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一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教学重难点】:1、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成因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授课过程】【重难点突破】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简图,标出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的范围是考试的重点:选择题和判断中均出现,有两种表达方法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用途类型形成特点用途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特别提醒(1)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当时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取决于外力搬运的强弱。

(2)引起岩石变质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主要来自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习题巩固】.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2)图中②表示的是_变质作用【方法技巧】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张家界为背景,创设了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岩石圈的奇妙世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地理美感。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思考和分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及地质现象。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5.全面评价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评价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这一章节。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岩石圈的构成、地壳运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优质课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优质课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基本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内部分层及其划分的依据,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是人类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此节内容是岩石圈的基础,难度相对较小。

教材对岩石圈进一步进行延伸,讲解了岩石圈的组成,每一类岩石形成过程及涉及到的内外力作用,以及各种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尤其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的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此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最后还通过“活动”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理解。

2、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说明三大岩类的特点及其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

(3)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3、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三大岩类的特点及成因。

(2)难点: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停顿,等学生回答)我也喜欢,而且我有一个爱好,每到一个地方喜欢捡一些石头,下面咱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我捡到的石头里有没有你认识的?(播放视频)里面有没有大家认识的岩石?(学生通过视频的观察以及日常生活见闻说出一些岩石的名字)这些岩石叫什么,怎么形成的,又为何会“百世轮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摸着岩石、看着岩石、走进岩石的世界。

(ppt呈现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意图:以旅行为话题,通过提问问题以及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融入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学习。

)【预习展示】(完成预习自测的内容,两名同学上黑板展示)1.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分界面、及软流层的位置。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8),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 风化 侵蚀搬运 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熔重 用变质 作下地幔地 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外核 液态磁场内核 固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2(鲁教版必修1).doc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2(鲁教版必修1).doc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准备〕课本插图〔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比较: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阅读P.31课本内容,讨论、分析、比较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并完成下列表格。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貌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2、内力作用的“足迹”自学本板块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哪两种?褶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两种基本形态?比较背斜和向斜并完成下列表格:地表形态岩层形态早期晚期背斜向斜断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地表常形成哪些地貌?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有哪些?(归纳)褶皱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产物,有些地区,褶皱形成后又会经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状况。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可概括为:背斜找油、向斜找水、隧道水库避开断层。

(承转)3、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及主要表现阅读课本,在课本中找出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小结、归纳。

动力来源: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等形式(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引导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主要包括: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其中,关注岩石及其衍生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循环和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

理解这些内容的的关键是明确“课标”的相关要求,即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从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在内外力作用下与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地理意义;第三是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说明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地表以下的地理事物,虽然在之前初中的学习和前一单元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地理知识,但是与地表上的地理事物相比,学生接触甚少,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四大圈层之一,是自理环境学习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说出岩石圈结构特点。

2.能演示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理解内外力作用含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说出岩石圈结构特点,就是知道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能演示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就是知道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演示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循环及其内在关系。

3.理解内外力作用含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就是知道地壳运动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地貌的演化及其地形地貌类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判断褶皱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形态。

产生这一问题原因是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形态理解不到位。

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实物模拟地质构造运动从而把握其岩层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3.结合实际地质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质作用。
2.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地貌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岩石分类、识别与实际地质现象的联系。
1.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球岩石圈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规律,培养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
3.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介绍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加深对岩石分类的理解。
3.讲解地球物质循环的概念,阐述岩浆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地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
3.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高中地理_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许步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许步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三大类岩石标本的收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收集。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思维导图第一步【情景导入】展示乡土岩石景观图片,激发探秘岩石圈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预习交流】“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同桌互查学案完成情况.2、读一读,背一背,巩固预习成果。

3、找出困惑。

学问始于问题,养成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的习惯。

第三步【提出目标】(1)利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结构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2)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第四步【互动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观看微课、视频等激发探究兴趣。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

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知识。

【探秘第一站】岩石圈的位置★合作探究11、大屏幕展示鸡蛋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如何进行类比分析?【知识链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纵波、横波纵波:前进速度快,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横波:前进速度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递,无法穿过液态外地核。

莫霍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急剧地改变,,为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

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2、出示岩石圈结构图,指出岩石圈位置。

【探秘第二站】岩石圈组成★合作探究21、展示岩浆岩形成示意图,观察玄武岩、花岗岩的区别,并说明原因。

2、观看沉积岩形成视频、展示沉积岩图片,分析沉积岩特征,并尝试按年龄给岩层排序。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一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鲁教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一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鲁教版

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鲁教版考点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山前洪积
①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
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呈“之”字形弯曲。

而平原地区交通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
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2011年11月26日绿色和平组织志愿者在德班托起一个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模型(如图12),呼吁前来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
,人类迫切需要
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12
2010年间
.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壳抬升D.流水侵蚀。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讲授过程】:提问: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集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是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球内部圈层分三层:、、。

3.岩石圈的结构: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岩石圈。

4.地壳是连续且不均的圈层,部分较厚,部分较薄。

5.地幔中的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2.常见的岩浆岩有、。

(颗粒结构)3.常见的沉积岩有、和等。

在岩层中能找到已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研究沉积岩,对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和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大特征: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4.常见的变质岩有、和等。

(片理结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堂活动活动1:①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②利用图2-1-2观察横波、纵波的速度变化,说出两者出现明显差异的位置。

活动2:观察典型的岩石标本图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活动3: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并说明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a. b.c. d.①②③④活动4:读图2-1-7,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当堂巩固1.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2.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各地的岩石圈厚度是相同的B.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地幔构成C.地壳化学成分一钙、镁、铁为主D.地球内部圈层由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3. 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岩石是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4. 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5. 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A.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6.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请说明A、B、C和箭头代表的含义。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丧失连续性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自学效果检测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 .水 石油 天然气 C .石油 天然气 水 D .天然气 石油 水 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学情分析】:本节为自然地理中难度较为适中的内容,可以根据现实地貌来加以讲解。

但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在讲解时可能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故本人在讲解中必须放慢速度来讲解。

【教法】:情境设计法、趣味探究法、引导讲解法、图形结合法【教具】:地形模型、褶皱与断层模型【讲授过程】:情景创设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1、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 2014-2015 学年高一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教案 鲁教版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区别背斜,向斜,断层,以及其对工程,找矿,找水等的意义 3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重点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教法及教具
探测到
()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
C.石油
天然气 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
图 1 是“护送 2008 奥运圣火登顶 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 2 是浙江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 1 趣。
1、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1.图中 A 、 B 、 C、 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2.图中 A 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
B 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断层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
长。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回答下题。
图 1 为某地地层示意。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
失连续性
岩层已丧 失连续性
过 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 早期(受内 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

背斜
岩层向上拱 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 裂 隙比较发育, 容易遭受侵蚀 而成为谷地。
向斜
形成谷地或盆地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际 应用
地质 构造
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是良好的 储油气构造。 背 斜岩层上拱, 有 利于油气资源
C. ③ ④
板书设计 ( 用案人 完 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3.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 .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图3
直击小高考
图 6 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 题。
1.甲处地质构造为
A. 向斜
B. 背斜
C.断层
D. 地堑
2.甲处谷地成因是
A. 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C.断层处岩石破碎
B.冰川堆积、流水 侵蚀
C .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20XX 年 8 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
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
。读图 3 完成 2~ 3
题。
2.构成丹霞山地貌的岩石属于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D. 冰川堆
5.影响图 中聚落分布气候和河流
C.地形和河流
D.植被和土壤
6. 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图 1 为四幅景观图。读图完成第 1 题。
7.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景观是
A. ①② D. ①④
B. ②③
产生地貌
流水 作用
湿润、半 湿润地区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风力 作用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冰川 作用
高山和高 纬度地区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海浪 作用
自学检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破坏岩层的层理 构造, 且不易渗水 。)
渗水等地质灾害。 )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魔鬼城)等 沙丘、沙垄等
冰碛垄等 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 海蚀拱桥等 海滩、沙嘴、沙坝等
教 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考点梳理
考点 1
地质构造

类型
概念
难点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个案调整 学生主体 活动
联系 区别
构造 地貌
褶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
都 是 岩层未丧

地 皱 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

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

显的错动、位移。
地壳 运动 的产 物
D.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
3.乙河上游修建大坝后,其下游河段
A. 含沙量增大
B. 结冰期缩短
C.年径流量增大
D.径流的季节变
化减小
图 7 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读图完成 4— 5 题。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4.甲处发育了冲积扇,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作用 积作用
B. 流水堆积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找地下 水
①向斜岩层储水 好,水量丰富容 易找。②断层处 常有地下 水出
工程建设
钻隧道 一般选择背斜构 造核心部位。 (原 因:背斜岩层上 拱,开凿隧道不易
隧道、水库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 构造不稳定 ,易产生 地震、滑坡、崩塌、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的富集。
露。
考点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要分布 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