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 的在于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 则均不明显; 泻法操作后对皮肤温度所产生的降温效应应为
的操作是否存在着效应上的差异, 并且进一步探讨其效应差 泻的效应, 这种泻的效应, 三种泻法表现的比较一致。
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
3) 平补平泻手法可使穴位远端的皮肤温度下降, 而且与

讨补泻手法导致皮肤温度变化的内在原因和物质基础, 从而 各补法和无手法产生明显差异, 但它对穴位局部的皮温的影
进一步探讨捻转补泻手法所产生补泻效应的机理。
响不明显, 可以表明此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场的影响是否具
结果表明:
有规律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留针无手法在穴位局部和穴

1) 上述捻转补泻手法, 在实施操作后, 补法和泻法对皮 位远端产生的皮温变化结果与针前比均无明显的变化, 与其
本课题 应用红上 线热像技术 , 以成年 健康人为受 试对 势, 但也很微弱基本接近针前水平, 其在穴位局部只有在针
象, 重点观察石氏捻转补泻针法、传统捻转补泻针法、大小刺 后即刻 出现微弱的 升温, 但在 以后的各 时相出现 了降温趋
激量捻转补泻针法等针刺手法的操作对人体皮肤温度场 ( 温 势; 小刺激量捻转补法实施后, 无论穴位局部还是远端的皮
肤温度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其中, 以石氏捻转补法与石氏 他各捻 转补泻手法 及平补平泻 在不同的 时相分别 或同时存

捻转泻法对皮肤温度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最为明显, 从而提 在明显差异, 进一步说明针刺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示捻 转补法与捻转泻 法的操作对 健康人体 皮肤温度场 的影
4) 对健康小鼠 足三里 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
在针后即刻出现升温趋势, 在 10 分钟时虽有升温, 但很微弱 能量代 谢水平的变 化可能是针 刺补泻手 法温度效 应的作用
基本回到针前水平, 而在 20 分钟和 30 分钟时出现了降温趋 机制之一。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2001 年 10 月 28 日通过专家 鉴定, 成果登记号: 津 20010946; 成果水平: 国内领先。 作者简介: 李 平, 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针灸的 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
度分布) 的影响, 并与平补平泻针法、留针不施手法进行对照 肤温度只有在即刻和 10 分钟时出现升温趋势, 但升温的效
观察, 此为第一部分实验研究, 其包括: 实验一 捻转补泻手 应非常微弱, 而在 20 分钟和 30 分钟时出现了降温趋势, 但
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和实验二 捻转 降温的效应也很微弱; 三种补法的升温效应以石氏捻转补法
80
天津中医 2002 年 2 月第 19 卷第 1 期 Nhomakorabea科研动态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
李平 李金波
关卫 王芳
王舒 诸凯
杜元灏 张占军
(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
陈冰 刘建
中图分类号: R 28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5392( 2002) 01- 0080- 01
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合谷穴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 并且 表现的最明显且持久。泻法普遍可以使穴位局部的皮肤温度
在此 基础上观察其中 效应差异最 明显的捻 转补泻手法 对健 和穴位所属经络循行远端的皮肤温度在 30 分钟内的各个时
康小鼠 足三里 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 ( 琥珀酸脱 相均出现降低的趋势, 而且三种泻法的降温效应大致相同。
势, 其中在针后留针的 30 分钟内的各个时相, 石氏捻转补法 氏捻转泻法使琥珀酸脱氢酶、细胞包色素氧化酶、A T P 酶的
对穴位局部和远端的皮肤温度均产生升温效应, 而以在局部 积分光度、总面积、面积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 ( P
表现得最明显; 传统捻转补法实施后, 穴位远端的皮肤温度 < 0. 05) , 表明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减弱。从而提示: 手法后
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 T P 酶) 活性的影响, 并与不经针刺 根据本 次实验并结 合上述结果 可以推断 上述捻转 补法操作
的正常对照组比较, 此为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石氏捻转补泻 后对皮肤温度所产生的升温效应应为补的效应, 这种补的效
手法对健康小鼠 足三里 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 应只有石氏捻转补法表现得最明显且持久, 而其他两种补法
响存在效应上的差异。
酶活性的影响上, 石氏捻转补法使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

2) 捻转补法实施后可 以使穴位局部的皮肤温度以及穴 氧化酶、A T P 酶的积分光度、总面积、面积百分数与对照组相
位所 属经络循行远端 的皮肤温度 均出现不 同程度的升 高趋 比均显著提高( P < 0. 05) , 表明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 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