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混染症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8期(总第277期) 疾病防治
33
猪蓝耳病混染症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张贺印 (河北省遵化市石门畜牧兽医站 064200)
中图分类号:S8583.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20)08-0033-02 在生猪养殖中,猪蓝耳病是多发的疾病,且此病会对猪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进而降低其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导致混合感染症状的出现。
基于此,本文用具体病例介绍了猪蓝耳病混染症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以期为养殖户对此病的防控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近年来,猪蓝耳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其在与其他病毒混合发病后,会对生猪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此病的诊断较为复杂,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 具体病例
当地某猪场共有6头母猪与24头仔猪,仔猪日龄为2个月,于2019年9月初,从该猪场的一头刚生产的母猪身上率先发现了猪蓝耳病,随后17头仔猪也相继发病。
发病后,病猪出现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症状,其全身多处部分出现了皮肤发紫或发黄的现象,眼圈明显发青,体温异常,持续高温不退。
4d 后,母猪率先死亡,而后又有5头仔相继死去。
实验室诊断后发现,死亡病猪感染的是猪蓝耳病与猪温病混合症。
2 临床症状
感染猪蓝耳病混合症的病猪体温出现异常高温,温度高于41oC ,病猪食欲不佳,甚至出现绝食,且精神状况较差,伴有腹泻或大便干燥的现象,背、腹及四肢的皮肤呈紫色或黄色,眼圈青紫,且存在严重的呼吸系统障碍,鼻腔内液体为泡沫状,常为液体状流出。
病猪行动能力受到影响,难以行走与站立,常卧于地,眼部分泌物较多,呈脓性,眼部水肿较为明显。
部分病猪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会在原地打转,嘶叫声音较为吵哑。
3 病理变化
病猪的脏器及体内黏膜有多种出血,胸腔内存留大量积液,肺部有明显的渗出物,呈纤维素样表现。
检测其胸膜以及肝脾等部位通常也会发现纤维素样渗出物。
肾部有明显的出血点,病猪
的淋巴结细胞异常肿大,由鲜红色转变为深红色。
被膜也存在明显的出血现象,对其进行切片观测发现,其上有明显出血点或较大的出血斑块,且多为红白两色的块状斑。
小肠、大肠、膀胱等各个部位都有明显的出血点[1]。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培养 将病猪肝脏部位的细菌分离
处来放在培养基中,以适宜的温度进行培养后发现细菌无增长。
4.2 荧光抗体检查 摘除病猪的肾与脾器官并进
行冷藏,之后进行切片处理,在丙酮中进行1h 左右的固定后运用荧光抗体进行猪瘟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后发现,出现明显的亮绿色荧光反应。
4.3 血清学检测 将猪蓝耳病抗原与待检血清以1:1的比例进行混合均匀后,涂在圆形载波片上进
行3min 左右的观测,发现血清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可观测到白色点状物,因此,经血清检测其85%左右为阳性。
5 猪蓝耳病混染症的防治
(1)发现猪患有猪蓝耳病后,要对病猪进行立即隔离,并对发病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可选用0.6%的过氧乙酸为消毒剂,也可在全猪场进行烧碱或生石灭的泼洒。
不得食用或销售病猪,要采用无公害的方式进行死亡病猪的销毁处理,并将病猪用的垫料进行燓烧,并清除其粪便,以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猪[2]。
(2)猪场引入新猪种后,要将其隔离一段时间,并进行全猪场范围的消毒,可分开饲养新引入猪种,并定期进行免疫疫苗的接种,也可将土霉素等药物加入到饲料中或采用注射的方式增强猪的抵抗力,降低其感染猪监耳病混合症的可能。
(3)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可用猪瘟脾淋苗对母猪以两倍疫苗进行接种,七日后再注射4ml 的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注射前要注意对注射针头进行消毒,并清洁注射部位,以免操作不当而引发人为性的疫病传播。
(4)防治
山东畜牧兽医2020年第41卷
34
圈养野生动物营养性疾病与防治对策
段磊王志永(河北省石家庄市动物园管理处050200)中图分类号:S858.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20)08-0034-02 圈养条件下,野生动物发生的疾病中一部分
和营养因素有关,营养性因素包括能量、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1]。
某些营养元素的过多或不足会导致野生动物健康状况受到影响甚至引发疾病。
圈养野生动物中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多与饲养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常常容易被忽视,许多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都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息息相关。
因此,在饲养管理中注意营养性疾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动物健康、福利、也是保证野生动物繁殖的基础。
1 圈养野生动物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1.1 饲料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营养需要(1)在圈养条件下,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在自然栖息地,可以通过觅食获得需要的食物,而在动物园等饲养机构中,通常在笼舍内活动,采食专门配制的饲料。
尽管人工配置提供的饲料力求营养全面,但是由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习性不同,对野生动物的饲养标准和营养需要量多是参考畜禽养殖和凭借经验和饲喂传统确定,缺乏定量的研究,因此可能导致野生动物日粮的配置中某种营养物质缺少或含量过多。
(2)饲料配置营养成分不全面或含量不达标,导致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是人工饲养的野生禽类诱发啄羽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报道显示,配合饲料中食盐含量不足或缺乏;蔬菜饲喂数量不够;粗纤维含量低于5%以下,以及蛋氨酸、胱氨酸不足,都有可能引起蓝马鸡啄羽症的发生[2]。
王兵团对褐马鸡食羽症的研究则显示,动物园褐马鸡食羽症主要是由于日粮中铜、硫的供给不足而引起[3]。
(3)在野生动物人工饲养中,某些营养过量或供给不平衡同样会引发动物代谢功能障碍。
圈养下雏鹤育雏期间喂食过多的鱼常导致腿部关节肿胀、膨大,造成骨骼发育不良。
有文献指出,给雏鹤喂含硫氨基酸较高的育雏饲料,出现腿和翅膀异常的概率较大[4]。
圈养反刍野生动物的蹄爪健康状况不佳与多种营养因素有关。
高淀粉或高糖含量的饮食会增加反刍动物过瘤胃酸中毒导致跛行的风险。
当没有足够的粗粮或蔬菜时,问题就更严重。
不合理的改变日粮配置,会引起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在王玉田报道中,饲养员盲目给孔雀增加了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面包虫,导致蛋白质营养代谢障碍从而引发痛风[5]。
1.2 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变化(1)圈养条件下,饲养受到地域、季节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野外条件下一样的食物组成,常常使用商品饲料作为替代物。
野生动物在野外采食的水果和人工培育的水果在营养成分上存在差异,特别是人工培育的水果含糖量高而纤维含量
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饲养手段,进行养殖环境的优化,并对猪种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定期进行疫苗的接种。
对于病死猪要及时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以免疫病进一步扩散,同时还要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以消除残存的病菌。
同时,还要加强对猪体其他病症情况的观测,一旦有其他病症的发病迹象,必须立刻采取针对性地防控措施。
6 结语
除了预防措施不当以及免疫不及时以外,新采购猪转群会引发应激反应,也可能导致猪监耳病混合症。
一旦患有猪蓝耳病后,会以猪的抵抗力产生影响,进而使之感染猪瘟病,病情将难以有效控制,且致死率较高,甚至会导致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并进行科学的预防与治疗,可以降低猪蓝耳混染症的发病率与扩散率。
参考文献
[1] 王瑞龙, 梁娟, 范伟. 猪瘟和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 中国动物保健, 2018(6): 53-53.
[2] 刘杏知. 猪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的防控[J]. 兽医导刊, 2018(6).
(收稿日期:20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