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对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依从性与心理应激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行为干预对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依从性与心理应激的影响
作者:向清黄正华李琦尚婉媛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3年第12期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為干预对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依从性与心理应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64例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临床资料,依据围术期患儿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将其中接受心理行为干预的3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2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心理应激情况[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ores of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评分、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评分、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hild medical fear scale,CMFS)、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分],依从度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分(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SCARED评分及DSRS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CMFS评分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依从度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68.97%(P<0.05);观察组患儿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儿心理应激,提高患儿依从性,并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行为;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护理满意度;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3)12-0168-04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Children with Microtia Undergoing External Ear Reconstruction
XIANG Qing,HUANG Zhenghua,LI Qi,SHANG Wanyuan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8,Jiangsu,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children with microtia undergoing external ear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64 children with microtia undergoing external ear reconstruction in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March 2019 and February 2022.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ioperative nursing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29 cases,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situation[scores of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SCARED),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 (DSRSC), child medical fear scale (CMFS),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score of 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 (NS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SCARED and DSRSC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CMFS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while CD-RISC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omplianc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91.43% vs 68.97%, P <0.05),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psychological stress, improve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in children with microtia undergoing external ear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microtia; external ear reconstru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compliance
小耳畸形(Microtia)是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通常伴有先天性耳道闭锁,其特征是耳廓畸形甚至完全缺失,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或小耳畸形重建术(Microtia reconstruction)是臨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治疗重建方案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随着技术发展,不同医疗机构或医院采用的小耳畸形治疗方式不尽相同[1-2]。

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小耳畸形患者的金标准,但多数患者在围术期常出现心理焦虑、抑郁甚至对治疗手段恐惧等不良情绪,致使自身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或配合度较低,这些在儿童群体中尤为明显,此外术后并发症及耳部美观效果等问题也往往为患者及其家属所担忧[3-4]。

因此,对小耳畸形术患儿给予适宜的护理或管理干预尤为必要,本研究通过收集笔者医院多年收治的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临床资料,将心理行为干预对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依从性与心理应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小耳畸形术后患儿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2月在笔者医院行外耳再造术的64例小耳畸形患儿临床资料,依据围术期患儿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将接受心理行为干预的3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2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然后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畸形侧位及小耳畸形分级[5]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两组小耳畸形患儿间性别、年龄、畸形侧位及畸形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所有参与者已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小耳畸形诊治标准[6];②年龄5~12岁;③单侧小耳畸形;④干预前没有接受过同类型护理研究;⑤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耳部后天损伤畸形或其他耳部疾病;②听觉、视觉、智力及体感疼痛等有障碍;③既往存在耳部严重炎症或耳部手术史;④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急性感染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⑤患有意识或精神系统类疾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小耳畸形患儿的病情状况进行常规的检查与护理,包括临床围术期间的各种基础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生命体征护理以及健康卫生教育等等,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处理解决。

1.3.2 研究组:研究组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3.
2.1 患儿信息收集:护理人员在小耳畸形患儿入院当日对患儿进行各项体格检查,结合家属陈述对患儿过往小耳畸形病情状况如畸形的特点、治疗以及预后等内容进行详细互动交流并记录,之后护理人员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亲切交流,进一步了解患儿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模仿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并对患儿在不同类型游戏以及卡通漫画等方面予以一定了解。

1.3.
2.2 心理行为干预方案定制:了解患儿基本信息后,由培训过的医院护理人员组成心理行为干预小组,对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及其护理方案进行集体讨论与评议选出适宜患儿的心理干预模式,然后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交换意见以完成每位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的独特护理方案。

1.3.
2.3 心理行为方案实施:①基于儿童童趣化的心理,护理人员扮成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以和蔼可亲的方式与患儿进行互动交流,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关系,鼓励患儿与患儿、护士及家属亲人交流互动,缓解患儿对周边人员的抵触心理,利于提升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其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加强术前健康宣教。

②游戏互动:引导患儿参与感兴趣的水果分类游戏以及卡通视听动漫观看,以吸引患儿注意力,缓解不良心理,可吸引并转移患儿注意力,有利于缓解患儿负面情绪,调动患儿主观能动性及行为适应。

③趣味性互动: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一起开展情景模拟,引导患儿进入童趣化情境,向患儿展示围术期的不良行为及体位,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引导,规范其行为,并以既往小耳畸形行为良好的儿童或卡通形象为榜样进行引导,鼓励并支持患儿自身积极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有助于其术后康复。

1.3.
2.4 心理行为干预方案的调整:护理人员对患儿接受心理干预护理模式的心理接受度、行为表现等状况进行及时分析总结,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协调,视情形对制定的护理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使心理行为干预方案进一步完善。

调整时间为患儿初次来院在院期间。

1.4 观察指标
1.4.1 心理应激:于患儿入院第1天(护理前)及出院前(护理后)进行评估。

①患儿的个人焦虑状态通过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进行评估[7],该量表共41个条目,包括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症、学校恐怖症,采用3级评分,由“0~2”分代表“没有症状”到“经常有”,分数越低说明焦虑程度越低。

②抑郁状态通过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评估[8],共18个项目,采用3级评分,由“0~2”分代表“没有”到“经常有”,总分≥15分认为存在抑郁,分数越低说明抑郁程度越轻。

③心理恐惧状态通过儿童医疗恐惧量表进行评估[9],该量表4个分量表(医疗操作恐惧、医疗环境恐惧、人际关系恐惧、自我恐惧)组成,包括17项条目,每项按照采用3级评分,由“1~3”分代表“不恐惧”到“非常恐惧”,分数越低说明恐惧程度越低。

④心理弹性通过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评估[10],该量表含有25个条目,由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构成,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由“1~5”分代表“从来不”到“一直如此”,分数越低说明心理弹性越差。

1.4.2 依从度:临床期间对患儿的依从程度进行记录,于患儿出院前通过Frankl行为量表和Houpt行为量表评分进行评估[11-12],Frankl行为量表评分为1~4分,Houpt行为量表评分为1~6分,两项量表评分越低说明配合程度越差,两项得分合计为9~10分者视为依从性良好,6~8分者视为依从性一般,2~5分者视为依从性较差,依从度(%)=(依从性良好+依从性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microtia; external ear reconstru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compliance
小耳畸形(Microtia)是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通常伴有先天性耳道闭锁,其特征是耳廓畸形甚至完全缺失,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或小耳畸形重建术(Microtia reconstruction)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治疗重建方案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随着技术发展,不同医疗机构或医院采用的小耳畸形治疗方式不尽相同[1-2]。

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小耳畸形患者的金标准,但多数患者在围术期常出现心理焦虑、抑郁甚至对治疗手段恐惧等不良情绪,致使自身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或配合度较低,这些在儿童群体中尤为明显,此外术后并发症及耳部美观效果等问题也往往为患者及其家属所担忧[3-4]。

因此,对小耳畸形术患儿给予适宜的护理或管理干预尤为必要,本研究通过收集笔者医院多年收治的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临床资料,将心理行为干预对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依从性与心理应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小耳畸形术后患儿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2月在笔者医院行外耳再造术的64例小耳畸形患儿临床资料,依据围术期患儿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将接受心理行为干预的3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2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然后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畸形侧位及小耳畸形分级[5]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两组小耳畸形患儿间性别、年龄、畸形侧位及畸形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所有参与者已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小耳畸形诊治标准[6];②年龄5~12岁;③单侧小耳畸形;④干预前没有接受过同类型护理研究;⑤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標准:①合并耳部后天损伤畸形或其他耳部疾病;②听觉、视觉、智力及体感疼痛等有障碍;③既往存在耳部严重炎症或耳部手术史;④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急性感染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⑤患有意识或精神系统类疾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小耳畸形患儿的病情状况进行常规的检查与护理,包括临床围术期间的各种基础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生命体征护理以及健康卫生教育等等,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处理解决。

1.3.2 研究组:研究组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3.
2.1 患儿信息收集:护理人员在小耳畸形患儿入院当日对患儿进行各项体格检查,结合家属陈述对患儿过往小耳畸形病情状况如畸形的特点、治疗以及预后等内容进行详细互动交流并记录,之后护理人员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亲切交流,进一步了解患儿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模仿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并对患儿在不同类型游戏以及卡通漫画等方面予以一定了解。

1.3.
2.2 心理行为干预方案定制:了解患儿基本信息后,由培训过的医院护理人员组成心理行为干预小组,对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及其护理方案进行集体讨论与评议选出适宜患儿的心理干预模式,然后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交换意见以完成每位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的独特护理方案。

1.3.
2.3 心理行为方案实施:①基于儿童童趣化的心理,护理人员扮成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以和蔼可亲的方式与患儿进行互动交流,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关系,鼓励患儿与患儿、护士及家属亲人交流互动,缓解患儿对周边人员的抵触心理,利于提升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其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加强术前健康宣教。

②游戏互动:引导患儿
参与感兴趣的水果分类游戏以及卡通视听动漫观看,以吸引患儿注意力,缓解不良心理,可吸引并转移患儿注意力,有利于缓解患儿负面情绪,调动患儿主观能动性及行为适应。

③趣味性互动: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一起开展情景模拟,引导患儿进入童趣化情境,向患儿展示围术期的不良行为及体位,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引导,规范其行为,并以既往小耳畸形行为良好的儿童或卡通形象为榜样进行引导,鼓励并支持患儿自身积极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有助于其术后康复。

1.3.
2.4 心理行为干预方案的调整:护理人员对患儿接受心理干预护理模式的心理接受度、行为表现等状况进行及时分析总结,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协调,视情形对制定的护理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使心理行为干预方案进一步完善。

调整时间为患儿初次来院在院期间。

1.4 观察指标
1.4.1 心理应激:于患儿入院第1天(护理前)及出院前(护理后)进行评估。

①患儿的个人焦虑状态通过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进行评估[7],该量表共41个条目,包括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症、学校恐怖症,采用3级评分,由“0~2”分代表“没有症状”到“经常有”,分数越低说明焦虑程度越低。

②抑郁状态通过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评估[8],共18个项目,采用3级评分,由“0~2”分代表“没有”到“经常有”,总分≥15分认为存在抑郁,分数越低说明抑郁程度越轻。

③心理恐惧状态通过儿童医疗恐惧量表进行评估[9],该量表4个分量表(医疗操作恐惧、医疗环境恐惧、人际关系恐惧、自我恐惧)组成,包括17项条目,每项按照采用3级评分,由“1~3”分代表“不恐惧”到“非常恐惧”,分数越低说明恐惧程度越低。

④心理弹性通过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评估[10],该量表含有25个条目,由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构成,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由“1~5”分代表“从来不”到“一直如此”,分数越低说明心理弹性越差。

1.4.2 依从度:临床期间对患儿的依从程度进行记录,于患儿出院前通过Frankl行为量表和Houpt行为量表评分进行评估[11-12],Frankl行为量表评分为1~4分,Houpt行为量表评分为1~6分,两项量表评分越低说明配合程度越差,两项得分合计为9~10分者视为依从性良好,6~8分者视为依从性一般,2~5分者视为依从性较差,依从度(%)=(依从性良好+依从性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microtia; external ear reconstruc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compliance
小耳畸形(Microtia)是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通常伴有先天性耳道闭锁,其特征是耳廓畸形甚至完全缺失,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或小耳畸形重建术(Microtia reconstruction)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治疗重建方案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随着技术发展,不同医疗机构或医院采用的小耳畸形治疗方式不尽相同[1-2]。

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小耳畸形患者的金标准,但多数患者在围术期常出现心理焦虑、抑郁甚至对治疗手段恐惧等不良情绪,致使自
身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或配合度较低,这些在儿童群体中尤为明显,此外术后并发症及耳部美观效果等问题也往往为患者及其家属所担忧[3-4]。

因此,对小耳畸形术患儿给予适宜的护理或管理干预尤为必要,本研究通过收集笔者医院多年收治的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临床资料,将心理行为干预对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依从性与心理应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小耳畸形术后患儿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2月在笔者医院行外耳再造术的64例小耳畸形患儿临床资料,依据围术期患儿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将接受心理行为干预的3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2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然后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畸形侧位及小耳畸形分级[5]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两组小耳畸形患儿间性别、年龄、畸形侧位及畸形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所有参与者已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小耳畸形诊治标准[6];②年龄5~12岁;③单侧小耳畸形;④干预前没有接受过同类型护理研究;⑤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耳部后天损伤畸形或其他耳部疾病;②听觉、视觉、智力及体感疼痛等有障碍;③既往存在耳部严重炎症或耳部手术史;④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急性感染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⑤患有意识或精神系统类疾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小耳畸形患儿的病情状况进行常规的检查与护理,包括临床围术期间的各种基础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生命体征护理以及健康卫生教育等等,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处理解决。

1.3.2 研究组:研究组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3.
2.1 患儿信息收集:护理人员在小耳畸形患儿入院当日对患儿进行各项体格检查,结合家属陈述对患儿过往小耳畸形病情状况如畸形的特点、治疗以及预后等内容进行详细互动交流并记录,之后护理人员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亲切交流,进一步了解患儿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模仿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并对患儿在不同类型游戏以及卡通漫画等方面予以一定了解。

1.3.
2.2 心理行为干预方案定制:了解患儿基本信息后,由培训过的医院护理人员组成心理行为干预小组,对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及其护理方案进行集体讨论与评议选出适宜患儿的心理干预模式,然后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交换意见以完成每位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患儿的独特护理方案。

1.3.
2.3 心理行为方案实施:①基于儿童童趣化的心理,护理人员扮成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以和蔼可亲的方式与患儿进行互动交流,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关系,鼓励患儿与患儿、护士及家属亲人交流互动,缓解患儿对周边人员的抵触心理,利于提升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其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加强术前健康宣教。

②游戏互动:引导患儿参与感兴趣的水果分类游戏以及卡通视听动漫观看,以吸引患儿注意力,缓解不良心理,可吸引并转移患儿注意力,有利于缓解患儿负面情绪,调动患儿主观能动性及行为适应。

③趣味性互动:护士与患儿及家属一起开展情景模拟,引导患儿进入童趣化情境,向患儿展示围术期的不良行为及体位,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引导,规范其行为,并以既往小耳畸形行为良好的儿童或卡通形象为榜样进行引导,鼓励并支持患儿自身积极改变不良行为方式,有助于其术后康复。

1.3.
2.4 心理行为干预方案的调整:护理人员对患儿接受心理干预护理模式的心理接受度、行为表现等状况进行及时分析总结,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协调,视情形对制定的护理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使心理行为干预方案进一步完善。

调整时间为患儿初次来院在院期间。

1.4 观察指标
1.4.1 心理应激:于患儿入院第1天(护理前)及出院前(护理后)进行评估。

①患儿的个人焦虑状态通过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进行评估[7],該量表共41个条目,包括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症、学校恐怖症,采用3级评分,由“0~2”分代表“没有症状”到“经常有”,分数越低说明焦虑程度越低。

②抑郁状态通过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评估[8],共18个项目,采用3级评分,由“0~2”分代表“没有”到“经常有”,总分≥15分认为存在抑郁,分数越低说明抑郁程度越轻。

③心理恐惧状态通过儿童医疗恐惧量表进行评估[9],该量表4个分量表(医疗操作恐惧、医疗环境恐惧、人际关系恐惧、自我恐惧)组成,包括17项条目,每项按照采用3级评分,由“1~3”分代表“不恐惧”到“非常恐惧”,分数越低说明恐惧程度越低。

④心理弹性通过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评估[10],该量表含有25个条目,由坚韧、自强和乐观3个维度构成,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由“1~5”分代表“从来不”到“一直如此”,分数越低说明心理弹性越差。

1.4.2 依从度:临床期间对患儿的依从程度进行记录,于患儿出院前通过Frankl行为量表和Houpt行为量表评分进行评估[11-12],Frankl行为量表评分为1~4分,Houpt行为量表评分为1~6分,两项量表评分越低说明配合程度越差,两项得分合计为9~10分者视为依从性良好,6~8分者视为依从性一般,2~5分者视为依从性较差,依从度(%)=(依从性良好+依从性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