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需氧量
2、吸氧量
3、吸氧量
4、最大吸氧量
5、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与外周机制
6、氧亏
7、运动后过量氧耗
8、氧债
9、乳酸阈10.通气阈
二、选择
1、限制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A. 肺通气功能
B.心脏的泵血功能
C•血红蛋白的含量D.肌纤维线粒体数目
2、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A. 400 米跑
B.800 米跑
C.1500 米跑
D.10000 米跑
3、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是()
A. 最高心率
B.每分通气量
C.最大吸氧量
D.无氧阈
4、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
A. 血液运氧能力提高
B. 慢肌纤维的百份含量
C. 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
D. 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5、衡量肌细胞摄取氧能力的最佳指标是
()
A.肌纤维线粒体数量
B.有氧代谢酶的活性
C.动-静脉氧差
D.呼吸膜两侧氧分压差
6、与最大吸氧量相比,无氧阈更能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这是因为()
A. 它是在有氧情况下测得的
B. 它是在无氧情况下测得的
C. 运动时,体内代谢都不是在达到最大吸氧量后,才开始转向无氧代谢的
D. 在有氧代谢结束时,无氧代谢才开始
7、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
A.短跑运动员
B.投掷运动员
C.体操运动员
D.长跑运动员
8、负氧债的最大数量可用于评价受试者的()
A. 有氧耐力水平
B. 无氧耐力水平
C. 氧供应能力
D. 氧的利用能力
9、最大吸氧量的峰值,男子可保持在30岁左右,女子可保持在25岁左右,以后随年龄增长而自然递减,其每10 年的递减率为()
A.9%
B.19%
C.29%
D.3%
10、下列底物氧化反应加强可使无氧阈值提高的是()
A.糖的无氧酵解
B.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C.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D.甘油酵解
11、一般成人无氧阈值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
A.90%
B.100%
C.20-30%
D.55-65%
12、纵向研究表明,训练初期最大吸氧量明显增进的主要机制是()
A.肺功能增强
B.心泵功能增强
C•骨骼肌毛细血管数目增多 D.骨骼肌中线粒体数目增多
13、与无氧阈值大小无关的是()
A.受试者的训练水平
B.受试者的年龄
C.受试者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
D.受试者无氧能力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A.18-20 岁B.20-23 岁C.25-26 岁D.10-12 岁
15、为了提高有氧耐力训练效果,训练必须达到强度阈值,通常此值为最高心率的()
A.80%
B.40%
C.50%
D.60%
16、在同一中等强度下运动,有训练的人心输出量不无训练人()
A.一样
B.无区别
C.大
D.小
三、填空题
1、运动时需氧量是随着而变化,并受影响。
2、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但每分需氧量却。
反之,运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虽然每分需氧量,可是总需氧量却。
3、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
最大吸氧量反映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值和相对值。
绝对值用L/min 表示,表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
由于需氧量与成正比关系,而身高、体重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用绝对值进行个体间的横向比较是不适的,常用人体的相对值表示最大吸氧量(ml/kg/min)。
5、我国成年男子最大吸氧量绝对值约为,相对值,男子比女子高。
6、最大吸氧量与运动员所从事项目也存在一定关系,最大吸氧量的大小与耐力训练有关,是评定的一项指标。
7、根据Fink原理,吸氧量=心率x X 。
8、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主要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
此功能的大小又取决于心脏的。
最大吸氧量是最大心率、最大每搏输出量及最大动静脉氧差三者的乘积。
在最大心率、每搏输出量不变的条件下,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外周机制。
9、最大吸氧量是最大心率、及三者的乘积。
10、在最大心率、每搏输出量不变的条件下,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
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机制。
11、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慢肌纤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
体,其酶的活性高;慢肌纤维含量也比较高,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耐力训练可以提高慢肌纤维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导致纤维
向纤维的方向变化,提高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12、最大吸氧量取决于和。
此外,最大吸氧量还受、年龄、性别及的影响。
13、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受试者只能提高本人最大吸氧量的5-25%,重要在于提高的活性及,改善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14、最大吸氧量与年龄增长有关。
青春期前男女最大吸氧量的差异很小,12-13
岁之后逐渐差异显著。
成人男子(30-45 ml/kg/min)要高于女子15-20% 。
13-17 岁为女子的峰值,18-20 岁为男子的峰值。
此后,随年龄的增加,男子以每年2% ,女子以每年 2.5%而下降。
老年后下降率减为0.8%-0.9% 。
60岁时减少到最大值的。
15、最大吸氧量性别差异的生理机制有几个方面,一般认为女子每公斤体重的血液
和、、都比男子低。
此外,睾酮对最大吸氧量也有良好影响。
这也是有氧耐力男性比女性强的一个因素。
16、最高心率没有性别的差异,可是男性每搏输出量大,其结果每分输出量增多,导致最大吸氧量大于女性。
由于女子的比男子多,身体的组成的特点决定了最大吸氧量低于男子。
但性别差异也不是绝对的,个别女子优秀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并不低于男子运动员。
17、训练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原因,是由于训练可增大和。
18、一般人心容积为ml,而耐力运动员可达ml。
同时,每搏
输出量可达到ml。
此外,训练可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增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的
活性增加, 提高氧的摄取。
同时, 耐力训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导致快肌纤维的生理、生化代谢特征向慢肌纤维方向变化,提高的能力。
19、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吸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
时的水平。
这是因为运动后恢复期的与运动中的不相等,运动后恢复期
的并不是完全只用于偿还 ,而且还要用于偿还在运动结束后,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
20、由于运动时激活了肌细胞中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使代谢增强,在运动结束之后的一定时间内, 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并未很快地恢复到安静水平。
恢复期的吸氧量并不等于 ,并且大于运动中的。
21 、运动时体温上升,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时水平,使肌
肉的代谢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根据海克勃(Hegberg)的研究计算,运动后恢复期的
耗氧量成分,恢复曲线的慢成分有产生于肌肉温度升高的原因。
22、体温和肌肉温度与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恢复曲线是的。
23、激烈的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
运动后恢复期儿茶酚胺的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因而氧消耗。
24、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也促进细胞膜上的泵的活动增强。
同时在运动后恢复期其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因而消耗一定的氧。
25、运动后恢复期内, 的再合成需要额外的氧、 ,以及在运动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许多的因素并未立即消除。
这些均是运动后过量氧耗与运动过程中的氧亏并不相等的因素。
26、经典氧债学说将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称为氧债,认为氧债用于偿还
运动中所欠下的氧。
同时又将运动后恢复期吸氧量水平的恢复分为和。
27、运动后恢复期的氧耗量,不仅用于偿还氧亏,而且还用于偿还使机体恢复运动前安静时的额外的耗氧量。
同时认为乳酸氧债与过量氧耗并不是因果关系。
过量氧耗并非偿还乳酸氧债。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用的概念代替20 年代所提出的“氧债学说” 。
28、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激剧上升的开始
起点并不都是 4 mM/L ,其变化范围大约在 1.4-7.5 mM/L 之间。
因此,此时的拐点也称为“ ” 。
最大吸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 ,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激剧堆积时的最大吸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
其
值 ,有氧工作能力愈强。
29、最大吸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训练可以提高。
30、遗传因素限制了最大吸氧量的提高幅度,而乳酸阈值主要与外周的代谢因素的关系更密切,训练可以改善代谢能力,使较大幅度的提高。
31、纤维百分组成高的人,其乳酸阈也高。
有氧耐力训练可提高氧
化酶的活性,可见,乳酸阈的提高与肌纤维类型的动用、酶的活性有密切相关,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改善这些因素。
32、影响乳酸阈时的吸氧量水平,但不影响乳酸阈时的最大吸氧量利用率%。
年龄对儿童少年的乳酸阈有一定的影响。
33、在4000 米的高处时,大气压的下降伴随着氧分压的减少,吸氧量也大约减少,同时也影响。
高原条件下温度的变化也影响。
34、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
35、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的各种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血乳酸急剧增加时,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发生的上升,可用这种变化的特点来判断乳酸阈的发生。
36、是判断乳酸阈的一种非损伤性的方法,其判断的方法多采用通气量的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来确定。
37、在乳酸阈时出现了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CO2 浓度现象。
38、乳酸阈值可用于预测和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训练后耐力能力的提高。
由于乳酸阈反映肌肉的氧化能力,它与、、及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乳酸阈评价运动能力水平和训练效果。
39、
利用乳酸阈作为制定训练强度的指
标是有效的,因为利用个体乳酸阈水平
为基准进行训练,可抑制的早现。
因此,在田径、游泳等周期性项目中,利用个体乳酸阈值安排训练强度已被广泛利用。
同时在足球、手球、橄榄球等项目中利用个体乳酸阈值作为训练强度的指标,发展运动员的的方法也引起了教练员的重视。
40、在有些国家,、已被用于病人恢复健康和中老年人运动处
方的制定。
由于有氧代谢运动,在运动中没有乳酸堆积而又不易发生过度通气,增强心脏机能效果好。
此外,利用、的强度进行减肥运动、对防止肥胖、防治高血压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四、判断题
1、肺通气是体内有氧运输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
因此,肺通气功能是限制有氧工作能力的因素之一。
( )
2、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氧运输系统各环节均可以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 )
3、运动结束后,由于肌肉活动停止,机体的吸氧量可立即恢复到安静水平。
( )
4、运动时所欠下的氧债,相当于恢复期为消除运动中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过氧耗。
( )
5、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 )
6、间接推算最大吸氧量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它们的基本原理却是一致的,都依据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与心率呈线形关系。
( )
7 、最大吸氧量指标存在着自然增长规律,一般来说,男子在18~20 岁,女子在14~16 岁时,
达到本人的峰值。
( )
8、研究证实,耐力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呈高度正相关,因此,最大吸氧量指标是决定耐力
跑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
( )
9、无氧阈指标是反映机体对最大吸氧量的实际可利用率,而最大吸氧量则是反映集团最大吸氧量能力的可能性。
( )
10、近来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的能力。
( )
11、无氧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反映人体的有氧能力,原因之一在于前者是在亚极量运动下测
得的,后者是在极量运动时测得的,而有氧运动都属于亚极量运动。
( )
12、有良好耐力训练的人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有训练者在运动中呼吸频率快,
肺通气量大之故。
( )
13、有氧耐力训练可导致肌细胞内外PO2 差增大,这是由于在运动中供氧和耗氧较多所致。
( )
14、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在亚极量运动中,无氧阈可提早出现。
( )
15、正常人进行有氧训练时,训练初期最大吸氧量增长较快,而后期则增长较慢,这是因为后期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已达到或接近峰值之故。
( )
16、激烈运动时,肌肉流血量比安静时增加约20 倍,因为充足的血供是肌肉摄氧的源泉,
所以反映泵血功能的心输出量是最大吸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 )
17、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不成熟,他们负氧债的能力低于成人。
( )
18、因为心输出量是最大吸氧量的决定因素,而研究表明,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约为安
静时的 4 倍,即使是优秀耐力运动员也不会超过8 倍,所以可以推算,最大吸氧量也应该是
安静时吸氧量的4~8 倍。
( )
五、简答题
1、氧债学说与运动后过量氧耗的观点有何不同。
2、为什么说乳酸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六、论述题
1、试述最大吸氧量产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2、为什么说运动后过量氧耗并不等于运动中的氧亏?试述运动后过量氧耗产生的机制?
3、试述乳酸阈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试述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第六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 参考答案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需氧量: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需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
算。
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每分钟250ml 。
2、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
由于人体不能大量储存氧,在实验中所测得的氧量是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因此,吸氧量
也称耗氧量。
3、氧量:吸氧量是以单位时间每分钟计算,故称为每分吸氧量,并以VO2 表示。
安静时,
人
体的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吸氧量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200-300 ml) 。
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
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
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
一。
5、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与外周机制:最大吸氧量主要决定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故将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而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6、氧亏:人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氧亏。
7、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过程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8、氧债:经典氧债学说将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称为氧债,认为氧债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
同时又将运动后恢复期吸氧量水平的恢复分为快恢复期和慢恢复期。
9、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
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通常血液乳酸浓度 4 mM/L ,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 。
10、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二、选择
1、B
2、D
3、D
4、D
5、C
6、C 7 D 8、B 9、A 10、C 11、
D 12、B 13、D 14、A 15、D 16、C
三、填空
1、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
2、少;大;少;大
3、心肺功能;极限;机体氧运输系统;有氧工作
4、所能吸收的最大氧量;体重
5、 3.0-3.5 L/min ;50-55 ml/kg/min
6、心肺功能
7、每搏输出量;动静脉氧差
8、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容积;心肌收缩力;动静脉氧差9、最大每搏输出量;最大动静脉氧差
10、动静脉氧差;外周
11、数量多、体积大;肌红蛋白;快肌;慢肌
12、心脏的泵血功能;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遗传;训练因素
13、有氧氧化酶;毛细血管网的发达
14、70%。
15、心容积;血红蛋白;心输出量;睾酮
16、别,脂肪
17、容积;心肌收缩力量
18、700-800ml ; 900-1000ml ; 120ml;摄氧利用氧
19、吸氧量;氧亏;吸氧量;运动中的所欠下的氧
20、氧亏;氧亏
21、60-70%
22、同步
23、增加;增加
24、Na
+
K+
;氧
25、磷酸肌酸(CP); Ca
2+ 全部回收到终池;激活线粒体酶
26、快恢复期;慢恢复期
27、运动后过量氧耗
28、“个体乳酸阈” ;最大的氧量;最大吸氧量利用率%;愈高
29、乳酸阈
30、遗传;乳酸阈值
31、慢肌
32、性别
33、乳酸阈;乳酸阈
34、拐点
35、非线性
36、通气阈
37、下降
38、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体积;氧化酶的活性;毛细血管的发达,肌组织中代谢性酸中毒的早现;有氧耐力
39、乳酸阈;通气阈;乳酸阈;通气阈
四、判断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对
8、错
9、错10、对11、对12、错13、错14、
对15 、错16 、对17、对18、错
五、简答
1、氧债学说与运动后过量氧耗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经典氧债学说将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称为氧债(Oxygen Debt) ,认为氧债用于
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
同时又将运动后恢复期吸氧量水平的恢复分为快恢复期和慢恢复期。
但实际上运动后恢复期的氧耗量,不仅用于偿还氧亏,而且还用于偿还使机体恢复运动前安静时的额外的耗氧量。
同时认为乳酸氧债与过量氧耗并不是因果关系。
患有麦克阿特尔症患者(McArdle) 的肌肉中缺乏磷酸化酶,丧失了生成乳酸的能力。
但在实际中仍可见到在运动后恢复期出现过量氧耗。
可以认为过量氧耗并非偿还乳酸氧债。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用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概念代替20 年代所提出的“氧债学说”。
2、为什么说乳酸阈比最
大吸氧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答: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
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
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通常血液乳酸浓度 4 mm/L ,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 。
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激剧上升的开始起点并不都是 4 mm/L ,其变化范围大约在 1.4-7.5 mm/L 之间。
因此,此时的拐点也称为“个体乳酸阈” 。
最大吸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的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激剧堆积时的最大吸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吸氧量利用率%(%VO2max) 。
其值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愈低。
六、论述1、试述最大吸氧量产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答: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VO2max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
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值和相对值。
绝对值用L/min 表示,表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所能吸收的最大氧量。
由于需氧量与体重成正比关系,而身高、体重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用绝对值进行个体间的横向比较是不适的,常用人体的相对值表示最大吸氧量(ml/kg/min)。
我国成年男子最大吸氧量绝对值约为 3.0-3.5 L/min ,相对值50-55
ml/kg/min ,男子比女子高。
最大吸氧量与运动员所从事项目也存在一定关系。
世界优秀运动员项目不同,最大吸氧量也不同。
越野滑雪、马拉松、划船等耐力竞技项目运动员中,最大吸氧量的相对值最大,男子94 ml/kg/min ,女子85.1 ml/kg/min 。
短跑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最小。
我国中长跑运动员一般低于中非国家中长跑运动员,约在70-75 ml/kg/min 。
可以认为最大吸氧量的大小与耐力训练有关,是评定心肺功能的一项指标。
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最大吸氧量主要决定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故将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而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吸氧量的
外周机制。
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主要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
此功能的大小又取决于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
根据Fink原理,吸氧量=心率x每搏输出量x动静脉氧差。
可以认为最大吸氧量是最大心率、最大每搏输出量及最大动静脉氧差三者的乘积。
在最大心率、每搏输出量不变的条件下,动静脉氧差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外周机制。
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研究表明,慢肌纤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其酶的活性高;慢肌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
氧能力。
耐力训练可以提高慢肌纤维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导致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的方向变化,提高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因此可见,最大吸氧量取决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此外,最大吸氧量还受遗传、年龄、性别及训练因素的影响。
(1 )遗传因素克索拉斯(Kessouras. 1972年)等研究了25对双生子(15对单卵,10对双卵),发现最大吸氧量的遗传度为93 .4% 。
研究表明,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受试者只能提
高本人最大吸氧量的5-25% ,重要在于提高有氧氧化酶的活性及毛细血管网的发达,改善骨
骼肌的代谢能力。
(2)年龄、性别因素最大吸氧量与年龄增长有关。
青春期前男女最大吸氧量的差异很小,12-13 岁之后逐渐差异显著。
成人男子(30-45 ml/kg/min)要高于女子15-20%。
13-17 岁为女子的峰值,18-20 岁为男子的峰值。
此后,随年龄的增加,男子以每年2%,女子以
每年 2.5%而下降。
老年后下降率减为0.8%-0.9%。
60 岁时减少到最大值的70%。
最大吸氧
量性别差异的生理机制有几个方面,一般认为女子每公斤体重血液和心容积、血红蛋白、心输出量都比男子低。
此外,睾酮对最大吸氧量也有良好影响。
这也是有氧耐力男性比女性强的一个因素。
最高心率没有性别的差异,可是男性每搏输出量大,其结果每分输出量增多,导致最大吸氧量大于女性。
由于女子的脂肪比男子多,身体的组成的特点决定了最大吸氧量低于男子。
但性别差异也不是绝对的,个别女子优秀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并不低于男子运
动员。
例如,1982 年5000 米、10000 米及马拉松三项的少年女子世界最高记录的保持者增田(日本)的最大吸氧量是72.7ml/kg/min ,比一般人高得多,即使与男子相比也不逊色。
3. 训练的影响训练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原因,是由于训练可增大心容积和心肌收缩力量。
研究表明,一般人心容积为700-800 ml,而耐力运动员可达900-1000 ml。
同时,每搏输出量
可达到120 ml。
此外,训练可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增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提高氧的摄取。
同时,耐力训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导致快肌纤维的生理、生化代谢特征向慢肌纤维方向变化,提高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戴维斯(Davis)对经过系统训练人的研究,证
实了这些受试者的最大吸氧量可以提高25%。
从1955 年到现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最大吸
氧量,男子从80.3 ml/kg/min 提高到94 ml/kg/min ;女子从68.4 ml/kg/min 提高到77 m l/kg/m in 。
由于遗传因素的制约,40 年来,人类最大吸氧量只提高了8.6±13.7 ml/kg/min 。
似乎最大吸氧量已发展到顶峰。
然而,有氧耐力各项运动成绩仍然在不断的提高。
可见,决定有氧耐力成绩的因素是很多的,最大吸氧量的高低只能看作是一个重要条件而已。
2、为什么说运动后过量氧耗并不等于运动中的氧亏?试述运动后过量氧耗产生的机制?
答: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过程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吸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这是因为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与运动
中
的氧亏不相等,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并不是完全只用于偿还运动中的所欠下的氧,而且还
要用于偿还在运动结束后,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
这是由于运动时激活了肌细胞中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使代谢增强,在运动结束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并未很快地恢复到安静水平。
例如,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后,恢复期的时间比较长,在恢复期第80 分钟,吸氧量仍然高于安静时的70%以上。
因此,恢复期的吸氧量并不等于氧亏,并且大于运动中的氧亏。
大量的研究表明下列几个因素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
(1 )体温升高的影响运动时体温上升,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时水平,使肌肉的代谢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根据海克勃的研究计算,运动后恢复期的耗氧量成分,恢复曲线的慢成分有60-70%产生于肌肉温度升高的原因。
实验证明,体温和肌肉温度与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恢复曲线是同步的。
(2)儿茶酚胺的影响激烈的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增加。
运动后恢复期儿茶酚胺的浓度仍然保持在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