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内蒙古集宁一中(霸王河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理综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集宁一中(霸王河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理综下学期第一
次月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Mn—55 Cu—64
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6分,共78分)1.下图中,①~⑤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不同情况。
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应该是()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①⑤④③②
D.⑤④③②①
2. “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可扩大生物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
B.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
C.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根吸收水分
D.有氧呼吸酶全部分布于线粒体中,有利于提高有氧呼吸的速率
3.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公园中的全部菊花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③一个果园中所有的果树及其无机环境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⑤东海岛的全部生物⑥瑞云湖公园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A. ①③⑥
B. ②④③
C. ②⑤⑥
D. ①⑤③
4.高等生物体内时刻都有许多细胞在进行分裂、生长、衰老、凋亡,下列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无丝分裂过程中无纺缍丝和染色体的出现
B.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不能再分裂分化
C.有丝分裂间期时间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D.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5.下图表示人体内氧元素随化合物代谢转移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NH2
B. 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
C. 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②③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
6.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中所用试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料处理细胞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使用
C. 用苏丹Ⅲ鉴定含油多的细胞,显微镜下可见染成红色的颗粒
D. 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酒精发酵可选择斐林试剂
7.“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纳米碳均匀的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8.下列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评价正确的是( )
9.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向待测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C.向待测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然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D.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溶液中含有Cl-
10.对于反应3H2 + N2⇌ 2NH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B.反应方程式中“⇌”表示在相同条件下,反应可以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
C.1mol的N2与3mol的H2混合反应,可生成2molNH3
D.在该反应中H2作还原剂
11.下列有关SO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molSO3的体积约为22.4L
B.SO3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H2SO4
C.将SO3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D.SO2和SO3均具有漂白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
1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装有N2和N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经过足够的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3/5,则原混合气体中N2和NO2气体的体积比是()
A.2:3
B.3:2
C.3:5
D.5:3
13.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参与化合制得,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
A.CuCl2 B.FeCl2 C.MgCl2 D.FeCl3
二、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第14-18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每秒的速度增量总是()
A.大小不等,方向相同 B.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C.大小不等,方向不同 D.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15.如图所示,一个长直轻杆AB在墙角沿竖直墙和水平地面滑动,当AB杆和墙的夹角为θ时,杆的A端沿墙下滑的速度大小为v1, B端沿地面的速度大小为v2.则v1、v2的关系是()
A.v1=v2B.v1=v2cosθ
C.v1=v2tanθD.v1=v2sinθ
16.如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相同的速度v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37°和53°,小球均落在坡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和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A.16 ︰9
B. 9︰16
C.3 ︰
4 D.4︰3
17.甲、乙两名溜冰运动员,M甲=80kg,M乙=40kg,面对面拉着弹簧秤做圆周运动的溜冰表演,如图所示,两人相距0.9m,弹簧秤的示数为9.2N,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两人的线速度相同,约为40m/s
B. 两人的角速度相同,为6rad/s
C. 两人的运动半径相同,都是0.45m
D. 两人的运动半径不同,甲为0.3m,乙为0.6m
18.用一根细线一端系一小球(可视为质点),另一端固定在一光滑锥顶上,如图所示,设小球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ω,线的张力为T,则T随ω2变化的图象是()
19.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悬线固定于O 点,在O 点正下方2
L 的O′处有一个
钉子,把悬线拉直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由静止释放小球,当悬线碰到钉子时,则( )
A . 小球的线速度突然变大
B . 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变大
C . 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变小
D . 悬线的张力突然变大
20. 如图所示,内壁光滑的圆锥筒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圆锥筒固定不动,两个质量相同的
小球A 和B 紧贴着内壁分别在图中所示的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
A. 球A 的线速度大于球B 的线速度
B. 球A 的角速度一定大于球B 的角速度
C. 球A 对筒壁的压力一定大于球B 对筒壁的压力
D. 球A 的运动周期一定大于球B 的运动周期
21. 松花江防洪纪念塔段江水由西向东流,江宽为d ,江水中各点水流速度大小与各点到较近
江岸边的距离成正比,v 水=kx ,k =4v 0/d ,x 是各点到近岸的距离。
小船船头垂直江岸由南向
北渡江,小船划水速度大小不变为v 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小船渡江的轨迹为曲线
B.小船到达离江岸d/2处,船渡江的速度为5v0
C.小船渡江时的轨迹为直线
v0
D.小船到达离南江岸3d/4处,船渡江的速度为10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三、非选择题
22.(每空4分,共20分)
(1)关于“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小球必须由同一位置静止释放
B.斜槽必须光滑,末端必须水平
C.所用小球的半径越大,实验测得的初速度越准确
D.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2)未来在一个未知星球上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悬点O正下方P点处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电热丝,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小球由于惯性向前飞出做平抛运动。
现对小球采用频闪数码照相机连续拍摄。
在有坐标纸的背景屏前,拍下了小球在平抛运动过程中的多张照片,经合成后,照片如图乙所示。
a、b、c、d为连续四次拍下的小球位置,已知照相机连续拍照的时间间隔是0.10 s,照片大小如图中坐标所示,又知该照片的长度与实际背景屏的长度之比为1︰4,则:
○1由已知信息,可知a点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小球的抛出点;
○2由已知信息,可以推算出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 m/s2;
○3由已知信息可以算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是________ m/s;
○4由已知信息可以算出小球在b点时的速度是________ m/s.
23.(12分)如图所示,细绳一端系着质量为M=0.6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另一端通过光滑小孔O吊着质量m= 0.3 kg的物体,M的中点与圆孔距离为0.2 m,已知M和水平面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 N.现使此平面绕中心轴转动,问角速度ω在什么范围内m处于静止状态?(取g= 10 m/s2)
24.(15分)如图所示,轨道ABCD的AB段为一半径R=0.2 m的光滑1/4圆形轨道,BC段为高为h=5 m的竖直轨道,CD段为水平轨道.一质量为0.2 kg的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为2 m/s,离开B点做平抛运动(g=10 m/s2),求:
(1)小球离开B点后,在CD轨道上的落地点到C点的水平距离;
(2)小球到达B点时对圆形轨道的压力大小;
(3)如果在BCD轨道上放置一个倾角θ=45°的斜面(如图中虚线所示),那么小球离开B点后能否落到斜面上?如果能,求它第一次落在斜面上的位置距离B点有多远.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25.(15分)如图所示,m=1.0kg的小滑块以v0=4m/s的初速度从倾角为37°的斜面AB的底端A滑上斜面,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取g=10m/s2,sin 37°=0.6.若从滑块滑上斜面起,经0.8s滑块正好通过B点,则AB之间的距离为?
26.(8*2=16分)钠,铝,铁是三种重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填“强”或“弱”)。
(2)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填序号)
a.钠沉到水底
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
(3)将一小块铝投入到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和Cl2在一定条件子反应,所的产物的化学式是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
请回答:
a.若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色。
b.若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7.(共6*2=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常温下某非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未知气体成分。
该小组成员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持续通入发现溶液又变澄清,由此该小组成员对气体的成分提出猜想。
【提出猜想】
猜想1:该气体为CO2
猜想2:该气体为SO2
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猜想,该小组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实验探究】
该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将气体从a端通入,则:
(1)B中应该装下列________试剂(填编号)。
A.NaCl溶液B.酸性KMnO4溶液C.盐酸D.澄清石灰水
(2)A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该实验,该小组同学观察到以下三个实验现象:
①A中品红溶液褪色②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
(5)由上述现象该小组同学确认该气体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
28.(共7*2=14分)如图所示是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进行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等试验的装置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甲用图A所示装置制备氨气,写出该法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出的氨气应使用________法来收集,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___作干燥剂。
(2)学生乙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
(3)学生丙将装置B误装为装置C,但经同学讨论后,认为也可引发喷泉。
请说明用该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丁用装置D吸收一段时间氨气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装置D的锥形瓶内,看到了具有催化作用的铂丝(催化剂)保持红热,同时瓶内生成了红棕色的气体。
写出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9.(每空4分)X、Y、Z、W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气体。
已知: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X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物质;Y是一种单质,它的水溶液具有漂白作用;Z是硝酸工业的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之一,能与水反应;W气体的水溶液滴入酚酞变红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Y两种气体按物质的量之比1:1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科学家发现,Z在催化剂条件下能与W反应,反应产物中的单质应是(填化学式);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则其中的氧化剂是(填化学式)。
(3)在Z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0.(每空2分,共20分)下图是 A、B、C 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 A、B、C 跨膜运输的方式依次是、、。
(2)某种物质能专一性地破坏物质 C 的载体蛋白,若用其处理细胞后,物质 B 跨膜运输的速率将,物质 C 跨膜运输的速率将。
(3)A、B、C三种物质运输中,与图2曲线相符的是_ __。
与图3中乙曲线相符的是_ 。
(4)B的载体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其结构通式是。
若该蛋白质分子由n 个x(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蛋白质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31.(每空2分,共16分)将一株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用红外测量仪进行测量,测量时间均为1小时。
测定时的条件和结果如下表。
(数据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得,单位:mL,摩
尔体积为22.4mol/L)对其结果仔细分析后
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概括为________
____。
(2)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其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__________ 。
(3)在25℃条件下,这株植物在充分光照下1小时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积累葡萄糖____________克。
(4)在25℃条件下,这株植物在充分光照下1小时总共制造葡萄糖的质量为
克。
(5)如果一天有10小时充分光照,其余时间在黑暗下度过且昼夜温度均为25℃,假定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积累葡萄糖___________克。
(6)如果光照时的温度为25℃,光照时间10小时,黑暗下温度为15℃,则一昼夜积累葡萄糖_______________克。
(7)根据计算,种在新疆地区的同种西瓜比种在江浙一带甜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
32.(每空2分,共18分)请根据有丝分裂中核内DNA变化曲线和分裂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a~b表示期,与它对应的分裂图像是。
(2)b~c表示期,依次对应于分裂图像。
(3)c~d表示期,它对应的分裂图像是,该时期参与活动的细胞器有
(缺一不可)。
(4)d以后表示期。
(5)从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
高一年级化学答案
选择题 B B D C B A C
26.(8*2=16分)
(1)强(填“强”或“弱”)。
(2) 2Na+2H2O=2Na++2OH-+H2↑ ; bc (填序号)
(3) 2Al+2NaOH+2H2O=2NaAlO2+3H2↑
(4) FeCl3:血红色 b. 红棕色沉淀,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Fe3++3OH-=Fe(OH)3↓
27.(共6*2=12分)
猜想3:该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1) B 试剂(填编号)。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SO2 。
(3)检验气体中SO2是否被完全吸收。
(4)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5)CO2和SO2的混合气体_。
28.(共7*2=14分)
(1)Ca(OH)2+2NH4C l=△=CaCl2+2NH3↑+2H2O;向下排空气法,碱石灰。
(2) 打开止水夹,把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挤入圆底烧瓶中。
(3) 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使烧瓶中气体进入烧杯中,撤去热毛巾,烧杯中液体进入烧瓶。
(4) 4NH3+5O2= 催化剂加热=4NO+6H2O , 2NO+O2=2NO2。
29.(共4*4=16分)(1)Cl2+SO2+2H2O=2HCl+H2SO4
(2)N2 NO2
(3)1:2
(
高一年级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共 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
C D C B C A
二、非选择题(共27 小题,每空2分,共54分。
)
1.(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不变下降
(3)物质C 物质B和物质C(缺一不可)
(4)氨基酸 mn-18(n-2)
2.(1)CO2+H2O—→(CH2O)+O2
(2)葡萄糖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3)0.075
(4)0.105
(5)0.33
(6)0.54
(7)昼夜温差大,积累的有机物多
3.(1)分裂间③ (2)前、中、后②①⑤
(3)末④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缺一不可)
(4)下一个细胞周期或间
(5)亲、子代细胞核内DNA含量和染色体数保持不变。
高一年级物理答案
一、选择题
14.D15.C 16.B17.D 18.C 19.BD 20.AD 21.AB
二、非选择题
22.(1)AD (2)1是 28 30.8 4
23. 解:当M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沿半径方向向外时,角速度最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
解得===rad/s
当M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沿半径方向向内时,角速度最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
解得=== rad/s
答:角速度在rad/s ≤≤ rad/s
24. 答案 (1)2 m (2)6 N (3)能落到斜面上,第一次落在斜面上的位置距离B点1.13 m 解析 (1)设小球离开B点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1,落地点到C点距离为x
由h=gt得:t1==1 s
x=v B t1=2 m
(2)小球到达B点时受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弹力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F向=F-G=m B
解得F=6 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小球到达B点时对圆形轨道的压力大小为6 N,方向竖直向下.
(3)如图,斜面BEC的倾角θ=45°,CE长d=h=5 m,因为d>x,
所以小球离开B点后能落在斜面上.
假设小球第一次落在斜面上F点,BF长为L,小球从B点到F点的时间为t2
L cos θ=v B t2 ①
L sin θ=gt②
联立①②两式得t2=0.4 s
L=≈1.13 m.
25. 解:滑块向上滑行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a=10m/s2
滑块上滑,速度变为零需要的时间:
上滑的最大距离:
经过0.4s,滑块达到最高点速度为零,然后反向下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2m/s2
下滑时间
下滑距离
AB间的距离s AB=s-=0.8-0.16=0.6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