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试验报告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b14537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7.png)
实验成绩汇总表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1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及杂交实验维生素、维生素D、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2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果蝇喜甜食且葡萄糖能增加酵母活性。
实验操作:A溶液不断搅拌煮沸;B溶液玉米粉和水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酵母粉煮沸。
A、B溶液再合到一起煮沸,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0.5 mL丙酸,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再分装到各培养管中(每管约3mL)。
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03.4 kPa ,121℃,灭菌20 min,冷却后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事项:1.A溶液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琼脂在底部结块。
2.酵母菌加入后,加热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避免酵母菌失活;丙酸必须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入,避免丙酸的挥发。
3.分装培养基时要一次性垂直分装到管底,不能污染到管壁、管口。
4.培养管内应晾至表面无水层、管壁无水滴再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三)野生型果蝇的采集取一个清洁玻璃容器放入腐烂的香蕉,用纱布罩住容器口,在纱布上开几个2〜3 mm 见方的孔,将容器置于室外。
2〜3 d 后即可采集到野生型果蝇,放入冰箱冷冻室(-20℃)冷冻约2 min,待果蝇全部被麻醉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管内。
(四)接种将新培养管与装有果蝇的培养管口对口垂直放置。
其中,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管倒扣在上方,打开培养管塞后应迅速对好2个管口,将对好的2个培养管翻转,使新培养管位于下方,轻顿几下,待全部果蝇落入新培养管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若须继续试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5-10对另瓶培养。
单因子杂交杂交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两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反交选突变型白眼为母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遗传学探究实验报告
![遗传学探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10ba61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0.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遗传实验的基本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遗传规律,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主要涉及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通过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验证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豌豆种子、红三叶草种子等。
2. 试剂:清水、蒸馏水、酒精、碘液、稀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玉米实验(1)取玉米种子,分别种植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标记为A组(雄性)和B组(雌性)。
(2)待玉米植株长到一定高度,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
(3)观察并记录A组和B组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2. 豌豆实验(1)取豌豆种子,分别种植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标记为C组(母本)和D组(父本)。
(2)分别进行正交和反交。
(3)观察并记录C组和D组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3. 红三叶草实验(1)取红三叶草种子,分别种植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标记为E组(雄性)和F 组(雌性)。
(2)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
(3)观察并记录E组和F组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实验结果与分析(1)A组自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2)B组自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3)A组与B组杂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玉米的黄色和绿色基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豌豆实验结果与分析(1)C组正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2)C组反交:F1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豌豆的黄色和绿色基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红三叶草实验结果与分析(1)E组自交:F1代中,红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2)F组自交:F1代中,红色与绿色的比例为3:1。
(3)E组与F组杂交:F1代中,红色与绿色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红三叶草的红色和绿色基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高等医学遗传实验报告
![高等医学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d9cfb6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4.png)
一、实验名称人类遗传病基因检测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目的1. 掌握PCR扩增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
3. 了解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四、实验原理1. PCR扩增技术:利用DNA聚合酶在特定条件下,按照DNA模板序列合成新的DNA 链,实现对特定基因片段的扩增。
2. 基因突变检测:通过PCR扩增后,利用基因测序或DNA分型等方法,检测基因序列中的突变。
3. 遗传病遗传模式:分析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五、主要仪器与试剂1.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荧光显微镜等。
2. 试剂:DNA模板、PCR引物、dNTPs、DNA聚合酶、缓冲液、DNA标记染料等。
六、实验步骤1. DNA提取:取外周血或组织样本,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DNA。
2. PCR扩增:根据突变基因的序列设计PCR引物,进行PCR扩增。
3. 电泳检测: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4. 基因测序: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突变基因的序列。
5. 遗传分析:根据突变基因的序列和遗传模式,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七、实验结果1. DNA提取:成功提取到外周血DNA。
2. PCR扩增:成功扩增出突变基因片段。
3. 电泳检测:PCR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现特异性条带。
4. 基因测序:测序结果显示突变基因存在突变位点。
5. 遗传分析:根据突变基因的遗传模式,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八、讨论1. PCR扩增技术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
2. 基因突变检测对于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3. 遗传病的遗传模式分析有助于指导遗传咨询和家族成员的筛查。
九、实验结论1. 成功提取外周血DNA。
2. 成功扩增出突变基因片段。
3. 成功检测到突变基因的突变位点。
4. 通过遗传分析,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十、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https://img.taocdn.com/s3/m/6887954271fe910ef02df8b5.png)
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实验日期:2013年3月28日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Barr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的位置。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活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Barr等人在1949年首先发现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内有一个浓缩的深染小体,但是在雄性猫中几乎检测不到。
以后通过研究发现,在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这种二态性特点。
雌性个体的细胞中2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在间期是处在不活动的异固缩状态,从而形成了X染色质又称Barr小体。
这种情况在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都存在,即雌性哺乳类动物细胞内的X染色体在间期内仅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则保持异固缩状态。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
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一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体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减1。
表1为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
表1 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XO 女0XX 女 1XXY 男 1XXX 女 2XXXX 女 3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这种剂量补偿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的差异,即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中单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因而造成雌性和雄性细胞的总体表达水平接近;二是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在功能上是失活的。
豌豆遗传现象实验报告
![豌豆遗传现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cfc654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b.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势。
2. 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4. 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多为纯合子。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豌豆种子、剪刀、镊子、纸袋、标签、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实验台、恒温箱、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材与播种:选取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豌豆种子,进行播种,确保实验材料的一致性。
2. 去雄与套袋:在豌豆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并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3. 授粉:在去雄后,将父本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进行授粉。
4. 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豌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子代植株的性状表现。
5. 统计与分析:统计子代植株的性状表现,分析基因的分离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F1代全部表现为高茎。
- 在F2代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3:1。
2. 数据分析:- F1代全部表现为高茎,说明高茎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
- F2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
- 通过对F2代植株的基因型分析,得出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或Aa,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
六、实验结论1. 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特性,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2.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3.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原理和方法,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
人类遗传实验报告
![人类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2a7f3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c.png)
一、实验背景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在人类医学、农业、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人类遗传现象,本实验选取了几个典型的遗传性状,通过观察、调查和分析,探讨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人类一些常见遗传性状的遗传方式。
2. 了解群体控制不同遗传性状的基因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人类的遗传性状有许多是单基因性状,易于观察且具有典型的显隐性关系。
在一定群体中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其遗传方式。
根据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若一个群体中某一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p和q,则该位点上的基因型频率为p²、2pq和q²。
群体(随机交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为:p + q = 1p² + 2pq + q² = 1四、实验对象某群体(如班级、社区等)五、实验用品1. 器材:玻璃棒、纱布块、乙醇棉球、镊子、量角器2. 试剂:溶液、浓度递减六、实验内容与步骤1. 卷舌实验(1)观察实验对象能否卷舌,并记录下来。
(2)统计各类型(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所占的百分比。
(3)根据统计结果,计算该群体中相应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4)绘制系谱图,通过系谱分析其遗传方式。
2. 耳垂形状实验(1)观察家庭成员的耳垂形状,记录有耳垂和无耳垂的人数。
(2)统计各类型(有耳垂和无耳垂)所占的百分比。
(3)根据统计结果,计算该群体中相应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4)绘制系谱图,通过系谱分析其遗传方式。
3. 皮肤颜色实验(1)观察实验对象皮肤颜色,记录深色和浅色皮肤的人数。
(2)统计各类型(深色皮肤和浅色皮肤)所占的百分比。
(3)根据统计结果,计算该群体中相应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4)绘制系谱图,通过系谱分析其遗传方式。
4. 头发颜色实验(1)观察实验对象头发颜色,记录黑色、棕色和金色头发的人数。
实验一:人类性状遗传分析报告
![实验一:人类性状遗传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3840c4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c.png)
实验一:人类性状遗传分析报告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个体的一些基本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包括血型、耳垂型、拇指屈曲等性状。
通过对这些性状的遗传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遗传变异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PCR扩增基因片段的方法来进行基因otyping,通过PCR扩增后,我们就可以将样本DNA处理成可以进行Agarose凝胶电泳的细胞外DNA。
最终经过电泳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基因型在Agarose凝胶电泳中的带型分布。
在分析血型的遗传规律时,我们采用ABO血型系统进行分析。
这个系统中,A型、B型、AB型和O型是四种不同的血型类型。
通过对样本进行基因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样本的基因型和表型,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遗传规律,如果父母的基因型中都有A和B两个等位基因,则子女有可能会表现出AB型血型,这也是ABO血型系统中的罕见血型。
同时,如果父母的基因型中都包含O等位基因,子女就一定会表现出O型血型。
我们还进行了关于耳垂型和拇指屈曲的遗传分析。
通过对样本进行基因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等位基因的频率以及每种基因型对应的表型,从而找到遗传规律。
在耳垂型的遗传中,耳垂呈现出挂钩形态(反折)是由一个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的。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父母中有一个是耳垂挂钩型,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表现出挂钩型;而如果父母均为挂钩型,这个人就必然表现出挂钩型。
在拇指屈曲的遗传中,过去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一侧拇指能够弯曲,而另一侧则不能。
这是由一个支配拇指屈肌的基因控制的。
因此,如果这个基因的等位基因是显性的,那么这个人就能够双手拇指都弯曲。
如果是隐性的,则表现为一侧弯曲,另一侧不弯曲。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展示了基因分析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我们发现,遗传规律是复杂而精密的,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单个基因的作用,也受到环境和其他基因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这些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规律,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治疗许多遗传性疾病。
遗传学实验报告
![遗传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90f74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5.png)
遗传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遗传学基本原理,通过实验观察遗传法则在果蝇身
上的表现,加深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实验材料:
1. 果蝇(分为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显微镜玻片、显微镜盖片、透明胶带、移液
管等
实验步骤:
1.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分别放入不同的培养皿中,保证他们单独
繁殖
2. 观察果蝇后代的眼睛颜色,记录不同组合的后代眼睛颜色比例
3. 利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染色体,了解不同基因的排列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遗传规律在果蝇身上的表现,比如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的组合等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后代的眼睛颜色呈现
规律性分布,符合孟德尔遗传学原理。
红眼果蝇为显性红色基因(R)
与白眼果蝇为隐性白色基因(r)的杂交后代中,显性红色基因占三分之一,隐性白色基因占三分之二。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即基因对特定性状的遗传规律。
不同基因间呈现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基因的组合会影响后代特征的表现。
在遗传学研究中,对不同基因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
综上所述,本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且有趣的观察遗传规律的机会,通过不断实验与总结,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究遗传学领域的奥秘。
遗传学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发现更多有关遗传的新知识。
遗传学实验报告——人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
![遗传学实验报告——人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df6f9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46.png)
遗传学实验报告——⼈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遗传学实验报告——⼈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09 ⽣物技术⼀、实验⽬的⼈类是随机婚配的群体,其性状表现反映出群体的遗传组成。
从群体性状遗传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种族(民族)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期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
⼆、实验原理1.基因频率:⼀个群体中某⼀基因占其等位基因总数的相对⽐例。
不同群体同⼀基因往往频率不同;2.基因型频率:⼀个群体中某⼀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间的⽐率3.在⾃然界,⽆论动植物⼀种性别的任何⼀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与其相反性别的任何⼀个个体交配。
假设某⼀位点有⼀对等位基因A和a,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p,a 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基因型AA 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P,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H,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
群体(P,H,Q)交配是随机的,那么这⼀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P=p2 H=2pq Q=q2这说明任何⼀物种的所有个体,只要能随机交配,基因频率就很难发⽣变化,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
根椐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对⼈类群体进⾏基因频率的分析。
4.⼈类性状的遗传可以区分为两⼤类:(1) 单对基因遗传:单对基因遗传是指某⼀性状的表现,是由⼀对基因所决定。
(2) 多对基因遗传:多对基因遗传是指某⼀性状的表现,是由⼆对或⼆对以上的基因所决定。
⼈类的ABO⾎型是单对基因遗传,但控制⾎型的基因则有三种:I A、I B及i,其中I A和I B分别对i为显性。
表1 ABO⾎型遗传特征Table 1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BO blood group 表型基因型红细胞膜上的抗原⾎清中的天然抗体A B AB O I A I A,I A iI B I B,I B iI B I BiiABA、B—(β)抗B(α)抗A—抗A(α)或B(β)由于A抗原只能和抗A结合,B抗原只能和抗B结合,因此,可以利⽤已知的A型标准⾎清和B型标准⾎清来鉴定未知⾎型,两种标准⾎清内所含每⼀种抗体将凝集含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
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
![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9962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3.png)
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在本次分子遗传学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交叉和自交实验,观察分析果蝇后代的表型和基因型,以探究遗传规律。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果蝇的遗传特性,通过观察果蝇后代的表型和基因型,探究其遗传规律。
我们分别进行了交叉和自交实验,选取了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进行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结果。
实验步骤:1. 交叉实验: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和白眼表型的果蝇,分别标记为R和W。
然后将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交配,观察并记录F1和F2代的表型比例和基因型。
2. 自交实验:接着,我们分别选取了F1代中红眼和白眼的果蝇自交,观察并记录F2代的表型比例和基因型。
观察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交叉实验结果显示,F1代果蝇表现为全红眼表型,F2代出现了红眼和白眼两种表型,且呈现3:1的表型比例。
2. 自交实验结果显示,F2代果蝇表现为红眼和白眼两种表型,且呈现1:2:1的表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和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得出结论:果蝇的眼色遗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决定的,红眼为显性表型,白眼为隐性表型。
在自交后代中,显隐性基因按1:2:1比例分布。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分子遗传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果蝇的遗传规律,了解了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分子遗传学和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本次实验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每位实验人员的认真和努力,同时感谢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和支持。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学知识,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至此,本次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完毕。
感谢您的阅读!。
遗传学实验报告
![遗传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129ec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4.png)
实验目的
1.
了解DNA提取原理
2.
掌握DNA提取要注意事项及其应遵守的原则
3.
掌握从高等植物组织中提取总DNA的方法
应用
[提取DNA应遵守的原则] 1 . 保持核酸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DNA含有生物体的全部基因 。一般情况下 , 随着生物由低级进化到高级 ,所含DNA的相对分 子质量也由小到大递增 。最小的病毒DNA有几千碱基对 ,细菌DNA有几百万碱基对 ,而高等动 植物DNA可达几十亿碱基对 。遗传信息全部储存在一级结构之中 , 因此 ,提取DNA样品时要尽 量保证DNA分子的完整性 。如果所得到的DNA样品在制备过程中已经降解 , 则在许多研究工作 中难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为了确保分离DNA的完整性 , 在实验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温度不 宜过高; 二是控制一定的pH范围(pH 5~9) ,过酸或过碱均能造成DNA链中磷酸二酯键; 三 是保持一定的离子强度 ,对维持空间构型有一定意义; 四是减少物理因素对DNA的机械剪切力, 如强力高速振荡 、搅拌 、溶液快速流过狭长孔道 、DNA样品反复冻贮等。
虽然染色体组型一般是以处于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表 示 ,但是 ,也可以其他时期 ,特别是以前期或分裂间期的染色体形态来表示 。 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同样也可以进行核型分析 。关于整个染色体的情况可作 下列记载而加以表示:各自的长度、粗细;着丝粒的位置; 随体及次缢痕的有 无、数目、位置; 凝缩部不同的部分以及异染色质部分、常染色质部分; 染色 粒、端粒的形态、大小及分布情况; 小缢痕的数目、位置; 由于温度和药品处 理所产生的染色体分带(band) 的形态、数目、位置等等。
反应酶切。
实验成功 ,得到白色 糊状物 。且维持长时 间不变质。
医学遗传学实验报告
![医学遗传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f74d68f0b1c59eef9c7b440.png)
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人类一些常见遗传性状的遗传方式。
2.了解群体控制不同遗传性状的基因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人类的遗传性状有许多是单基因性状,易于观察且具有典型的显隐性关系,在一定群体中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其遗传方式。
在自然界,无论动植物一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与其相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体交配。
假设某一位点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p,a基因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q;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D,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H,基因型aa在群体出现的频率为R。
群体(D,H,R)交配是完全随机的,那么这一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D=p2、H=2pq、R=q2。
三、实验方案通过查相关资料可知:人类常见遗传性状的识别-(表1)观察计划:我选择了10种容易看到的遗传性状作为观察内容。
⒈双眼皮还是单眼皮;⒉有无酒窝;⒊额头的头发是突出发际还是平发际;⒋舌头能否纵向卷成槽状(舌头向外伸出时);⒌有无耳垂;⒍食指与无名指长短的差别(谁长);⒎大拇指竖起时,能否后弯;8左右手哪个拇指在上(当两手相握时);9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10血型步骤:⑴自我观察。
通过镜子先自我观察自身的上述10种遗传性状,将观察结果记入观察记录表。
⑵同学之间互相观察。
观察班上同学的上述10种遗传性状,将观察结果记入观察记录表。
⑶家庭成员观察。
观察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上述10种遗传性状,将观察结果记入观察记录表。
(表2)观察记录表四,结果分析:1.选择单双眼皮来分析,由表1可知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
由表2知aa=35.48% 开根号得a的频率为0.596,所以A=1-a=0.404,得AA=0.163, 2Aa=0.482, 所以aa+2Aa+AA=1正好验证了Hardy-Weinberg定律2.同样选取某同学家系单双眼皮性状做系谱分析祖父(双)——祖母(双)外祖父(双)——外祖母(双)││父(单)——————————————母(双)本人(单)由该家庭系谱图得知,由于本人和父亲都是单眼皮,基因型都应该是隐性纯合体d d;母亲的基因型肯定是杂合体D d。
遗传实验案例分析报告
![遗传实验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eb49e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1.png)
遗传实验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遗传实验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基因型对个体表型的影响。
通过实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以及对物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实验一:昆虫翅膀色素基因的遗传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昆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翅膀颜色基因的遗传。
首先,我们通过交配实验,将一只具有红色翅膀的昆虫(纯合子,基因型为RR)与一只具有白色翅膀的昆虫(纯合子,基因型为rr)进行了杂交。
通过观察交配后代的翅膀颜色,我们发现所有的后代都具有红色翅膀(基因型为Rr)。
接着,我们将这些具有红色翅膀的后代进行自交。
结果表明,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后代(基因型为RR)仍然具有红色翅膀,而约有三分之二的后代(基因型为Rr)也具有红色翅膀。
由此可见,红色翅膀基因(R)是显性遗传因子,而白色翅膀基因(r)是隐性遗传因子。
当红色翅膀基因与白色翅膀基因杂合时,表现为红色翅膀的表型。
实验二:植物花色基因的遗传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花色基因的遗传。
首先,我们收集到了一种具有红色花朵的植物样本,并将其与一种具有白色花朵的植物样本进行了杂交。
通过观察交配后代的花色,我们发现所有的后代都具有红色花朵。
接着,我们将这些具有红色花朵的后代进行自交。
结果表明,其中约有四分之三的后代(基因型为RR)仍然具有红色花朵,而约有四分之一的后代(基因型为Rr)也具有红色花朵。
由此可见,红色花色基因(R)是显性遗传因子,而白色花色基因(r)是隐性遗传因子。
当红色花色基因与白色花色基因杂合时,表现为红色花朵的表型。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基因型对个体表型具有显著影响。
在遗传过程中,显性基因(红色翅膀基因和红色花色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白色翅膀基因和白色花色基因)的表现,以达到表型的可见化。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物种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进化筛选实验报告
![遗传进化筛选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20984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11.png)
遗传进化筛选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遗传进化筛选的方法,改善种群中个体的适应性。
实验步骤1. 初始化种群:创建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初始种群,每个个体都具有一组基因,代表不同的性状。
2. 适应性评估:通过一种适应性评估函数对每个个体进行评估,得到适应度分数。
3. 选择:根据适应度分数,采用选择算法选择一些优秀的个体作为父代,保留下来进入下一代。
4. 交叉:对父代进行交叉操作,生成新的子代个体。
5. 变异:对子代进行变异操作,改变其基因组合。
6. 更新种群:将子代个体与父代个体合并,形成新的种群。
7. 重复步骤2-6,进行多代的进化。
8. 终止条件:当达到预定的迭代代数或者满足特定的适应度要求时,终止进化。
实验结果经过多代的进化,我们观察到种群中个体的适应度逐渐提升。
在初始种群中,个体的适应度分数相对较低,但随着进化的进行,优秀个体的适应度分数逐渐增加,不适应的个体逐渐被淘汰。
通过观察种群中个体的基因组合,我们发现经过进化筛选后,新一代个体的基因组合一般会比父代个体更趋向于优秀基因的组合。
这是因为交叉和变异操作能够引入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增加基因的多样性,使种群能够更好地探索适应性更高的基因组合。
基因进化分析进一步分析种群的基因组合,我们发现在进化的过程中,优秀基因往往会被更多地保留和传递给子代。
这是因为在选择操作中,适应度更高的个体有更大的概率被选中作为父代,从而将其优秀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同时,变异操作也起到了引入新基因的作用,为种群带来了新的遗传变异,进一步增加了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遗传进化筛选的重要性。
遗传进化筛选能够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使种群逐渐改善适应性,进化出更优秀的个体。
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进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适应度高的个体并不一定都能传递给下一代。
这提示我们在设计遗传算法时,需要综合考虑选择、交叉和变异等因素,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评估函数和终止条件。
遗传学实验报告总结
![遗传学实验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2b3562725c52cc58ad6be18.png)
遗传学实验报告栀子花开8 6生物有志班梦想实验学院实验1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制备一、实验目的主要掌握有丝分裂染色体制片技术;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如根尖、茎尖、愈伤组织等常进行着活跃的细胞分裂。
通过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固定处理,酶解和染色,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长度较短,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易于记数和分析。
因此,在细胞的分裂过程中,进行药物或冰冻处理,可阻止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
同时,对组织细胞进行酸性水解或酶解处理,降解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和细胞的纤维素壁,使细胞易于散开。
三、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大麦、玉米及洋葱等根尖。
显微镜、水浴锅、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小瓶、酒精灯、滤纸等。
固定液:95%乙醇:冰醋酸=3:1;染液:甲基改良品红;处理液:0.002M8-羟基喹林水溶液,0.075M KCl;酶解液:2.5%纤维素酶和2.0%果胶酶水溶液。
四、实验步骤步骤1:1、浸种催芽:取少许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加水浸没,于30℃左右浸种1-2天。
当种子萌动时,把水倒去,在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催芽。
2、预处理:根长至0.5-1.0cm时切取根尖,投入0.002M8-羟基喹林水溶液中处理;18℃,1-1.5h。
3、前低渗:吸去预处理液,加入0.075M KCl,或水低渗处理10-30min。
4、固定:用95%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min以上,也可固定后放入4℃冰箱保存。
水洗3次,每次10min。
5、酶解:加入2.5%纤维素酶和2.0%果胶酶水溶液,在37℃酶解处理70-120min(根据软化程度而定)。
6、后低渗:倒去酶液后用蒸馏水冲洗2-3次,在水中停留30min以上,即可直接用于制片。
也可换入固定液保存。
7、火焰干燥制片:放2-3个根尖在载片上,加一小滴固定液,用镊子将根尖敲碎至浆状。
再滴2-3滴固定液,迅速用镊子夹住载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着火,然后吹灭火焰。
DNA指纹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DNA指纹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3ea2a1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e.png)
DNA指纹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TAE缓冲液、DNA分子量标准品、对照DNA样品、不同个体DNA样品等。
2.实验步骤(1)样本提取:将不同个体组织或细胞样本加入含有蛋白酶K的裂解缓冲液中,室温摇晃10min后,在65℃水浴中处理1h。
(2)PCR扩增:选取用于DNA指纹的多态性基因座,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引物,将扩增产物放入PCR酶切反应体系中,在相应酶切后产生DNA片段。
(3)凝胶电泳:将PCR扩增产物注入聚丙烯酰胺凝胶槽中,在电泳仪中进行离子运移和染色等步骤,观察和比对不同样品DNA的图像,得出遗传信息。
二、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 PCR扩增产物长度和样品DNA中的差异不同样品间的PCR扩增产物长度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样品2的信号较弱,可能是样品不纯或程序操作失误导致扩增效率较低。
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长度仅与多态性基因座的碱基序列有关,不同个体的产物长度并不一定相同,只有相同个体的PCR扩增产物长度相同。
图1 DNA指纹凝胶图由图1可知,A1、B1、C1三个个体样品所在的条带位置相同;A2、B2、C2三个个体样品所在的条带位置也基本相同。
但A1、A2间、B1、B2间、C1、C2间的PCR扩增产物长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对这些个体进行有效的分类。
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源于其DNA序列不同,表现为PCR扩增的产物长度不同,电泳分离的条带位置不同。
图中的分子量标准品可以用来判断不同PCR产物的分子量大小,从而得出其绝对或相对分子量大小。
三、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知,DNA指纹分析是一种高效、准确、敏感、可靠的遗传分析方法,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亲缘鉴定、犯罪侦查、动物分类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
本实验通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等技术方法,成功地提取、扩增和分离了不同个体样品中的DNA分子,得到了对不同个体DNA序列的可视化展示,并验证了其在鉴定、分类、比对等领域的实用价值。
遗传学实验报告
![遗传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45924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0.png)
遗传学实验报告遗传学实验报告引言: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遗传特性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一步了解遗传变异、基因表达和遗传性状的传递。
实验一:遗传变异的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研究对象。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之一,因其短寿命、繁殖力强和基因组较小而备受关注。
我们将观察果蝇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现象,并记录其在翅膀形状、体色、眼睛颜色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观察和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遗传变异的频率和模式。
实验二:基因表达的研究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关注基因的表达方式以及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
我们选择了小鼠(Mus muscul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和分析小鼠不同组织中的RNA,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从而揭示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发育阶段小鼠的基因表达谱,我们还可以了解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实验三:遗传性状的传递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某一遗传性状在不同个体间的传递方式。
我们选择了豌豆(Pisum sativum)作为研究对象,豌豆的遗传性状研究是遗传学领域的经典案例。
通过交配不同表型的豌豆,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性状在后代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遗传比例。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性状的传递规律,还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遗传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四:基因工程的应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我们将使用细菌(如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中,使其表达特定的蛋白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步骤,如DNA片段的克隆、转化和蛋白质表达等,并探讨其在医学、农业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做遗传转化实验报告
![做遗传转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432b6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2.png)
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实验目的:1. 掌握遗传转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并观察转化效果。
3. 了解转化频率、表达效率等遗传转化相关指标。
实验原理:遗传转化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导入受体细胞,使其在细胞内表达的过程。
植物细胞遗传转化通常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利用农杆菌的Ti质粒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本实验以拟南芥为受体植物,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其中,观察转化效果。
实验材料:1. 拟南芥种子2. 农杆菌菌株:E. coli DH5α3. 农杆菌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4. GFP基因质粒:pBI1215. 抗生素:卡那霉素、氯霉素6. 实验器材: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移液器、消毒液、培养皿、培养箱等实验步骤:1. 种子消毒:将拟南芥种子用70%乙醇消毒30秒,再用无菌水清洗3次。
2. 农杆菌活化:将E. coli DH5α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分别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3. 质粒提取: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pBI121质粒。
4. 农杆菌转化:将活化后的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与pBI121质粒混合,37℃培养3小时。
5. 拟南芥接种:将消毒后的拟南芥种子接种于含有农杆菌的培养基中,28℃暗培养3天。
6. 转化植株筛选:将接种后的拟南芥转移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筛选转化植株。
7. GFP表达检测:将转化植株置于紫外灯下观察GFP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1. 成功转化拟南芥植株,转化频率约为10%。
2. 转化植株中,GFP表达率为100%。
讨论与分析:1. 本实验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GFP基因导入拟南芥细胞,转化频率较高。
2. 转化植株中GFP表达率为100%,说明外源基因在拟南芥细胞中得到了有效表达。
遗传平衡定律实验报告
![遗传平衡定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97b54c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b.png)
遗传平衡定律实验报告1. 背景遗传平衡定律是遗传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描述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在世代间会保持稳定的比例。
遗传平衡定律由哈迪-温伯格理论提出,该理论认为在无突变、无突变率变化、无选择、无迁移、无偶然事件等影响的情况下,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将保持不变。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遗传平衡定律,验证遗传平衡定律的适用性,以及探索遗传平衡定律的原理和遗传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模型我们选择了经典的随机交配模型作为实验模型。
实验模型中有两个基因座位,每个基因座位上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标记为A和a、B和b。
每个个体拥有两个基因座位,其中一个基因来自父亲,另一个基因来自母亲。
2.2 实验步骤1.初始条件设置:设置初始的基因频率,可以选择任意的初始值。
2.个体的繁殖:随机选择两个个体进行交配,并生成下一代个体。
3.基因位点的重组:模拟基因位点的重组,随机选择两个位点进行重组。
4.基因位点的突变:根据设定的突变率,给新生成的基因位点进行突变。
5.计算基因频率:统计每个基因位点上各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6.进行多代的遗传演化:重复进行步骤2至5,模拟能够代数。
3. 数据分析与结果3.1 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模拟进行多代的遗传演化,我们统计了每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在经过若干代的繁殖后,各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遗传平衡。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代数AA(基因A的频率)Aa(基因A的频率)aa(基因A的频率)BB(基因B的频率)Bb(基因B的频率)bb(基因B的频率)1 0.3 0.5 0.2 0.4 0.3 0.32 0.32 0.48 0.2 0.42 0.28 0.33 0.3 0.47 0.23 0.41 0.28 0.31 …………………1000 0.31 0.47 0.22 0.41 0.28 0.31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世代的增加,各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趋于稳定。
遗传的分析实验报告
![遗传的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c424e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1.png)
遗传的分析实验报告引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可以探究生物体的遗传规律、遗传变异以及遗传传递等问题。
通过遗传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种的演化、个体间的差异以及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对遗传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与方法材料- 实验对象: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实验器材:显微镜、显微刀、实验显微镜玻片、实验显微镜盖玻片、实验显微镜酒精灯、注射针、荧光染料等方法1. 果蝇品系的选择:选择同一纯合品系的果蝇,保证实验对象的基因组相同。
2. 杂交:将过滤器装在布条上,让果蝇嵌在布条上交配、繁殖。
3. 验证纯合性:从杂交后的果蝇中选择显性表型出现的个体,将其与纯合品系交配。
如果后代中全部为显性表型,则说明原始个体为纯合的。
4. 验证显性或隐性:将显性和隐性表型的个体交配,观察后代的表型比例,确定所研究性状是否服从孟德尔规律。
5. 进一步研究:如有必要,使用荧光染料或胚胎染色剂对果蝇染色,观察基因组结构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1. 验证纯合性结果:从杂交后的果蝇中选择显性表型出现的个体,共选择了30只果蝇,将其与纯合品系进行交配。
结果显示,所有后代果蝇均为显性表型,表明原始个体为纯合的。
2. 验证显性或隐性结果:将显性和隐性表型的个体交配,进行5次独立实验,观察后代果蝇的表型比例。
结果如下:实验次数显性表型个体数隐性表型个体数总个体数显性比例隐性比例1 45 55 100 0.450.552 49 51 100 0.490.513 47 53 100 0.470.534 44 56 100 0.440.565 48 52 100 0.480.52通过计算平均比例,得到显性表型的平均比例为0.466,隐性表型的平均比例为0.534。
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显性表型与隐性表型的比例接近1:1,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的纯合性和性状的显性与隐性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倍体诱发及细胞学鉴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人工诱导多倍体植物的方法和技术,观察多倍体的特点
2.利用染色体分析的方法对多倍体细胞做出准确判断。
二、实验原理
1.多倍体的发生
尤其是异源多倍体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常细胞的有丝分裂,在中期已复制为两的染色体,都集中于中央赤道板上,染色单体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至后期分别趋向细胞两级。
纺锤丝主要化学组成为蛋白质。
一般认为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可以被细胞中辅酶的-SH(巯基)还原,于是由分子内的二硫键转变为分子间的二硫键,从而使蛋白质分子聚合。
凡是能抑制巯基作用又能保持细胞活性的物质,就能阻止蛋白质分子聚合或使已构成纺锤丝的蛋白质分子间发生解聚作用,致使纺锤丝不能形成或断裂,从而消失,造成染色单体不能分向细胞两极,细胞质也不分离,复制的染色体仍存在于一个细胞中,结果染色体倍增。
如果该细胞在下一次细胞分裂时又经药剂作用,则可产生更高倍数的细胞,(一般成等比级数增加,但也会出现奇数倍或非整倍现象,且由于药物的毒性作用染色体不会无限止的增多),这样就形成了多倍性细胞。
在药剂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同一组织中的不同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步性,而出现加倍程度不一的表现,这种现象称为混倍性(混倍现象)。
经加倍了的细胞,一旦停止药剂作用,仍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
由此而产生的子细胞,一般说都是多倍性细胞,从这种细胞分化出来的植株,就是多倍体。
2、诱发药物
人工诱发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分为物理的(变温、机械损伤、射线处理等)和化学的,如:各种植物碱、麻醉剂、植物生长激素等
秋水仙素是诱导多倍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具麻醉作用,性极毒,易溶于酒精、氯仿、甲醛和冷水中,不易溶解于乙醚、苯中。
秋水仙素的作用:
1)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抑制细胞板的形成
3)无残效
3.诱导方法
1)种子浸渍处理
2)毛细管法
3)羊毛脂法
4)球根处理
5)复合处理
6)离体组织水平上诱导单个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4、多倍体植物的特性
1)巨大性
2)可孕性低
3)适应性强
4)有机合成速率增加
5)克服远缘杂交的不结实
5、鉴定方法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鉴定法,又叫细胞学鉴定法,即直接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鉴定其加倍的倍数;二是间接鉴定法:通过测量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及花粉粒大小等外部形态间接鉴定是否属于多倍体。
三、实验材料
蚕豆(Vicia faba)根尖
四、实验用具、药品
生物显微镜、剪刀、镊子、解剖针、载玻片、小玻璃瓶、恒温箱、0.1%-0.2%秋水仙碱溶液、卡诺固定液、纯净水、1mol 1-1盐酸等。
五、实验步骤
1. 取材:
取大蒜(洋葱、蚕豆、小麦等)发根至0.5-1cm,然后转入盛有0.15%秋水仙素水溶液的培养皿中继续培养24小时,待观察到根部有膨大时取出固定。
与在水中培养的材料做对照。
(一般植物生长周期17-18小时,)
2. 固定:
在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移至70%乙醇中保存或备用。
3.解离:
植物的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等需要经过处理以便除去细胞之间的果胶层并使细胞壁软化,经解离的组织才能使压片步骤顺利进行。
解离常用酸解法和酶解法。
①酸解法:固定后的材料用清水洗涤后,用1MHCl在60℃水浴中恒温处理5-10min。
在酸解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若解离不够,则压片不易分散。
若解离太过,在下一步处理材料时由于材料过软而易丢失。
然后水洗3次。
②酶解法:用10-20g/L的果胶酶,或与10-50g/L的纤维素酶混合使用。
4.染色.:
切取根尖分生组织区,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5 min。
5.压片:
将染色后的材料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盖上两层吸水纸,用一个双面刀片,插到盖片与载片之间的一角,用左手食指压紧盖片,防止滑动,用右手持解剖针,用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然后将刀片轻轻撤出,再用针柄重敲盖片,使细胞分散压平。
6. 镜检:
1)在制成的染色体玻片标本中,染色清晰而且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总是少数,所以,在压片之后需要认真地进行镜检。
2)镜检时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找到好的视野后再转用高倍镜观察。
一张制片好的细胞染色体制片至少符合如下条件
①在一张制片中应有较多的中期分裂相。
②染色体分散而不重叠。
③染色体不扭曲、断裂、主缢痕、随体清晰。
④制片基本上为一层平展的细胞,视野内的细胞都在一个平面上。
⑤染色体着色较深而细胞质不着色或着色很浅,背景清晰无过多杂质。
3)选择中期分裂相好的细胞观察,通过观察和计数中期染色体数目,确定细胞类型。
六、实验结果
处于中期的二倍体
七、实验讨论
1、在切取生长区时,要注意选择不透明的部分,透明部分是伸长区,以防添加过多伸长区细胞,影响染色和观察
2、染色时间不要过长,防止视野中颜色过深,影响观察
3、在压片前要先将板块刀片放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轻轻敲打使细胞散开,同时可不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情况,散开适当后可将刀片拿出,在进行敲打
4、敲打时注意不要太过用力,是从细胞中出来的染色体分离过远而不能确定染色体个数
5、有些染色体是中期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易被当做两条染色体,观察时要注意区分
6、在实验中并没有找到四倍体或八倍体,可能该样品中所含多倍体细胞较少,而在操作中由于将染色体打散,不能识别出是同一细胞的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