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_篮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体育_篮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篮球运球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学校:
授课班级:7年级4 班人数:40人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合作练习能力;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那个是篮球运动的根本:运球。

运球有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本课
重点练习行进间运球。

采用游戏与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获得自主发展。

并且教师将角色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为学生学练的促进者、启发者和参与者。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三.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是我校7年级4班,学生人数40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整体学生好动、好学,模仿力强,兴趣广泛,求知欲高,好胜心强,他们对参与篮
球运动兴趣浓厚。

并且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
良好的参与意识。

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完成本次课篮球运球练习后,100%学生理解
并能说出运球要点:膝盖微屈,掌心空出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本堂课的运球练习后,约95%的学生能
够完成中速行进间运球30米不掉球
3.情感目标:约75%的学生能够喜欢上篮球运动;竞赛时能为同
伴加油呐喊,努力争取小组胜利;能够正确评价同伴运球次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主动用鼓掌方式鼓励和欣赏别人。

1
五.教学重点:行进间运球
六.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掌控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导入与热身
通过球操练习、熟悉球性练习,活跃课堂的气氛又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2.实践与体验
(1)复习原地高、低运球。

提高原地运球技术动作及控制球的能力,重点体验手按拍球的手型。

为丰富学生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热情,我设计了原地高、低运球和原地运球交换球等游戏
(2)学习行进间运球,首先教师完整动作示范,讲解行进间运球的技术结构、技术要求和对发展人体各项素质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

并按照逆向思维法:安排如下练习:
a、两人一组,两人运球交换位置。

学生进行多次模仿和练习。

体验完整动作技术。

b、两人一组,一人原地运球,另一人运球绕过队友返回原地,体验行进间拍球部分,学生反复练习。

过学生反复体验-练习,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对比探索、激发兴趣达到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目标。

c、结合球的接力比赛
教师将总结出的各种结合球练习加入到接力赛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激发其比赛热情,同时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与团队精
神。

3、放松部分
A、集体放松活动(随教师提示引导指挥学生放松)
B、小结本课(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
C、归还器材,宣布下课
2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篮球运球教案
4
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行进间运球》学情分析
授课教师:学校:
授课班级:7年级4 班人数:40人
授课班级是我校7年级4班,学生人数40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整体学生好动、好学,模仿力强,兴趣广泛,求知欲高,好胜心强,他们对参与篮球运动兴趣浓厚。

并且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

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行进间运球》效果分析
授课教师:学校:
5
授课班级:7年级4 班人数:40人
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高,参与积极性强,气氛活跃,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预计教学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

完成率在85%左右,能基本掌握正确动作要领。

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50%左右,最高心率为150—160次/分,出现在第二十、三
十五分钟。

平均心率达120—130次/分。

运动负荷为中等稍上。

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行进间运球》教材分析
授课教师:学校:
授课班级:7年级4 班人数:40人
篮球是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那个是篮球运动的根本:运球。

运球有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本课重点练习行进间运球。

采用游戏与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获得自主发展。

并且教师将角色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为学生学练的促进者、启发者和参与者。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
6
导学生“会学”。

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行进间运球》评测练习
授课教师:学校:
授课班级:7年级4 班人数:40人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心理特点,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

在接力比赛中同学们积极投身与篮球运动之中,学生们在篮球场上得到快乐,获得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才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基本部分提供必要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每组人数相等,在指定的区域练习,练习时由体育小组长指挥,通过降低难度来吸引学生参与,消除部分女生对篮球的恐惧感。

教师巡回辅导,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

小组长可以对本组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只对小组评价,不评价个人。

“小组互助”学习,教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游戏“运球绕杆接力”,既是完成教学任务
的一项练习内容,又达到提高学生兴奋性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7
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行进间运球》课后反思
授课教师:学校:
授课班级:7年级4 班人数:40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初一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有部分女生对球类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运动却羞于出手或是心存顾虑,运动技能一般,但学生的理解力强,对动作的认识有自己的分析。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少讲解,多提示,降低难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篮球行进间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

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能初步了解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等知识。

学生能初步掌握篮球运球的动作。

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8
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行进间运球》课标分析
授课教师:学校:
授课班级:7年级4 班人数:40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结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学生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实施教学。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通过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

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能初步掌握篮球运球的动作。

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