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领导力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妇女领导力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方式,通过访谈、问卷以及文献分析等手段,主要研究结合多个目标访问群体,对妇女领导力状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对农村妇女领导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妇女领导力的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自身限制的空间、家庭舒服很难解脱,此外,政策对妇女领导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通过相对应培训或改善加以提高。
论文关键字:农村妇女、领导力、社会性别
一、研究背景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中》规定:每个村级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妇女。
然而在当今中国,现实离这个目标还相距甚远。
“农业女性化”也逐渐决定了在农事活动中女性的决策权,然而同为农村女性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妇女领导的地位、决策权、能力等方面又是如何?据资料显示,中国妇女在参政的次数、能力上有很大提高。
不仅体现在《消除妇女一切形式歧视条约》、《北京宣言》、《千年宣言》和《北京行动纲领》等纲领文件上,更体现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
尽管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但是她们在各政府决策机构中的参与性还远远不够,发挥的作用也跟预想有很大差距。
在学术界,对于领导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公司层面,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农村妇女领导的研究文献不多。
物流管理论文因此农村妇女领导力的研究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本研究则是在新农村建设、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研究等背景下,旨在以河北省易县坡仓乡其中四个政治、经济、环境相类似的村,即是一个农村社区为例,讨论妇女领导力状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
本文的相关数据文字资料主要来自实地调查及统计部门公开的官方数据。
实地研究方法论是本研究主要参照的依据。
访谈法是获得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结合使用了观察法和问卷法。
此次调查共涉及研究社区内8位不同时期的妇女领导,4位男性领导、100家农户。
其中妇女及男性力道以访谈法为主,100家农户以简单问卷为主。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P乡的Y村、N村、S村及B村(本研究中亦称研究社区)的所有妇女领导进行深入访谈,做出相应的案例分析。
相似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及土地权属体系环境下,对于妇女领导力的外界影响因素也是比较相似的。
本次研究一共调查了8位不同村不同时期的妇女领导,进行了深度案例比较剖析。
以下为其中3个深入剖析案例基本情况的简单介绍。
案例一:不断寻求自我实现
DYF是Y县P乡N村人,1963年出生。
家里有四口人,夫妇两人、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丈夫比自己小3岁,女儿21岁,已经独立,做一些生意。
小儿子16岁,还在上初中。
除了从事村妇联主任工作外,她和丈夫现在村里经营一家小吃部,来维持家庭的支出。
案例二:勤勤恳恳40年
ZSZ,Y县P乡Y村人,生于1944年,解放前年代的艰苦岁月、革命老区的耳濡目染让ZSZ 有着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ZSZ家里有7个姐妹,原来贫困的家庭因为没有男劳动力而变得更加贫困。
那时的ZSZ很想去上学,可是考初中时仅仅5元的报名费就难倒了这个家庭。
尽管这样,求学心切的ZSZ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读完了初中。
案例三:“半边天”支起的家
CLT是Y县P乡B村妇联主任,由于担任妇联工作多年,乡亲们都习惯称呼她C主任。
C主任生于1962年,初中文化水平,家里有两个儿子,丈夫去年去世。
儿子有还在上学的,70多岁的老父亲又不能下地干活。
于是,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了CLT身上。
平常生活中,CLT除了要处理妇女主任工作:计生、调解邻里关系、开会、递送乡统计报表外,还从事家里的农活。
每天的生活对于CLT来说是没有规律的,烦乱的杂事占据了CLT大部分时间。
领导现状
(一)农村妇女领导工作现状
研究社区内的8位妇女领导,小学英语教学都从事与计生密切相关的村妇联主任工作。
平常除完成上级政府任务外(如数据统计等),大多数时间做思想工作。
与普通农村家庭妇女相比,更担负了村庄工作的重任。
从工作任务上而言,农村妇女领导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呈现局部男性化。
农村妇女领导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电脑、网络等现代办公手段的使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各个妇女领导从事工作时间不尽相同,长至40多年,短则不到一星期;年龄差距也非常悬殊。
年代、个人能力、机遇、时间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各个妇女领导的经历各异。
有的是村干部举荐,有的是村民推举。
但也存在共性:每个妇女干部在从事现任工作前,都有从事其他多项工作的经历。
显而易见,除了本人具有的能力外,这些多元化经历为她们从事妇女
领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常工作中,男性领导对妇女领导比较照顾。
但是这种照顾更多集中在生活层面。
在具体的决策问题上,妇女领导基本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因此,变向的歧视本质上依然存在。
此外,妇女领导在工作中不自觉表现出对男权思想的顺从性也纵容了这种“歧视”的蔓延。
男性领导在对女性从政问题存在偏见。
他们认为,女性当上村长、支书特别困难,因为她们有身为女性的社会职责,并且女性缺少领导应有的果断和魄力。
由于思想宣传效果随着农村人素质提高而下降,在这方面女性群体的优势地位也逐渐下降。
虽在特定岗位上,女性必不可缺,但女性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成功女性在中国不常见,少有的案例通常因为特别有能力或拥有较强的家族势力背景。
总体而言,男性领导对于身边的妇女领导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针对她们在岗位存在的缺陷,除了女性性别方面的原因外,还可能因为锻炼机会、培训学习的相对缺乏。
村民对于女领导的反映颇为乐观。
本研究针对100家农户进行了简单问卷调查。
其中有93%的村民认为妇女领导发挥了应有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生、文化、妇女检查、人际协调、妇女协会等相关工作上。
与此同时也有7%的村民认为身边的妇女领导没有发挥到应有作用,他们认为妇女领导受家庭因素影响太大,家务活等与妇女领导工作的时间存在冲突,时间少了则无法保证她们应有作用的发挥。
在能否接受妇女领导这个问题上,只有3%的村民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妇女领导。
相对7%的村民认为妇女领导没有发挥作用,有4%的群体认为妇女领导领导力没有很好体现是可以通过自身调整克服的,如更好协调好家务活与工作的时间关系等。
在97%能接受妇女领导的村民中,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领导跟性别无必然联系,能力才是唯一标准;另外一种是村民认为妇女领导更有其优势。
因此本问卷还涉及了更愿意接受男性或者女性干部的领导。
有30%的人选择了更愿意接受男性领导,37%更愿意接受妇女领导,而有33%选择了都一样。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村民对妇女领导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是比较高的,但也仍然存在阻碍限制妇女领导力的发挥的力量。
(二)农村妇女领导的预设标准及优劣势
农村妇女心中合格妇女领导应该具备:自信、宽容、威信;百折不饶、坚持不懈、永往直前;尽心尽责、千方百计为村民着想,尽力干好自己的工作。
此外女领导自身综合素质也很重要,对业务工作、党的方针政策熟悉,有较好的人际处理能力和领导办事能力。
以上素质中,实实在在为村民着想以及比较好的办事能力提及频率最高。
所调查的农村妇女领导都比较自信,在工作时间较长的个体中更为突出。
综合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妇女领导、男性领导、村民三个群体,妇女领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女性比较具有亲和力;比男性细致;对工作认真、耐心、热情。
劣势则表现为:妇女领导大多有柔无刚,没有魄力,做事反复性强,不果断,受家庭所累不能专心干事,在承担力方面弱于男性。
相比而言,男性往往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困难和工作量。
男性与身俱来的力量、体力、身高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社会对性别的定势思维是造成在农村男性与女性领导差异的重要因素。
及建议
综上,农村妇女领导在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农村妇女领导除了N村有妇女协会,其它妇女领导基本独自承担妇女主任这种思想工作性较强的工作。
邻里调节等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妇女领导沟通协调的能力。
究其影响妇女领导力的因素,主要为历史遗留的男权思想。
这种思想衍生为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定位的偏差以及个人思想意识上的落后。
虽然村民群体对妇女领导接受度很高,但建立在以兼顾照顾孩子,老人,从事农活家务活为主的基础上。
在领导的性别上,村民的态度并无太多差异。
这就表明,农村妇女对自身的能力及定位本质上存在缺陷。
从而表现为:参政意识薄弱,进取心不强,对政治关心甚少,参与社会事务积极性不高;做人办事时不如男性领导果断等。
对男性权威过于认可,以致在工作中有时盲目追随依靠。
妇女领导虽然超越了一般妇女,但仍陷在男权主导,女性跟从的怪圈内。
本研究根据调研及分析结果提供一些建议:论文
- 结合农村妇女领导特殊情况,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适当提高农村妇女领导的待遇,定期对杰出、务实的妇女领导进行表彰。
对于长期在村中具有较高威信,连续多届被选为妇女领导,在农村工作较长时间者,政策上给予照顾,鼓励长期工作。
- 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除了把妇女领导的具体数量作为指标外,还可以把妇女领导能力等方面作为社会发展衡量指标,让妇女领导力提高制度化。
- 定期组织县、乡级妇女领导的交流会。
采取多种灵活方式,促进交流沟通。
会后扩大宣传,结合各种媒体及宣传方式,保证交流会效果持续化。
- 加强妇女领导培训。
设立专门的项目和负责机构。
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妇女领导力、工作中所需业务知识方面,结合使用游戏、案例、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提高妇女领导力培训者培训指南》
【2】马元曦,康宏锦.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3月第一版
【3】王风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