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专项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1.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 湿衣服晾干了
B. 加冰块使饮料温度降低
C.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片变小了
D. 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瓶装饮料后,瓶外壁常附着一层小水珠
【答案】 D
【解析】【解答】A.湿衣服变干水汽化为水蒸气,A不符合题意;
B.饮料中加冰,冰会熔化为水,B不符合题意;
C.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是樟脑丸升华了,C不符合题意;
D.冰箱中的饮料瓶拿出来,瓶外有水珠,是水蒸气液化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液化现象是水蒸气变为水滴的过程。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
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
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
D. 空调电流约1A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
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
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3.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B.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
C. 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
D. 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6cm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A错误;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故B错误;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错误;
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5﹣28cm,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4.我国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图所示是我市某公园
植树的一个场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树中,把土扬起来的铁锹属于省力杠杆
B. 扬起来的土最终要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C. 劳动中出汗的头顶经风一吹感觉凉爽,这是汗液蒸发吸热的缘故
D. 人们能闻到附近一棵早开花的桃树的花香,这是扩散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铁锹在使用的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A错误;
B、土被抛出后,受重力作用,重力使土向下运动,落向地面,故B正确;
C、出汗的头顶经风一吹感觉凉爽,这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C正确;
D、由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着的,花香中含有的分子通过运动,向四周扩散,接触到我们的嗅觉细胞,所以我们可以闻到花香,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1)结合生活经验,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
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2)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由于重力作用,抛出的物体都要落向地面.(3)加快空气流动可加快蒸发,蒸发吸热;(4)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
A.37.0℃
B.39.5℃
C.42℃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体温计中水银柱不会自己回流,使用时必须甩几下.
6.在气温是0℃的情况下,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0℃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温度计甲和乙,用电扇吹液面时,内盆仍为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在此过程中()
A. 内盆中,冰与水比例增加
B. 内盆中,冰与水比例不变
C. 甲、乙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D. 甲温度计的示数低于乙温度计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由于试管中仍为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仍为0℃,所以甲温度计示数不变;但由于部分水蒸发吸热,使得部分水结冰。

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烧杯中由于酒精的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所以乙温度计示数下降,低于零摄氏度,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加快会加快液体的蒸发,蒸发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结冰的条件是温度达到0℃,不断放热.
7.下列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吸热过程的是()
A. 雾凇的形成
B. 夏天,放在冰箱中的水结成冰
C. 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了
D. 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
【答案】 C
【解析】【解答】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A不符合题意;
B、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是放热的,B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C符合题意;
D、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不同的物态变化和对应的吸放热的情况进行分析.
8.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估测数据中符合实际的是()
A. 25 寸彩电的功率约 25W
B. 正常人的步行速度约 4 km/h
C. 洗澡水的温度约60℃
D.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凸透镜的焦距约50cm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25寸彩电的功率在100W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1.3m/s,4km/h=4× m/s≈1.1m/s,故B符合实际;
C、洗澡水的温度稍高于人的正常体温37℃,而60℃水的温度太高了,故C不符合实际;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选用的是薄透镜,焦距为5cm或10c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及对生活常识的了解,逐一分析各选项并作出判断.
9.下列估测数据明显错误的是()
A. 人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约为25℃
B. 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W
C. 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做的功大约为1.5J
D. 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接近25℃.故A符合实际; B、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0W,故B不符合实际;
C、物理课本的重力在2N左右,课桌的高度在1m左右,小明同学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此过程中他对课本所做的功大约是W=Gh=2N×1m=2J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体重在500N左右,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400cm2=0.04m2,对
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 = =1.25×104Pa,接近1.5×104Pa,故D符合实际.
故选B.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0.下列有关厨房中的物理说法正确的是()
A. 厨房内炒菜用的锅,应选用熔点较低的材料制成
B. 用筷子夹食物时,筷子是一个省力杠杆
C. 炒菜时主要是通过做功方式增大了菜的内能
D. 炸食物时,能炸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高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厨房内炒菜用的锅,应选用熔点较高的材料制成,A不符合题意;
B、用筷子夹食物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B不符合题意;
C、炒菜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C不符合题意;
D、炸食物时,能炸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炒菜用的锅,应用熔点较高的材料,筷子是费力杠杆,炒菜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油的沸点较高,食物炸成金黄色.
11.下列数据中,符合事实的是()
A. 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灯丝中的电流约为2A
B. 夏天室内的最高气温可达60℃
C. 一名普通小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 正常人1min的心跳约70次
【答案】 D
【解析】【解答】A、家用台灯的功率一般在40W左右,根据电功率的公式变形可求出电流I=0.2A;绝达不到2A;故A错误;
B、夏天室内的最高气温一般在40℃以下,不会达到60℃;故B错误;
C、普通小学生的质量(体重)一般小于100斤即50kg左右;达不到500kg;故C错误;
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1min跳动70次符合实际;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12.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算,符合实际的是()
A. 人正常心跳一次的时间约2s
B. 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1.2kW
C. 泰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5℃
D. 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
【答案】 B
【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心跳每分钟约70次,A不符合题意;
B、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为1.2kW,B符合题意;
C、泰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远高于-25℃,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cm,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B .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长度单、时间、温度、功率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 .
13.下列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对外放热的是()
①雾的形成
②冰化成水
③水结成冰
④熔化的蜡烛凝固
⑤樟脑丸变小
⑥霜的形成
⑦地面的水在蒸发
⑧冬天屋内玻璃上水层的形成
⑨水沸腾的过程。

A. ①②③④⑥
B. ①③④⑥⑧
C. ①②⑤⑦⑨
D.
①④⑥⑧⑨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1)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2)冰化成水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要吸热;(3)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要放热;(4)熔化的蜡烛凝固,是蜡烛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要放热;(5)樟脑丸变小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要吸热;(6)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7)地面的水在蒸发,是由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8)冬天屋内玻璃上水层的形成是由水中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凉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9)水沸腾的过程是剧烈的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14.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 g
B. 物理课本从课桌落到地面大约4s
C.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 cm
D. 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答案】 C
【解析】【解答】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50000g,A不符合题意;物理课本从课桌落到地面大约0.4s,B不符合题意;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人身高的一半为80 cm,C符合题意;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时间、长度和温度的了解解答. 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 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反映在熔化图象上:晶体的熔化图象有一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的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没有水平线段.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16.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下列估测值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B. 人感觉教室内舒适的温度约为35℃
C. 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0.8s
D. 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可能是50N
【答案】 C
【解析】【解答】A.教室的高约3m左右,A不符合题意;
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为25℃左右,B不符合题意;
C.人的心脏的跳动1min约70次,约0.8s一次,C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体重约500N,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温度、时间和重力的了解,解答。

17.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下列估测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600g
B.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
C. 人体正常温度为40℃
D. 人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
【答案】 D
【解析】【解答】A、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60kg,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速度1m/s,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C不符合题意;
D、人的平均密度与水相差不大,约为1.0×103kg/m3,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数据的了解和掌握.
18.下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 冰雪遇暖消融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气”
C. 草叶上形成“白霜”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答案】 B
【解析】【解答】A.冰雪的消融是熔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水烧开时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符合题意;
C.草叶上的“白霜”是水蒸气形成的固体,C不符合题意;
D.干手器烘干时,加快了汽化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液化是水蒸气变化为液体的过程。

19.在发生下面几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③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

【答案】 C
【解析】【解答】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因为湿衣服中的水汽化造成,汽化吸热;②冰棒冒“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造成的,液化放热;③玻璃内表面有一层冰花是由于教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处遇冷凝华成冰,凝华放热;④ 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是由于樟脑丸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吸热。

这四项中放出热量的为②③ .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察物质的物态变化时吸热与放热的知识。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包含:熔化(固态变成液态)、汽化(液态变成气态)、升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包含:液化(气态变成液态)、凝固(液态变成固态)、凝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需要判断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从而判断其是吸热还是放热。

20.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于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晶体的温度升高
B. 固态酒精熔点是﹣117℃,固态汞的熔点是﹣39℃,所以到南极考察时要使用汞温度计
C. 0℃的水不能蒸发
D. 冬天能看到嘴中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晶体熔化时会吸热外界的热,外界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晶体的温度升高,A符合题意;
B、酒精的凝固点为﹣117℃,汞在﹣39℃时已经凝固,南极的气温低于﹣39℃,故不能用汞制作的温度计,应选酒精温度计,B不符合题意;
C、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C不符合题意;
D、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滴,是液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热涨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根据液体的凝固点与所测温度的关系,选择测温物质;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21.下列热现象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 温度计都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B. 扫地时,尘土飞扬不是扩散现象
C. 北方的冬天,货车司机向水箱里加酒精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
D. 火箭利用氢做燃料是因为氢的热值大
【答案】 A
【解析】【解答】A.温度计利用了热胀冷缩,但不一定都是液体温度计,A符合题意;
B.尘土飞扬是固体运动,不是分子运动,B不符合题意;
C.冬天,司机在汽车力加酒精可以减低水的凝固点,避免水结冰,C不符合题意;
D.火箭利用氢气作燃料,因为氢气的热值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液体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工作,降低凝固点可以避免水结冰。

22.如图,下列对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当a为路程b为运动时间,甲表示该物体正在做加速运动
B. 当a 为速度b为运动时间,乙表示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C. 当a为质量b为体积,甲说明该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D. 当a为温度b为加热时间,丙表示晶体的凝固过程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当a为路程b为运动时间,甲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不符合题意;
B、当a为速度b为运动时间,乙图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以一定速度做匀速运动。

B不符合题意;
C、当a为质量b为体积,甲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C符合题意;
D、当a为温度b为加热时间,丙是一条随加热时间降温的图线,而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得出纵坐标与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物理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23.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 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80 dm
B. 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约为36 V
C. 九年级学生100 m短跑的成绩约为8 s
D. 在我们就读的学校,水沸腾时的温度约为98℃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

A不符合实际;
B、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V.B不符合实际;
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九年级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
右。

C不符合实际;
D、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我们周围的气压略大于标准大气压,水在98℃就能沸腾。

D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
24.初春的清晨常常有雾,雾的形成是()
A. 凝固
B. 升华
C. 液化
D. 熔化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故答案为:C。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
25.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 北方冬天冰冻衣服变干﹣﹣汽化现象
B. 从冰箱中拿出来一根冰棒上面有白色粉末﹣﹣凝固现象
C. 冰棍冒出“白气”﹣﹣汽化现象
D. 冬季地面上霜的形成﹣﹣凝华现象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固体变成气体,属于升华现象;A不符合题意;
B、从冰箱中拿出来一根冰棒上面有白色粉末,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不符合题意;
C、冰棍冒出“白气”,“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冬季地面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26.冬天,户外的人口鼻周围冒“白气”,这种“白气”是()
A. 小冰晶
B. 水蒸气
C. 小水滴
D. 无法确定【答案】 C
【解析】【解答】解:北方的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户外的人们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外面的冷空气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故答案为:C。

【分析】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液态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到。

27.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 人步行的速度是3.6m/s
B. 人感觉舒适的室温是370C
C. 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在约是1J
D. 家用空调的功率为50W
【答案】 C
【解析】【解答】A.人的步行速度约1m/s,A不符合题意;
B.人感觉的舒服的室温是25℃左右,B不符合题意;
C.两个鸡蛋的重力为1N,举高1m做功约1J,C符合题意;
D.家用空调的功率约1000W,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感觉常见的物体的速度、温度、重力或功率的大小解答。

28.为保护河流和湖泊宝贵的水资源,我国专门建立地方“河长”负责进行管理.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域,人们会收集露水使用,图中物态变化与露水的形态相同的是()
A. 打在枝头的霜
B. 屋檐下结的冰凌
C. 山间中的雾
D. 消融的冰雪
【答案】 C
【解析】【解答】A.枝头的霜是凝华,A不符合题意;
B.屋檐下结的冰凌是凝固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山间的雾是液化现象,和露的形成原因相同,C符合题意;
D.消融的冰雪是熔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雾和露都是水蒸气变为水,是液化现象。

29.下列数据接近实际的是()
A. 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5mm
B. 1个鸡蛋的质量约是100g
C. 一个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30次/分
D.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
【答案】 D
【解析】【解答】A、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mm左右,A不符合实际;B、1个鸡蛋的质量约是50g,B不符合实际;C、一个成年人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正常心率是70次/分,C不符合实际;D、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D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D。

【分析】熟知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个鸡蛋的质量约是50g,知道成年人的正常心率,知道常见的温度值。

30.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对“煮粽子”的情景分析正确的是()
A. 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
B. 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C. “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 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
【答案】 C
【解析】【解答】A.煮粽子温度升高利用了热传递的方式,A不符合题意;
B.“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B不符合题意;
C.温度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C符合题意;
D.比热容是物体的特性,和温度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的内能改变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闻到香味是分子运动形成的扩散现象,比热容是物体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