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考前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考前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感官: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
2、条件反射: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

3、姿势反射:人体为维持身体平衡进行的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

4、运动技能:在运动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切运动行为
5、延缓反射:条件刺激下受到延缓抑制产生时间间隔后发生的条件发射
6、赛前状态: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7、稳定状态:人体的工作能力(克服惰性),仍能稳定进行一段时间
8、极点:一定的持续时间强度,人体所表现的胸闷、动作不协调等一系列的反应
9、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
10、超量恢复:运动后恢复期能源物质不仅可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11、身体素质:肌肉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等综合能力
12、负荷阈:人体在运动中能够承受的最大到最小训练强度的范围
13、动作自动化:动作在脱离意识的情况下完成
二、填空
(1)感受器的生理作用(特点):
①适宜现象②换能作用
③编码作用④适应现象
(2)眼的功能
①感光作用②调节作用
(3)眼的调节功能
①晶状体调节②瞳孔调节③双眼会聚
(4)声波的传导途径
①气导②骨导
(5)位觉器官结构包括
①囊斑②壶腹脊
(6)小脑的功能
①维持身体平衡②协调随意运动③调节肌紧张
(7)脑干对姿势反射分类主要包括
①状态反射②翻正反射③直线运动反射④旋转运动反射
(8)延髓对心血管的调节中枢包括
①心交感中枢②心迷走中枢③缩血管中枢
(9)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过的系统
①椎体系②椎体外系
(10)运动技能生成的生理学本质
①暂时性神经联系
(11)条件性抑制分为
①消退抑制②分化抑制③延缓抑制④条件抑制
(12)运动技能形成的三大特性
①复杂性②链锁性③本体感受性
(13)运动技能形成的全过程包括
①泛化时相②分化时相③巩固时相④自动化时相
(14)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①衰竭学说②代谢失调③内环境失调④乳酸堆积⑤基因突变⑥自由基学说(最先进学说)
(15)最先进的学说
①自由基学说
(16)身体素质基础素质
①力量素质
(17)速度素质分为
①反应速度②动作速度③位移速度
(17)运动量的影响因素
①强度②数量③密度④时间
18、人体工作状态功能变化规律: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型疲劳状态,超量恢复状态。

3、简答题
(1)延髓如何调节心血管系统?
第一,心交感中枢主要是对心血管起到兴奋作用;第二,心交感中枢主要是对心血管起到抑制作用;第三,缩血管中枢主要是收缩血管使BP上升。

(2)准备活动的意义
①尽早的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机能惰性,使得人体机能能较早适应运动需求;
②防治活动损伤,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为高强度肌肉活动做准备;
③使体温略微升高,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供氧。

(3)力量训练的原则
①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时受训者应选择大于自己承受的力量;
②渐增阻力原则:在力量训练中,重量应逐渐增加,不应该越过大重量,逐渐增加负荷量;
③个体差异原则:制定训练方案,区别对待
④循序渐进原则:力量训练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项目,应做长久计划慢慢来使肌肉逐渐适应强度,逐渐增加负荷量。

4、延缓反射:举例,在排球比赛过程中,当对方发球,我来接球时,球在空中飞行时,我根据球的飞行路线调整位置来接球。

在此例子中,排球为条件刺激物,排球在空中飞行是时间间隔,当我调整位置来击球为条件反射。

5、举例说明翻正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运用:踢足球,当带球者被人铲倒在地上想起来追球时,即运动员躺在地上想起身时首先头部扭转继而上肢和躯干也随之扭转,最后下肢扭转,同时在头部扭转时发生了状态反射(头部位置发生改变)。

4、论述题
(1)感受器的生理作用
第一:适宜现象,是指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量敏感,例如,一定频率的机械振动是耳蜗毛细胞的适宜现象。

第二:换能作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感受器细胞通过跨膜信号传导,把不同能量形式的外界刺激转化成一种过渡性电位变化。

第三:编码左右,将感受的信息编排在神经冲动之中,不同类型编排不同神经冲动。

第四: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就逐渐降低,会适应这种强度刺激。

(2)眼的调节功能
①晶状体调节:通过移动物象,通过增加晶状体折光力,改变曲率,使成像落在视网膜上。

②瞳孔调节:改变瞳孔大小,控制进入光线。

强光下,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减少进入光量;
弱光下,辐射肌收缩,瞳孔扩大,增加进入光量。

③双眼会聚:视轴内拢,形成一个交点。

(3)举例说明翻正反射在运动中实践中的应用
翻正反射:体位不正,自行翻正,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Eg:猫四脚朝天,先翻头部增加张力(动物首先是头部恢复正常位置,这是由
于迷路感受而引起的,反射中枢在中脑。

这时躯干如果依然处于不正位置时,就发生颈肌扭曲,于是其肌梭的刺激就发出使躯干部恢复正位的第二反射)
(4)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是如何调节的
由椎体系和锥体外系进行调节。

椎体系:支配对侧躯干肢体的随意运动,尤其是精细动作。

例如,右手写字,这一次精细动作是由左侧大脑椎体系来调节。

锥体外系:支配双侧躯干肢体的随意运动,可以维持醒觉。

例如双手抓吊环这一随意动作是由大脑锥体外系来调节的。

锥体系统的功能在于:控制脊髓腹角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对α运动神经元的作用主要是发动肌肉运动;对γ运动神经元主要是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运动。

锥体外系统的机能主要是:协调全身各肌肉群的运动,保持正常姿势。

由于锥体外系统后行路径中多次更换神经元,因此不像锥体系统那样指挥肢端的精细运动。

(5)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本质
第一,运动技能属于条件反射中的运动条件反射,属于暂时性神经联
系。

第二:运动条件反射首先是复杂性它的复杂性表现于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系统等组成,例如跳高是由助跑、腾空、过栏、落体这一系列动作都是由反射弧先导,再者是连锁性,在跳高一系列动作中一连串前呼后应且顺序不可颠倒,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刺激信号,最后是本体感受性,任何运动条件反射都由本体感受性的参与。

(6)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和生理特点
①泛化时相:
生理特点:大脑皮层内抑制尚未建立,兴奋容易扩散
动作特点:动作不准确,错误动作较多,出现多余动作
②分化时相
生理特点:大脑皮层内抑制已建立,兴奋性趋向于集中,对相似的刺激能区分开
动作特点:彻底纠正错误动作,细节动作
③巩固时相
生理特点: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高度集中
动作特点:动作熟练化
④自动化时相
生理特点:反射在脱离意识情况下完成
动作特点:动作高度协调、完美,能量出现高度节省化现象。

(7)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理
极点:
生理机制

运动中,器官的生理机能情性未克服,内脏器官的机能跟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
②缺血、缺氧、造成乳酸堆积、PH值下降,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工作能力下降,运动定力定型紊乱
第二次呼吸
生理机制:通过深呼吸,增加供氧,增加肺泡通气量
减慢速度,减少耗氧
(8)稳定状态包括哪两大类?共同点,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氧债,原因是惰性未克服,都有加速阶段;不同点是真稳定状态最大呼氧超过需氧量而假稳定状态反之,假稳定状态始终存在氧债。

①真稳定状态:
最大吸氧量大于最大需氧量
少量氧债—惰性未克服,加速度
②假稳定状态
最大吸氧量小于最大需氧量
有氧债—惰性未克服,加速度,始终存在氧债
(9)超量恢复和运动量的关系
①在一定生理范围内与运动量成正相关,运动量越大,超量恢复越明显
②在训练中选择一个最佳运动量(小无效果,大则损伤,适量最好)(10)三态的评定
①安静状态。

先是生理意义是否正常?作对照
生理指标:
HR:60-100次/min
BP:100-120/60-90 mmHg
R(呼吸):12-16次/min
SV(每搏输出量):70ml/次
潮气量:400-500ml/次
CO(每份输出量):5-6L/MIN
肺泡通气量:(500-150)*12
时间肺活量:86% 1S ,96% 2S,99% 3S
②定量负荷。

生理意义:机体动员情况以及恢复的快慢。

HR上升 BP上升(低压有上升,有下降,皆有可能。

若两者皆下降,泽有问题)
R上升 SV上升(运动员高出一般人)
CO上升(运动员30-40L,一般人15L)
每分通气量上升
③最大负荷。

生理意义,动员情况以及潜力大小,恢复的快慢。

HRmax 220
BP 180=min
R↑↑(24-40)
SVmax COmax 最大通气量 VO2max
(11)举例说明延缓反射的应用
打排球
12、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第一,属于自然条件反射
第二:模式,条件刺激经过非条件刺激的反复强化形成条件反射
第三:举例,在排球比赛中接对方击过网的球,球、网等场上一切都属于条件刺激物,在场下教练对球员的反复训练目的是为了产生肌肉记忆,肌肉活动非条件刺激,球员在场上的击球表现为条件反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