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及构想——以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b6508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6.png)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岭南古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展现出一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气息。
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吸引着无数人驻足观赏。
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庙宇、园林、宅院等,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岭南风情。
在这些古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瑰丽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着匠心和艺术感。
从屋檐上的飞檐翘角到门窗的木雕图案,都展现出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建筑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与自然的融合,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的景观,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屋内的庭院、假山、水池等元素与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
岭南古建筑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
【内容结束】。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岭南古建筑也面临着流失和破坏的危机。
正是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0308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f.png)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域和文化概念。
在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岭南古建筑文化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本文将从岭南古建筑的特点和文化传承入手,探讨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希望能够对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岭南古建筑的特点岭南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湿热,雨水充沛,因此岭南古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岭南古建筑多采用木材、青砖和花岗石等,这些材料在岭南地区比较容易获取,而且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有着较好的耐久性。
木材因其质地坚硬、寿命长,在岭南古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岭南典型的“岩砍”结构,即大檩横梁与柱子之间搭接沟槽式的榫卯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稳定。
青砖则是岭南古建筑中的主要建筑材料,其在保温、隔热和防水方面的特性,使得青砖成为了岭南古建筑中的主要材料之一。
花岗石也是岭南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硬度高、质地致密,耐风化、耐磨损,使得岭南古建筑更加具有坚固的特点。
在岭南古建筑中,这些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为岭南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建筑风格和结构上,岭南古建筑以其精巧的雕刻、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屋檐风格而闻名。
岭南古建筑尤其注重屋檐的设计和装饰,这一点在岭南传统的民居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多采用歇山屋顶,屋檐斗拱飞檐,层层叠加,上下起伏有致;闽南建筑则多采用悬山屋顶,屋檐雕刻工艺细腻繁缛,屋檐斗拱多采用砖、石雕刻,精致而古朴。
这些屋檐的设计和雕刻不仅是岭南古建筑的风格独特之处,更是岭南古建筑文化的表现和传承。
岭南古建筑在结构上也有着严谨的规划和设计,梁柱相承,构件相接,力求整体坚固稳定,这些都为岭南古建筑增添了诸多魅力。
岭南古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风格和结构的独特性上。
岭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功能置换_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保护与更新设计
![岭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功能置换_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保护与更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5cd3e06294dd88d0d26b9f.png)
[2]
街巷形态 街—巷—院落系统示意 前巷后院空间序列 剖面 首层平面 屋顶平面 立面
岭南传统民居——“三间两廊”
改造后的练溪村前街后巷的商业模式
交通组织功能。最后练溪大街的两端再各 自形成村口节点。实践证明, “枝状”街巷 组织方式在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的营运 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了交通功能。 3.3 营造“前巷后院”的商业文化模式 天井和院落本身是岭南传统聚落中建 筑内部最重要的开敞空间,传统的聚落生 活基本围绕着天井展开。在规划设计中有 意识地完善建筑内部天井空间以及建筑组 群之间院落空间的设置,一方面利于建筑 内部传统空间记忆在现代商业氛围中的文 化提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空间的人 流组织,通过外部街巷和内部院落的组合, 把街巷流动的人流引导到建筑内,又从一 个院落引导到另一个院落,形成一个穿透 的富趣味的空间序列,同时也营造出一种 热闹繁荣的商业氛围。 3.4 重塑点、线、面结合的民俗文化景观
ABSTRACT/
北
作者单位: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 2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41) 收稿日期:2008-06-03
总平面
建筑学报
46
划》 中将练溪村定位为滨水文化共享区, 沿 江边规划为环岛休闲带。 因此, 通过对村落 空间的保护和村落功能的置换,使它成为 一个集历史文化博览、休闲购物和餐饮服 务的综合服务区,从小谷围的发展来看是 十分必要的。 在保护原则上,我们认为开发与保护 的互动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整合村落 的传统肌理和格局, 恢复传统空间, 并引进 新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功能,才能够促使古 村落的新生,因此我们确立以下的更新设
[1] 计理念 :
练溪村原有的天际线格局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b0f1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f.png)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摘要】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本文从岭南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入手,探讨了其特点及风格,以及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同时还分析了现代设计在古建筑保护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互动关系。
最后展望了岭南古建筑的未来发展,并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古建筑保护与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岭南古建筑文化的重视,推动其传承与创新的进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岭南古建筑、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创新设计、历史背景、特点、风格、困境、挑战、现代设计、保护、互动、发展、和谐、重要性、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岭南古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岭南地区在建筑艺术领域的独特风貌。
岭南地区自古就是华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秦汉时期起,各个朝代相继在此留下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建筑。
岭南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岭南地区开始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逐渐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格。
岭南地区的建筑多建于山水之间,在山水之间别有一番风味,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屋面上翘,檐口高翘,四角翘角,屋檐的全部部分都褶翘,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岭南古建筑不断演变,融合了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风格。
岭南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中的体现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岭南古建筑中,传统文化得以充分体现,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更体现在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之中。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f23d8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a.png)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岭南地区地域广阔,文化底蕴渊源。
其艺术文化以古建筑为代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有的建筑材料,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建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前设计领域的重要话题。
岭南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岭南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岭南地区的古建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
然而,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众多岭南古建筑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破坏与损失。
为了保护岭南古建筑,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铸就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并对部分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修缮。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但严禁对岭南古建筑进行破坏和改造,同时也积极进行古建筑的复原和修缮工作,以便更好地使人们了解和学习古代建筑文化。
创新设计内涵随着当代设计领域的发展,许多设计师开始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融为一体,在岭南古建筑的基础上设计新型建筑,以使文化传承更加立体和全面。
这种方法不仅注重保护古文化遗产,同时也通过设计对其进行再创造。
正是这种创意的设计,给传统建筑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新意。
多功能空间设计在对岭南古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设计时,注重多功能空间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许多古建筑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后,难免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进行改造,有些建筑也只是局限于单一的功能。
对于那些难以继续原有功能的古建筑,可以在设计上考虑其多元化的功能,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保护建筑原貌设计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与魅力有赖于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保护建筑的原貌设计成为传承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传承需要更好的保护和恢复建筑的历史风貌,期望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化需求的建筑。
绿色环保设计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设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古建筑的绿色环保设计也需要得到更加重视。
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理念
![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9e22ac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a.png)
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理念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理念是指在岭南地区,以传统岭南园林为基础,结合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对建筑空间的规划和布局,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岭南园林建筑空间。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注重整体布局。
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强调整体性和连贯性,追求以景点、建筑、空间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空间体验。
设计师将通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传统建筑的元素,如亭、廊、桥、池等,融入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打造出岭南园林建筑空间的独特特色。
其次,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注重景观与建筑的结合。
岭南园林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是将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建筑空间的功能。
设计师会根据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特点,选择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三,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岭南园林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在传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的元素,使岭南园林建筑空间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设计师会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制、装饰手法、材料运用等研究和创新,使岭南园林建筑空间既保留了传统的美感,又展现出现代的风貌,使人们在其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能感受到现代建筑的魅力。
最后,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注重人文关怀。
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感受和需求。
设计师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的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具有活力的建筑空间。
同时,设计师还会考虑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文化习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夏天的阴凉和冬天的温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总之,岭南园林建筑空间设计理念是结合岭南传统建筑和现代设计理念,注重整体布局、景观与建筑的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打造出既具有传统美学价值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岭南园林建筑空间。
论价值评估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广东大遗址规划为例
![论价值评估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广东大遗址规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d45c9afc850ad02df8041cf.png)
论价值评估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广东大遗址规划为例作者:曹勇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4期曹勇摘要:本文结合广东部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实例,对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价值评估工作展开探讨,让文保工作者认识到价值评估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并为大遗址保护规划的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规划价值评估广东一、引言所谓大遗址,就是用于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1]。
通过几年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的实践,广东省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编制具体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认真思考和完善。
尤其是关于如何正确地认识大遗址的价值,这是保护规划首先要解决的方向性的问题。
二、大遗址价值评估的现状和分析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指出:“事实证明,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敌人不是风霜雨雪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也不完全是缺乏相应的保护技术,而是各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观念。
这是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由此可见,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首先思想认识的方向要正确,也就是对大遗址价值的评估要正确。
目前随着广东首批大遗址名单的公布,广东各地都在积极制定大遗址保护规划,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价值评估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缺乏相关专门标准大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国家在这方面缺乏关于大遗址的价值评估系统,没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各设计单位只能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关于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估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甲方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价值判断,导致多数保护规划仍停留在简单的描述《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指出的三大价值上(“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这样做出的遗址保护规划中对遗址的价值评估千篇一律,毫无大遗址的特殊价值可言。
2. 价值评估不能服务保护规划很多保护规划,比如揭阳三山祖庙遗址保护规划、惠来古城墙保护规划,由于经济原因,这些规划往往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浮于形式,走走过场,没有真正研究出相关遗址的价值,没能评估出相关遗址的真正价值。
考古公园规划实施方案模板
![考古公园规划实施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a6c2d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b.png)
考古公园规划实施方案模板一、规划背景。
考古公园是指以考古遗址为主要内容,集展示、保护、科研、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对古代遗址的保护,考古公园的建设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规划旨在对考古公园的规划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推动考古公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规划目标。
1. 充分挖掘和利用考古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公园;2. 保护考古遗址,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3. 融合生态环境,打造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城市品质;4. 加强公园的科研和教育功能,为公众提供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平台。
三、规划内容。
1. 考古遗址保护。
在规划范围内的考古遗址,应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包括遗址的围护、标识、展示等措施。
同时,对于可能发现的新遗址,应及时进行勘察和保护工作,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公园功能规划。
考古公园应融合生态环境,设置休闲游憩区、文化展示区、科研教育区等功能区域。
游憩区应设置步道、休息座椅等设施,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文化展示区应设置展示馆、文物保护库等,展示考古成果和历史文化知识;科研教育区应设置科研实验室、教育基地等,为相关专业人士和公众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场所。
3. 设施建设规划。
考古公园的设施建设应结合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停车场、卫生间、照明设施等,提升公园的整体品质和服务水平。
同时,应注重设施的美观性和环保性,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打造宜人的公园环境。
四、规划实施。
1. 各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合作,明确责任分工,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2. 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时间表,确保规划的按时落实;3. 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
五、规划效果评估。
规划实施后,应对考古公园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公园的使用情况、文物保护情况、市民满意度等方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考古公园的品质和功能。
六、总结。
广州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旅游景区规划的对比分析
![广州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旅游景区规划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71bd6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5.png)
广州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旅游景区规划的对比分析广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旅游景区规划各具特色。
本文将对广州古代城市规划和现代旅游景区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规划理念、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异同。
一、规划理念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是以功利性和防御性为主导,追求城市空间的经济效益和安全防御能力。
广州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疏通水系,修建护城河和运河以保护城市安全,同时以贸易和居民的需求为基础进行道路规划和市政设施建设。
现代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理念则是以观光性和体验性为导向,强调游客满意度和旅游收益。
现代旅游景区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注重景点的集中性和互联性,通过景区内部的路径规划和景点的区域划分,使游客可以便捷地游览、停留和消费。
二、空间布局古代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注重以城墙为边界进行划分,城市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
广州古代城区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以箬横互通的格局,主要包括琶洲、沙面、荔湾等地,各个区域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如琶洲用于港口和商贸活动,沙面则是城市的行政中心。
现代旅游景区规划注重景点的集中布局和交通便捷性,使游客可以快速到达主要景观点。
广州现代旅游景区规划中,珠江新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区域内集聚了广州塔、珠江夜游等著名景点,游客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到达。
三、功能定位古代城市规划中,广州以商业贸易为主要功能定位。
古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枢纽,广州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商人和移民,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贸易市场。
现代旅游景区规划中,广州注重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广州市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胜景点,如荔枝湾遗址、石室圣心大教堂等,这些景点成为了广州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为广州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益。
四、保护与发展古代城市规划中,广州注重城市的防御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以保护城市的安全和生存环境。
例如,通过修建护城河和运河等水利工程,广州在古代就具备了一定的防御能力。
阐述岭南地区博物馆设计地域性
![阐述岭南地区博物馆设计地域性](https://img.taocdn.com/s3/m/e2d32804f90f76c661371af8.png)
阐述岭南地区博物馆设计地域性——以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1. 引言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反映。
基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地方的建造技术、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城市文脉的延续,各地的建筑也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表达。
博物馆建筑作为蕴含地域性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其打动人心的设计样式和文化价值的形成更是离不开当地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特征等的表达。
在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并非传统符号的简单挪用,也不拘泥于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借鉴,而是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将地域文化的精髓、人们对当地文化的情感因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通过人对建筑的感知体验,创造出新的建筑语汇,是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域性体现了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地理、人文、技术和经济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应对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体现出应对特定地区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延续性。
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古墓博物馆之一,其遗址是建于公元前12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睐之墓。
南越王墓博物馆建筑工程由中科院院士、广州市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主持设计,于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珍品馆则于1993年建成,用地总面积达9668平方米。
作为岭南地区纪念性建筑的代表,南越王墓博物馆因其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格。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莫老和何院士在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了博物馆建筑的自然适应性,表达了对岭南地区乃至广州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地域性情怀。
一方面,广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炎热、潮湿,多台风,“遮阳、通风、隔热、防雨、抗台风成为广州建筑应考虑的重点” 2。
另一方面,古墓位于广州象岗山,属“凿山为藏”的石室墓,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将墓道、前室、主棺室、后藏室等建筑安排在中间,仿宫殿建筑形成一条南北纵向的中轴线,又将东耳室、前室、西耳室安排在一条线上,形成东西横向轴线。
广州大学城清·康熙炮台遗址保护规划
![广州大学城清·康熙炮台遗址保护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90928f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4.png)
广州大学城清康熙炮台遗址保护规划
周智孚;何达生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09(003)002
【摘要】通过对广州大学城清·康熙炮台的历史、现状以及与珠江口炮台群的联系进行调查研究,可知康熙清炮台是广州海防的重要防线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防卫作用。
保护、展示清初炮台遗址的规划设计可以构成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提升广州大学城的历史底蕴.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周智孚;何达生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3
【相关文献】
1.从南炮台公园规划设计谈遗址景观的保护利用 [J], 林汉生
2.岭南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及构想——以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J], 杨宏烈;曲少杰;许哲瑶
3.加强对虎门炮台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初步思考加强-以东莞所属虎门炮台为例 [J], 黎亦淮
4.保护炮台遗迹构建风景园林——广州名城长洲岛炮台遗址公园规划设想 [J], 赵
咏茹;向子雅;陈翠婉;郑堪培
5.明清海防炮台遗址保护现状及思考——基于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视角的分析 [J], 周阿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大学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
![广州大学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aea7364cdd3383c4ba4cd2ad.png)
广州大学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作者:杨宏烈许哲瑶来源:《广东园林》 2010年第1期摘要:广州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有四处重要考古遗址,由此可构建南汉康陵公园、南朝德陵陵园、明曾豫斋墓园、清初炮台小游园。
该设计理念既有利于保护利用文物古迹,又有利于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既能彰显大学城的历史底蕴,又可促进广州名城的发展。
关键词:考古遗址公园;史迹保护规划;文物展示设计;广州大学城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671-2641(2010)01-0010-03收稿日期:2009-04-13修回日期:2009-09-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单位须原址保留,并实施有效措施,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广州大学城四处重要考古遗址实施园林化保护、文物展示规划的模式理念与实质意义就在这里。
广州小谷围岛约43.3 km2,位于城市东南生态湿地中心,南北岸线由珠江航道相围合,自然环境独特。
全岛经调查、勘探、发掘出48处地面文物建筑、130余处古遗址和古墓葬。
它们构成了密度、广度十分可观的分布特征,达到了高度、精度令人十分惊叹的等级品位,印证了广州大学城悠久的历史背景及营造风景园林的好条件。
特别是小谷围岛还有两座帝王陵墓,在广州、在岭南甚至全国,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可惜在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众多考古遗址没有得到认识和妥善保护,而受到破坏,损失严重。
考古遗址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成为广州大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生活的内涵。
保护运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大学城发展的积极动力。
于此,实现考古遗址的园林化来保护文物古迹;用文物古迹来加深风景园林的文化涵养,“保护—造景”两全,将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广州大学城需要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风景园林,来提升大学城及广州名城的历史文化品位。
1 康陵的保护与康陵公园的设计史志记载,南汉后主刘鋹降宋,死后葬韶关北王山。
南汉另有三陵在广州。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考古遗址保护规划与展示设计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考古遗址保护规划与展示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3dc9f1f111f18582d05a4e.png)
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考古遗址保护规划与展示设计提要:广州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地面文物建筑和地下考古遗址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态、教育、旅游等多方面的价值。
如何实施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彰显大学城的历史底蕴,促进名城的保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保护规划;展示设计广州大学城经调查、勘探、发掘出48处地面文物建筑、130余处古遗址、古墓葬,体现了小谷围岛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全面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向公众阐释大学城文物古迹遗址的内涵,首先须作好保护规划和展示设计,充分发挥其在旅游、经济、学术、教育等价值上的作用。
1.大学城重大考古遗址的现状危机小谷围岛南北由珠江航道相围,自然环境独特。
南汉皇帝曾在此建昌华苑、昌华宫,已有1千年历史。
岛上至今已发现许多汉墓,有的属广州已知的最大东汉砖室墓。
南汉国的两座帝陵(德陵和康陵)为当年全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广州大学城在抢建的过程中忽视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的院校为了片面利益人为地突击施工,使已经发掘的重大考古遗址又一次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改变小谷围岛文物古迹的如此现状,成功地将这些文物古迹以最合理最为优美的方式向公众展示,无疑会增加广州大学城的历史和文化延续性。
保护的意义不但使之发挥其社会价值作用,也体现了大学城对中华文明应该做出的贡献。
2.南汉二陵考古遗址的规划展示本项目承接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思路,依附大学城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强调其岭南特性,使其发扬光大,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功能。
针对大学城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探讨可行的措施。
2.1康陵的保护及康陵公园设计文物古迹的展示首先必须满足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任何形式的展示都必须以文物的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前提条件。
我们应在确保不对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才能够考虑展示的问题,做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广州塔南侧三馆一场规划方案概述
![广州塔南侧三馆一场规划方案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a22665950e2524de5187ec5.png)
总平面模型照片编号方案四方案五方案六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RTKL国际有限公司(联合体)法国雅克·费尔叶(JFA)建筑事务所、上海米十丈建筑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人)、法国TER景观规划事务所(联合体)Herzog +Partners Asia(德国赫尔佐格与合伙人建筑设计事务所)方案墨砚银贝·赤塔黄龙云间三味岭南新旋律,英雄花盛开念规划构思以水作为设计主题,参考珠水分叉交错、织成网状的天然形态,打造蜿蜒的中央水带绿轴受白云群山和珠江中洲屿的启发,在规划自然森林的基地之上,散布形状各异的“岛屿”。
植物绿化一直延伸到实体之间塑造一个巨大形体,在城市空间和美学上与广州塔形成呼应,一个“天幕凉棚”从珠江边向南延伸。
科学馆和博物馆通过城市尺度的门廊空间呼应,形成“广州之门”的形态总平面模型照片总--平面模型--照片广州文化设施设计国际竞赛方案(一馆一园)方案一:融源规划设计吸取岭南造园的精髓:建筑造型方正,园林采用固有的自然形态。
五鱼逐穗的构思联系旧城轴线的五羊传说,鱼作为生态湿地的符号,形成向心式布局。
建筑细部运用现代技术演绎岭南传统建筑通、透、轻、巧的原则。
方案二:文化的交融设计灵感取自于北来的内陆文化与南来的海洋文化交融而成的岭南文化。
环线串联东西地块,通过线的交叠表达海陆文化的交融,由此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文化脉络。
广州文艺中心的形态采用与规划结构相呼应的岭南结,寓意园林的古朴与文化馆的现代形成古今对话。
方案三:岭园围院,庭庭相印通过引入新有机网格的手法将海珠湖和绿色中轴融合,同时与周边城市肌理更好地对接。
这样,文化空间和绿色空间自然地与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了新的有机城市。
建筑和院落分成四个部分,体现岭南文化的四个方面:城市空间、建筑、山水画和符号象征。
方案四:筑·景·榕·荟在海珠湖公园里置入大型公共建筑,我们的态度不是要去彰显建筑的雄伟,而是采用谦逊的姿态把建筑消隐在景观当中。
南越博物馆方案
![南越博物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586880cc7931b765ce15b7.png)
南越博物馆方案一、南越国宫署遗址简介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316号,原广州市儿童公园内,是西汉南越国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5年发现以来,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100处“十一五”期间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广东省唯一的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里既是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王宫御苑所在,也是一千多年前五代南汉国的宫殿区,更是广州自秦统一岭南后两千多年以来城市发展的断面。
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古代城市遗址,为世界少有、国内仅见。
二、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目标广州市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依托而建的大型遗址博物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南越国遗迹,展现广州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史,促进广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南越王宫博物馆是广州的城市文化设施,其方案设计以保护为前提,以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基础,以遗产本体为价值核心,服务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
经过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采用建筑与展示创意设计手法将遗址本体展示、地表模拟、标识展示、陈列展示和声光电科技展示相结合,充分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南越王宫博物馆建筑设计竞赛简介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等单位联合组成南越王宫博物馆建筑设计竞赛委员会(以下简称竞赛委员会),指导与主持本次竞赛工作。
国内外12家设计单位经过75天的准备时间,于 12月15日向竞赛委员会提交了设计成果。
竞赛委员会组织国内权威的规划、建筑和文物专家进行了技术审查和专家评审后,现已进入公开展示阶段。
南越王宫博物馆的12个建筑方案除在“规划在线”进行网上投票外,于 12月28日至 1月1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在广州市艺术博物院(广州市麓湖路13号)关山月馆进行公开展示,接受市民现场投票。
未来考古公园规划方案-更新版
![未来考古公园规划方案-更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1949d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7.png)
未来考古公园规划方案背景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考古遗址。
考古遗址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代表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考古遗址面临被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建设考古公园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未来,考古公园的建设将越来越重要。
建设目的考古公园的最主要的建设目的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建设考古公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遗址和遗迹。
将遗址和遗迹保护好,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更好地感受我们的文明。
此外,考古公园的建设还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建设内容考古公园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保护遗址和遗迹考古公园最核心的任务是保护遗址和遗迹。
在建设考古公园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考古调查和文物保护,制定专门的文物保护规定,并配备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
建立专门的文物保管中心,对考古现场进行监控,同时将考古发现的文物收集和陈列在博物馆中。
2. 建设公园景观在考古公园中,不仅要呈现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游客参观的便利性和游览的美感。
需要通过公园设计和景观规划,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获得特别的体验和感受。
例如,可以按照历史文化的时间顺序,创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风格。
同时,在公园中建造景区、湖泊、假山与花坛等等景点,以便游客可以获得美观的景象。
3. 服务设施建设考古公园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
考虑到游客需要餐饮服务,公园内可以设置餐馆和小卖部,在公园内较远的地方可以设置露营和宾馆。
此外,公园内也可以设置一些娱乐设施,例如游乐园等等,为游客提供足够的娱乐和消遣设施。
建设预算考古公园建设的预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常规建设预算常规建设预算包括公园规划和设计的费用,建筑、装修等设施建设的费用,以及设施的购买费用等。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计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663b1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d.png)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
计
郭谦;李腾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8(036)001
【摘要】历经千年之久仍保有地面遗存的皇家园林——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于2015年进行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广州最新的南汉国建筑考古成果,将严谨的史料研究成果,通过工程设计转化,并最终施工落地,还原药洲遗址最为辉煌的南汉国时期建筑实物的原真性.同时在狭小用地的限制下,尽力丰富园林空间序列,扩大园林气息,力图营造南汉国时期的"千亩西湖"的文化场景原真性意向.基于对南汉国时期文化场景与建筑实物两方面的原真性考量,是此次整治工程最核心的设计理念.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郭谦;李腾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2
【相关文献】
1.场景的原真性——Palacio Belmonte酒店扩建项目修复与更新设计 [J], 郭谦;高伟;谢少亮
2.广州南汉宫苑残粒的保护与拓展 [J], 杨宏烈
3.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与更新研究 [J], 郭谦;李晓雪
4.我国大遗址保护中“原真性”原则的再辨析——以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J], 唐迪阳; 杜林东
5.基于原真性原则与文化空间视角的海昏侯国大遗址保护路径研究 [J], 李向明;吴峰;李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志记 载 南汉后主刘银降宋, 死后葬韶关北王
作者简介 : 杨宏烈 (9 6) 男 , 14 一 , 湖北汉川人 , 广州大学教授 , 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
广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1 0 0年第 9卷
山。南汉另有三 陵在 广州 。 中宗刘 晟 的昭 陵在 萝岗 的石 马村 , 15 于 94年 发 掘 , 已 无存 。只 发 掘 不 保 现 护, 等于败坏。烈宗 刘 隐的德 陵 和高祖 刘岩 的康 陵 , 均在小谷 围岛北亭村 , 明末清初屈大均《 与 广东新语 》 的记载十分吻合 _ , 陵有 纪年 物证——墓 内出土 4 康 9 的哀册文 , 记载 了墓 主的身份 和年代 。国务 院现 明确 已将其定为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 我们应做好如下工作 。 1 .运 用生态手 法 , 营造 历 史氛 围 康 陵是广州 大学城 四个 重要考 古遗址 中被 破坏 情节 较轻 者 。统
特 。全岛经 调查 、 勘探 、 发掘 出 4 8处 地面文 物 建筑 、 10余 处古 遗 址 和 古墓 葬。它 们 构 成 了密 度 、 度 3 广
是小谷 围岛 还有 两座 帝 王 陵墓 , 在广 州 、 在岭 南 、 甚 至全 国 , 都具有 不可低估 的地 位 。可惜 , 在大 学城 的 建 设过程 中 , 多 考古 遗 址 没有 得 到深 刻认 识 和 妥 众 善 保护 , 而遭受 破坏 , 失严重 。 损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文物 保 护法 》 出 : 指 文物 保 护 单 位须 原址 保 留, 并实 施有 效 措施 , 实 、 真 全面 地保 存并 延续其 历史信 息及 全部价值 。 考古遗址是一种文化遗产 , 应该成 为广州大学城 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与文化 生活 的 内涵。保 护运用 文化 遗产应该成为大学城发展 的积极动 力。因此 , 实现考 古遗址 的园林化来保护文物古 迹 , 用展示文 物古迹来 加深风景园林 的文化涵养—— 这可是“ 自然 一人文双 向互 动 , 护 一造景两全其美 ” 保 的极好选择 。 广州 大学城 需要许 许多多 具有历史 文化 内涵 的 风 景园林 , 提 升 大学 城 及广 州 名城 的历史 文 化 品 来 位 。以下 四处重要 考古遗 址实施 园林化 保护 的模式 理念 与规划 设计 的实质 意义就 在这里 。
德 陵陵 园、 曾豫 斋墓 园、 明 清初 炮 台小游 园, 既有利 于保护利 用文物 古迹 , 又有利 于提 高校 园的 文化
品位 ; 能彰显 大学城 的历 史底 蕴 , 既 又可促 进 广州名城 的发展 。
关键词 : 州大 学城 ; 古遗址公 园;史迹保 护规 划 ;文物展 示设计 广 考
筹大面积山林水田构建园林 , 当以康陵遗址为 中心主 体 , 以文 物陈列 馆 , 配 研究 、 观赏 、 憩等多 处 园中之 游 园和众多独立又 互为有 机联 系 的服务设 施景 观小 品 组成 ( 2 。因山筑 山景 、 图 ) 因水构水
展
图 2 康陵公 园规 划 总平面 图
院、 护林营林苑。保证康陵所依靠的大香山天际轮廓 线不被现代建筑破坏 , 以维护帝陵肃穆的纪念 陛氛围。 南 汉 时 北 亭 村 因 昌华 苑 、 昌华 宫 , 谓 “昌华 又 市” 。借 名 造 园 , 其 渊 源 , 义 深 远 。按 “ 枝 寻 意 荔 林”“ 、红云 宴” “ 梅 园 ” 、青 等历 史 典 故 , 营造 具有 可 南汉 园林特 色 的植 物 景 观 。在 陵 园 的 中轴 线 上 , 规 划南 向的视 线直 达珠 江 水 际轮廓 线 , 以维护 好 大 范 围内的历史性 自然环 境 。 2 .研 究考 古发 现 , 复陵 园遗址 康 陵背 靠大 修 香 山南坡 , 山就势建 有陵 院 , 下玄 宫。方座 圆丘 依 地 陵 台四周 有夯 土墙垣 , 墙正 中开园 门 , 南 门外为 廊房 ( 或献殿 ) 筑 。陵园平 面长方形 , 建 东西 宽 5 .0m, 73 南 北长 9 .0 m; 体夯 筑 , 12 m 一141 ; 基 6 8 墙 宽 . . I墙 T 处 置 瓦以承接墙檐 滴水 。 陵墙 四角有 角 阙 , 制 十分 奇 特 。 阙在墙 角 外 形 侧, 现存方形台基 , 中心填土, 砖砌 台壁 , 四周散水, 屋 顶有 带莲 瓣 瓦 当的筒 瓦 、 瓦 、 边重 唇 滴水 瓦 、 板 花 脊 头瓦 ( 鬼脸 板 ) 吻兽饰物 , 和 格调不 低 。 根据考古资料仿制陵园砌体 、 瓦作等建筑元件 ( 刻写 注 明当代 年号 ) 在 保 护 出土遗 址遗 物 安全 的 , 基础 上 , 按原 形制 、 原工艺 、 原材料 、 原地址修 复康 陵 的围垣 、 角亭 ( ) 陵门 ( 朗 、 三开 间 ) 散水 、 、 排水 沟 、 墓 道、 门台 、 土墙 、 挡 护坡 以及部 分陵体 基础结 构 , 到 做 既有利 于保护 , 又方便 观赏 ( 3 。 图 )
一
十分 可观的分 布特征 , 达到 了高度 、 度令人 十分 惊 精 叹 的等 级品位 , 营造风 景 园林 的好条 件 ( 1 。特别令 人兴奋 的 图 )
、
康 陵的保 护与康 陵公 园的设计
,
图 1 广 州大 学城 考古遗 址分布 图( 广州 文化 局 ) 据
中图分 类号 : 2 .2 K98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3 4 2 1 )3 0 3 —6 17 —9 X( 0 0 0 —0 3 0
广州小 谷 围岛约 4 . m , 于 城市 东 南 生态 33k 位 湿地 中心 , 北岸线 由珠江航 道相 围合 , 南 自然环 境独
岭南示范性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及构想
以广 州大 学城 重要 考古遗 址公 园为例
杨 宏 烈 ,曲 少杰 许 哲瑶 ,
(.广 州大学 建 筑与城 市规 划学 院,广 东 广 州 500 ; .广 州发展 研 究院 ,广 东 广州 1 10 6 2
摘
500 ) 145
要 : 州大 学城 所在 的小谷 围 岛有 四 处重要 考 古遗 址 , 能 由此构 建 南汉 康 陵公 园、 广 如 南朝
第 9卷第 3期
21 0 0年 3月
广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nzo n esy(oi c neE io ) or l f agh uU i r t Sca Si c dt n n G v i l e i
Vo . . 19 No 3 Ma.2 O r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