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散文随笔
最新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吃瓜子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吃瓜子丰子恺的散文对大家来说想必没读过也听过,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吃瓜子,欢迎阅读和借鉴。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吃瓜子【第一篇】:缘缘堂随笔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
”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质。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生活轨迹变化的秘密。
难为丰子恺能悟出这个含义深厚的“渐”字!芸芸众生又有几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
自然界的有无、荣枯,人生中的贫富、升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
这宇宙中没有什莫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而模糊了人们的感觉,直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为惊讶而感叹良多。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
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
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
关于美食类的散文
关于美食类的散文
以下是几篇关于美食类的散文:
1. 《美食的诱惑》: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各种美食的热爱和探索,表达了美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美食带给人们的愉悦和满足。
2. 《记忆中的味道》: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为他做的一道家常菜,这道菜不仅是美食,更是母爱的象征,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
3. 《舌尖上的旅行》:作者通过品尝各地的美食,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情,让读者也能领略到各地美食的独特魅力。
4. 《美食与人生》: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美食的故事,阐述了美食与人生的关系,认为美食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5. 《味觉的记忆》:作者描述了自己对各种美食的感受和体验,认为美食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能够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和情感。
面包散文随笔
面包散文随笔面包散文随笔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面包的存在。
按着我那记忆中的年龄推算,大约是94年的样子,老师为我们讲了一片课文,说的是我们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故事。
到如今只能记得两个细节,一个是他老人家理发的时候老老实实地排队,另一个是他在无聊郁闷的时候,饿着肚子去莫斯科红场用面包喂鸽子。
可能我天生就是个吃货的缘故,只要是吃的东西,又或者说是没吃过的东西,我都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就好比幼时生在南方山区的我,压根就不知道面包是个玩意儿,况且还是难吃到被我们的伟大革命导师用来喂鸽子的东西。
是的,没吃到就是没吃到,我会一直在心里记挂着,直到亲口吃上它为止,即使别人说它再怎么难吃。
然后,有一年的,跟随爸爸在汉口卖阳棚的妈妈因为做了个梦,梦见寄养在外婆家的我和姐姐同老鼠抢东西吃,愣了一宿没睡着,硬是一个人从武汉坐车,辗转几趟回到村子里,把我和姐姐接到汉口来过暑假。
在那时候,女人出远门,是让人很不放心的事情,尤其是在老家那些过来人的故事里。
于是,就在那个暑假里,我见到了、也吃到了面包。
不记得事情的经过时怎么样的,大概就是某一天,妈妈带着我和姐姐经过一烘培店。
然后,我和姐姐立马就被柜台玻璃里边的东西给吸引住了,圆圆的,暖黄暖黄的,看起来好可的样子,并且周围正弥漫着奶甜的香味。
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想吃的欲望已经是非常之强烈了,那便是赖在那里使劲看,拖着妈妈不肯走。
然后,妈妈似乎是明白了过来,花两块钱,给我们一人买了一个。
!没错,我和姐姐从那天起,就拒绝吃早餐了。
爸爸每天骑自行车出门去买菜,我们即使是蹲在厕所里边,也要用力地、大声地提醒他一定要记住带面包回来,因为我们是不会吃早餐的,对,说不吃就不吃。
然后,暑假结束,回到乡下,偶尔想起面包来,就要觉得不可思议,列宁真是爽啊,面包那么好吃,他竟然拿来喂鸽子,如果我碰巧认得他,我一定要跟他换着吃。
真是难以理解,不能原谅他。
后来的许多年,虽然也时常吃吃面包什么的,但多半都是在当着甜点吃。
【散文随笔】油条·老街·时光
【散文随笔】油条·老街·时光【散文随笔】油条·老街·时光史无前例的肺炎疫情,让人们失去许多东西,可有时候,有弊也有利,比如封闭居家的日子里,还是要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我妻子的炸油条的手艺,就是那时候学会的!现在疫情得到了控制,有时间便展示一下。
炸油条之前,她先要和好面粉,里面加入发酵粉,混合均匀,面团不干也不稀,表面光洁而不粘手,就放到盆里让它自然醒发!大约三个小时,面团醒发好了,体积变得比原来大两倍以上,面团里面有许多气泡。
就准备炸油条了!锅里加油,加热。
这个过程中,把面团盘成长条,切成3厘米宽,10里面长的条状,两片上下一合。
用一根筷子上面一压,然后提起来一旋,放到滚油锅中,一瞬间,那面片在油的高温作用下,面皮焦黄,个头膨胀。
用筷子拨动它几下,就可以出锅了!油条,又叫油馍、油果子、油炸果、油炸鬼、大果子、面托、油馍、油炸桧等。
它是一种长条形中间空的油炸面食,口感松脆有韧劲,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早点一般与豆浆一起食用。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就在他编著的《齐民要术》中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
《清稗类钞》中还记载了很多地方称油条为“油炸桧”:“油炸桧,长可一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似诛之也。
”因此,现今多推测油条起源于秦桧的年代,即南宋。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春,岳飞率领军队驰骋于黄河上下游一代,将侵入中原的金兵杀得人仰马翻。
眼看胜利在即,宰相秦桧却买主求荣,假借赵构的名义,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骗回京城,关进牢狱。
第二年春,秦桧夫妻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上将岳飞杀害。
南宋百姓闻之,义愤填膺。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
人间烟火优美散文随笔
人间烟火优美散文随笔无烟火,不成人间。
一日三餐,是生存的基本。
食物供养人类的肉身,生火煮食是必然的行为。
不去研究火的历史,只知道自有记忆以来,家里每天都生火。
火向食物提供能量,食物因火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奇的美。
火中变色、变形、油脂溢出、结构分解、香味产生,百般滋味火中得,美食遍布人间。
每当饥饿,就想起美食,看见炊烟升起,吃的希望也随之升起。
点燃的柴在锅底下拼尽力气燃烧,灶台旁的人,时而加柴,时而翻菜,心无旁骛。
一会儿,一碟西红柿炒蛋或豆豉蒸排骨或红烧茄子或白米饭摆上饭桌,一顿美食便诞生了。
炊烟袅袅,美食飘香,是人间美丽的烟火写意,也是一种浓厚的文化。
做出美味食物的人通常是热爱生活、懂得生活艺术的人。
这样的人,善于把握火候,会从食的味觉和营养上研究火的运用,了解大火、中火、小火的不同之处和可用之处。
小时候,我不懂火候,记得第一次煎荷包蛋,敲开鸡蛋,倒进锅里,不到两分钟,炒焦了。
后来妈妈教我,炒蛋不能太大火,也不要炒太久。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用火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也称得上半个美食家了。
我发现,了解火之后,烹制食物时往往是无师自通的,热爱家人的人会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变魔术似的变出各种各样美食。
每天,当孩子和爱人回到家里,我会捧出自己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家人慢慢享受眼前美食,饭菜上蒸气腾腾,每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眉眼含笑,构成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
怪不得,神仙都羡慕人间烟火生活,仙女也想偷落凡间!活着的人祭拜已故亲人时会摆出酒肉、水果,点燃几支香,这说明已故之人也留恋人间烟火。
然而,现今有很多人喜欢下馆子吃饭,不喜欢亲手生火烹制食物。
缺少了火的玩味,家便少了情味。
饭馆里的饭菜是为了挣钱而做,而家里的饭菜是为了爱而做。
有一个朋友,她在银行上班,很忙,她的老公是驾教,不会做饭,而且也很忙,有时各自去饭馆吃饭,有时相约去饭馆吃饭,常常为一顿饭而寻寻觅觅。
家里一个月也煮不到一次饭,不到一年,便离婚了。
我问她为何离婚,她说家里没有烟火味。
散文随笔范文
散文随笔范文散文随笔范文1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
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
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
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
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
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
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
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
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
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
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
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
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
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
美食的散文随笔
美食的散文随笔1.美食的散文随笔1其实,做饭与作文颇有相同之处。
一个好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讲究色味香俱佳,一个好的文人,写出来的文字也应该神形兼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虽然我做饭不多,还是稍有心得的,美食需要厨房,需要葱姜蒜等佐料,做饭需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作文需要书房,当然,趴在炕头上也行,需要喜怒哀乐等情绪,需要和读者有思想的共鸣,有理念的碰撞,才能最终赢得读者对文字的.尊重。
平时我下厨机会不多,却总爱在微信上秀一下自己的厨艺,老婆对此颇有微言,好像现实生活中,我真的是一个贤惠家庭煮男,其实不然,这真是我的不对,出风头了,抢了老婆人家的功劳,有点不应该,也失厚道。
但是,我还是蛮喜欢做饭的感觉的,特别是心情大好的时候(反正一年也好不了几次)。
做饭需要心情,就如作文需要情绪一样,厨师心情好的时候,做出的饭菜才更有味道。
我也是,站在厨房,看着案板上的鸡鸭鱼肉,青菜萝卜,如同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你,捣蒜泥的干活!”“你,去把鱼收拾出来!”在我家三人组合中,本将军排名靠后,平时说话是没有人听的,好不容易有次当家做主的机会,一定不会错过。
“想吃饭不?”“干活去!”气定神闲,我先喝杯饮料再说,不要惹厨师不开心,我可要做饭的哦。
2.美食的散文随笔2每一个吃货回顾往昔的时候,都能说出不少自己为了美食做过的“傻事”。
为了美食,开车几百公里;为了吃一碗小馄饨,而误了一班飞机……这些追求美食路上的故事,成了吃货记忆里美好的回忆。
看完这些“傻事”,你不会觉得他们只是一个简单的.吃货,因为他们都是很有追求的吃货。
为了吃,付出很大代价郑欣:小时候,我觉得香蕉干比香蕉好吃太多了。
我就把香蕉切片,铺了小半个阳台,满心欢喜地等它们风干。
结果全部变黑了,被父母无情地揍了一顿。
那年那月那时:小的时候有一次犯错,我被家长关在厨房里反省,然后他们就去串门了。
后来我就在厨房里找糖吃,找啊找啊,吃了盐、淀粉、面粉、胡椒粉,还有一些乱七八糟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之后,我终于发现原来应该先舔一下尝尝味道再大口吃……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个玻璃罐子,里面都是亮晶晶的颗粒,我舔了一下,嗯!是甜的!然后我就用勺子吃了一大口,结果后来才知道是糖精……刘二狗:小时候有哮喘不能吃糖,压抑多年,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家里有糖衣药片,于是我偷偷翻出那些糖衣药片都含了一遍,吃到药了再吐掉。
散文随笔:浓浓的稻米情
散文随笔:浓浓的稻米情从小就在电视中看见一大片又一大片绿油油的植物像田字一样生长在土地上,我就会大声的问爸爸,那是什么啊?爸爸总是轻抚我的头说,那是稻米,是生长在南方的作物。
那北方没有稻米么?爸爸摇头。
稻米?稻米是什么呢?等慢慢长大了才知道,稻米也叫稻或水稻是一种可食用的谷物,中国南方俗称其为“稻谷”或“谷子”,脱壳的粮食是大米。
煮熟后称米饭(中国北方讲法)或白饭(中国南方讲法)。
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它。
简单地说,稻米就是我们吃常吃的大米。
我喜欢大米,晶莹剔透,色泽如玉,喜欢它在嘴里软滑筋道,香气四溢的感觉,可我更想见一见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稻米。
稻米,稻米,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上了大学,坐上轰隆隆的火车向南面行进,我终于见到了梦中的稻米。
碧绿色的稻子,生长在“田字”形状的耕种地上,一个田字,两个田字,三个田字。
好多个田字组成了一个大田字,我知道,那是我梦中的心田。
唉!只能在南方看到稻米么?我闷闷的思考着。
原来答案却是否定的。
我在网上查看到了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
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
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我兴奋了,稻米啊,稻米,我们相约北大荒见!可零下40度的冬天,长达八个月的冰霜,北大荒曾被视为水稻种植的禁区,如何才能看见那绿油油的稻米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迅猛发展,被广大群众尊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应运而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沿着实践出真知的探索之路,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潜心主持研究、推广了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仅1993年以来其科研成果在垦区推广面积累计就增效90多亿元,结束了黑龙江垦区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的水稻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的历史,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的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户致富奔小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吃肉散文随笔
吃肉散文随笔好多人说,如今的日子天天像过年,反倒没滋没味了。
我等俗人小时候盼着过年,其实是盼着吃肉。
那时候吃席肉是一人一片,刚尝着味就没了,油汤子都让手快的先喝了个底朝天。
能正儿八经吃一回肉的便是过年。
身边的好多人都喜欢怀旧,好像小时候的时光是人间天堂。
其实那是幻象,如同过滤了的纯净水,早就没了往昔岁月的烟火气泥土味,更别说那种贫困日子里无尽头的饥饿感,更别说和过年连在一起的吃肉。
想起来那都是很久很久以前了,故乡的年味在村西头猪的惨叫声里弥漫开来。
养了一年的猪被几个壮汉压在凳子上,当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时,一股血喷出来,射在摆放的大盆里。
猪竟挣脱跳下来满院子跑。
在人们慌乱地围堵下,血尽而亡……我们这些小娃都让吆到院子外,兴兴地看着这场盼了一年的杀猪大戏。
这天夜里,队里人都从队部里提着大小不一分来的猪肉,在小娃们的欢呼声里哼着花鼓往家里走。
一袋烟的功夫,就有久违的肉香从烟囱里飘出来,让人忍不住流下涎水来。
这一夜,好多小娃和我一样是不早睡的,像小狗一样围着灶台转,等着啃骨头的神圣时刻。
那年头的骨头早就剔得没了多少肉,可当奶奶把冒着香气的骨头递给我时,我像饿狼似的飞快塞进嘴里,全身一下让肉香熏醉了,那种美咋了的感觉到如今想起来都口有余香……那几天,跟小伙伴们谈起人生啥叫幸福时,大伙异口同声说,天天吃肉。
有个小伙伴还郑重地说,不光啃骨头,要大片大片吃肉,吃一碗。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当年小伙伴们向往的幸福生活说来就来了。
天天像过年,肉吃多了,好多成了血压血脂血糖都高的“三高人士”。
不吃少吃肉成了时尚,爱吃肉成了不对自己负责的自由主义行为。
我的一个农民出身的豪爽朋友。
他当年想当李白那样的大诗人,后来却成了帮人打官司的人,也从穷文人先富了起来。
他总爱请人吃饭。
每次必点大肉,他称之为硬菜。
大伙说,真是农民。
如今谁还吃肉,小心“三高”。
他一笑说,哪个人三代以内不是农民?没有农民你们喝风屙屁呀?我就爱吃肉,不吃肉活着还有啥滋味。
夏夜街边小吃散文随笔
夏夜街边小吃散文随笔
盛夏炎热,食之无味。
零零散散一天雨,傍晚雨停,凉爽许多,出门觅食。
我所居住的小城不大,但优美,该有的礼貌一样不少,甚至还会比别的城市要多。
同样该有的习气也不曾比他城少。
但我喜欢这样的小城,步履不急,节奏妥当,虽然早上起床也有可能被雾霾呛得出不去门。
小城的夏夜,每每夜幕降临,街边、庭院,就开始多了些烟火气,美食小吃逐渐增多。
有烧烤,有龙虾、有麻辣烫,有啤酒,也有白酒小盅。
街边以小吃居多,庭院则以烧烤为主,就是那种自家的老宅子,改造成了烧烤小院。
对于这些,我独爱一种路边摊,在我们夏天的夜里,街边有种小吃,这里叫麻辣烫,一个铁边小车,中间的锅里熬着老汤,所有的食物都在这里面,因为时刻加热,所以食物一直保持着可以食用的温度。
每种食物都用竹签串起来,竹签大小不一,价格不同。
找个空位坐下,老板娘会热情地递上一叠麻汁,你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自己再去添加辅料,麻油、香菜、葱末、韭花酱、腐乳、辣椒油等,再倒上一杯啤酒,很是享受。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老板娘自酿的辣白菜,腌得很透,味道很辣,也很香!这家路边摊一年四季都出摊,冬天的时候吃很暖和,夏天的夜里吹着夜风喝点冰镇啤酒又很解暑、很过瘾。
除了以上这些,这个路边摊的最佳拍档就是炸串了,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吃过炸串,就是将蔬菜或是肉类以串串的形式放入油锅中炸,炸出来的串串并不油腻,我觉得炸串就是对烤串的一种升华。
我最爱吃的就是炸甘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甘蓝这种菜炸出来会这样好吃。
不只是我,只要是来点了炸串的人,甘蓝几乎是必点的菜肴。
描写江南美食的散文随笔
描写江南美食的散文随笔江南素有才子美女之乡,其美食也十分出名。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描写江南美食的散文随笔,以供大家参考。
描写江南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一:江南美食——臭豆腐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大浪淘沙,也惟有臭豆腐,依然在时代的浪潮缓缓的冲击中默默地传承和发展。
臭豆腐“闻着臭”的经典口号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
在江南的街头巷尾中,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场景:一副担子,一头小灶油锅,一头木格按板;油锅小沸,一位老爷爷用钳子把锅中的臭豆腐翻个身,按板上放着调料瓶、竹签。
臭豆腐其名俗气,但爱吃者多而又多。
臭豆腐是用黄豆进行发酵做成的。
它穿着一身牛奶白的外衣,带着一股特殊气味,呈长方形或正方形。
炸熟后换了一身金黄色晚礼服。
卖臭豆腐的老爷爷总是先拿出做好的白嫩臭豆腐,放进油锅里炸。
顿时,锅里热闹起来,随着“噼噼啪啪”的交响曲,把臭豆腐翻个身再炸。
老爷爷会撒上点儿调味品:鸡精、胡椒粉、自制的辣椒粉。
然后撮一点儿切细的葱花均匀地放在臭豆腐上。
这样一份美味的臭豆腐就做好了。
每次,老爷爷的摊前总是排着老长的队伍。
“臭豆腐”、“臭豆腐”,两元、三元、五元都行。
一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便会忍不住买上几元钱。
瞧,这些臭豆腐,长长的、方方的、扁扁的,加上排放整齐的配料,令人看了垂涎三尺。
把这些金黄的臭豆腐往鼻子上一靠,哇!一股香臭相间的味道扑鼻而来,直钻我的胃中,望着这些可爱的臭豆腐,我真有点舍不得吃呢……开一个小天窗,鲜而美味的汁顺着舌头流入口中,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中间似海绵般柔软的臭豆腐脑。
外酥内嫩,这正是臭豆腐最纯正的味道了!这臭豆腐还十分有嚼劲呢!送一块放入嘴中,瞬时间,鸡精的鲜、胡椒、红辣椒粉的辛香辣味和葱花儿的香伴着鲜嫩多汁,外酥内嫩的臭豆腐味一起涌进口中,令人口味无穷。
呵!臭豆腐这种小吃,大家都应该去尝一尝哦!描写江南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二:江南美食江南素有才子美女之乡,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江南也是美食之乡。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
品味小菜的随笔散文
品味小菜的随笔散文一、小瓜菜盘中之物玉色的肉,翠绿的边,分明是由某种果或瓜削成的。
细嚼:有点咸丝丝、甜津津、脆生生又有点软绵绵;一股久违的滋味直扑舌上的味蕾,一种熟悉的回忆一下子跃上心头:小瓜菜!是的,这是一盘没有经过烟火薰煮,没有经历油烹细熬的盐腌小瓜菜。
立即,一幅熟悉的场景浮现在脑海:到菜地里拨开密密的瓜叶,随手从横七竖八的小瓜中摘回三条两条,水洗之后竖着一剖两开,嫩嫩的瓜瓤保留着,老了的瓜瓤用菜刀的下角刮去;左手拿瓜,右手持刀,立即,玉中镶绿的雪片纷纷飘入盘中,撒上点盐,放上点蒜泥,浇上点醋,稍一搅拌,一道脆生生,清爽爽的养眼小菜呈现在面前。
那时,因为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往往早早起来就下地割牛草或交到队里挣点工分,或晒干了粉碎做猪的粗糠。
割了一早的青草之后回到家中,在凉棚下喝着早已冷着的米搅糁子粥,就着这样一盘小瓜菜,恬淡与安然,自在与满足将心里塞得满满当当。
香瓜是瓜中的小姐,有点小娇气,那成熟了的滋味却是美不可言,只是往往还没等完全熟透就被已经盯着好久,口水咽了许多的淘气鬼们捷足先登了。
西瓜,在农村更是鲜有生长,它们是当年瓜中的贵族,一夏也难得吃上一两次的。
小瓜,又叫“梢瓜”,它是乡村里最普通的一种瓜,随处可见。
既好长又肯结,正如乡村里那一群淘气却皮实的小子们;它不仅可以削削腌了,做成小瓜菜。
也可以剖开晒干,撒上盐腌成瓜干,以待冬春缺少小菜时佐饭。
因而,每到扯瓜藤的时节,会堆着好多的小瓜,在大人的引领下,几个小孩分工合作一片繁忙,用刀剖开,用铜钱在瓜的中间一刮,瓜瓤都落入盆中,将瓜洗净,摆在柴帘上晾晒,再放在缸里撒上盐即成。
小瓜没有西瓜甜,也没有香瓜香,然而它却长得最多,农人们也从中得到最多,不为别的,只因为它们的平朴,它们的实在,与我们一起度过那个虽然困窘却令人难忘的年代。
二、朋面疙瘩一只状如小盆的白瓷碗内,漾着些碧绿的丝瓜,夹杂在丝瓜中的是些淡紫色的小方块,心里寻思:这是什么菜呢?邻座告诉我:这是朋面疙瘩。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藏着神秘文化符号的手把肉
有关美食的散文随笔:藏着神秘文化符号的手把肉推荐文章雷军手把手教你做企业新电商热度:手把手教你如何无线路由密码热度:手把手教你写作文热度:手把手教你雅思口语写作话题词汇搜集方法热度:保险精英手把手教你如何推销意外险热度:店铺:手把肉是一道能够用来概括草原民族、草原影响和草原文化的经典美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藏着神秘文化符号的手把肉》这篇文章吧!有一道选题,说如果用一道经典美食来概括草原民族、草原影响和草原文化,我估计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出这道美味就是手把肉。
的确,像手把肉这种带着远古的做法和它那粗犷的饮食风格,竟能毫无悬念地登上大雅之堂,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必定有它的张力、多元和兼容的高妙之处。
千百年来,手把肉一直是蒙古族和其他草原上游牧狩猎的兄弟民族的传统食品,因为是用手抓着吃肉,故而得名手把肉。
正因为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很强,所以文化背景也非常深厚。
手把肉的做法特别简单,从古至今,也大概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的烹饪手段,甚至简单到让你连最基本的技巧和方法都看不出来。
你看,以新鲜羊肉为原料,置入大锅内,加白水,以没过肉为度,适量盐,几颗香葱,煮熟至没有生血,即可食用。
手把羊肉在蒙古语中被称为“布和力麻哈”。
虽说是简单,可不能说它没有讲究或不讲究。
真正那些讲究,才是这种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源。
它是蒙古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又是他们热情豪爽的待客方式。
家常吃手把肉和待客吃手把肉是有区别的。
特别是待客手把肉,非常讲究时令,也就是说,最佳的上品美味,必须在最佳的时间段内。
虽说是日常食用,但也因为有季节的制约,才能感受到更好的美味体会。
什么时候是吃手把肉的好时候?蒙古族老乡会告诉你答案。
夏天,羊吃饱青,身上的剪花印长平。
具体时间不定,根据年限膘情判断,以特征来作参考。
手把肉一般选成口羯羊为上品,只用羊前身部位,头、蹄、下水和身体后部分,严格不用。
将带骨肉,分割成合适的小块,而且每块都有具体的刀法和标准。
红薯散文随笔
红薯散文随笔红薯散文随笔1红薯,我老家俗称山芋。
小时候,家里米面之类的精粮常常捉襟见肘,自家自留地里种的和队里分的山芋,便时常成为果腹主食。
像山芋粥、山芋干粥、山芋汤、焖山芋之类的下肚后,胃泛酸、肚子胀和放臭屁这些亲身体会,让人每每想到或闻到山芋味,便没了食欲。
如今,人至天命的我,对山芋这东西,依然心有忌讳,平时从未想到要再尝尝鲜。
二十八岁的小陈,是派出所副所长,小伙子工作优秀,为人也像红薯一样敦实。
他喜欢和我这样的老半吊子酸秀才来往,我俩渐渐成了忘年交。
昨晚,小陈来串门,和我闲聊起买红薯的趣事。
说他一天上午开私家车外出办事,在十字街口等绿灯放行。
于难耐的50秒等待后,车子起步缓慢前行不久,他突然听到“天凉了,吃烤红薯了”这样的叫卖声,便随即靠边停车。
小陈说他早饭没吃,肚子原本就有些空落落的,也因为很久未吃烤红薯了,更主要的是这声音太像他父亲的声音了!他父亲近年里性格变得有些婆婆妈妈了,这阵子在他出门上班时,总是关照他说:“天凉了!多穿件衣服”这听惯了耳的“天凉了”声音,和眼前卖烤红薯的叫卖声的音调和音色如出一辙。
小陈下车后便直奔巷口的烤红薯摊,欲买根烤红薯尝尝,也想看看这卖烤红薯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声音怎么会和他父亲如此相似。
可未等他走近,那个烤红薯的中年男人便推着有轱辘的烤炉飞快地离开了,像躲避瘟神似的离他越来越远。
小陈说他后来有些醒悟了,这位卖烤红薯的人一定是见他穿着制服,误以为是来驱赶的交警或城管了听罢朋友的叙述,出于礼貌,我随声附和调侃:“哈哈,人家上大学的儿子的生活费,或一家子的油盐酱醋钱被你吓没了!”嘴上这么应和着,心情却如儿时天天无奈吞食山芋后一样,酸楚味骤然泛起红薯散文随笔2对于大多数山里人来说,脱贫致富可能是他们穷极一生也难达到的宏愿。
好多年前刘老汉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省上的一所本科大学录取,如今分配到一家国企,吃着山里人梦里想都不敢想的公家饭。
所以每每给乡里乡亲谈及自己儿子的时候,他的脸上就洋溢着自豪的神色。
汪曾祺散文《手把羊肉》
汪曾祺散文《手把羊肉》汪曾祺散文《手把羊肉》引导语:作家汪曾祺是出了名的”国民吃货”,号称”有毛的不吃掸子,下文是小编整理他的散文《手把羊肉》,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带你走进一个文人的吃货世界。
到了内蒙,不吃几回手把羊肉,算是白去了一趟。
到了草原,进蒙古包做客,主人一般总要杀羊。
蒙古人是非常好客的。
进了蒙古包,不论识与不识,坐下来就可以吃喝。
有人骑马在草原上漫游,身上只背了一只羊腿。
到了一家,主人把这只羊腿解下来。
客人吃喝一晚,第二天上路时,主人给客人换一只新鲜羊腿,背着。
有人就这样走遍几个盟旗,回家,依然带着一只羊腿。
蒙古人诚实,家里有什么,都端出来。
客人醉饱,主人才高兴。
你要是虚情假意地客气一番,他会生气的。
这种风俗的形成,和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关。
一家子住在大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多见牛羊少见人,他们很盼望来一位远方的客人谈谈说说。
一坐下来,先是喝奶茶,吃奶食。
奶茶以砖茶熬成,加奶,加盐。
这种略带咸味的奶茶香港人大概是喝不惯的,但为蒙古人所不可或缺。
奶食有奶皮子、奶豆腐、奶渣子。
这时候,外面已经有人动手杀羊了。
蒙古人杀羊极利索。
不用什么利刃,就是一把普通的折刀就行了。
一会儿的工夫,一只整羊剔剥出来了,羊皮晾在草地上,羊肉已经进了锅。
杀了羊,草地上连一滴血都不沾。
羊血和内脏喂狗。
蒙古狗极高大凶猛,样子怕人,跑起来后爪搭至前爪之前,能追吉普车!手把羊肉就是白煮的带骨头的大块羊肉。
一手攥着,一手用蒙古刀切割着吃。
没有什么调料,只有一碗盐水,可以蘸蘸。
这样的吃法,要有一点技巧。
蒙古人能把一块肉搜剔得非常干净,吃完,只剩下一块雪白的骨头,连一丝肉都留不下。
咱们吃了,总要留下一些筋头把脑。
蒙古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牧民。
吃完手把肉,有时也用羊肉汤煮一点挂面。
蒙古人不大吃粮食,他们早午喝奶茶时吃一把炒米,——黄米炒熟了,晚饭有时吃挂面。
蒙古人买挂面不是论斤,而是一车一车地买。
锅面散文随笔优选篇
锅面散文随笔优选篇锅面散文随笔 1我的家乡,就是一幅藏在深山里的山水画。
四面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旁绕过。
山岭葱郁,泉水叮咚,山上经常氤氲成雾,花香鸟鸣。
家乡又象一枝美丽的莲花,处红尘而不染;清艳中,又有点逸世超然的空灵。
印象中的家乡人都很勤劳,不但种田种得好,在山上的自留地种的红薯也特别棒。
红薯是个好东西,那时侯水稻单产不高,要是家里人多,口粮不够,可以蒸红薯当中饭吃,红薯丝晒干和着大米一起煮的红薯饭又香又甜;当然大部分的薯藤叶和红薯用来喂养猪,一般家里都会养个五到六头猪,每年春节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都要杀一头年猪。
喂养了一年的猪肉是格外的香,现在一般是吃不到了;红薯还可以加工成很多好吃的东西,红薯糖,通体透亮软薯条,浓烈醇香的苕酒,而最难忘的是妈妈用红薯淀粉做的锅面。
每年的__时节,父亲就会从山脚下的地窖里把红薯种取出来,从猪栏里挑几担猪草粪到地里,把红薯种埋在地里,用猪草粪盖好,上面再覆上薄薄的一层泥土,不到一个多月就会长出茂盛的红薯秧苗。
记得那时侯,村里刚刚分田到户,父亲种地的劲头很足。
原先村集体分给我家的自留地都在屋后面的山坡上,看到家里小孩多,父亲又在原自留地边上的山坡上开了很多新地,有时候月上老树梢,蛙叫乌鹊飞,一个人还在地里忙碌着。
在分田到户前的村集体,山上是不能随便开荒地,村集体分给每户多少自留地,就只能种多少自留地。
有一次我背了一鱼草篓红薯苗,跟父亲扦插薯苗到晚上九点多钟,父亲一边教我怎么扦插,一边说你们兄弟以后不愁没有地种红薯,我这两年给你们开了这么多的荒地,你们以后可不能荒了它,一定要认真地种。
人啊,只要攒劲,肯做,天就不会亏待你的。
就如这红薯,只要你把它扦插到地里,它就会长出红薯来,不怕天旱,不怕虫咬,中间拔两次草,就再也不要耗费你什么劳动力,你们读书的钱和过年添新衣服的钱就都有了。
那时侯,种地基本上不用化肥,种红薯都是用农家肥料。
天晴的时候,大人们就到茅草茂密的山上,用锄头和毛田刀把蕨毛和芦苇杂草刨过来,等晒几天都枯黄了,就堆积起来,上面覆上一蹭泥土,然后点火烧成草木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的散文随笔
我们大口大口嚼着野菜,吃得津津有味,满口清香,连声赞叹:“好吃!好吃!”我边吃
边想,再过几年,还能吃到这么美味可口的野菜么?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吃的散文随笔,希望各位能有所收获!
似乎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连嘴角也长了一颗好吃痣。
张爱玲也爱吃,她曾说“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所以我就一直因为自己
是个“好吃鬼”而偷偷地骄傲。
艾青说,他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而我也是吃了农村的山长大的。
吃山,家乡的山是个宝库。
虽没有“三宝”,却犹如一个丰富的小卖部,里面藏了不少
好吃的。
当整个山林都还笼罩在银装素裹之中时,就有一些调皮的小鬼,从地底下冒出了头,
那就是冬笋同志。
枪打出头鸟,所以可怜的冬笋君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道菜,嫩嫩的冬
笋炒肉是我的大爱。
最好吃的是才长出来的小笋儿,白白的就像《西游记》里刚长大的人
参娃娃一样,让人看了,谁都忍不住咬伤一口。
真尝了一口,脆脆的有嚼味但又不老劲,
好吃得不得了。
除了新鲜吃,小笋儿还可以被晒干,做出笋干,等到腊月过年用来招待客人。
把竹笋儿泡开之后,和排骨炖在一块儿,浓浓的汤里既有笋的鲜味,又有肉的嫩,在
大晚上光是想想想都让我忍不住吞口水。
再过几个月,我的另一大爱“蕨菜兄”也冒了出来。
我们的五一劳动节,基本就是窜在各个山里,半天下来,脸被荆棘刺花了,衣服上被苍耳
粘满了,但抱着满怀的蕨儿,什么也顾不上,满满都是丰收的喜悦。
把蕨子泡上两三天,
再与藠头,腊肉炒到一块,又是一道美味。
乡下的小孩大多没有许多零花钱的,我们的零嘴也多来自山中。
每年夏初,城里的草
莓上市的时候,我们也天天往山里跑。
我们从长满刺的野生莓树上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颗
冒着红汁的小刺莓,一不小心就会被刺枝给划破皮。
红滴滴的刺莓挂在树上放大了看可不
像圣诞夜树上挂满了小灯笼吗。
去得勤了,只觉得小刺莓熟得慢,偶尔有几天忘记了去“巡查”,看到地上都是焉落的刺莓,懊恼得不行。
于是我们又想出了绝招,把还没熟透的
莓摘回家,洗净了,放上糖做成罐头,更是有别样的滋味。
夏天除了刺莓还有茶包,就是长在茶树上的白厚的叶子。
越白越厚的茶包,就是越好吃的。
春天茶树开出的白色的花朵儿,里面藏了许多的蜜,吮上一口,甜滋滋的。
秋天茶树结出茶籽,晒干了可以打成茶油。
到了秋天,是最热闹的季节。
小山送走一批又一批客人,但它从未让客人们空手而归。
这
里面,最好吃的是野生栗子。
剥开外面那层厚厚的刺壳,里面躺着两三粒栗子。
虽然没有
板栗那么大,却脆得很,咬上去“咯吱”一响,又不会坏了牙齿。
更有许许多多的我叫不出
名字的,不知道是花是叶,是果还是根的东西,我们吃着它们长大……
家乡的吃我数不尽,在这里长大,我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吃鬼”,也算对得起我嘴
角的痣了。
张爱玲在《吃》一文的最后写到,“我很愿意在牛肉庄上找个事,坐在计算机
前面专管收钱。
那里是空气清新的精神疗养院。
”而我,也正在怀念我的天然小卖部,怀念
那些纯真的年华。
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我家乡叫草头。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提着
口袋,在绿茸茸的苜蓿地里,摘取油嫩的头部茎叶,带回家炒菜吃,或煮苜蓿菜饭,既填饱肚皮,又不必花钱。
当时正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生活所迫,青黄不接时,以苜蓿、荠菜、马兰头、蒲公英等野菜充饥,吃多了就望而生畏,难以吞咽。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我和许多城里人一样,偶尔心血来潮想买些野菜尝尝鲜,换换
口味。
听说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早市上有苜蓿,我赶头班车去广场采购。
广场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街旁路边,到处是摆小摊的,一摊挨一摊,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集市上鸡鸭鱼肉、时鲜蔬菜、豆制品、水果糕点……品种多样,应有尽有。
我一个摊
位一个摊位寻找嫩苜蓿,几乎转遍了整个菜市场,也没找到。
忽然眼前一亮.那不是蒲公英嘛?久违了,蒲公英!这种野菜,在我家乡田问路边,随处
可见,想吃就采,十分方便。
见到它,勾起了我少年生活的情趣。
我不问价钱,迫不及待
地秤了一公斤,乘兴而归,总算没有白跑一趟。
听集市上的菜农讲,现在野菜很吃香,城里人说野菜是纯天然植物、绿色食品,营养
丰富,吃了放心。
难怪野菜生意红火,供不应求。
这位菜农不无忧虑地说,近几年市郊野
生植被越来越少,许多野菜不等长大就被连根挖掉,或被牛羊啃食。
如此年复一年,总有
一天会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我想,菜农的话有一定道理。
尽管草本植物有惊人的生存能力,但也存在着资源保护问题。
据悉,有些农科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野菜的开发利用,着手进行人工驯化,培育优良品种,研究栽培技术。
不过,假如把野菜移到温室栽培,又施化肥,又喷农药,恐怕这
种人工野菜就不是名副其实的野菜了。
这天下午,老伴把蒲公英挑拣淘洗干净,切碎后做了一盘凉拌蒲公英。
正巧两位老友
来家作客,见到野菜,又惊又喜:“多年没有吃到野菜了,你们从哪儿弄来的?我们怎么没见过?”我说:“这是我一大早赶到广场早市上偶尔碰到的,让你们尝尝鲜。
”
我们大口大口嚼着野菜,吃得津津有味,满口清香,连声赞叹:“好吃!好吃!”我边吃
边想,再过几年,还能吃到这么美味可口的野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