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陕北民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陕北民歌教学反思
最好听的十首陕北民歌
有《东方红》、《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黄土高坡》、《三十里铺》、《绣荷包》、《想亲亲》等。
1、《东方红》
《东方红》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
这首最早在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的深情,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因此流传极广。
歌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
-,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 -,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哪里有了 -,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大救星。
2、《三十里铺》
《三十里铺》是一首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优秀陕北爱情民歌。
它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地区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歌词: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爱见(那)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
三十里铺来遇大路,戏楼拆了修马路。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咱们二人没盛够。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叫一声凤英不要哭,三哥哥走了回来哩。
有什么话儿你对我说,心里不要害急。
洗了(个)手来和白面,三哥哥吃了上前线。
任务落在(那)定边县,三年二年不得见面。
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碱畔上灰不塌。
塌有心拉上两句话,又怕人笑话。
3、《赶牲灵》
《赶牲灵》是一首陕北的地方民歌。
在旧社会,陕北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
为民间艺人张天恩编创,于1949年教唱给西北文工二团的杜锦玉、白秉权等多人,于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期间由中唱制成唱片发行。
歌词: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朝南得的那个呀。
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噢,过呀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儿哟,招一招你的那个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哟,走你得的那个路。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儿哟,招一招你的那个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哟,走你得的那个路。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儿哟,招一招你的那个手。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哟,走你得的那个路。
4、《兰花花》
《兰花花》是刘燕平演唱的陕北民歌,由周家洛采集和再创造而成,并由党音之改编,后由朱逢博、郭兰英、王昆、李波、阿宝等多人传唱,该曲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插曲和电视剧《爱在战火中》的主题曲。
歌词: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16232家。
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
5、《绣金匾》
《绣金匾》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流行于陕甘宁边区后来传至全国的传统民歌。
建国后,经过歌唱家李谷一,郭兰英演唱之后流传进了千家万户。
歌词: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得红,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
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
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绣得宽,金匾上绣的是,八路军大生产;四绣
军生产,比民忙大半,夜晚间守警戒,白天务种田。
五月五端阳,金匾绣得亮,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
六月热气腾,金匾绣花云,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得宽,金匾上绣的是,妇女的生产;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
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得圆,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
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得长,金匾上绣的是, -上天堂;九绣难民来, -好优待,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
冬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金匾上绣的是,-恩情宽;-恩情宽,冬学到处办,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怎么唱好陕北民歌女儿歌呀,唱的更有感觉,希望了解下歌曲的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1.站姿:
两眼正视前方,下巴略里扣,两臂自然下,两脚稍分,重心略前倾.这种姿势有利于唱歌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
2.坐势:
有时唱歌要坐着唱,那就要在上面的站姿的基础上再加上坐的要求,那就是只能坐半个凳子,把上身保持直立
关于歌唱呼吸的几个过程
1.叹气式准备:
大家知道,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下的。
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
具体做法是当唱前的一拍或一小节时。
尽量把气叹(吐)完,当然快速的歌要快叹,慢歌可以从容些。
当指挥给出预备拍时,你的叹正好完成,接着就有横膈向下阔张,气被自然吸入,这一过程完成。
2.闻花式吸气:
闻花式吸气方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僵硬的动作。
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悦,辨别花香时又要求特别认真和用心,是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感觉。
具体吸气时是:上身完全放松,腰围很舒服地向外松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
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吸后人很自然畅。
闻花式可开口,也可闭口,在唱慢速的歌曲时,闭口的吸气有利于保持喉头的打开。
歌唱时最好自然张开嘴与鼻子同时吸气为佳。
不论是闭口还是开口与鼻子同时吸气,最关键的是要体会气息徐徐流入体内时的感觉。
3.惊讶式吸气
惊讶式吸气,就是利用人在惊讶时,生理作出的快速反映,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
这种吸气既吸的快又吸得深,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
这种吸气也称为\"喘气。
表现悲愤和激昂情绪效果较好。
关于唱歌的呼气
各种快慢速的呼吸的组合,共有四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不用,那就是慢吸快呼.
1、慢吸慢呼:
这是最多用的一种方法。
很多的声乐练习曲先从这种方法入手。
很多的简单的带词练声曲也是这样。
大多初级的声乐曲也属于这一类型。
要练好这种呼气的方法,先要有好的吸气,气满丹田,胸骨软肋向里慢推,逐渐把气压出胸腔,再由气管送到喉部供发声用。
这个过程又要与歌曲节拍相适,一般前二拍呼气前一拍从容吸气,正拍送气变声,要细水长流地呼四到八拍(视乐句需要),才算完成。
2、快吸快呼:
这种方法在唱快速的练习曲和声乐曲用。
属练习中较难的一种。
我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女声的花腔最多用此法,但初级时,大多女声不如男声,可能是体力不同的原故。
此呼法要在放松的基础上,借横膈的力量上下反弹,有弹性地控制气息,使每一次呼气都很准确,时值强弱恰到好处,练习时可多用\"狗喘气\"来熟练之。
3、快吸慢呼也很多用。
在歌曲结尾处有时只有很少的地方可偷气,练好了快吸慢呼,你就可游刃有余地完成它。
有各别曲子有机会让你一口气拖出十几拍,来展示你的呼气功底,练好此类呼法,就可以使你的歌声锦上添花。
此法属较高级的练习,放在稍后再仔细琢磨。
注意三个部分的打开:喉部大致的范围,以声带为界,上面有口腔,下有气管。
打开喉首先是把喉头的位置放到较低的部位。
中国人的讲话习惯喉头会不由自主地上移。
歌唱是语言的延伸,要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去降低喉位,扩大容积。
我的练习是体会\"咽口水。
先用手指点在喉结上,再用咽口水入肚的办法,把喉头移到最低,用手指辅助保持这个位置,这样先完成歌唱用的,喉较低位置。
再体会喉的本身的活动,用形象的吞鸭蛋的方法把喉放松打开,获得比说话时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用吸气的惊呀法也可以做到喉的打开)。
喉的最上部的打开,要注意有关口鼻腔的肌肉提起。
我多用体会方法是这样的:想象你面前放一枚看似不热的汤园,当毫无防备地把它放进嘴里,准备享用时,突然你感觉到它非常的烫,你想把它
吐出已经来不及,只有张开喉咙把它吞下去,为了不使咽管被烫痛,你拼命张开喉管,让汤园快点通过。
请你把此刻的动作和状态保持下去,直到声音从下而上自然发出毫无阻挡为止。
三种共鸣的问题
人的发声要用各种共鸣支持,我称之胸、口、头腔的立体声。
最低的共鸣是胸腔共鸣,可以练习发出牛的哞叫,很低很浑厚。
这时候你如果手扶胸膛的话,会明显地感到它的颤动、它的共振。
要发出这种共鸣就要放低喉头,使喉的基音和气管胸廓的振动结合起来。
用好这种共鸣才可以使你的声音音量大声音竖,具有美声的特点。
当然,若学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可以略关一些低音共鸣。
注意,只是关一些,不是没有。
只有做好低音,你的声音才会有根基,才会有收放的本钱。
口腔共鸣也就是打开口腔,放出这一部分的共鸣,具体的做法可以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
再找共鸣。
口腔的共鸣要先做一松一提。
松就是放松放平舌根。
有的说法舌是歌的大敌,而中国人语音发音机制复杂,用舌根辅助语言的作用大。
中国戏剧的发音又以咬字清楚为出发点,这样使有些唱歌的人会因为咬住了字而行不好声。
如果你发现有人唱歌发声有困难,十有八九他的舌根是绷紧的。
检验方法用指(本人用大指)按下巴中舌根部,看看是否绷紧。
放松舌根有许多方法,我的做法是:请你把舌全部吐出口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不晃就是紧了。
要注意使舌的形状成方形而不是尖形。
有了舌的放松,再做发中高音的练习。
这时候,舌在口外没了,不能后缩。
习惯了不用舌发音的唱,再一点一点地把舌放回口中,最后舌完全回到原来的地方,为了防止它的故伎重演,请发声时用舌紧抵下齿,防止它后缩紧张,堵了声音的通道。
一提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口腔中小舌头的提起。
小舌头在咽的上方,有时我们感冒会发现它软塌下来。
我们要有意识提起小舌头,使口腔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
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比较容易做到做好。
头腔共鸣是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的。
有人说我们头上有许多扩音器,我们要打开它,就有了共鸣。
这种扩音器就在我们的头腔和两颊,那里有一些空腔,可以作为头声的共鸣箱体。
怎样使自已感受到自己声音音质的微小变化?我这里有小窍门告诉你:一般人,第一次听自己录音时会说,那是我吗?这种怀疑的根本原固是,平时你听自己的声音是通过固体(你身上的骨骼)传播的,而听录音才是通过空气的途径来听你的声音。
这才是真正的你的声音,别人一贯听到的你的声音。
我们想知道自已声音的细小变化,用听录音的办法最好。
有时我们也用\"大耳朵\"的方法去直接听,那就是对着墙角用双手扩大耳廓面积,靠墙的反射和\"大耳朵\",使我们听清了自己的音的本色。
头腔共鸣的练习要在高音区,具体说要在D2以上的区域才能很好发出。
把脸上帮助发音器官都动员起来,扬眉、瞪眼、耸鼻、毗牙,把发高音的面部器官统统提起来。
声音出咽后,把它引向硬颚和鼻咽结合部,使一半的声音从口中放出形成基音,另一半向上从鼻腔出,带动蝶颌窦振动形成共鸣。
这种有泛音加强和支持的基音,会使你感到声音突然明亮,这就是我们想往的头腔共鸣。
此时你若用手摸鼻眼处会有振动,有时振动在头顶出现,我们人人自备的扩音器终于打开,美妙的头声会使你的歌声更美。
胸腔口腔头腔的共鸣不能在各自的音域里分割使用,我们要把它按
一定的比例混和使用。
唱低音要开一点头腔,唱高音要留一点胸腔,这种\"立体声\"才没有过渡的坎,别人听起来也更觉自然统一流畅。
当然特殊的唱法如约克调和高腔唱法另当别论,他们人为分割共鸣区,使之具有特殊的效果,为特殊的歌曲服务。
这与我以上所说的\"立体声\"是两码事。
声音的前后位置问题
声音从脸庞的牙关为中心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靠前的音响、脆、薄,靠后就稍暗、竖、厚一些,这里说的都是对声音的质的描述,是一种人为的感觉。
从唱法来看,民族唱法属靠前的位置的感觉,美声唱法属稍靠后的感觉。
一种唱法,一类歌曲也可以用靠前靠后的方法去处理,这种处理应该是整曲统一的,不能有的前有的后。
一般说唱亲切的民族的歌,可以把声音从咽发出后引向硬颚,用较浅的共鸣向前直接放出,这样响、脆、薄的效果就明显。
而唱戏剧性的歌剧选段,就要把声音向后引导,沿咽壁直上到小舌头再折向前,使音质有浑厚、结实、通竖的感觉。
概括声音的前的位置就是使音前进路线呈抛物线图形,而后的位置是使声音先上后前成直角形路线前进,先折后前的曲折过程可以获得较大空间,赢得更多共鸣。
话筒
在我的练习和演出中,我逐渐认识了话筒的重要。
音色的音与质的要求在话筒面前,要求有本质的不同。
在一支效果良好,带有调音和混响的麦克面前,你不用像从前那样,用全身的力气唱出一句惊天动地的歌来。
以前剧场没有扩音或没有很好的扩音设备,你的音量决定你的掌声。
可是现在,你可以用较小巧的力量,让音响师去轻轻一推,你的音色就可以彻底展示魅力。
稍厚就成美声,稍脆就成了民族唱法,较个性化就成了通俗,音色全在
电器手中变化。
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向流行歌手学习,要知道,你的音色音量的变化,已随电声设备的变化而变化,你在麦克前的算术级改变,在喇叭前己成几何级的增强。
也就是你若加大音量三倍,实际已成九倍也。
唱惯音乐厅的\"大嗓门\"们,对着手中的话筒,要三思啊。
学一点以柔克刚之术吧,用一半声音加一半耳朵去听伴奏,努力调动音响师的积极性,比你那过瘾的一吼有效的多。
若是比赛,你的第一句音量千万别开足了,要不然音响师给你关小了,你永远唱不响了。
我的体会,千万别告诉别人哎。
好听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而陕北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那些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让多少音乐人为它所折服。
1、《信天游》
2、《黄土高坡》
3、《走西口》
4、《四十里铺》
5、《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6、《横山里下来游击队》
7、《兰花花》
8、《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9、《赶牲口》
10、《亲窝窝》
11、《东方红》
12、《夫妻识字》
13、《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
14、《摇三摆》
15、《崖畔上开花》
16、《妹妹的山丹花儿开》
17、《五哥放羊》
18、《圆梦》
19、《秋收》
20、《拥军秧歌》
资料拓展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悠久的历史赋予陕北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风格粗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
它的艺术魅力就存在于词和曲两个方面,是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和谐统一。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音乐曲式分析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每当我听到或者弹起这首曲子,都使我联想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历尽沧桑的陕北劳苦人民。
一、文化背景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原型是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是产生在陕北的一首民歌,属于典型的陕北“信天游”。
信天游产生、传唱在广漠的黄土高原,这里沟壑纵横、起伏连绵。
黄土、黄风、塑造出陕北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苍茫、恢宏之中深藏着悲壮与凄凉,沉郁、寂寞之中孕育着刚毅与稳健。
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出了陕北民歌独特的风格特点。
赶脚人、走西口的人的凄苦、悲惨的生活赋予陕北民歌以独特的粗犷和苍凉。
据说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唱的,传说四妹子和三哥哥是一对甜蜜的恋人,后来三哥哥当兵到外地,回来时四妹子已经嫁人。
于是,这首深沉、伤感的情歌就产生流传了出来。
谱例一: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这首歌的旋律也有人记成如下形式:
谱例二: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这首歌原来是一首较长篇幅的叙事歌曲,原词长达三十余段,人们在传唱中只唱其中的几段。
旋律中的双四度框架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特点,大跳的音程显得刚劲有力、奔放粗犷,第九小节处的一个向下五度大跳,给人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最后三小节婉转低回的下行旋律象是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叹息,表达了对生活、对命运的无奈。
所有这些又都是和遍布沟壑的黄土高原紧密联系着,和当地人的悲苦生活联系着。
“长歌当哭”,我们从这首歌里读出的是生活的酸涩和命运的坎坷,内心无限的痛苦用“唱”表达出来,更有一种欲哭无泪的辛酸和苍凉。
二、曲式分析
经周广仁改编后《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表现力已经和原来的民歌《三十里铺》有很大的不同,成为非常钢琴化的、带有叙事性的一首变奏曲。
全曲由一个主题和八个变奏共九段音乐构成,主题和变奏一、变奏二组成第一部分,表现旧社会陕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组成第二部分,表现陕北人民的斗争,变奏六、变奏七、
变奏八组成第三部分,表现了光明和胜利。
作品通过变奏的手法,按照作者的构思,安排了一个由苦难—斗争—胜利的变化过程,表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大大地提高了原民歌的表现力,变成一部颇具规模的钢琴作品。
民歌主题在这里变成了3\/8拍,用稍慢的中速和暗淡的音色表现“苦难的岁月”,前两个乐句在G征调上,后两个乐句移到C徽调上,也可以前后统一看成C征调式(如谱例二)。
第四小节伴奏织体中下行的音调象轻轻的啜泣,bE音的多次使用,构成了所谓的“苦音”音阶,给人以一种悲凉、凄苦的感觉。
主题的最后三小节是它前面三个小节的下五度(上四度)变化模仿。
谱例三: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变奏一主旋律仍在高音区,音乐织体变得稍微活跃,但仍是统一在较为暗淡的“苦难的岁月”的灰暗色调之中。
变奏二主旋律移至低音区,高音区的节奏和副旋律轻轻的点缀,更衬托了低音旋律的低沉。
主题和变奏一、变奏二组成第一部分,其基本情绪是一致的,具有一种叙述性质,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过去苦难的悲惨生活。
变奏三织体变成浓重的柱式和弦,速度加快,节奏坚定有力。
这个变奏主题没有完整出现,而是被简化成骨干音出现,左右手的反向进行更增加了巨大的动力性,富有冲击力量,表现了一种顽强的抗争与奋斗形象。
变奏四在变奏三的基础上增加附点节奏,音乐动力更大,富有更大的冲击性,似乎斗争更为激烈
这三个变奏组成全的第二部分,表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形象。
按着是一个过渡乐句,仿佛是一阵疾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象征经过斗争即将迎来光明。
接下去变奏六、变奏七、变奏八组成本曲的第三部分“解放区的天”。
变奏六变成G征调,高亢、明亮、舒展,富有歌唱性,表现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喜悦心情。
其实这个变奏才是民歌的原型,在这里被作者巧妙的安排成了一个变奏。
变奏七是在高音区欢快的十六分音符,模仿竹笛的音乐效果,音色明亮,节奏欢快。
低音区的副旋律与高音主旋律相应成趣,表现了解放区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热闹情景。
变奏八是全曲的高潮,八度重复的柱式和弦中包含着主旋律,像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大合唱,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调性回到C徽调。
第10、11、12、13、14小节的向上的离调模进,把全曲推向高潮。
曲式图示: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从调性布局来看《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具有三部性的变奏曲式,主题和前五个变奏均以C为宫,变奏六和变奏七以G为宫,变奏八回到C为宫,从叙事的情节和情绪变化的情况来看,也具有三部性A、A1、A2组成第一段,A3、A4、A5构成第二段,A6、A7、A8构成第三段。
三、民歌《三十里铺》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唱、奏比较
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感情浓郁、质朴的优秀民歌,演唱时首先要了解它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它所表现的基本情感,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基本情绪特征。
只有理解陕北文化总体上的风格特点,才能理解陕北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只有理解陕北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才能演唱好这一类民歌,包括这首《三十里铺》。
因为每一首民歌都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它的文化母体有着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
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仔细研究这首歌曲的个性特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