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1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线索【精准突破】
一、含义
二、分类
三、如何找文章线索
四、线索的作用
【精讲精练】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白发与脐带
林文月
害怕整理梳妆台的抽屉,大概是处于一种逃避的心理。
在那些瓶瓶罐罐、琐物陈杂的后段隐蔽处,有两样心爱的东西,每回见了,都令我十分心痛。
我害怕面对那样的身心痛苦感受,所以不敢轻易清理这个抽屉。
早晚打开抽屉的时候,总是让它停留在半开状态,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二,因为在那隐蔽的三分之一后段,藏着母亲遗留的白发,与曾经联系着母亲和她胎内的我的脐带。
白发用一张淡色的信纸包着,脐带安放在素色小纸盒内。
每回重见这两样东西,都不得不让我回忆起那个悲伤的黄昏。
办完丧事后的黄昏,我们都回到母亲的卧室,凄楚地清理着她的遗物。
那个黄昏,夕阳冉冉,尚有些许闷热,但失去母亲的子女,心中只有一片冰寒。
我们默默衔悲,分头清理,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做完了工作。
唉,人的一生中所能拥有的身外物看似不少,其实真是有限。
五个素色纸盒,在一具用旧了的衣橱底层找到。
母亲有五个子女,除了弟弟因躲避上海事变在东京出世外,我们四姊妹先后都在上海诞生。
母亲生前没有谈起过这件事。
意外的发现,着实令我们讶异又感动。
十几年之间,我们的家庭经历过多少次迁移,实在想不透,这许多年来的舟车转徙,母亲竟然完整地携带着分别安放的五条脐带!
我们各自辨认盒上褪色的钢笔字迹,小心翼翼保留下来。
无须任何言语,那五个纸盒本身就是"母爱"二字的最原始的诠释。
是我在那个小抽屉内发现母亲遗下的落发。
那上面残留着属于母亲的独特香泽。
摩挲着、嗅闻着,想到母亲的躯体已遵瞩火化,而那团白发乃是她躯体仅留的部分,便有心碎的怀念与哀痛,眼泪遂纷纷落下。
即将于次日返归异国居地的大妹看见,悲苦地央
求分与她一些发丝。
我便将那一团白发分成五份,让弟妹们带回去珍藏。
心想:这样子,母亲就可以跟着她所疼爱的五个子女分散各地而无处不在了。
属于我的一绺白发与装着脐带的小盒,三年来一直深藏在我自己的卧室内梳妆台的抽屉里。
纸盒内垫着一些棉花。
原先应该是纯白的棉花,如今已年久发黄。
那一条枯干如草的脐带便弯弯地搁在棉花上面,较粗的一头还打了两个小小的结。
初时,我有点害怕,不敢正视它,也不敢去碰触它,但想到那是将自己和母亲牢牢联系的东西,便有一种温暖亲热的感觉荡漾心上。
我轻轻将它拿起,放在右手食指上端详。
多么奇妙啊,这一段萎缩成寸许长的细带,竟是生命的隧道,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甚至另一端已经熄灭了,它仍然完整地叙说着薪火相传的故事。
其实,脐带的剪断,甚至干落,并没有使我与母亲完全分离,因为随着年岁增加,我越长越像母亲。
造化的美妙运作之一,是把父母的形貌气质移植在子女身上,使得生命的泉脉永流不竭。
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这许多痛苦的经验,我终于体悟《孝经》上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道理;于今,我方始明了十余年前不慎灼伤自己肌肤时,母亲何以举声悲泣的原因。
她一定是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她自己,我的疼痛随即转移到了她的身上。
我们的躯体原来是二而一的,然则母亲虽已离去,她的生命却仍然借着我的躯体延续下去,因此我若是珍惜自己,便是珍惜母亲,我若能发扬光大生命的力量,便是发扬光大母亲生命的力量。
母亲那略泛金黄色的白发,不盈一握在掌心。
我用指尖细腻地将其梳通,一如母亲晚年病中我为她沐浴时那样温柔,然后,重新用另一张素色的纸小心翼翼地包好。
我彻底清理过梳妆台的抽屉,仍然将白发与脐带放回原处。
现在,我不再逃避、害怕,也不再激越、伤悲了。
我的心似有一种通过苦痛经验的澄明平静。
(有删改)※文章中有明暗两条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紧密交融,请将这两条线索概括出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明线:白发和脐带。
②暗线: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思路】明线通过文章的标题即可知道,暗线往往是作者的情感或者对事物认知的变化。
本文通过描写母亲遗留下来的白发和脐带。
使作者见物思人,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灯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总是有求必应。
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
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
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
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
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
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过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
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
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
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图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
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
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
“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
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
”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
”拴柱一个劲地道谢。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
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
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笔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合高挂起了灯笼。
那些被赋子了灵魂的灯笼。
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
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灯笼”是全文的线索,把父亲和做灯笼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②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灯笼”作为线索,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一)枣核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
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
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
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
”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
了。
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贯穿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围绕这一线索理清文章行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枣核。
要枣核;见枣核;议枣核。
“枣核”作为线索贯穿了全文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所怀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的赞美,深化主题。
(二)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
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
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
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
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
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
单车散了架。
"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
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
"李卓头也不回地走了。
"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
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
母亲急了,找男人吵。
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
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
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
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
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
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
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
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
"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叮铃铃……"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
"这还差不多。
"他嘟咕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
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环住了儿子的腰。
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小说以__________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_______________--李卓挣钱买车--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单车;父亲生气砸车;父子骑车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