调和父母期望不当等原因。
父母作为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如果其价值观、人生观是错误或混乱的,势必会对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产生影响;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会造成亲子关系僵化和对孩子期望不当,进而阻碍其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2)学校教育因素:主要有教育理念不完善、教育方式刻板陈旧和学生无法在学校中找到归属感等原因。
我国的长期坚持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素养,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关于自我的思考和探索,这显然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而现阶段大学生们更强调个性,不愿意受到约束,难以在集体中找到一体感和归属感,也会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3)社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旧有的价值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价值观念还处在孕育发展阶段,新旧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导致大学生面临诸多矛盾和困惑;随着网络化的高速推进,网络在给大学生以全新感受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新问题。
如很多大学生深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造成网络下的客观我与网络上的主观我脱节,进而使其处于同一性混乱之中。
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应对策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1)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改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的,其中自我意识更是个性的核心。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积极涉猎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于自身身心方面的知识,掌握关于自我认同的心理学方法,进而实现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整合,消除认知结构中的不合理观念。
(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大学生产生迷失感和无助感的根源是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应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起点,可以为同一性的形成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
因此,家长应从自身出发,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以身作则地来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教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子女的期望要符合其成长要求和身心发展,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构建自我同一性。
3.建设健康的校园生态。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增强大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互联网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网络建设,发挥
网络宣传的积极作用;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加强学校、家长和学生三者的沟通,这有利于自
我同一性的形成。
(2)重视学生集体的建设:大学生特别重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在集体中的地位找到归属感。
首先,应完善集体的章程和规章制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
影响;其次,创造积极向上的集体风貌和良好和睦的人际氛围,教导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学生在同伴群体中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同时产生归属感。
(3)注重学校心理干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心理危机的有效解决密不可分,在注重自我力
量的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干预。
高校应构建心理预警系统,将所有的学生纳入其中,明了学
生的自我同一性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4.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1)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认识自我和社会是自我同一性达成的先决条件,而这在实践中方可获得。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培养判断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独立性;还可以对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为将来就业打基础。
总之,大学生经过社会
实践中一系列尝试与调整过程,会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2)提供良好的成人模型: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形象的想象并不是凭空臆造的,在他们的心中一般都会有效仿对象,有时他们对
偶像的向往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社会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些优良成人榜样,就可以以此
引导大学生,促使其为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而努力,继而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3)为大学生提供值得尊重的主流文化和民主包容的环境氛围:社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前
提与背景。
一个积极尊重的主流文化将会大大促进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而民主包容的环境氛围也有利
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社会不要以成年人的思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允许他们有一些看似“荒诞不羁”的行为,反而会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进而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59-65.[2]张日昇.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1-55.
作者简介:陈建美(1988-),女,在读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