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时代广播评论类节目创新的渠道和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媒体时代广播评论类节目创新的渠道和手段
作者:孙浩郭惠苏
来源:《声屏世界》 2018年第9期
摘要:近年来,流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音频类信息和文件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手段
和内容更加多元化。
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广播评论类节目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流媒体技术
带给传统广播媒体的新挑战以及广播评论节目呈现的新特点,最终提出当今时代和技术背景下
广播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渠道和手段。
关键词:流媒体广播评论媒介融合
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
近年来,随着在线音乐、在线电影、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播放格式为广大受众所逐渐熟悉,人们的信息
接收载体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扩展到了具有广泛互动、即时性的音频和视频,流媒体时代也真
正来到了我们身边。
对于传统媒体中相对弱势的广播来说,流媒体的出现无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广播节目中显得严肃而规整的评论节目,因为其形式的单一和互动性的缺乏,更
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广播评论类节目迫切需要从内容、角度、形式、语言上入手,探索凸显
节目特色的创新渠道和手段。
广播评论节目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以记者或者主持人的播报与现场采访为主要方式,
融新闻、评论于一体,对新闻事实进行延伸报道,因其时效性强、传播快、评析新,在很长时
间内都是传统广播节目中的旗舰节目。
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不管是在传统广播还是网络广
播平台上,这一节目类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产生新变化
一、评论内容更多元。
相比于广播评论节目诞生初期,选题多以严肃的政治经济话题
为主,目前这种节目形式涉及的内容则是包罗万象。
比如,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于2018年开播的《新闻朋友圈》节目,就创新性地用谈话节目的方式对评论节目进行了包装,而且在节目中讨
论的不只有“两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话题,还包括了“台湾民众抢购卫生纸”的民生话题,甚至还有“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文化话题。
二、移动收听更方便。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信息空前爆炸,人们几乎对于世界上所有社
会事件的发生都可以了如指掌,而互联网的在线收听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音频信息,对
这些事件进行评论和解读,可以让他们的“表达焦虑”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这正是广播评论
节目移动收听带来的好处。
比如,在考拉FM上播出的《军情快评》节目就有很多忠诚度较高的军事迷听众,他们让节目的点击率居高不下,这类严肃节目在传统广播上往往收不到这样的效果。
三、评论方式更生动。
郭晋旭在《传统广播新媒体化的实践与探索》中提到,传统广
播“新媒体化”的途径与方法有:手机化、图文化、用户化、可视化。
①传统的广播评论节目,基本上依靠主持人、记者、专家三类主体进行互动来推动节目进行,评论的流程相对单一和死板,而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评论的方式也可以更加鲜活。
比如,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声
动两岸》节目,其中的板块设置不只包含“专家点评”“新闻背景介绍”,还有“两岸媒体纵览”“新媒体链接”等。
节目甚至还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华广网”将专家观点拆分成若干段,
通过轻松活泼的版面编排在新媒体上播出,实现了手机化、图文化、用户化、可视化,让受众更加轻松地接收评论信息。
出现新问题
一、碎片化严重,深度不够。
在多媒体联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往往会被眼花缭乱的传播方式干扰,为了避免这种影响导致的信息传播损耗,很多广播评论节目采取了“剪刀手”的做法,也就是将大段评论精简为短评。
为了配合网络传播,还会以主持人富有特色的腔调来播报。
现在网上经常出现的“一分钟带你了解×××”之类的评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类评论可以短时间吸引听众的耳朵,让他们产生兴趣,但评论中真正蕴含的观点往往被忽略,造成“听后就忘”,违背了节目的初衷。
二、专家解读同质化,形式单一。
在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往往担当串场的作用,记者基本上负责提供新闻背景,而专家则被视为核心要素,专家的解读到不到位影响到整个评论节目的质量。
现在的很多广播评论节目中,专家总是一丝不苟地发表观点,虽然他们往往具有权威的知识背景,但缺乏变化的评论方式却会让听众经常走神或者离开,而且很多节目的专家观点还会出现较大程度的重合,甚至一个专家会同时间出现在多个节目中。
三、为听众考虑不够,互动太少。
借助于微信等社交媒体,现在传统的电视评论节目内容得到了更加丰富层次的二次传播,其影响力也不断地扩散。
提供争议、制造话题、在微博上展开讨论、在微信上聚合舆论,电视逐渐深谙此道。
②但是,在广播媒体领域,与社交平台实现无缝合作的成功案例还比较少,广播评论节目更是凤毛麟角。
依托于自身内容和社交平台的特点,在为用户提供持续讨论的话题时,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这一点,广播评论节目还在路上。
广播评论节目的创新途径
一、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和空间。
目前,广播评论节目已经从最初的“播报式评
论”“新闻式评论”普遍转变为“谈话式评论”“讨论式评论”等,传播的载体已经从电波扩展到了互联网,具体的评论空间有网上广播应用、微信、微博等,而未来,评论节目的传播渠道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打开思路得以延伸。
二、利用好声音优势。
广播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声音的艺术,虽然在当今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很多电台都从传统广播向数字化融合方向发展,依靠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多条腿走路,但是如果广播评论节目能够先专注守住音频节目的一方净土,然后在提高自己最独特优势的前提下再创新发展,一定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比如,诞生于1994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虽然不断改版创新,不断探索评论的新形式、新手段,但其中播音员、记者和专家学者的声音元素,始终保持着高水准,让人有深刻的记忆点。
三、做好分众化操作。
严肃的评论节目往往专业性比较强,在受众接受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趋势。
因此,广播评论节目或许可以对本身涉及的评论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分析,挖掘更加细节的小众主题,再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策划包装,然后打造出一系列精品子栏目,以吸引受众。
比如,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两岸学生汇》节目,就将评论视角对准台湾青年关心的话题,分众化打造一系列关于青年就业、生活的评论子栏目。
同时节目还利用辩论节目在电视荧屏上受到欢迎的时机,打造出了音频版的《两岸青年说》,通过两岸青年的辩论来辨析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热点话题。
四、创新互动方式。
评论节目本身就有互动性的需要,对任何观点的说明都需要受众的参与。
目前,广播评论节目的互动和其他类节目基本没有任何区别,也依赖于微博、微信、留言等方式,没有进一步打开思路。
在这一点上,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与台湾快乐联播网联合制
作的《华广快乐EZGO》节目走的更远,节目中的评论板块就采用了两岸网上直播的形式,将评
论节目引入网络直播间,利用弹幕留言,搭上直播文化的快车。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发展中,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是内容、制作、流通、渠道、营销等全方位的融合,双方只有搭上媒介融合这班车,才能不断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③尽管流媒体技术让广播评论节目出现了一些新鲜的变化,在受众中产生了相应的良好反馈,
但如何创新节目的播出渠道和手段,借助流媒体技术的帮助,真正让广播评论节目在媒体融合
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才是广播评论人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本文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郭晋旭:《传统广播新媒体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报业》,2014(3)。
②宫承波,田园:《新媒介生态下广播媒体的生存逻辑探析》,《中国广播》,2014(8)。
③李雪蓉:《试论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国广播》,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