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范文
1. 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 授课地点:[教室编号]
2. 教学过程。
- 导入(3分钟)
-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图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勾股定理。
- 知识讲解(12分钟)
-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标上直角边a、b和斜边c。
- 讲述古代数学家们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历程,如我国古代的赵爽弦图。
- 借助动画演示,将以直角边a、b为边长的正方形进行分割、拼接,使其与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相等,从而直观地得出a² + b² = c²的关系。
- 给出勾股定理的文字表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 例题讲解(10分钟)
- 例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求斜边的长度。
-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勾股定理列出算式:c = √(3²+4²)。
- 计算过程:3² = 9,4² = 16,9+16 = 25,所以c = √25 = 5。
- 强调解题步骤和书写规范。
- 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5,一条直角边为3,求另一条直角边。
- 设另一条直角边为x,根据勾股定理得:3²+x² = 5²。
- 移项可得x² = 5² - 3²,计算5² = 25,3² = 9,所以x² = 25 - 9 = 16,解得x = 4。
- 课堂练习(10分钟)
- 布置了三道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 练习题分别是:
-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12,求斜边。
- 已知斜边为13,一条直角边为12,求另一条直角边。
-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比另一条直角边长1,斜边为5,求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 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 课堂小结(5分钟)
-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勾股定理的内容、推导过程,通过例题和练习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在解题时要注意书写规范。
1. 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 授课地点:[教室编号]
2. 教学过程。
- 导入(5分钟)
- 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中鸟儿鸣叫、风吹树叶等声音的音频。
- 提问学生从这些声音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否能发现大自然在向我们传达某种信息。
- 初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如“萌发”“翩然”等。
- 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强调读音和字形,如“翩然”的“翩”(piān)。
- 文本分析(15分钟)
- 分析课文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1 - 3段):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四季的物候现象为例。
- 第二部分(4 - 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6 - 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 第四部分(11 - 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 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
- 教师提问学生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等。
- 以“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为例,讲解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精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如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 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 让学生找出描写物候现象的优美语句,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特色。
- 强调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即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自然,学会观察物候现象。
1. 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 授课地点:[教室编号]
2. 教学过程。
- 导入(5分钟)
- 教师走进教室时,故意装作身体不舒服的样子,捂着肚子,然后问学生:“What's the matter with me?”
- 引导学生用英语回答,如“You may have a stomachache.”等。
-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健康问题和询问病情的表达方式。
- 单词学习(10分钟)
- 教师使用PPT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如matter、sore、throat、fever等。
- 教师领读单词,学生跟读,纠正学生的发音。
- 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朗读单词,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又准又快。
- 讲解单词的用法,如“have a sore throat”(喉咙痛),“have a fever”(发烧)等短语的搭配。
- 句型教学(15分钟)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You should/shouldn't...”
- 创设情境进行句型操练。
例如,教师扮演医生,学生扮演病人,进行对话练习。
- 教师:“What's the matter?”
- 学生:“I have a headache.”
- 教师:“You should have a rest and take some medicine.”
- 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
- 听力训练(10分钟)
- 播放听力材料,听力内容是关于人们谈论健康问题的对话。
- 在播放听力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浏览听力题目,预测听力内容。
- 播放第一遍听力时,让学生整体了解对话内容;播放第二遍听力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填写关键信息。
- 听力结束后,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句型和听力内容。
-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英语询问和表达健康问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