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评课稿
一、表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高三复习课如何上,一贯是我们高三老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完成后,如何开展第一轮的复习,既要让同学建构起“知识之树”,又要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上有所提高。
这节课,吴老师立足于“同学的进展”,这种进展不只是简约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
在掌控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同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这是高考复习中需要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吴老师的课一贯在努力培育同学在之方面的技能。
同时,整节课始终表达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二、任务目标定位精确。
高考第一轮复习是介于复习基础知识与讲专题之间的一种复习方式,其目标定位既不能只整理教材知识,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去讲专题。
因此,要上好一节课,其目标任务定位特别重要。
从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二方面:一是教材知识的整合,知识的迁移;二是分析解决问题技能的培育。
这样的目标定位无疑是精确的恰当的。
从从教学结果看,也比较好地达到了这二个目标。
同学围绕一个主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建,把分散于各课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建构了同学自己的“知识之树”,而这样的知识才是同学自己的`,才是巩固的,才是技能的真正的基础。
同时,同学参加了问题的解决,提出从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案,既培育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又培育了同学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技能
三、情境材料的选用精而又精。
选用什么样的材料,这同样表达了一位老师的选材技能。
对一段同样的材料,有的老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老师出的题很表面。
常常编讲议、编练习的老师,会去思索某一材料出题的“切口”,从哪个方面去设问更好。
因此,我们需要讨论材料,呈现给同学的也需要是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
这节课吴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我用一个词说就是“精要”。
时代性、
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四、教材文本处理和再认识上有自己的见解。
一节好的课,需要要对原有教材文本进行钻研,并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重新处理和认识文本。
王老师在处理教材文本时,打破原有教材的规律,把原来第三点内容提到第一点讲,而把第一点放到最末去讲。
这样的文本处理本人认为是可以的。
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原那么就是“需要论”。
这种需要既有老师个体的需要,如导入的需要〔感觉把第3点先拿出来导入更好〕、教学习惯的需要〔老师个体的思维习惯〕、重难点设置的需要〔把重难点置于前面还是中间或是后面〕、教学形式的需要等。
又有教学过程本身的需要。
新奇的教材文本处理,会使人感觉耳目一新,也会使同学有一种新课的感觉,更好地融入于课堂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