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湖北省孝感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部分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
试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
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
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制具有凝聚功能,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B.中华礼制不讲究礼仪的外在形式,而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C.中华礼制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智慧。
D.中华礼制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即使在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显示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形式,“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回避它所包含的糟粕,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这就使其具备了教化功能。
B.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历史上为各种政权服务。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D.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较2016年的11.58%增长2.6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态势。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从知识、行为和技能三个方面来看,2017年中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5.8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14.30%,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6.38%。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会进一步加强农村等重点地区、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继续加大慢性病防治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提升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支持。
(摘编自王秉阳《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新华网2018年9月27日)
材料二:
风靡已久的“酸碱体质理论”骗局被揭穿,其炮制者罗伯特·欧阳被美国法庭宣判有罪,并被处以上亿美元的重罚。
其实,类似的健康类骗局还有很多。
比如流传甚广的“吃黑巧克力能减肥”,也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
比如接种疫苗反而更容易生病,长期受到手机、微波妒、通讯基站的电磁辐射会致癌,喝点红酒能软化心血管……这些早已被证伪的健康谣言仍不时出现,令人难辨真假。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养生,各种各样的健康秘方、养生理论层出不穷。
要想拨云见日、分辨真假,关键一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少交“智商税”。
科学是严谨的,商家兜售的产品或理论是否符合常识、是否夸大其词、背后有无科学数据支撑等,都需要一一厘清。
健康养生,光动心还不行,必须要动动脑,有态度,更要有知识。
(摘编自汪灵犀《击破“酸碱”骗局,重塑健康观念》,《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月15日)材料三:
图1:健康体检行业产业链
图2:2012-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人次数及覆盖率情况(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材料四:
20世纪初,随着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人类开始从遗传、生理、心理、环境等多维度认识健康。
国家、市场、个体都出于自身需求而进行健康管理,公民健康日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问题。
国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来改善公民健康,构建了一系列健康管理制度,以促进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市场出于逐利目的,不断推进健康的资本化。
个体为保持自身健康状态,也不断产生全新的健康需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
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国家层面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建设、市场层面的健康产业发展及个体层面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都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部分,参与到广义的健康管理中。
随着医学社会化,对疾病的应对更多从医疗走向预防及行为干预。
这影响了健康管理理念,即逐渐从治疗疾病转变为预防疾病。
由此,人们对自我健康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表现为对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状况管理的需求。
随着个体日常生活模式的变化,负责的公民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不断地进行调整、改善,以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
(摘编自李洁、郭丽娜《健康管理:在国家、市场及个体之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健康体检有助于个人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所产生的健康大数据还可作为一系列商业投资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服务于科学研究。
B.健康素养指政府采集居民的基本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C.2012-2017年,我国健康体检覆盖率逐年增长,科学、精准地获取数据以监测自身健康状况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
D.随着医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认知逐渐多维化,健康管理理念也相应发生变化,使得应对疾病的方式由医疗走向预防及行为干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表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上升趋势,材料二反映居民健康观念中存在的问
题:这体现了媒体报道时关注点的差异。
B.材料二列举诸多缺乏科学依据和健康常识的养生骗局,“智商税”一词隐含了媒体对公众健康观念中非理性误区的担忧。
C.公民健康事关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不密切关注自身健康以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就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D.健康体检产业链的延伸和体检人数的增加,与健康产业的市场化密切相关,也与人们健康管理理念的变化和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有关。
6.根据以上材料,个人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健康管理?请概括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冬材·周伟
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
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
”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
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
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
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
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儿子过。
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
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
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
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
”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
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
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
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
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
玻璃门往里瞅。
也许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
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
他来,又不肯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
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
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
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
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
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
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
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脑壳,是冬材。
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空空荡荡。
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
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
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
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
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
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
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
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
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
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
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
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
娘说,老街真老了。
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
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刪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交代了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 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34号冬材”。
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显得合乎情理。
C.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渲染了凄寒的气氛,突出冬材死得凄惨悲凉,令人心酸。
D. 小说中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
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8. 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
(6分)
9. 小说的主人公是冬材,那“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察罕,西域人也。
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
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
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
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从奥鲁赤移
治江西。
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
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
”众惑之。
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
”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
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
”竟除武昌。
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
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
众难之,察罕曰:“吾
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
”以治最
..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
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
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
大丧,必命浮屠
..,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
相者贺曰:“是儿必贵。
”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
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
纵奴为民者甚众。
故人多称长者。
既致仕
..,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B.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C.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D.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
元朝采用行省制,省下有路、州(府)、县,路归省管。
B. 浮屠,是佛陀的意思,梵语音译,古人亦用来称和尚、佛塔、佛教等。
C. 治最,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按一定标准考核政绩,评定等次。
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察罕天资聪慧,颇受赏识。
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御史台、中书省争相举荐他,丞相哈剌哈孙则认为,武昌是大郡,非斯文的人去治理不可。
B. 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
他跟随镇南王征讨安南时,受命列罪斥责,令使者哑口无言,世子率众逃走;武宗去世,仁宗悲痛不已,他劝说仁宗以国事为重。
C. 察罕为政宽容,勇于担当。
在处理广西妖贼惑众一案时,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面对他人的指责,他表示独自承担责任。
D. 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
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大家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
(5分)
(2)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
”核问之,果然。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①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③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
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
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④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
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③划然:忽地一下。
④未省:不懂。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该诗起句紧扣“听”字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B. “浮云”两句表现出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接下来四句,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代替,百鸟齐鸣中,一只凤凰翩然而上,虽饱经跻攀之苦,却还是跌落千丈。
C. 诗人虽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妙,却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
“湿衣”句与“江州司马青衫湿”异曲同工。
D. 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直抒胸臆。
15.本诗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中采用了多种手法表现琴声琴艺,试列举两种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2)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数字,表现出蜀地与内地的长期阻隔。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从师时普遍存在着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正常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动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
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这样的例子。
那它们为什么又要消耗大量能量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
对此,研究者们各执己见,。
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这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
而有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还有人认为,游戏其实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
游戏对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能巧妙地将它们各种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来说,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创造性、想象力、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
动物的游戏行为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正像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其天性的表现是“自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