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要求

合集下载

汽车空调系统原理与故障检修分析论文

汽车空调系统原理与故障检修分析论文

汽车空调系统原理与故障检修分析论文汽车空调系统原理与故障检修分析论文摘要:汽车空调系统的作用在于调节空气温度、湿度、速度、流向和空气洁净度,是改善汽车舒适性的重要装置。

因此,汽车空调的检修成为汽车故障检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介绍汽车空调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汽车空调系统的常见故障诊断方法,并给出具体检修实例。

关键词:汽车空调系统;故障;检修一、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汽车安装空调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车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车内空气的流动性,提高空气的清洁度。

因此,汽车空调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制冷装置对车内空气或由外部进入车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冷却或湿,使车内空气变得凉爽舒适。

制冷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干燥器、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散热风扇、制冷管道、制冷剂等组成。

(二)暖风装置主要用于取暖,对车内空气或由外部进入车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加热,达到取暖除霜的目的。

他由加热器、水阀、水管、发动机冷却液组成。

(三)通风装置将外部新鲜空气吸进车内,起通风和换气作用。

同时,通风对防止风窗玻璃起雾也起着良好的作用。

(四)空气净化装置除去车内空气中的尘埃、臭味、烟气及有毒气体,使车内空气变得清洁。

(五)控制装置对制冷、取暖和空气配送系统的温度、压力进行控制,同时对车内的温度、风量、流向进行调节,并配有故障诊断和网络通信的功能,完善了控制系统的自动程度。

二、汽车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是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四大部件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制冷剂在封闭的系统中循环流动。

压缩机运转时,将蒸发器内产生的低压低温蒸气吸入气缸,经过压缩,使蒸气的压力和温度增高后排入冷凝器。

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气与外面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放出热量使制冷剂冷凝成高压液态,然后流入储液干燥器,并过滤流出。

经过膨胀阀的节流作用,压力和温度急剧下降,制冷剂以低压的汽液混合状态进入蒸发器。

在蒸发器里,低压制冷剂液体沸腾汽化,吸取车厢内空气的热量,然后又进入压缩机进行下一轮循环。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现状研究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现状研究

)
)&!
制冷系统设备设计进展
制冷压缩机 制冷压缩机对整个系统的效 率 和 可 靠 性 影 响 最
#776年6月 (总 >$ 期) 第 #$ 卷第 # 期


具有较大的潜力。
"!
性和振动特性;瑞士的苏黎世大 学 对应 用 在 家庭 热 水器上的半封闭小型无油活塞式 压缩 机 进 行了 开 发 研究,气缸容积仅为 ! " #$%&’ ;日本 ()*+*, 设 计 开 发了 -.# 摆动活塞压缩机,用于 -.# 冷媒热 水 器 和 汽车 空 调; 还 有 日 本 /)0-./ 公 司 推 出 的 -.# 单 级螺杆压缩机,主要应用于 冷冻、 空 调系 统, 整 个 机组的设计是冷热同时利用,压 缩 机 的排 气 用 来加 热热水,机组设油水蓄热槽,低温 -.# 用于制冷。 国内对跨临界循环技术的研 究 也已 经 开 始, 但 起步相对较晚,且大多数以理论 分析 为 主。 西安 交 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对 -.# 跨临界 循 环 系统 进 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天津大学 在国 家 自 然科 学 重 点基金的资助下,对 -.# 跨临界循环系 统 在 热泵 中 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 并建 立 了 热泵 试 验 台;上海交通大学车用空调工程 中 心 与上 海 易 初通 用机器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汽集 团 的 支持 下, 开 展 了 -.# 跨临界循环应用于汽车空调 的 研制。 但 有 关 -.# 压缩机的研究,目前的报道还较少。 1"# 热交换器 -.# 汽车空调系 统 热 交 换 器 包 括 蒸 发 器、 气 体 冷却器和吸气热交换器,占有整 个 系统 质 量 的一 半 及大部 分 体 积, 具 有 高 效、 紧 凑、 重 量 轻 的 特 点, 以满足汽车空调的特殊要求。 1"#"! 气体冷却器 制冷循环中的散热由气体 冷却 器 完 成, 其作 用 相当传统制 冷 循 环 中 的 冷 凝 器。 在 气 体 冷 却 器 中, 二氧化碳工作在超临界状态下, 始 终处 于 气 态, 并 不发生一般冷凝器中的冷凝液化过 程。 受 二 氧化 碳 物性的制约,空气冷却器中制冷 剂 侧压 力 很 高,达 2 " 1 3 !# /45 左 右。 另 外, 由 于 二 氧 化 碳 处 于 超 临 界状态,出口温度独立于出口压 力, 使 它可 以 有 较 大的压降。因此,制冷剂侧往往 设 计 成较 大 的 流量 密度 (677 3 !#7789&

制冷技师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制冷技师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制冷技师论文参考文献一、制冷技师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智能化空调教学系统及制冷空调仿真软件开发运用.《制冷》.2004年3期.卢清华.[2].技师院校空调制冷专业软件辅助教学的应用探索.《内江科技》.2015年5期.孙保军.[3].2011款奔驰E260L空调不制冷.《汽车维修技师》.2015年11期.王兢.[4].2012款荣威950空调不制冷.《汽车维修技师》.2014年11期.陈智伟.[5].科鲁兹空调无法制冷.《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年5期.孙华新.[6].汽车空调不制冷故障诊断.《科技视界》.2014年9期.陈荣英.[7].2008款奔腾B70BCM车身控制单元损坏导致空调不制冷.《汽车维修技师》.2013年11期.卢拥军.白璐.王宪文.[8].风冷式热电制冷实验装置研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6期.万丽君.潘家祥.王铁军.王正.李彦军.王国华.[9].《制冷设备维修工》(中级)专业技能课一体化教学的思索.《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4期.曾昭向.黄海波.[10].制冷设备控制电路考核系统的改进.《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10期.王智.二、制冷技师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聚3,4二氧乙撑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电性能研究. 作者:刘聪聪.应用化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学位年度)[2].酸碱二次处理对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热电性能的影响.作者:孔芳芳.应用化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制冷技师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赵会霞.马国远,2005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2]汽车空调制冷剂加注工艺的研究.颜华平,20112011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3]基于邻域加权的红外图像神经网络校正算法.袁懿,2009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4]全国氨制冷系统事故调查与分析.邹静华.唐国强,2007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五届学术交流大会[5]质疑暖通空调机房温控变流量节能技术应用.刘新民.董哲生,2008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6]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变流量自动控制设计.郝庆.张子平.王宏伟.李永,20062006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7]巴拉圭某超市火灾时发生气相爆炸的成因探析.邹静华.唐昀,20062006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第六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第六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8 0年代后 期 , 率 先在 国 内开 展 了人 工 神 经 网络 他 研究 , 主持 完 成 了 “ 工 神 经 元 网 络 软 件 包 ” 并 人 ,
从而 将模 式识 别和人 工神 经 网络及 形象思 维联 系 起来 , 并应 用于 手写汉 字 的识别 , 成具有 特色 的 形 学术 思 想 。2 0世 纪 9 0年 代 , 从 事 开 放 的复 杂 他 巨系 统及处 理 这类 系统 的 方 法 的研 究 , 综 合 集 把
发起 单位 还商 讨 了下 届 会 议 的 承办 情 况 , 最终 决 定 由西安 交通 大学 和西安 工程 大学共 同承 办下届 会议 。考 虑 到 下 届 亚 洲 制 冷 大 会 也 计 划 于 2 1 02 年 8月 底 在 西 安 召 开 , 3个 会 议 统 筹 安 排 在 将 21 0 2年 8月下 旬连续 召开 。3个会 议共 安排 5天 的 日程 , 1 为学科 发 展 与教 学研 讨 会 , 2、 第 天 第 3
究” 的报告 。
国高 校制冷 空调 学科 的教 师 、 生 以及 企业 , 学 行业 媒 体 等 20多 名代 表参 加 了本 次会 议 。会议 共 收 0
录论 文 10多 篇 , 制作 论文 集光 盘 。 6 并 在 大会 开幕 式 中 , 汉华 中科 技 大 学 副 校 长 武 杨 勇致 欢迎词 。湖北省 制冷 学会 秘书 长卢 恩平 到 会 并致 词 。上海 交通 大学 王如竹 教授 介绍 了研讨 会 的举 办 的背景 , 回顾 了往 届 的举 办 情 况 以及本 届 会议 的筹备 工作 。 会 议特邀 了 7个 报 告 , 别 是 北 京 工 业 大学 分 马重芳 教授 “ 型制 冷压缩 机 和制冷 系统 的研究 新 和发展 ” 的报 告 , 香港理 工 大学王 盛卫 教授 “ 筑 建 全 生命 周期 校验 、 断及 优 化 ” 诊 的报 告 ,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委员 会 纪军处 长 “ 冷低温 领域 国家 自 制 然 科学 基 金研 究 进 展 ” 的报 告 , 华 大 学 张 寅 平 清 教 授 “ 内挥发性 化 学污染 控 制” 室 的报 告 , 上海 交 通 大学 丁 国 良教 授 “ 压缩 式制 冷装置 的技 术 发展

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范文(2)

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范文(2)

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范文(2)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范文篇二飞机制冷技术发展【摘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飞机制冷技术随着飞机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式空气循环制冷发展到多种升压循环制冷,从单一的空气循环制冷发展到空气/蒸发循环组合制冷,从发动机引气制冷发展到电动环境控制系统的无引气制冷。

但我国较国外发展现状还距有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叙述飞机制冷技术的发展过程,希望为我国的航空制冷技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飞机制冷技术空气循环制冷蒸发循环制冷电动环境控制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重量较轻的透平涡轮和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组成的空气循环制冷系统以其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制冷量易调节和易维护等特点,成为飞机制冷系统的最佳选择。

空气循环制冷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循环制冷、升压式二轮、三轮、四轮等多种升压循环制冷。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之后,机载蒸发循环制冷取得了技术突破,蒸发循环系统首先在电子设备吊舱的冷却中取得应用,而后,蒸发循环制冷技术开始应用于直升机,再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积累,蒸发循环制冷技术终于应用于军用战斗机。

在多电/全电飞机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多电飞机取得了技术突破,无引气的电动环境控制系统在民用客机上得到了应用。

1简单式循环制冷系统简单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由热交换器和高速涡轮组成,系统结构简单,重量较轻。

其工作原理是从发动机压气机引出的高温高压空气,经过压力调节装置后,流入热交换器,散热给冲压空气实现冷却,然后进入冷却涡轮通过膨胀冷却进一步降温,最后供给座舱进行温度调节,原理图见图1。

系统中涡轮所驱动的风扇只单纯作为耗能和抽风的工具,不具有增压功能,所以系统的供气压力不能太低。

也正由于风扇的抽吸作用,使得飞机在地面停机状态下,系统同样有冷却作用。

简单式循环制冷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风扇在涡轮输出功的驱动下,对热交换器冷边的冲压空气产生抽吸,加大了冷边冲压空气流速、流量,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2)冷却涡轮和换热器的安装不需要成对组装,二者在飞机上设计部位比较灵活;(3)发动机引气压力对涡轮通风式制冷系统的影响较大,因而系统制冷量会随着发动机在高空引气压力的降低而变小;(4)由于风扇直接在大气条件下工作,空气密度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而变小,风扇端负荷也相应减小,使涡轮转速增快,达到某一高度时涡轮会超转,这使得涡轮通风式制冷系统的使用高度受到限制。

2024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专业考试规范标准规程技术手册目录

2024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专业考试规范标准规程技术手册目录

第一章:总则1.1简介1.2考试内容和要求1.3考试时间和地点1.4考试方式和形式1.5考试评分标准1.6考试成绩和证书颁发第二章:制冷技术2.1制冷循环基本原理2.2制冷剂选择和性能要求2.3制冷设备的选择和布置2.4制冷系统设计和计算2.5制冷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第三章:空调技术3.1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3.2空调系统的组成部分3.3空调系统的选择和布置3.4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计算3.5空调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第四章:暖通技术4.1暖通设备的选择和布置4.2暖通系统的设计和计算4.3暖通系统的运行和维护4.4供暖设备的选择和布置4.5供暖系统的设计和计算4.6供暖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第五章:设计规范和标准5.1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5.2地方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5.3行业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5.4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应用和解读第六章:实际案例分析6.1典型工程案例分析6.2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6.3案例分析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第七章:考试辅助资料7.1相关书籍和资料推荐7.2研究报告和论文参考7.3设计软件和工具使用指南第八章:常见问题解答8.1考试常见问题解答8.2设计实施常见问题解答以上是2024年度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规范标准规程技术(设计)手册的目录,其中包括了总则、制冷技术、空调技术、暖通技术、设计规范和标准、实际案例分析、考试辅助资料以及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

每个章节详细讲述了相关知识和技术,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常见问题解答等辅助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这本手册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全面地准备考试和提高专业水平。

空调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技术》课程设计题目:空调制冷技术课程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姓名:张冷学号:370指导教师:王伟2016年12 月26 日目录1.原始条件 (1)2. 方案设计 (1)3.负荷计算 (2)4.冷水机组选择 (2)冷冻水循环系统水力计算 (3)确定管径 (3)阻力计算 (4)冷却水循环系统水力计算 (5)确定管径 (5)阻力计算 (6)补给水泵的水力计算 (7)水泵进水管: (7)6设备选择 (8)冷却塔的选择 (8)冷冻水和冷却水水泵的选择 (9)软水器的选择 (11)软化水箱及补水泵的选择 (11)分水器及集水器的选择 (13)过滤器的选择 (16)电子水处理仪的选择 (16)定压罐的选择 (16)总结 (17)参考文献 (18)1.原始条件题目:西塔宾馆空气调节系统制冷机房设计条件:1、冷冻水7/12℃2、冷却水32/37℃R)3、制冷剂:氨(7174、地点:重庆5、建筑形式:宾馆6、建筑面积15000m27、层高m8、层数:5层2. 方案设计该机房制冷系统为四管制系统,即冷却水供/回水管、冷冻水供/回水管系统。

经冷水机组制冷后的7℃的冷冻水通过冷冻水供水管到达分水器,再通过分水器分别送往宾馆的各层,经过空调机组后的12℃的冷冻水回水经集水器再由冷冻水回水管返回冷水机组,通过冷水机组中的蒸发器与制冷剂换热实现降温过程。

从冷水机组出来的37℃的冷却水经冷却水供水管到达冷却塔,经冷却塔冷却后降温后的32℃的冷却水再返回冷水机组冷却制冷剂,如此循环往复。

考虑到系统的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系统中配备补水系统,软化水系统,电子水处理系统等附属系统。

3.负荷计算采用面积冷指标法: )/(1409020m w q -= (3-1) 本设计选用 )/(10020m w q = (3-2) 根据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 )1(00k q A Q +⨯⨯= (3-3)建筑面积 A=10000m 2根据查书,k 的取值范围为7%-15%,本设计k 值取10%。

机房空调节能分析的论文(推荐5篇)

机房空调节能分析的论文(推荐5篇)

机房空调节能分析的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机房空调节能分析的论文摘要:能源是当今世界性的迫切问题,解决能源的方针是开发和节约能源,对于我们电信部门来说,主要任务是节约能源,因此提高空调的制冷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房空调节能空调制冷系统简述空调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其工作过程如下:制冷剂在压力温度下沸腾,低于被冷却物体或流体的温度。

压缩机不断地抽吸蒸发器中产生的蒸气,并将它压缩到冷凝压力,然后送往冷凝器,在压力下等压冷却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冷却和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传给冷却介质(通常机房空调采用的空气),与冷凝压力相对应的冷凝温度一定要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冷凝后的液体通过膨胀阀或其他节流元件进入蒸发器。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压缩机起着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气并造成蒸发器中的低压力,冷凝器中的高压力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心脏;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蒸发器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取冷量的目的;冷凝器是输出热量的设备,从蒸发器中吸取的热量连压缩机消耗的功转化的热量在冷凝器中被冷却介质带走。

空调的节能在我们电信生产中,空调的节能管理工作较为薄弱,能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加强空调的维护管理和技术改造,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从空调的压焓图来看,只有运行在在最佳的工况和条件,才能发挥空调的最大制冷量,达到空调节能的目的。

空调的节能,我们维护部门应该从运行成本、维护保养方面的角度进行考虑。

由于空调四大件中,压缩机效率已经由投资成本决定,因此影响空调制冷效果的具体因素如下:一、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应该比空气温度低,这样机房的热量才会传给制冷剂,制冷剂吸收热量后蒸发成气体,由压缩机吸走,使得蒸发器的压力不会因受热蒸发的气体过多而压力升高,从而使蒸发温度也升高,以致影响制冷效果,而这个的温差,是结合空调的投资成本(要降低温差,必须加大空调循环风量,增大空调的蒸发器,导致空调成本的增加),及制冷工作时能耗费用而综合决定的。

经典--空调制冷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经典--空调制冷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5]何青、何耀东主编.中央空调实用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6]张学助 张朝晖主编 通风空调工长手册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北京宇思特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软化水样本
[8]杨小灿主编.制冷空调产品设备手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9]河北定压罐-供应囊式定压罐样本
[1]陆耀庆主编.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吴启森主编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 (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主编.空气调节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93
[4]赵荣义

制冷技术论文8篇

制冷技术论文8篇

制冷技术论文8篇我国的在制冷空调行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但是总体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的制冷空调相比较,我国的制冷空调在节能技术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大多是采用的国外先进技术,并没有自己的研发成果。

瑕不掩瑜,我国的制冷企业已经充分注意到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工作,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研发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2制冷空调技能技术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合理用能,并且降低电力高峰期的符合,现阶段主要的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蓄冷技术、燃气技术、太阳能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热泵技术、热声制冷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

2.1蓄冷技术现阶段空调用电量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总耗电量中的70%左右,并且由于电力紧张以及能源紧缺现状的不断加剧,促进了制冷空调新技术的研发。

蓄冷技术是在这种条件下被研发出来的,该技术就是使空调在非高峰期用电来保持最佳节能状态,此时空调系统的冷负荷由所需的潜热的形式释放冷量来满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调系统冷负荷使用融冰释放的冷量来满足,蓄冷设备也就是储存冰的容器,这样的空调不仅可以提高本身的经济效率,还能够增强系统稳定性。

按照我国每年新增3亿m2的商用建筑,如果均使用蓄冷空调系统,每年可为国家节电40亿元,节煤330万吨。

2.2燃气制冷技术燃气空调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空调使用对于电网的负荷,也可以提高能源的一次利用率,对于减少污染,平衡冬夏季燃气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过相关部门的测算,如果燃气制冷量1107万RT,消耗天然气约6108m3,这些制冷量就相当于少发电3.5107KW,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电力设备的运转利用率,还能够节约发电设备的投资。

随着我国城市燃气管网的逐步完善,燃气空调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燃气空调的发展,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夏冬季用电高峰、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GB50736-2012空气调节..

GB50736-2012空气调节..

7.3 空调系统7.3.1 选择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原则:1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和能源状况,以及设备价格、能源预期价格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功能复杂、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宜进行方案对比并优化确定;3干热气候区应考虑其气候特征的影响。

7.3.2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空调区,宜分别设置空调风系统;需要合用时,应对标准要求高的空调区做处理。

1使用时间不同;2温湿度基数和允许波动范围不同;3空气洁净度标准要求不同;4噪声标准要求不同,以及有消声要求和产生噪声的空调区;5需要同时供热和供冷的空调区。

7.3.3 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质的空调区,应独立设置空调风系统。

7.3.4 下列空调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1空间较大、人员较多;2温湿度允许波动范围小;3噪声或洁净度标准高。

7.3.5 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单风管系统;2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时,应采用一次回风式系统;3送风温差较小、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时,可采用二次回风式系统;4除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的空调区外,同一个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应有同时加热和冷却的过程。

7.3.6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设回风机。

设置回风机时,新回风混合室的空气压力应为负压。

1不同季节的新风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措施不能适应风量变化要求;2回风系统阻力较大,设置回风机经济合理。

7.3.7 空调区允许温湿度波动范围或噪声标准要求严格时,不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

技术经济条件允许时,下列情况可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1服务于单个空调区,且部分负荷运行时间较长时,采用区域变风量空调系统;2服务于多个空调区,且各区负荷变化相差大、部分负荷运行时间较长并要求温度独立控制时,采用带末端装置的变风量空调系统。

7.3.8 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建筑模数、负荷变化情况等对空调区进行划分;2系统形式,应根据所服务空调区的划分、使用时间、负荷变化情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变风量末端装置,宜选用压力无关型;4空调区和系统的最大送风量,应根据空调区和系统的夏季冷负荷确定;空调区的最小送风量,应根据负荷变化情况、气流组织等确定;5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6风机应采用变速调节;7送风口应符合本规范第7.4.2条规定要求。

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 1年3 卷第4 ( 01 1 期 总第 13 ) 2期
制冷技术
5 7
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七 届理事会 工作报 告
谭 洪卫 秘 书长 引言
第七 届 理事会 成 立于 2 0 0 7年 l 。经 过 四年 2月 的 工作 开展 ,逐 步将 学会 建 设成 为促进 上海 市 制冷 领域 学科 及 制冷行 业 发展 的一 支生 力军 。四年 间, 学会 紧扣 国家 的发 展 战略 ,对接 上海 的社会 需求 , 扎实 抓学 会 能力建 设 ,积 极 引领 学科 发展 , 团结和 依靠 广大 会 员 ,发 扬规 范办 学会 、开放 办 学会 的优 良传 统 ,与 时俱进 的开 拓创 新 的开展 各项 工作 。学 会 的管理 工作 不 断规 范 ,机 制有所 创 新 ,会 员 队伍 稳定 发展 ,科研 及 学术 活动 有效 展开 ,学会 的影 响 力 明显提 升 。 本届理事会将分七个部分 向大会作 学会工作 报告 。
为超 过 20 00人 ,团体会 员 5 6家 。团体 会员 企业 的 业 态 从 制造 业 、 设计 科研 领 域 扩 展 到 工 程服 务领 域。 2搭 建 交流互 动 平 台 . 第 七 届理事 会对 疏通 学会 的 内外 沟通进 行 了 全面布 局和 规划 ,建 设并开 通 了学会 官方 网站 ,为 方便会 员 获取学 会 资源和信 息 ,完 善会 员服 务质量 和效 率 ,学会 创建 了定 期学会 工作 简报 编制和 发布 制度 ,启动 了过 期期 刊 的电子化 录入 建设 ,大大提 升 了学会信 息发 布 的实 时性 、资料管 理 的系统性 、 资源信 息 的共享 度 ,对加 强 学会 的 内外沟 通发 挥 了 重要作 用 。并通过 学会 网站 的不 断完善 建设 ,增加 了会 员入会 申报及 管 理 、专 家推荐 、交流 资料 下载 等会员服务 内容,为学会建设、会员服务搭建了一 个 高效 便捷 的平 台 。 学会工作信息简报实现 了电子版编辑刊载。以 月报 形 式在 每月 1 日出版 ,并上传 至学会 网站 供 5 会 员下载 。为 加强 简报 出版工 作 ,学会建立 了各 专 业委 员会 专 设通讯 员制 度 。定期 由各 专业委 员会通 讯 员汇 总信 息至 学会 办公室 。大大 强化 了学会 办公 室 与各专 业/ 作委 员会 的联 系和 协调 。 工 3入 选 3 1 范建设 、晋升 三星级 学会 . 1示 为使 本 学会尽 快进 入与 上海 重点 学科 、支柱 产 业相 适应 的学会行 列 ,加快 向现代 科技 社 团发展 ; 尽 快建设 成 为一个 与新 兴交 叉学科 、新兴产 业和 战 略 高技术 产业 相适 应 的新型 学会 , 09年我 学会积 20 极 组织 申报 ,成 功入选 上海 市科 协 3 学会 建设 工 1 1 程 ,每年 获得 上海 市科 协 5万元 资助, 间为三年 。 期 由此 启动 了一 批产 学研合 作 项 目,获批 了一 项政府 咨询 科研 项 目,参 与 了二项地 方标 准 的制定 。 在 2 0 度市 科协 组织 的评优 活动“ 中国建 09年 新 立 6 年 、上海 科技人 物及 科技成 果评 选” 0周 中本 学 会入 选 。 继 20 0 1年 荣获 上海 市科协 二星 级学会 称号 以 来 ,经第 六届 理事 会期 间 的 2 0 0 4年通 过二 星级 学 会通 过复 审 以来 ,本 届理 事会再 创辉 煌 , 00年晋 21 升上 海市 三星 学会 ,跃 升 为上海 市科协 最成 功 的前 1%学 会 。成 为本 学会 发展 历程 中 的大 事记 。 O 4 .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本 届理事会最后执行年度正值 学会创立三十 周年,在理事会共同努力下,精心编撰了上海市制 冷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册 ,梳理了学会发展历史,记

新空调技术课程论文(共5篇)

新空调技术课程论文(共5篇)

新空调技术课程论文(共5篇)第一篇:新空调技术课程论文变风量空调系统研究综述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摘要:介绍了变风量空调系统(VAV)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VAV系统的优缺点,得出国内变风量系统能耗较大的原因,应结合国外成熟的VAV技术对我国变风量空调系统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变风量系统;建筑节能;控制模拟变风量空调系统(VAV)最早由美国提出,具有节能、系统灵活等特点,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得到迅速推广。

变风量系统分为单风道VAV系统、双风道VAV系统、多区域[1]VAV系统。

根据末端装置的不同,又分为单管型变风量末端、双管型变风量末端、风机动力型末端、诱导型末端、压力相关型末端、热力型末端。

变风量系统(VAV)保持送风温度不变,当实际负荷减少时通过末端装置改变送风量来调节室内温度实现节能。

变风量系统还可灵活适用于室内负荷变化大的房间或系统中各房间负荷相差悬殊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对变风量系统的能耗情况进行研究。

1国外VAV 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变风量(VAV)空调系统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及室内要求参数的改变,自动调节空调送风量(达到最小送风量时调节送风温度),以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要求或其他工艺要求。

国外对VAV 系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S.C.SEKHAR和CHUNG JEE YAT通过能量模拟程序对应用于一幢高层办公建筑的不同空调系统形式进行整体评价,其中包括变风量空调[2]系统、定风量空调系统、两管制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等五种空调系统形式。

在研究过程中应用DOE-2能量模拟程序,对建筑物全年进行动态模拟,从模拟结果中证明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良好节能特性。

C.S.EKHAR还研究了在热湿条件下以五幢建筑为模型,对变风量空[3]调系统与定风量空调系统进行能耗比较。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该系统形式进行了研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建模及分析。

变风量系统中风量控制是VAV 系统控制的关键环节,它关系着整个系统的能耗情况和[4]系统的稳定性。

《第七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简介

《第七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简介
4  ̄4 . 2 5
【] Ma a A hoyfr lrslt nSga Deo oio :h vl 6 lt T er teo i i l cmpsin teWae t l. o Mu i u o n t e Rpeett nJ.E E Ta s P tr n1 c. ne.18 : 7 ~ ersn i [ 1 E rn. at nA a. h 1t1 9 9 6 4 ao ] e Ma l
Fg 天空为背景的图像 C=1 4 8 i. 6 . 9 0
Fg6 I g t sya ak ru d C 1 4 8 i. mae h k s c go n , . 9 wi b 0
[] 官武鹏 ,土永 仲 ,黎 4
全 . 于能 量积 累 的形 态重 构开 的红 外 图像序 基
《 第七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简介
第七届全 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于 2 0 年 l 月 2 05 1 8日"3 - 0日在 昆明召开。 ' 大会收录 了来 自 全国从事低温、 制冷、 空调、 热力学和传热的工作者的学术论文共 9 2篇, 编入 《 第七届全 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 , 由兵器工业出版社 出版 ,附赠包含所有论文电子文档的光盘。
5 6 9.
I g eune[ . E rn.inl rceig 19 ,5 8 8 7 . mae q ecs ]I ETasS aP oedn .9 74 : 6  ̄82 S J E g 『1 史凌 峰. 3 一种 红外弱小 目标检测 新方法… 红 外技术 .0 32()5 . 20 53: ~8
[】 9
P o e sn a S se r c s ig nd y tm T e r : t e r t a r s ls a d s me ho y h o ei l e u t n o c

《第七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简介

《第七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简介
状态 是有 利 的 。反 射镜 镜体选 用 金属材 料 ,不仅 满足 了与支撑 结构 的热特 性 匹配 ,同时缩 短 了非球 面 的加 工 周期 ,也使 反射镜 与 镜筒 的连 接更 为简 便可靠 。本 文 设计 的系统 经外场 实际测试 结 果表 明各 项指标 满足 了光学 系统 的设计 要 求 ,为该 技术 的应用 提供 了有 益 的经验 。随着 红 外热 成像技 术和 非球 面 金属 反射镜 设
RaoB CRC r s . n . 9 7 l 6 l 9 t : P es Ic 1 9 : l ~ l.
《 第七届 全国低 温与制冷工 程大会会议论文集 》简介
第七 届全 国低 温与 制冷 工程 大会 于 20 05年 1 2 1月 8日~3 0日在 昆明召开 。大会 收录 了来 自全 国从 事低温 、 制冷 、空 调 、热 力 学和传 热 的工作 者 的学术 论文 共 9 ,编入 《 2篇 第七 届全 国低 温与 制冷 工程大 会会 议论 文集 》 , 由兵 器 工业 出版 社 出版 , 附赠包 含所 有论 文 电子 文档 的光 盘 。 论 文 集 介 绍 了 国 内 新 型 低 温 制 冷 方 法 与 技 术 、 制 冷 循 环 与 热 力 学 、 低 温 与 制 冷 传 热 传 质 、低 温 与 制 冷 设 备 的 研 究 与 发 展 、 相 关 测 试 技 术 、低 温 材 料 与 性 能 研 究 ,制 冷 工 质 性 能 、
[】 王 5
红,韩 昌元.温 度变 化 导致 航天 相机 光 学系统 像 面位 移的 研究 阴 .
光 学技 术. 03 2(17 8 4 . 20 , 96:3  ̄70 【】 A es A ra. n bo fO t- eh nclE gneig 【 .B c 6 ne b d Hado ko pom ca i n ier o a n M】 oa

《第七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简介

《第七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简介

【】 陈贵宾,陆 2
卫,蔡炜颖, 等.H C T g d e红外探测器离子注入剂量优化
研究 【 . J 物理 学报 .04 5 ()9 2 1. 】 20 , 33: 1 ̄9 4 [】 LnrM n i yK . efr nc f V Hg T D ary o -4 3 ai adRl J Pr ma eo P Cde2 ras r11 e o f p api t n[.E ETa sEet D v 18, D 02:7  ̄2 9 , plai s ]1E rn. lc. e. 92 E 2 ()2 4 7 . m c o J r .
3 结束语
激光束诱导电流谱技术在检测、表征 H C T 光 gde 伏型器件单元光电特性方面具有 明显优势 。线扫描和
面扫描测量结果均表 明 P型 H C T 材料在离子注入子注入剂量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研究结 果对优化器件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ia i frat e i t ig idcdnTp o igi g d eJ m gn o ci o e hn nue -yed pn n H C T[] g e v n c . J un lf l t nMae .9 82 ()6 l 67 o ra oEe r . t.19, 76:6 ~ 6 . co r
mehns ns lb d gp H C T - ucin ar a db o cai i ma a a g d epnjn t sf i t yi ms ln o b ce n i l tt nJ.. rs l o h 18 ,6 1 )8 9- 5 . mp n i [ JCyt wt 9 8 8(~4:4 "8 8 a ao ] aGr . - 【】 Bjj | en n W , uc , t1S a ayrsle aat i t n f 7 a T na t E Z ca e a pt l ovdcr ce z i aJ R . il e h rao o H C T t iladdvcs ysann sr coc p [. e cn. g d e e as n eie n igl e rsoyJ Smi d ma r b c a mi ] o

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共分11章和10个附录。

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际高建业有限公司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普来福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安徽省宁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天正工程软件有限公司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联合迅杰科技有限公司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目 录1总则 (1)2术语 (3)3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4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11)4.1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1)4.2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15)5供暖 (17)5.1一般规定 (17)5.2热负荷 (20)5.3散热器供暖 (23)5.4热水辐射供暖 (26)5.5电加热供暖 (30)5.6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33)5.7户式燃气炉供暖 (35)5.8热空气幕 (35)5.9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35)5.10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40)6通风 (44)6.1一般规定 (44)6.2自然通风 (47)6.3机械通风 (50)6.4复合通风 (59)6.5设备选择与布置 (61)6.6风管设计 (65)7空气调节 (69)7.1一般规定 (69)7.2空调负荷计算 (73)7.3空气调节系统 (78)7.4气流组织 (90)7.5空气处理 (98)8空气调节冷热源 (107)8.1一般规定 (107)8.2电动压缩式机组 (111)8.3热泵 (114)8.4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119)8.5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121)8.6冷却水系统 (132)8.7蓄冷、蓄热 (137)8.8区域供冷 (140)8.9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142)8.10制冷机房 (143)8.11锅炉房、热力站 (145)9监测与控制 (150)9.1一般规定 (150)9.2传感器和执行器 (153)9.3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5)9.4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5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56)9.6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60)10 消声与隔振 (163)10.1一般规定 (163)10.2消声与隔声 (164)10.3隔振 (166)11 绝热与防腐 (169)11.1绝热设计 (169)11.2防腐设计 (170)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附录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1总则1.0.1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

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

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自2013年4月1日起废止。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银龙、刘凡、王俊起、戴自祝、张秀珍、于淑苑、孙波、金鑫、王艳、朱文玲、韩旭。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新风量air change flow单位时间内由集中空调系统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量,单位为m3/(h·人)。

2.2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 matter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状物质,简称PM10。

2.3 风管表面积尘量duct surface dust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灰尘的量,单位为g/m2。

3 设计卫生要求3.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设计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要求3.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设计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内温度达到25℃,其他公共场所在16℃~20℃之间;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

3.3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湿度的设计宜使游泳场(馆)相对湿度不大于80%,其他公共场所相对温度在40%~65%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
论文格式要求
根据安排,在西安召开的2012年第七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采用如下格式。

请各位作者遵照格式要求编辑论文。

1.论文内容要求与长度要求
(1)论文内容应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及联系地址,中文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与工作单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姓名与工作单位、摘要、关键
词等。

来稿中须有中文摘要(200-300字),3-8个中文关键词、作者姓名及第一作
者简介(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位等)。

基金项目请提供基金编号。

插图要精
选,一般不超过6个,图体、图注、表格等要标注清楚。

物理量名称要统一,符
号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2)论文不超过7页(特邀报告除外)。

(3)文题名应恰当简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选定关键词等所遵循的原则,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能将
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题名,避免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中文
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4)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字数不超过250字。

(5)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果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选取。

(6)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

插图须符合制图规范。

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中的标值、标值线必须写清,标目应使用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一般
不用中文表示)。

文中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和文字内容重复。

(7)正文(含图表)中的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8)参考文献只选主要的引入,近5年的文献量应占50%。

参考文献表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内部资料、私人通信、报纸、待发表的文章一律
不引用)。

(9)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2)期刊:作者. 题名. 刊名, 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3)论文集: 作者. 题
名. 见(In): 编者. 论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作者. 题名: [学位论文]. 保存地点: 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 专利申请者. 题
名. 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 出版日期。

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
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et al"; 中国作者发表的英文文章, 作者姓前名后不缩
写; 外文作者书写时,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

2.版面与文字格式
(1)版面大小为宽17厘米,高25厘米。

或者在A4纸输出时,设定上边距2.5cm, 下边距2cm, 左右边距均为2cm。

行间距设定为最小值15.6磅(表格为单倍行距)。

不要标注页码。

(2)全文采用单栏排版。

(3)第一页上面先空1厘米(从第二页开始上每页最上面不再空),下一行用小二号宋体写标题,空一行,用四号楷体写作者姓名(姓名之间空一个字),空一行,下一
行用五号宋体写联系地址(加括号),空一行,用五号字体写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
要”及“关键词”这二个词用黑体,摘要及关键词的内容用楷体,关键词之间空
一个字),摘要及关键词的内容不加粗,关键词之间空两格)。

空两行,写正文部
分。

论文正文部分用五号宋体,参考文献用小五号宋体(中文)或小五号新罗马
体(英文)。

其中“参考文献”这几个字用五号黑体,每个字之间空半个字。

(4)文稿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

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 2.1,2.2…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2.1.1,2.1.2…排序,
引言不排序。

如果这三级还不够,则可以再采用1),(1)这种形式写。

(5)文章最后请附上文章资助单位,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单位,技术职称,邮箱等。

3.使用软件要求
请作者按照要求,在MS WORD 2003软件上完成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将文件传递过来。

论文格式范例
XXXXXX ……←小二宋,居中
作者名←四号楷体
(作者单位)←五号宋体
五楷
→摘 要: 本文探讨了(200~300字)… …←五楷
→关键词: 轴对称;折算法…… (3-5个) ←五楷
1 □□□□□□□□□ ……四黑顶格占二行
1.1 □□□□□□□□□ ……五黑顶格占一行
1.1.1 □□□□□□□□□ ……五楷顶格占一行
##1) □□□□□□□ ……五宋缩二格占一行
##(1) □□□□□。

□□□……
表1 XXXXXXX ←小五黑,居中
(表内字小5号宋)
## ① □□□□□□□□□。

←六宋
黑 公式中变量符号用斜体,矢量符号用,斜体加粗,上下脚标要清楚,居中:
公式编号,靠右边排→ A =B m +C n (1-1) 式中:A ——□□□□ ;
B ——□□□□□。

参 考 文 献 ←五号黑体,居中
小五宋
1杨桂通,张善元.弹性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2武清玺.基于有限元法的重力坝分析[J].水利学报,1990;(1):58-64
3 D Howland.A model for hospital system planning[J].XXXX,1999;(1):100-109
英文标题:XXXXX …←小二,首字母大写
作者名←四号
注意句号。

接排正文 注意无句号
(作者单位)←五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