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 独领风骚 - 教师博客 小学语文教师博客 中学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绝唱独领风骚——试谈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甘肃省宁县太昌中学左瑞英
二00三年三月
千古绝唱独领风骚
——试谈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提要:
一、一部跨越半个世纪历史时空的“诗史”,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奋斗
业绩,其价值无与伦比
二、高超的艺术成就,让这部史诗更加光彩夺目
(一)妙用典故与点化艺术
(二)出神入化的动词与语言的口语化形象化
(三)概括勾勒与典型形象
(四)静态动化与虚实结合
(五)宏大意境与多变艺术
(六)通变古今与不断创新
千古绝唱独领风骚
——试谈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甘肃宁县太昌中学左瑞英
毛泽东诗词不仅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而且格调高昂,思想内容精深博大,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谓独领风骚,绝唱千古,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伟大的史诗,备受人们推崇。
毛泽东作为革命家、诗人,具有超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自信心,加之革命战争的艰苦而漫长的征程更加锻造了他伟人般的博大胸怀,风雨飘摇长夜难明赤县神州的现实,腥风血雨的战斗历程以及离别亲人的悲痛,友人、亲人牺牲的折磨等等,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的精神,奠定了他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文学功底。
毛泽东诗词熔豪放、婉约两种风格于一炉,以豪放为主流,以婉约相映衬,相得益彰,相互媲美,争奇斗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感情真挚炽热,笔调细腻,气势博大宽绰,格调高昂亢奋,韵律和谐优美,思想内容深刻密邃,艺术成就高超多样,形象典型生动,真是“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声悦耳”,以新鲜活跃的意象构成阳刚、雄浑、明亮、
激越、向上的宏大意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思想启迪和艺术感染。
品读毛泽东诗词,它能给人以宽阔、博大的胸襟陶冶和坚强的信心鼓励,能使人知难而进,愈挫愈奋,有时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齐踊跃、雄师百万追穷寇的征战场;有时如独立江头,领略浊浪排空,卷起千堆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有时则如涓涓溪流奔向大海,百折不回,奔腾不息;有时你则会看到一对小儿女般窃窃私语,别情依依;有时则如聆听父亲的教诲,千叮咛万嘱咐;有时则会看到一群风华正茂,意气奋发的学子,指点江山,谈论国事;有时仿佛见到怒发冲冠的巨人,倚天抽剑雷霹不平的生动场景。
如此等等,令人读之如食上等佳肴,其韵味“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艺术享受。
一、一部跨越半个世纪历史时空的“诗史”,承载着中国革命的
奋斗业绩,其价值无与伦比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词中的泰山北斗。
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的根须当然深深扎在现代中国的战斗的历史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雨露阳光的滋润,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动,他们如椽大笔抒写着囊括宇宙,包容古今,横跨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并以其慷慨激昂,豪爽奔放之性情,大开大阖,一气呵成,有奔雷掣电之像,吐月吞星之气概,既壮采奇观,又深广内涵。
豪语而以蕴藉出之不是粗率而是妩媚。
驰聚而间以顿挫摇曳,不是滑易而是错综。
是美与力的结合,是豪放与婉约的结合,是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读之使人风发意气,
广阔胸襟,砥砺斗志,振奋精神。
如同重现一部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伟大史诗。
别林斯基说:“历史事件构成史诗的内容”。
毛泽东诗词无一不是中国革命事件的反映。
诗词善于从小处着眼,用如椽大笔,谱写一曲曲激昂慷慨的愤激声讨旧世界,歌颂新世界埋葬旧王朝的优美乐章。
用简洁凝练的笔调,以极其丰富的感情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意境,并以一取万,寓繁于简,语精句警,意味隽永,言近旨远,再现历史真实,抒写个人强烈的胸怀,展现伟大的心态,进一步反映“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三军统帅的博大胸襟,广博的文学修养,使革命事件进一步放出奇光异彩,使人既享受了文学魅力,艺术感染,意境熏陶,又感受到革命战争的豪情,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鼓舞激励。
毛泽东诗词,把时代风云、社会变革,以叙事形式表现,把生活的闪光点以奇幻的想像展现,把英雄儿女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以满腔热情凝筑,因而构成一幅幅活生生的英雄业绩的画卷。
在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按照写作时间及写作史实分,其中,反映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史的4首:鲲鹏宏志、浩海博怀,抒发少年英气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塑写出了“年少峥嵘”、“鲲鹏击浪”的豪情;是柔情恋歌,更是昂扬宣言的《贺新郎》表达出了“昆仑崩绝壁,台风扫环宇”的壮志;豪迈的革命抒情诗的《沁园春·长沙》,写出了少年英雄敢于向旧势力挑战,面对“江山如画”的大好河山,发出惊人的大胆的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既是伟人少年意气,风华正茂的感喟,又是历史富予这一代人的重
任,从而表达出了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大地上的青年一代,探求救国救民真理时的勇气、胆识以及革命的历史轨迹,体现了一个革命青年旧地重游,抚今溯昔的心志!是激怀壮志。
黄鹤楼头抒情的《菩萨蛮·黄鹤楼》,仅用44字,就表达出了大革命时期,革命像一艘巨轮,在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舵手”盲目驾驶下,眼看要触到露出水面的礁石上了。
诗人清醒地看到这种形势,当时作者正确意见不被采纳。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心情十分沉重,但是诗人为激怀壮志,鼓足士气,登高临远,以巨人的双目瞩望未来,抒出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情怀,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以上这四首诗词,从总体上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艰辛以及大革命时期,我党幼年时期幼稚的历史进程,从侧面表达了革命青年的奋斗征程以及面对革命前途的心志。
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历史轨迹。
反映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史实的有22首:武装暴动的赞美诗《西江月·秋收起义》,诗人用纪实的手法,古典诗词中的赋体,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这一中国革命早期的伟大事件,形象地写出了蒋汪叛变革命后,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戮,“个个同仇”的农民在党领导下“霹雷一声暴动”显示了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具有井冈山道路的一曲凯歌《西江月·井冈山》;风云红旗跃舞,立志重铸金瓯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重阳节战地风光,一曲催人奋进的战歌《采桑子·重阳》;古田之光,重新昭示星火燎原的《如梦令·元旦》;壮丽的雪里行军图,漫天风雪中,红旗在翻舞,人马在飞腾,山岳在动摇的雄壮写照《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以及工农革命壮丽,
图景《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这六首诗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积极探索,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魄力,进行中国革命由城市转为农村,并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探索征程。
由井冈山的惊心动魄的武装斗争,以“我自岿然不动”的伟大气魄,战胜“围困万千重”的“敌军”,打土豪,分田地,“收拾金瓯”,建立了牢固的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一枕黄粱”,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向周围发展,革命战士不畏寒暑,不管“路隘林深苔滑”、“雪里行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这些伟大战绩,有力地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土地革命的开展,很快在全国形成了无数星星之火,构成了一幅《星火燎原图》。
另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和《清平乐·会昌》,这四首诗词,简明概括地写出了英雄气概,发动工农,“唤起工农千百万”、致使“不周山下红旗乱”,形成了装点“关山”的“弹洞前村壁”,使得蒋介石“为营步步嗟何及”!诗词以凝炼之笔,对革命历史做了详细的勾画,形成千古卓绝的伟大史诗。
即使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困难和复杂局面下,毛泽东仍不失革命导师和伟大诗人的博大胸襟和恢弘气度,写下了充满坚定信念和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清平乐·会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不仅包含着诗人对革命的无限的胜利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是当时反“围剿”战争局面的写实。
足见伟人神来之笔之功力。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进行战备大转移——长征。
长征凯歌第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寄情群山抒壮怀的《十六字令三首》,空前的壮举、英雄的雕像《七律·长征》,无产阶级“大我”的思想之歌《念奴娇·昆仑》和“缚住苍龙”的宣言书《清平乐·六盘山》,这五首长征组诗,集中精彩地描写了红军战士及全体将帅们“迈步从头越”,跨出长征第一步——娄山关,在“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大山间行进,“快马加鞭”,不是艰险“远征”,渴望“倚天抽宝剑”、“环球同此凉热”,以坚毅、英勇顽强之精神,登上六盘山,过了长征最后一关,“屈指行程二万”,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军事奇迹,顺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些诗词的你能说它不是史诗吗?不,不能,它是史诗,是真史诗,它是中国革命史的活脱脱的艺术再现!陕北第一大胜仗,就打出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是颂吾将军,扬吾军威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以及令“千古词人共折腰”的地道的民族主义的颂歌《沁园春·雪》和对文化人奔向抗日用武地嘉许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用如椽大笔,叙写了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主张,以及抗日政策策略,使人看到这些诗词,更能形象地领会当时积极抗日,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革命领袖毛泽东非凡气度。
一首《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民的立场上,热情支持一切爱国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行动,光照磊落,坦荡无私。
诗中对域外战地的实录入诗,表现了戴安澜将军率军远征的艰苦、卓绝,真正体现了“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乃是真史诗也。
反映全国解放时期的有两首:一个是进击“穷寇”的号角《七律·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首是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郭沫若同志说:“主席的七律一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无疑是在南京解放的三两天之内作的。
主席在这一段时间内,毫不夸大地说,真是“一日二日万机”的。
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交通运输,举凡有关人民政权的奠定工作,都必须加以考虑。
在这样百忙之中,主席却写了这样一首七律。
这无疑是由于南京解放的重要性,使主席感到了衷心的喜悦。
而这衷心的喜悦,焕发了主席的葱郁的诗兴,便酝酿成了这样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
(《百万雄师过大江》),这话说得十分确切,这就是新史诗。
“牢骚太盛世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时成为民主人士的座右铭。
成为民族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式。
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诗词有23首:有埋葬旧时代,开创新纪元,高唱“捷音”颂新天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以及在时代的洪流中搏浪前进的《水调歌头·游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赞歌《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旋转全凭革命功的《浪淘沙·北戴河》;对革命烈士、英雄悼念,革命烈士虽死犹生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抒旧世界的悲歌,新中国的豪情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对革命发展道路的艺术概括《七律·到韶山》;自然伟力与昂扬生命力的交融的《七律·登庐山》;民族精神的浩歌《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浪漫的情怀,壮丽的现实《七律·答友人》;时代风云中不屈的精神—劲松颂《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照》;革命战斗精神的颂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新时代的红梅颂《卜算子·咏梅》;
气势豪壮的英雄歌《七律·冬云》;沧海横流见英雄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意志力的颂歌《杂言诗·八连颂》;因相知而寄深情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抒写革命历史的象征——井冈山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展示革命者博大胸怀的宣言《念奴娇·鸟儿问答》;史便是诗的《贺新郎·读史》等等,无一不以雄健的笔调抒写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无一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革命家建设新社会的战斗勇气和壮志豪情。
真可谓“若非掌上千秋史,岂能胸中百万兵”。
一部跨越半个世纪历史空间的洋洋大作,承载着中国革命的曲折、漫长的历史,它以诗词的形式,以古典的体制,加进现实的内容而构成的一部不朽的革命史诗,是迄今为止,中国革命的第一部雄壮、宏伟的详实的文学史诗!千载而下,谁堪与之争雄呢?这恐怕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
二、高超的艺术成就,让这部史诗更加光彩夺目
毛泽东诗词,以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客观历史事件,以及革命战争中的各种风波、波折为线索,以毛泽东同志思想的形成发展为网络,以毛泽东同志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形成的一部不朽的革命史诗,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可以说自宋以来挽救一代词风。
成为一部具有“史诗”般千古绝唱,是我国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独领风骚的文化瑰宝。
这就是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成就。
毛泽东诗词不仅思想成就博大精深,而且是一部具有高超艺术成就的诗词典范。
其艺术成就可评为“千古词人共折腰,气度雍容格调
高”。
妙用典故与点化之术;出神入化的动词与语言的口语化形像化;概括勾勒与典型形像;静态动化与虚实结合;宏大意境与多变艺术;通变古今,不断创新。
这些高超的艺术成就,让这部史诗更加光彩夺目。
毛泽东诗词艺术成就之一:妙用典故与点化之术。
诗人典故运用之精巧,点化艺术之高超,如同芙蓉出水天然雕饰,毫无斧凿痕迹。
诗人青年时期勤奋好学、广闻博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不耻下问,虚心求学的可贵精神,使他融中华文化精华于胸,汲中外名家所长于心,从而运用自如,从容不迫,吟诗赋文,如汩汩流水自然天成!
诗人妙用古代诗文,使之概括化,推陈出新,翻出新意。
真可谓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没有前人之文化成就,也不可能有妙语如珠的佳句。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化用《庄子·山木》之典,一抛原著幻想弃国远游的消极情绪,突出了有志革新的一代青年的远大抱负,以及诗人与纵宇一郎的革命友谊,可谓贴景切情,妙笔生花。
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有志远游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青年形像。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典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诗人把这一短文,凝练概括为“鲲鹏击浪”四字,十分生动形像,又寓意深刻。
既是对友人的勉励,又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更体现出了友情切切,真诚无间。
“黄鹤楼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菩萨蛮·黄鹤楼》)借崔颢《黄鹤楼》诗,概括凝练,翻出新意。
传说中的黄鹤不知哪能里去了,如今却剩下这个黄鹤楼供人登临游览。
不是崔颢那般怀古,而是着眼于现实人间,再次鼓起革命浩气,“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飞起玉龙三百万”(《念奴娇·昆仑》)借用宋代张元《咏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经过巧妙点化,推陈出新,一脱原诗单纯描写飞雪之景,而这里指雪山。
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原驰蜡象”。
极其形像而艺术地写出了昆仑山像300万条玉龙在飞舞,搅得整个天空都冷透了。
通过雪山之高大,蜿蜒妖矫,突出了昆仑寒冷的特点,使全词更富神韵。
“落花时节读华章”(《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把杜甫诗“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取“落花时节”四字,经点化,妙用在诗中,点出了时间、季节,使人倍感亲切,如叙旧、拉家常,增进革命友谊和相互理解。
“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仅化改李贺《致酒行》一诗“雄鸡一唱天下白”中的一字,使语意、气势、音节均显得气势雄浑,有英雄之气,给人振奋之感。
表现了新中国的早晨已经到来,诗意顿觉宏阔,无异点铁成金了。
“雨后复斜阳”(《菩萨蛮·大柏地》)仅改“雨后却斜阳”中一“却”字,境界不同,给人以言不尽,意无穷的遐思,意味深长。
诗人还把一些历史故事凝炼概括入诗,使诗词容量丰富,更具气势。
“颜齐王各命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概括了《战国策·齐策四》中颜与齐王的故事,用来比喻柳亚子先生与蒋介石,表明共产党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的长期对垒。
两种方针、两种路线、
两种前途,亦暗示出柳亚子先生不屈从权贵的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
真是有一箭三雕之妙,活脱脱地写出了国共两党的不同主张,以及对待文化人的不同态度。
使得这首小词,兴之所至,妙字俊语涌跃喷发,不费揣摩,不炼而精,声色俱佳正如同端木蕻良说它是“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以最少的字句,表达最丰富涵义所奏出的一首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交响乐,是一幅韵味无穷的时代画卷”(《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交响乐》)“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概括了农民革命斗争的具体形式,再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和那一段疾风暴雨式的历史,使人身临其境,逼真形像。
同时使诗词容量丰富,更具气势。
诗人点化艺术十分高超,如大匠运斤毫无斧凿之痕。
经过诗人巧妙地点化,字字成金,句句似玉,把原来的诗句、字意、典故均变其旧意而赋新声,推陈出新,用于诗词中无不精妙传神,显示出诗人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同时诗人在点化诗文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原意翻新,“旧貌换新颜”这即是“诗言志,歌咏言”吧!
诗人还从民间汲取营养妙化谚语,民歌民谣、俗语,使诗词更富予大众化,读起来耐人寻味,丰富了诗词语言,形成了诗词语言的丰富性、多彩性。
《西江月·井冈山》中化用故谚“众心成城”为“众志成城”,仅一字之差,境界不同,韵味各异。
并突出了英雄的红军的英勇气概和团结作战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之形像地跃然纸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巧妙地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普通谚语升华为含义深刻的格言,而语气
更肯定,信心更充足,显现出了革命家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念,以及大无畏精神。
同时,也隐隐回答了词的首句所暗示提出的问题。
试截取首尾四句一读:“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世上无难事,人要肯登攀”。
岂非一首完整的五言古绝吗?充分体现了大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彩性。
不仅如此,诗人还直接用民谣入诗,促进了诗词的发展,挽救了自宋以来一代词风,为诗词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拓展了广阔的天地。
谚语“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世上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
……”,分别用在《清平乐·会昌》和《十六字令三首》中,“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经这一引用,使谚语脱掉原义,赋予了新的含义,延长了谚语的使用寿命。
焕发出新的光辉。
不但诗词读来倍感亲切、流畅,而且境界全新,富有奇意,从而深化了主题,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力,这是诗文谚谣所望尘莫及的。
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文学发展必须以民歌民谣为基础的文艺理论主张,也是他自己多年文艺创作的一个实践。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胸怀,他是自由自在的,……他出现于日常的世界,有如大海中的巨鲸,打破一切习俗与传统的表面的平静。
……他如饥似渴地热爱生活。
他热切地进入所有有的生活里。
他把所有的人融为一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家,也是毛泽东运用典故时表现出的大家风度。
诗人用古而不拟古,反其意推陈出新。
借典故引起诗兴,抒兴情怀,吐露抱负。
诗人以自己的英雄气质和革命导师的非凡智慧,让诗
词字里行间充溢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超常的自信力,非同一般的乐观主义精神,毫无半点气馁和灰色的东西。
使诗词不拟古,境界新出,使宋以来的词,焕然一新,顿显生机,读之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
《卜算子·咏梅》一词,一脱古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高孤傲,也脱离了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愁苦,清高的士大夫情调和灰色的悲凉感,而是“自立新意”,寄托了深远的格调,一反陆游的消极颓丧,充满了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的敢于斗争的斗士精神。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大有迎接战斗,毫无惧色的英雄气质,这联系起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更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宽广胸襟和英雄气度,“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毛泽东赋予“梅花”新的意义,成为新时代的民族颂歌。
“枯木朽株齐努力”典化西汉司马相如《谏猎疏》:“枯木朽株尽为害矣”,反其意而用之,并赋予新的意义,充分说明了英勇红军在歼敌时,连“枯木朽株”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伟大红军的军纪以及“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形像宣言。
从侧面说明了红军事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正义事业,是得民心的。
形象地展示给人一个全民齐踊跃,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壮阔画面和战斗情景。
可见诗人用典故艺术之高超,如汩汩流水,自然出于胸,毫无生硬之感。
有点石成金,化铁为钢的非凡手法。
诗人把典故运用于诗词中,增强了诗词的容量,丰富了感情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