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制教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自制教具
作者:王敬华
来源:《小学科学》2024年第07期
〔摘要〕我们以冀人版新教材为研究对象,总结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实验进行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创新研究,总结了一些自制教具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7 052-054
新课标指出,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加强对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探究与指导,设计和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研究和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进行探究式教学需要有充足的实验材料和教具,才能够保障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但是,由于教材的不断更新迭代,许多实验教具存在欠缺或与教材不适应的问题,因此,进行自制教具的研究就成为一项很有必要的活动。
通过自制教具能够克服实验教具不足或与教材不适应的问题,为进行科学探究创造了必需的硬件条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自制教具的使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优化科学教学过程、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本校科学教师利用现有实验用具进行冀人版新教材的实验教学时,均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对12本冀人版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出比较突出的问题有这样三大类:1.材料不易得,有些实验教具仪器室中没有配备或者配备数量较少,不足以进行分组实验;2.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或者不够严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获得实验结论有一定困难或疑惑;3.实验操作难度大,有些实验模型在学生进行操作时,容易操作失误或者发生危险。
依托教材,自制教具在何处进行创新?我们可以在课本空白处(课本上只有简单的一段文字描述或者一张图片)进行创新;在实验现象不明显处进行创新;在对学生来说操作难度大处进行创新;在材料不易得的地方进行创新。
一、在课本空白处进行创新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部分科学探究活动只有一张简易的图片或者是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示自制教具进行演示教学。
比如:《卵生与胎生》一课中,让学生自制孵化箱,尝试孵化小鸡,只有简单的示意图(图1),要求学生在家中自制孵化箱,很少有学生进行此项活动,家中具备孵化条件的学生就更少了,所以就只能是老师讲、学生记。
而我们由老师带领学生查阅资料,利用泡沫箱、加热垫、水袋、温控器等材料制作简易的水床孵化箱,并体验孵化的过程,使学生对孵化条件有了更详细和深入的了解(图2)。
否则,教师的课程教学仅仅借助语言描述,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通过自制教具的制作与使用,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二、在实验现象不明显处进行创新
课本中有些实验的设计相对传统,未能与时俱进,还有一些相对简易的教具,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
比如:《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两课中,课本中采用手电筒照过纸板缝隙的方法来获取光束,光束在我们正常光照的室内环境下十分不明显(图3),我们用激光光源来代替手电筒,能够在白纸上看到清晰的光束,从而清楚观察到光的传播途径(图4),让学生获得光的传播与反射路径的直观印象。
还有的实验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出现课本描述的效果。
比如,《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中有一个小实验要验证“热水轻、冷水重”,课本中将热水与冷水放入塑料小盒中,放入温水中,希望看到热水盒浮于温水的上部而冷水盒沉入水底,但是操作起来看到的冷水盒和热水盒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图5)。
我们自制了一套实验教具,四个广口瓶,两个集气瓶中加入热水,滴入红色色素,两个集气瓶中加入冷水,滴入蓝色色素;A组将装热水集气瓶在下,用玻璃片盖住冷水集气瓶瓶口,倒扣在热水集气瓶上;B组将装冷水集气瓶在下,用玻璃片盖住热水集气瓶瓶口,倒扣在冷水集气瓶上;然后同时去掉玻璃片,观察一会儿;我们发现A组中蓝色的冷水流入红色的热水中,两个集气瓶中颜色混合了;B组中红色热水仍然在上方,蓝色冷水仍然在下方,没有混合(图6)。
从而可以证明热水轻,浮于上方,冷水重,沉于下方。
外显化的实验结果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让科学课堂收获更优质的效果。
三、在操作难度大的地方进行创新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应以结构简单、操作安全且简单易行为主。
比如:三年级上册《分离盐和沙》一课中,实验模型是标准的过滤装置(图7),但是三年级学生操作调节铁架台并不熟练,无效的实验操作耗时过长,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我们对仪器室现有仪器进行重新组合,用圆底烧瓶同时代替铁架台和烧杯,自制了一套实验教具(图8),这套实验教具组装十分简便,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具的自制研究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思维方式、动手操作能力等因素,充分了解学情,符合学情的自制教具才能更好地为科学教学服务。
四、在材料不易得处进行创新
(一)就地取材
目前,自制教具的研究在本校并未获得专项资金支持,我们一般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
仪器室中有许多仪器零部件,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空的矿泉水瓶、废旧口琴、使用过的展板(KT板)、旧报纸、曲别针等等,这些全部都有可能用得到。
平时我们会留心积攒这些物品,一旦遇到有不合适的教具时,就可以思考用这些平时积攒的材料进行教具的改进或者制作,除非必需的特殊材料才去购买。
比如《地震》一课中,我们用平时收集的废旧KT板做的箱体,用弹簧和竹签来做振子等材料自制了一个模拟地震发生的装置(图9);《四季的形成》一课中,仅用生活中常见的泡沫箱、牙签和超轻黏土等材料就可以制作出一套模拟四季形成的教具,用蓝色超轻黏土制作四个地球模型,用红色超轻黏土制作一个太阳模型,在每个地球模型上标注出赤道的位置,在南北半球上分别点一个点,代表南北半球的两座城市(如北京和墨尔本),将太阳模型插在泡沫板的中间,摆出北京是冬天,墨尔本是夏天的地球模型(太阳光直射南半球代表是夏天,斜射到北半球代表是冬天);然后摆出北京是夏天、墨尔本是冬天的地球模型,还可以根据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分别摆出北京的春天和秋天两个季节;《风的形成》一课中用到的“线香”,我们在进行其他教具制作时也多次用到,用它来给塑料瓶等烫孔,比如:制作防毒面罩(图11)、模拟雨水降落的瓶子(图12),烫出的孔边缘圆滑,烫的时候也省力。
(二)去繁就簡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教具的自制是有一定误解的,他们认为自制教具是很高大上的,自制教具一定是精美的或者很高科技的。
其实,只要不是仪器室配备好的、成套的教具,哪怕小到利用一个矿泉水瓶、一根皮筋、一枚回形针等制作的教具都可以算作自制教具,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自制教具既可以是对原有的教具进行优化改进,也可以是创新的教具;可以是传统器材重新组合的教具,也可以是一物多用、旧物新用的教具……我们看到网上或者优质课比赛中用到的一些自制教具十分精巧复杂,比如:今年在河北省科学优质课观摩时,《保护土壤资源》一课中实验“模拟水土流失”用到的自制教具十分精巧,授课教师说该教具是自己设计好交由别人制作的,这就失去了自制教具的应有之义,因为自制教具强调“制作者”和“使用者”的一致。
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我们的工作量都比较大,同时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所以在进行自制教具研究时,不但要能优化实验效果,更要方便制作。
这样,自制教具的开发才能不再是一个难题,而变成日常教学中的一部分。
自制教具是教学实验仪器的补充,通过自制教具可以优化教材,改善实验效果,降低实验难度,让科学探究实实在在地开展起来,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装备“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ZB220408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磊.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31):120-122.
[3]王静.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优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