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

然而,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

因此,板书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松泉教授在《板书学》中形象地把板书称为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每堂课的“眼睛”……教师通过精心提炼语言,选择线条、符号、图形等进行艺术组合,使板书形成美观艺术的有机组合体,成为沟通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桥梁。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板书,更应该有好的板书,注重板书的设计。

一、板书形式要有艺术性
艺术性是就板书的表现形成与具体内容的有机结合而言。

教师在讲课时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所书内容灵活巧妙地展现在黑板上,不但让人看后明白其内容,而且通过观赏(也就是看)亦能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回味无穷。

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注意:
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确定板书的内容,规划好板书的格式,预定好板书的位置。

例如:在哪些地方写字词,哪些地方写句子,什么地方做展示,教师应该胸有成竹。

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从而准确而又灵活地加以运用。

我们常见的设计形式有平铺式、正副式、主次式等。

所谓平铺式就是把整块黑板当作一个整体,从上到下或从左至右平铺直叙的逐行书写其讲授内容,直到讲授完毕。

这样的好处是内容具有连贯性,无间无隔,能给人以整体印象。

缺点是太过笼统,学生不能一下子就发现文章的重点和本节课的重点,常用于复习课。

所谓正副式就是把整块黑板分为左、右两个板块左大右小,约为1:3的比例。

左边一块为正板,右边一块为副板。

正板书写课题以及文章的脉络和基本内容,副板书写用来补充说明正板基本内容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及有关数据、符号、图形等。

正板书写的基本内容从讲课开始直至讲课结束,不随意擦掉,要保持其完整性。

这样既便于学生笔录,也便于教师结束本节课时进行小结。

副板的内容根据讲课的逐步深入和板面需要可随时擦写(一般待写满后再擦),只要能起到补充说明作用,有利于学生消化理解就算完成了任务。

所谓主次式就是讲课开始先在整块黑板正中上方位置书写本节课课题,然后再将课题下板面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同等大小的板块。

左边和中间两个板块为正板,右边板块为副板,正板和副板写的内容和方法同前“正副式”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这种形式的好处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正板内容清晰,副板灵活多变,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其次,板书设计要直观形象和易于操作。

语文课一直以来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板书设计时加入简笔画的成分,虽然这样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虽然增加了板书的难度,但它的直观、形象的特征表现是不言而喻的。

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需注意画与文章意境的有机衔接。

本文所指意境是指人或物此时最能突出体现本身特点的动作或语境,比如:《荷塘月色》,我们可以画出的是简单的荷叶和稀疏的柳条以及隐藏在枝条后面的月亮,同时将画不出的意境用语言讲解,这样不仅能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连接上下文,挖掘出了文章的真实内涵。

教师要能够把讲解的内容迅速、利落、合理而又清晰地分布在黑板上,并使学生在讲解时跟上节拍,全部理解,课后又能使学生通过板书一目了然,通晓理解。

另外,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形成理解,回忆知识的线索。

充满情趣的板书设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连续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运用板书这种书写形式的教学语言。

板书要做到不空不繁,不错不杂,纲目层次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形式结构合理,文字工整流畅,图像符号清晰美观,布局匀称得体,大小颜色适度(适当用彩色粉笔书写)。

所有这些都是板书美感的重要内容。

好的板书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的情感,从而激发起模仿、学习的欲望。

相反,那种条理不清、板面设计紊乱、内容繁杂、残缺不全的板书,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厌烦心理,从而失去板书在教学中应起的积极作用。

二、板书内容要有简明性
黑板只有那么大,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来设计,都不可能即将我们所要讲解的内容统统记录下来,那就要求板书语句简明、精炼。

要在有限的板面上容纳较多的内容,传播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板书语句的选用上下功夫,力求简明、精炼,争取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复杂的内容,要抓重点、抓关键,莫要不分重轻、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辛辛苦苦写了一黑板,到头来缺少的仍然是重点和关键,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板书运用好可以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板书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能够祥略得当处理好教材,抓住重点板书的有关内容,一节课后,我们要通过板书就能够综观全课,了解全貌,抓住要领,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如果教学中过量板书,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首先,过量板书不容易
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其次,不利于学生理解与识记,挤掉了学生操练的时间,使语言课程枯燥无味,更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过量板书在教学中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错误倾向,实质上是一种“保姆式”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忙于抄笔记,极容易发生知识的疏误现象,学生在整堂课中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大量现成的板书使基础好的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此板书内容书写应具有针对性,不同的班级板书内容不尽相同,有的班可以简单些,有的班可以详细些。

板书内容的繁简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班集体纪律好坏等因素决定的。

因此,板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实际状况。

学生接受能力强、课堂纪律好的班,学生注意力集中,板书应简单些、概括性强些。

学生接受能力差、课堂纪律差的班,板书可详细些。

一方面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因教师书写速度快于学生,可借此时间组织教学。

同时板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的特殊处理上。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全文的关键字是“骗”,但有骗与被骗的关系在里面。

例如皇帝大臣及时受骗者又是实施行骗的人,我们此时就应该在半数的书写上要注意了,必要时可以用箭头符号来辨明关系。

这样既简明又直观。

另外要注意一点,即文图准确,有科学性。

这是从内容上对教师的板书语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虽然板书在教学过程当中是间隔出现的,但是最后总是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懂,引人深思,不能由于疏忽造成意思的混乱或者错误。

因此,板书的选材要恰当,图表要规范,去掉随意性,这也是板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板书过程要有系统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和口头讲述是同步进行的两种教学手段,而板书的优势就在于其直观、形象、条理、概括。

要使板书发挥其优势,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用板书体现和加强语言讲解中的这些特点。

板书的内容确定之后,什么时候书写,写在什么位置,决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讲课的方式而定。

讲授与板书的前后顺序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先板书后讲授。

教师在讲课开始时先把本节要讲的几个分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再一个分题一个分题地讲。

每个分题要板书的内容随着讲述写在分题的后边。

这种板书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或复习课,利于学生对全课内容的概括了解。

其二,写一个分题讲一个分题。

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这种板书讲写结合,能较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使用教科书。

其三,讲完一段再板书。

在教学改革中,一些发现法或探索法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或探索,或先进行实验后得出结论,教师再板书,这种板书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加深学生印象。

其四,全课讲完再板书。

有些课教师采用讨论式,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写出板书。

有时教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电影或录相进行教学,最后发动同学总结出板书内容。

这样做,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完整性或电教内容的连续性。

总之,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教学目的及重难点的直观体现,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

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板书,并把它当作艺术来设计,那么,板书艺术的绚丽就指日可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