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桥上听城市心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似乎每座城市都会有一个很有年代感的桥,或者名字响当当的路。
比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世界第一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它是跨越胶州湾、衔接青兰高速公路的公路跨海大桥,全长36.48千米,据说比它之前的“冠军”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了0.48千米。
我在上海读大学时,跟北京念书的三个发小相约于青岛,五天青岛之行的出游清单中的一项就是看看青岛海湾大桥。
不过我们当时只是远远观望,用傻瓜相机拍了几张远景图。
上海也有座跨海的大桥,就是位于上海崇明区境内的上海长江大桥,位于长江入海口之上。
读书期间,作为一次对上海的探索,我和同学约着去看过这座有名的跨海大桥。
真是气派壮观,只一眼仿佛就能把我吞没,那时的我们太渺小,大部分生活经历只在校园里获得,如此壮观的桥让我望而生畏,即将毕业,对尚在时间雾霾中的未来充满期待,亦感到彷徨,还无法将如此庞大的桥完整地装进心里。
那时的我也无法预料未来会在乌鲁木齐工作和成家,把一生定在离故乡还有六百多公里的地方,一座横亘于乌鲁木齐河的西大桥会被我完全地装进心里,充盈我的一生。
毕业后,我参加了一场考试,录取后留在乌鲁木齐,成为长辈定义里的有稳定工作的人。
城市生活一天天在新市区和米东区拉开帷幕。
两个区是我安家和工作的地方,也是乌鲁木齐我最熟悉的地方。
春天一个下过雨的早晨,我和妹妹打算完成对乌鲁木齐的首次探索,目的地是红山和红山塔,乘公交去红山公园的路上,我第一次见到西大桥。
一座桥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意象,我总是对城市的桥好奇,比如,故乡伊犁有伊犁河大桥,巩乃斯大桥,它们承载了我童年和青春的记忆。
伊犁河大桥下是奔流的伊犁河,伊犁河也称作伊河,巩乃斯大桥下是流动的巩乃斯河,巩乃斯河是新源县人的母亲河。
庆幸公交车遇到十字路口的红灯,满足我对西大桥的好奇心。
我睁大眼睛努力观察,深怕遗漏一丝细节,桥的两侧有很多造型各异的小狮子石雕,每只小狮子以不同的古朴神韵似乎在努力表达西大桥过去的故事。
一侧正南方向耸立两个相互呼应的虎头狮纹兽,虎头狮纹兽由石兽和底座两部分组成,外观看着挺威严,它们一动不动地与红山塔遥相呼应。
另一侧空地也有四组动物形象雕像,分别是大象,鹿,鸟和熊猫,据说象征生命、绿意、希望,这个当然是我立马手机百度熟悉的讯息。
行人在
西大桥上听城市心跳阿娜尔·孜努尔别克
桥上拍照,也有的站在桥上静静地朝红山观望,时间在桥上似乎走得慢了一些。
后来,我也成了在西大桥上望红山的人。
在乌鲁木齐生活了十年,十年间,走路,坐公交或者驾车经过西大桥无数次,走路经过时,我会停住脚步拿出匆匆时间中的一小部分站在西大桥上望红山,这个位置是看红山整个轮廓的最佳位置,悬崖峭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奇异的光,依傍山脚的夏橡树,海棠树,五角枫.....若去红山公园游览,还能看见桃花,绿色,紫色,粉色等等颜色簇拥着,像红山的花环底座。
站在西大桥上,目光沿着红山的悬崖峭壁持续往上走,一座高高的塔立在顶端,那是有名的红山塔。
红山塔始建于清朝,历经500年,是乌鲁木齐的一个象征。
我和妹妹对乌鲁木齐的首次探索地点选在红山公园,是妹妹建议的,她在新疆医科大学念书,我毕业来乌鲁木齐就职之前,她已经和同学光顾红山公园多次。
在熟悉乌鲁木齐方面,妹妹算是我的前辈。
我和妹妹一身轻便的运动装进了公园,经过坡度明显的水泥路一直向上爬,登上红山脚,突然又多了很多力气,大概是小时候在草原上爬了太多的山,身体不自觉地积累的很多攀爬经验。
我们索性继续爬,终于站在了红山塔上,凉风拂面而来,我和妹妹倚靠在石柱上静静地欣赏春天里的乌鲁木齐,万物处在复苏的状态,生机勃勃,给人平添一股力量。
那时我们住在西大桥以北新市区的一个新建小区,我的活动范围也就在新市区慢慢展开,带着对乌鲁木齐诺大的好奇小心翼翼地探索城市角角落落。
红山塔骄傲地展示了几乎整个乌鲁木齐,我和妹妹的脸涨得通红,那抹红后来也出现了一次,是在我出嫁那天,双颊上的红色腮红把原本就羞涩的脸蛋晕染得更红。
我和妹妹看到彼此的红脸蛋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接着成狂笑不止,儿时,我俩常常比赛看谁爬到山的最高处,我们所言的最高处就是姨奶奶家毡房后面的那个坡,为了赢过对方,我俩总是争得脸蛋发红发热。
那日的爬红山牵引出了过去的岁月,而我们站在红山塔上,整个乌鲁木齐尽收眼底,忍不住会畅想未来,于是所有的激动全部写在脸上
了。
我们在红山公园待了整整一天,一大早伴着清脆的鸟鸣进公园,直到晚霞把红山染得更神秘,红山塔的轮廓渐渐融入庞大的红,多了几分柔情和浪漫。
和
煦的春风自由自在地围绕红山和红山塔来来回地吹,我和妹妹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红山塔原来是青灰色楼阁式的实心砖塔,共有九层,六角平面,整个塔高超过了10米。
它的造型非常美观,站在任何一个角度拍都是不错的大片。
当然,红山塔的美观也由它的坚固支撑,塔建造得相当坚固,足以经历岁月洗礼和人的仰慕的坚固。
悠悠岁月,经了塞外风雪无数次侵袭还有时不时地震的摇晃,红山塔依然完好无损,巍然
屹立于红山之上,于是“塔映斜阳”成了乌鲁木齐历史上留存的一个著名景色,清代诗人宋伯鲁有诗赞红山塔:“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
”据说关于红山塔有个神奇传说,博格达山上的天池里跑出一条赤色巨龙,王母娘娘追上后拦腰斩断,被砍断的两段巨龙各形成了一座山,西边的被称为妖魔山,东边的就是红山。
站在西大桥上望红山,感觉赭红色的岩石像是由红山塔一路向下爆发式倾泻,下降的过程中随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形状,最终它们历经900多米后与地面相遇,嘎然而止。
二
现代社会,桥不仅仅是城市意象,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
有人说桥是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一个符号,一处地标,一种
文化,甚至一种珍贵的生活记忆。
一段珍贵的生活记忆这点我很认同,于我,伊犁河大桥,巩乃斯大桥,以及西大桥都关联着珍贵的生活记忆,这些生活记忆串联起来就是我全部的生活。
我常好奇一个问题,会不会有远行的人选择乌鲁木齐定居,是因为西大桥,停止了远行的脚步,或许我可以算作一个。
说起乌鲁木齐生活的乐趣,站在西大桥看风景是一大节目。
历经多次修正的西大桥是乌鲁木齐十大景色之一,是贯穿乌鲁木齐市东西方向的重要交通枢纽,有近三百年的
历史。
该桥横跨乌鲁木齐河,一端连接天山路,一端
连接南湖北路,极大地改善了市区交通状况。
早在1763年,清政府建乌鲁木齐河上的第一座桥,名为“虹桥”,后改名“巩宁桥”,同时因位于城西边就有了“西大桥”这个名字。
之后的近50年间经历了几次冲毁和重建,1959年,政府决定将其修建成钢筋水泥大桥。
1996年又经历了一次重修,使用至今。
如此看来,西大桥是乌鲁木齐发展历史的见证,亦是几代人的记忆。
如今的西大桥完美地融入现代城市轮廓,每天有无数人走过西大桥,也有数不尽的车辙痕迹,西大桥承受的重量无法估计。
它的下方是著名的河滩路,曾经的乌鲁木河。
河滩路上,两个方向的车辆川流不息,如城市一刻不停跳动中的脉搏。
西大桥也是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点,认识一位以摄影谋生的职业摄影师。
他说,最喜欢去西大桥拍红山和乌鲁木齐的车水马龙,想要抓住灵动城市的一角,西大桥是最佳位置。
站在西大桥上,他能感受到强烈的流动,每一分,每一秒不停歇地流动是乌鲁木齐发展的例证。
我对此有深深的共鸣,当我站在西大桥上,城市起伏中的楼宇以西大桥为中心向着东西两个方向切出一片宽广的天地,站在这里,视野被无限延伸,直到无尽的远方。
无论是在西大桥上,还是西大桥下,人和车不停地流动,从乌鲁木齐的一个地方出发到另一个地方,个体的流动发生在每时每刻,他出发的地方和他所抵达的地方,因为他的流动又发生着故事,无数个故事拼凑起来就是乌鲁木齐故事。
站在西大桥欣赏乌鲁木齐的夜景也是相当震撼的体验。
有一年,乌鲁木齐推出主题灯光秀,场面颇为壮观还上了央视新闻,一束绚丽激光穿透夜空,从西大桥上投射至红山公园,书写出深情的“我爱你中国”,一时间乌鲁木齐也成为了网红城市。
一连几天西大桥人潮汹涌,似乎每个乌鲁木齐人都忍不住拖家带口站在西大桥上看被灯光秀点靓的城市夜景。
站在桥上远远地望,红山公园犹如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光影变换下的美轮美奂,直叫人激动,再心动。
当现代科技的光打在走过古老岁月的西大桥上,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奇异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灯光的变化,歌曲回荡夜空,有人跟着唱,有人把小孩背在肩上,孩子高兴地挥动手旗,也有打扮艳丽的姑娘以色彩变幻中的西大桥为背景拍照,留下那一年,那一季,那一刻的倩影。
当然,还有不少摄影师举着各式各样的相机咔嚓咔嚓忙个不停,除了拍灯光秀也捕捉行人的瞬间镜头。
据说那次主题灯光秀以红山塔为核心安装了九千多盏灯,数量的庞大让人惊叹。
设计者希望通过无数点的投射打造“春彩、夏绿、秋红、冬白”的山体动态视觉亮化效果。
希望的效果显然达到了,距那场灯光秀过去五年,夜里经过西大桥,望着附近几幢大建筑上变幻中的绚丽灯光,我总是想起那年那月震撼乌鲁木齐人的灯光表演。
感叹过去的时光,那年是我成为母亲的第二年,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从新市区跨到沙依巴克区,站在夜晚的西大桥上,同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欢呼,也是我长久以来的第一次热烈呐喊,沉沦于第一次当母亲的手忙脚乱之中,大部分时间似乎习惯了低声自言自语。
女儿的眼眸在闪烁的灯光下灵动可爱,她激动地拍着小手,咿咿呀呀地,也表达欢喜。
西大桥也在表达一种和谐,城市起起伏伏的建筑在西大桥处有一个舒缓,设想一下,乌鲁木齐的轮廓在半空中高高低低婉转,突然有一个向下的转折,经过一段平缓,再慢慢上升。
高大楼宇间隙蜿蜒的街道上渺小如蚂蚁般的行人一步步走出来,经过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走上西大桥突然变高大,方才模糊的轮廓逐渐清晰,舒展的脸庞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人的视线广阔了,匆匆的脚步也变得缓慢有节奏,不知不觉走进一种平静,或者,可能有一部分羞涩的人借助楼宇的阻挡悄悄隐没,突然被曝光在大片亮光下,只好慌乱于内心,淡定于外表地走过西大桥,一步步进入乌鲁木齐的另一部分喧闹。
三
基本上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个非常气派的时代广场,属于乌鲁木齐的时代广场建在西大桥转盘处。
夜里经过西大桥,时代广场的几幢大楼披着绚丽的灯光
丝路散文
外衣甚是夺人眼球,城市的魅力扑面而来。
时代广场负一层经常会展出不同风格的艺术品,有画,也有雕塑,在商场购物,吃饭,还欣赏艺术算顶新鲜的事。
楼前热闹的夜市也为时代广场吸引了不少的顾客,逛完街出时代广场的正门就直接走进夜市填肚子。
肚子填饱过马路,走上西大桥就是饭后的散步时光,一系列无缝衔接,我倒是体验过一次。
两年前,去外地学习回来和友人在时代广场逛街,到饭店在一家新疆风味餐厅吃饭,出门又没忍住在夜市撸了几串串儿,然后携手压马路经过转盘,走上西大桥,拍了不少合影。
所以说,走过历史长河的西大桥不仅完美地融入城市,还引发了诸多热闹。
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乌鲁木齐的中之中,以西大桥转盘辐射向城市各处的车俩不绝如缕,生生不息。
不仅交通四通八达,西大桥周边的商业氛围也极其浓厚,城里人熟知的新世纪购物广场,金谷大厦,友好百盛,红山公园,北门及大,小西门商业圈等等,购物,电影,美食,观光......凡一个人对大城市的需求,西大桥几乎全部照应。
如果坐上热气球或直升飞机,抑或别的什么工具飞上高空俯瞰乌鲁木齐,乌鲁木齐会展示其繁复的细节,千姿百态的面貌。
众多变幻中的细节和面貌,包括生活在城市的不同区,有不同相貌,不同工作,不同性别的人,他们依附在某个变幻中的面貌的某个点,也是一处细节,其一举一动联系着乌鲁木齐。
当然,以上所有都归于一种和谐,西大桥用其平缓的身姿填充进乌鲁木齐起伏的
轮廓线,在热闹的城市中心舒展,以微妙的和谐融进庞大的和谐。
行走的人还是开车的人,从一部分热闹与繁华中走出,经过西大桥进入乌鲁木齐的另一部分热闹。
行人和车辆被另一群楼宇的影子覆盖,慢慢变小,但那些大的小的的活动都是有声音的,车辆一阵阵快速压马路的声音,间或有不耐烦司机的鸣笛,商场的音乐和广告,路边摊接地气的叫卖,人的说话,风的低语......所有的声音混合起来构成庞大的声音,各处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汇聚一步步向城市的高空攀援。
声音把乌鲁木齐拉高了,乌鲁木齐跟着声音一同上升。
声音从清晨开始启动,或许是第一班公交的第一次隆隆发动,又或是某间产房内出生婴儿一声响亮的啼哭,
也或许是街边早餐店的第一次拉门声。
渐渐地,其它声音跟着苏醒,城市的声音越来越炽烈,相互交融,混合一起,不分彼此,成为一种不间断地合奏。
它们升腾,在西大桥上空,乌鲁木齐的上空漂浮,波动,跳跃,
不管这一片声音的海洋多么杂乱无章,如果仔细听能抓住声音的细节。
你根本不会觉得这声音吵闹,甚至强烈地需要它,如同需要心跳。
这声音是乌鲁木齐的心跳。
我总觉得这强大的被人强烈需要的声音,乌鲁木齐的心跳站在西大桥上听,听得最清楚,也最完整。
那样的时刻,你会想要同西大桥一样,把自己镶嵌进去,成为乌鲁木齐的一部分。
丝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