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尽显数学语言的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2015·[摘要]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的工具。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严谨、准确、清晰、精练
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独立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语言魅力严谨清晰[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2-059
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
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

教学“秒”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体验1秒到底有多长,结果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

伴随着音乐做“广播体操”,体验1拍大约就是一秒;在体育老师的帮助下,一分钟走60步,那么两步之间的时间差大约就是1秒;通过测量1秒钟能眨多少次眼睛,念多少个字,做几个仰卧起坐,来体验一秒的长短。

再如学习“元、角、分”前,可安排学生到超市、小店或向父母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和单位间的换算;学习“周长”之后,让学生测量自己家的客厅、厨房、学校操场的周长;在自己房间周长一定的情况下,请学生设计出长和宽的几种可能性;学习“方向和位置”后,让学生绘制自己的学校、自己家里的平面图形……在上述操作性的学习中,学生是以亲自动手而不是听或看的形式介入学习活动,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交流、体验。

这些练习作业十分贴近学生生活,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扎实灵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

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得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四、人文性练习——
—让学生体验成功练习题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

(1)营造亲和的氛围。

如题目表述应富有亲和力,改变常规题目要求的提法等。

尤其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是计算小能手”“我有一双火眼金睛”“我当小医生”等,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2)创设激励机制,使学生“乐在其中”。

例如,题型的设
计应饱含鼓励,使学生满怀期望。

如,小朋友下面的题目你能做对几题呢?做对两题的得1个“★”,做对4题的得2个“★”,以此类推。

五、情境性练习——
—让教学有滋有味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果练习的形式、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创设一些充满趣味的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能让学生陶醉其中,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欲望。

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在强大的内驱力的作用下,积极参与,迎头赶上,更加主动地学习,并在练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的练习时,往往有很多的口算训练,但长时间的口算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可以设计有趣的、令人紧张的情境,如摘苹果、小松鼠秘密基地、我是小小邮递员、争当校园小冠军等游戏,把枯燥的学习融入丰富的、美丽的童话情境中,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通过“争夺校园小冠军”的比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习不再是一件苦事、难事,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练习对于巩固、拓展、深化数学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练习若能真正做到富含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人文性、情境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练习,在心情愉悦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会不爱这五彩的数学呢?
(责编罗艳)
数学语言是一门课堂艺术,它是由数学符号、数学图形和简化了的自然语言所组成的高度抽象化的专业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的工具。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数学语言。

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困难。

若学生数学语言提高了,那么他们的理解、转化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呢?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讲分子是1且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对比练习时,以国标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2页第5题为例。

师出示第5题:
12+1
319+11014+1715+18
12-1
319-11014-1715-18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师投影学生的作业,集体订正:12+13=36+26=5612-13=36-26=1619+110=1090+990=199019-110=1090-990=19014+17=728+428=112814-17=728-428=328
让课堂尽显数学语言的魅力
江苏兴化市实验小学(225700)嵇

教苑时空
·教研经纬. All Rights Reserved.
数学2015·1
15+18=840+540=13
4015-18=840-540=340
师将最后答案出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总结规律:12+13=5619+110=199014+17=112815+18=134012-13=1619-110=19014-17=32815-18=340师:观察题目和得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上下两道题的两个分数都相同,一个是相加,一个是相减。

师:也就是“两个分数相加、减”。

(师板书:两个分数相加、减。


师:两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个分数的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

(师板书: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


师:那么,得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可能是两个分母的和,也可能是两个分母的差。

师:“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可以区分强调一下这两个分母是哪里的分母吗?
生:题目中的两个分母。

师:也就是原来的两个分母。

(师板书: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

)师:“分子可能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也可能是原来两
个分母的差。

”我们可以把和、差连在一起叙述吗?中间可以
用个什么字?
生:和或差。

师:也就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板书: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我们把刚才总结的几段话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可以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吗?
生:两个分数相加、减,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两个分数相加、减,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这里“两个分数”可以合并起来只说一次吗?
生:两个分数相加、减,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

师:还可以怎么说?两个怎样的分数相加、减?
生: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

(师更改板书: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生齐读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出示练习1:根据规律,直接写得数。

13+14=
15+19=13+18
=13-14=
15-19=13-18
=师:这里的题目都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

师: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规律直接写得数?
生: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我们把规律再完整地说一遍。

生: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学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学生的作业,集体订正:
13+14=7
1215+19=144513+18=1124
13-14=1
1215-19=44513-18=524师出示练习2:(1)13+16=
(2)13+25

师:这里的题目可以直接运用规律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第一题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第二题的两个分子只有一个是1。

学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学生的作业,集体订正:(1)13+16=26+16=36=1
2(2)13+25=515+615=11
15……反思:
通过以上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还能启发学生发现一些计算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许多学生尽管解题思路正确,“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经常出现“不会表达”、“表达不好”的现象。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要有耐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后再相互补充完善。

在总结规律后的两个练习是正例与反例的应用,让学生去伪存真,真正地掌握规律的本质属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其对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

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判断性的“良方”;清晰、精炼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具有特效。

数学语言可以让课堂充满魅力,它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些典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关注它们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并充分地展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到位、应用灵活,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语言,在初步的数学建模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以此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责编罗艳)
教苑时空
·教研经纬.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