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听课随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随想
本周我到凉风小学听〈〈面对错误〉〉这个单元的〈〈我们的错误〉〉一课,我发现我们的黄老师在上课前为学生收集了很多资料,我很佩服。
是呀,山区的孩子到哪里去收集资料呢,他们家根本没有电脑,看的书籍也比较少。
作为老师为了丰富学生头脑,的确应该想办法呀。
但如何让所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中正确应用呢?黄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读名言,让学生说体会。
这个环节是否恰当,我不敢评价,但我认为不合适。
因为课堂引入是调动学生积极进入内容的重要环节,怎能把枯燥泛味放在这样的环节呢?如果要用,我认为都应该放在讲第三节的名人面对错误部分。
所以不能盲目地用资料。
至于对诗歌的教学,我也不苟同哪一个是正确的。
因为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不同,面对的学生基础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我们的错误》,这是一首外国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字里行间,意蕴悠长,很容易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产生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
在教学时,应该正确认识⑴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
这首诗是在两篇主体课文之后,它是基于学生在认识与情感上的积累,在前两课之后,借诗歌用一种内心剖白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对话。
⑵吟诵在本课教学中的位置,本文意在引导学生面对错误时,要正确地认识它,并采用积极的态度改正它。
但是,诗歌中并没有过多地描写与叙述,更多的是一些感性的认识点函数理性的思考相糅合的语言。
因此教学
中,要考虑诗歌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反复地吟诵,在吟诵中使之感到写的话都出自于自己的口,感受都好象出自于自己的心。
⑶写作在阅读中的位置。
对于这首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诗句的理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来说明对关键诗句的理解。
从而为学生的写作联系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