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设问的实施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设问的实施策略
: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设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
现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设问已成为各位教师体现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设问有穷而思考无限。
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设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
一、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设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把原来的“满堂灌”演变成“满堂问”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最近二十年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改革命题,许多教师也把这话作为自己教育改革的思想观念。
但是,在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设问”教学。
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欠缺,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误解。
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而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
2.教师受专业化水平的限制,课堂设问表面化
由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水平的限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对于问题的设计不到位,设问只能随意地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毫无实际意义的问题,提的这一些“是非问”,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设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设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
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
时机选得准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设问应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的关键处。
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通过设问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设问,以便排除障碍,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提出问题,以便学生重振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问、疏问或追问。
如何寻找课堂设问的切入点?这是增强社会学科课
堂设问有效性的关键之处。
高水平的课堂设问,往往能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善于抓住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兴趣点、文本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内容的矛盾点、认知的模糊点,进行有效的设问。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调查、作业情况的反映等)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口头表达、思维等),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
如:比较宋元时期社会交流的不同。
学生对元朝的社会交流有较多的了解,而对两宋时期的社会交流可能都没有太多的印象。
而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有针对性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笼统的大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化成具体的问题,就容易贴近学生心理及其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