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教案
(完整版)公差与配合教案.
教案 1一、新课导入: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主要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主要学习和研究互换性,围绕零件的制造误差和公差概念及其使用要求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解决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二、新授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互换性(一)互换性基本概念:所谓互换性是指在制成同一规格的零件中,不需要作任何挑选或附加加工(如选配或钳工加工)就可以组装成部件或整机,并能达到设计要求。
举例说明:自行车手机电脑零部件的互换性。
(二)互换性的种类:根据零件的互换范围不同:a)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不需要作任何选择或附加加工。
b)不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允许进行附加加工、选择与调整。
完全互换性在机器制造中被广泛采用。
(三)分组装配法:为了解决加工困难和装配精度要求之间的矛盾。
把零件的互换性范围限制在同一组内的方法,称为分组装配法。
属于不完全互换性。
第二节加工误差和公差(一)加工误差:1、加工误差的定义:零件的实际尺寸和理论上的绝对准确尺寸之差。
2、加工误差的分类:a)尺寸误差;b)形状误差;c)位置误差;d)表面粗糙度误差;e)波纹度误差。
(未标准化)(二)公差:1、公差的定义:零件的尺寸、几何形状、几何位置关系及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允许变动的范围。
2、公差的分类:a)尺寸公差;b)形状公差;c)位置公差;d)表面粗糙度公差;第三节极限与配合标准(一)标准化和标准:a)标准化:制定标准和贯彻执行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
b)标准:指为产品和工程上的规格、技术要求及其检测方法方面等所作的技术规定。
(二)国家有关标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第四节技术测量概念(一)技术测量的意义和对象:a)技术测量是实现互换性的必要条件。
b)所谓技术测量就是把被测出的量值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量的量值。
c)技术测量的对象: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介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解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和配合的定义。
介绍基本公差、配合公差和极限公差的概念。
举例说明公差和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作用。
1.3 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介绍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解释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2.1 公差的表示方法介绍公差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解释公差带和公差等式的概念。
举例说明公差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2.2 配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配合的表示方法和符号。
解释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举例说明配合的选用和表示方法。
2.3 公差配合的图示方法介绍公差配合的图示方法和符号。
解释公差配合图示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图示的应用和绘制方法。
第三章:公差配合的应用3.1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3.2 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加工精度、装配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制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3.3 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应用介绍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公差配合在故障诊断、维修方法和检验标准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维修和检验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
解释尺子、卡尺、量规、测微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举例说明测量工具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4.2 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介绍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和分类。
解释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举例说明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2. 公差配合的计算(1)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2)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圆柱尺寸的公差计算方法。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在齿轮传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测量精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2. 教具: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示教模型;3. 课件:公差配合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公差配合的计算:讲解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齿轮传动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目,包括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解公差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公差的分类及公差带的概念,掌握公差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学习配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配合的分类及特点。
4. 学习技术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和维护。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基本偏差、配合等。
2. 公差的分类及公差带:上偏差、下偏差、零偏差、自由公差、限制公差等。
3. 配合的分类及特点: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等。
4. 技术测量基本方法: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形状和位置测量等。
5. 测量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卡尺、千分尺、量角器、水平仪等。
三、教学重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 公差的分类及公差带的理解。
3. 配合的分类及特点。
4. 技术测量基本方法及测量工具的使用和维护。
四、教学难点1. 公差配合的计算及应用。
2. 配合的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3. 技术测量中复杂形状和位置的测量。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的分类及公差带、配合的分类及特点、技术测量基本方法及测量工具的使用和维护。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问题。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教材、PPT、案例等。
2.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量角器、水平仪等。
3. 辅助教具:黑板、投影仪、白板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
2. 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配合的分类及特点。
3. 讲解公差的分类及公差带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公差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 讲解技术测量基本方法,介绍测量工具的使用和维护。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公差与配合教案
公差与配合教案教案标题:公差与配合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公差和配合的概念以及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1. 公差和配合的定义和意义。
2. 常用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3. 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实际工程中公差与配合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在实际工程中灵活运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例题目、计算工具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装配不合适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公差和配合的概念,并强调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讲解公差和配合的定义和意义,介绍常用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2.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包括最大公差、最小公差和配合间隙的计算等。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些公差与配合的计算题目,教师提供指导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解题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公差与配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汽车零部件的装配、机械设备的制造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工程问题,并应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给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公差与配合的重要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公差与配合的知识。
2. 学生可进行更多的实例计算和应用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公差与配合的计算题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偏差的定义及关系;(2)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3)公差带的表示方法。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公差等级;(2)选用配合时需考虑的使用条件;(3)常见配合的选用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偏差的关系;(2)公差配合选用原则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2. 小组讨论法:讨论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零部件,引导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公差、偏差等基本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公差是指允许尺寸___的变动范围。
(2)基本公差是指在一定___条件下,允许尺寸变动的最小单位。
2. 选择题:(1)下列哪种配合属于过盈配合?(A. H7/k6 B. H7/n6 C. H7/d6 D. H7/m6)(2)在选用公差配合时,主要考虑的使用条件是___。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1.2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公差与配合的作用公差与配合的分类第二章:公差配合的基础知识2.1 公差配合的基本参数基本尺寸公差配合2.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标准公差配合选用方法基本尺寸的确定公差等级的选用第三章: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3.1 单一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式极限偏差计算极限配合计算3.2 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多重公差配合的概念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多重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第四章: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1 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应用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作用实例分析4.2 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应用装配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作用实例分析第五章:公差配合的测量与控制5.1 公差配合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与设备测量方法与步骤测量误差分析5.2 公差配合的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方法过程控制方法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第六章:典型配合案例分析6.1 案例一:轴与孔的配合分析轴与孔配合的公差设计讨论配合公差对零件性能的影响解析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6.2 案例二:螺纹配合介绍螺纹的基本概念和公差配合要求探讨螺纹配合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分析螺纹配合的公差控制方法第七章:现代制造技术对公差配合的要求7.1 精密加工技术分析精密加工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探讨精密加工中公差配合的特殊要求实例介绍精密加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7.2 表面处理技术理解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掌握表面处理技术中的公差控制要点案例分析表面处理技术在配合中的应用第八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中的公差配合8.1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了解CAD/CAM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CAD/CAM技术在公差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CAD/CAM技术提高公差配合效率的案例8.2 公差配合的数字化管理掌握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念探讨数字化管理在公差配合中的优势实例分析数字化管理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第九章:公差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9.1 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分析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保证公差要求的控制成本实例介绍成本控制中的公差配合策略9.2 公差配合与质量控制理解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掌握质量控制中公差配合的应用方法案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成功应用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总结公差配合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趋势10.2 未来展望探讨公差配合在新技术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预测公差配合在未来制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公差配合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探索重点解析重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 公差配合的基本参数及其选用方法3. 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实例4. 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和装配中的应用5. 公差配合的测量方法和控制方法6. 轴与孔、螺纹等典型配合案例的分析7. 精密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要求8.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9. 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关系及应用实例难点:1.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2. 公差配合在复杂机械设计和装配中的应用3. 精密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和控制4.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的实施5. 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配合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公差配合的分类和特点。
1.3 技术测量的概念解释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介绍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和常用测量方法。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2.1 基本公差表示法解释基本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基本公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2 配合表示法解释配合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配合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3 公差带表示法解释公差带的概念和作用。
介绍公差带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1 公差配合选用的一般原则介绍公差配合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解释选用公差配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3.2 公差配合选用的步骤介绍公差配合选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解释选用公差配合时的计算和决策过程。
3.3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公差配合选用的方法。
第四章:技术测量基础4.1 测量概述解释测量的概念和目的。
介绍测量的方法和常用测量工具。
4.2 测量误差与精度解释测量误差和精度的概念和区别。
介绍测量误差和精度的表示方法。
4.3 测量数据的处理介绍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步骤。
解释测量数据的处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常用测量工具与方法5.1 卡尺的使用介绍卡尺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卡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2 千分尺的使用介绍千分尺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千分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3 量棒的使用介绍量棒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量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六章:测量平面度6.1 平面度概念解释平面度的定义和作用。
介绍平面度的表示方法和测量工具。
6.2 平面度的测量方法介绍平面度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解释不同测量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6.3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平面度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测量直线度7.1 直线度概念解释直线度的定义和作用。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3.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4.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配合问题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尺寸、公差、配合的定义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基本公差的计算方法配合公差的计算方法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配合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 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3. 实际案例:工程中的配合问题案例1. 导入新课: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尺寸、公差、配合的定义,解释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3.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讲解基本公差、配合公差、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并计算偏差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配合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进行评价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公差配合计算和实际测量方面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的操作准确性,评价其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作业的正确性,了解学生对公差配合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配合制度:如H series、J series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配合制度及其应用。
2. 精密测量技术:介绍光学测量、三坐标测量等精密测量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相关图表和数据查阅公差与配合,并能正确解读。
3. 能够运用公差与配合知识,分析实际机械部件的配合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公差与配合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公差与配合图表的技能。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2.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机械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对公差与配合的认识尚浅。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需具体、明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解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设计和分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公差与配合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的定义,介绍基本配合类型(如过盈配合、过渡配合、间隙配合)及其特点。
2. 公差等级与标注:学习公差等级的划分,掌握公差标注的方法和规则。
3. 配合公差带:介绍配合公差带的概念,学习其计算和应用方法。
4. 基本尺寸链:讲解基本尺寸链的组成和计算方法,学会运用尺寸链分析机械部件的公差与配合。
5. 公差与配合图表:学习查阅国标GB/T 1800.1-2009《公差与配合》图表,掌握图表的使用方法。
6.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部件的公差与配合设计,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公差与配合基本概念,配合类型及特点。
第二课时:公差等级与标注,配合公差带。
第三课时:基本尺寸链,尺寸链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公差与配合图表,查阅和应用。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强调公差与配合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重要性1.2 公差与配合的定义解释公差的概念及其在零件制造中的应用解释配合的概念及其在零件组装中的应用第二章:公差的基本概念2.1 公差的定义解释公差的概念及其在零件制造中的应用强调公差对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2.2 公差的分类介绍基本公差、配合公差和极限公差的概念解释不同类型公差的应用场景第三章:配合的基本概念3.1 配合的定义解释配合的概念及其在零件组装中的应用强调配合对零件间隙和相对运动的影响3.2 配合的分类介绍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和间隙配合的概念解释不同类型配合的应用场景第四章:公差与配合的表示方法4.1 公差的表示方法介绍公差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公差带图的应用及其对零件制造的影响4.2 配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配合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配合带图的应用及其对零件组装的影响第五章:公差与配合的应用实例5.1 公差在零件制造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零件制造中公差的作用和应用强调公差对零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5.2 配合在零件组装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零件组装中配合的作用和应用强调配合对零件间隙和相对运动的影响第六章: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原则6.1 公差设计原则介绍公差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小化成本、满足功能要求、保证互换性等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确定合适的公差6.2 配合设计原则介绍配合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保证合适的间隙、防止过盈、避免松动等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合第七章: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7.1 公差计算方法介绍公差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基本尺寸、上偏差、下偏差的计算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尺寸和公差要求计算出具体的公差值7.2 配合计算方法介绍配合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的计算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尺寸和配合要求计算出具体的配合尺寸第八章:公差与配合的测量方法8.1 公差测量方法介绍公差测量的基本方法,包括尺寸测量、形状测量、位置测量等解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和技术来确定零件的公差值8.2 配合测量方法介绍配合测量的基本方法,包括间隙测量、过盈测量、过渡测量等解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和技术来确定零件的配合尺寸第九章:公差与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9.1 公差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公差在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中的应用实例强调公差对机械性能、可靠性和互换性的影响9.2 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分析配合在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中的应用实例强调配合对机械性能、可靠性和运动性能的影响10.1 公差与配合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和应用公差与配合的必要性10.2 发展趋势与挑战讨论公差与配合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展望未来公差与配合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章节一和二:理解公差与配合的概念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及其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重要性。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了解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3)掌握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4)了解公差配合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表示不同类型公差配合;(2)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公差配合;(3)能够分析和解决公差配合的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兴趣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3)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4)公差配合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2.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如门窗、螺纹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能够精密配合,引发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兴趣。
(2)理论讲解:教师通过幻灯片和示意图,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配合的定义、公差的定义、公差配合的分类等。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其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实操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一些实操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以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延伸:教师巩固所学内容后,以自动变速器为例,介绍公差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2)公差配合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1)听课法;(2)讲解法;(3)示范法。
2.学法(1)听课法;(2)讨论法;(3)实际操作法。
五、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1.教学资源(1)教具:幻灯片、示意图、案例资料等;(2)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评价方式(1)课堂回答问题;(2)实操练习;(3)课堂小组讨论。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技术和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配合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基本公差和配合的分类。
1.3 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介绍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掌握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尺寸公差与配合2.1 尺寸公差的概念解释尺寸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基本尺寸、公称尺寸和实际尺寸的关系。
2.2 配合制度介绍配合制度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配合公差等级的表示方法。
2.3 配合的应用学习配合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掌握配合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3.1 形状公差解释形状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基本形状公差的表示方法。
3.2 位置公差介绍位置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基本位置公差的表示方法。
3.3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应用学习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4.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解释表面粗糙度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
4.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介绍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掌握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基本技巧。
4.3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学习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掌握表面粗糙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第五章:测量技术5.1 测量概述了解测量技术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2 测量工具和仪器介绍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掌握测量工具和仪器的选择和操作技巧。
5.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学习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尺寸链与公差带6.1 尺寸链的概念解释尺寸链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尺寸链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6.2 公差带的概念介绍公差带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公差带的表示方法。
6.3 尺寸链和公差带的应用学习尺寸链和公差带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公差与配合教案
轴线等。 • (1)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 (2)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空间)
C.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名称和符号
• 2、平面度:用以限制实际表面对其理想平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C.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名称和符号
• (4)当位置公差的两要素,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允许互换时,即为任选基准 时,就不再画基准符号,两边都用箭头表示,见下图。
• (5)当同一个被测要素有多 项形位公差要求,其标注方 法又是一致时,可以将这些 框格画在一起,共用一根指 引线箭头,见右图。
• (6)若多个被测要素有相 同的形位公差(单项或多项) 要求时,可以在从框格引出 的指引线上绘制多个箭头并 分别与各被测要素相连,见
C.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名称和符号
• 4.圆柱度:限制实际圆柱面对其理想圆柱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
它是对圆柱面所有正截面和纵向截面方向提出的综合性形状精度要 求。 • 职能:圆柱度公差可以同时控制圆度、素线直线度和两素线平行度 等项目的误差。 • 公差带:是指半径为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 1.代号的组成
• 国家标准规定:用代号ES和es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上偏差;用代号 EI和ei分别表示孔和轴
• 的下偏差。偏差可以为正,负或零值。
• 实际尺寸减去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零件尺寸的实际 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均为合格。
• 5)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允许尺寸变动的量。
• 即: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 形位公差代号见下图,它由如下内容组成
2.代号的画法
公差框格用细实线绘制,并根据需要分为两 格或多格,框格中的数字和字母的高度应与 图样中尺寸数字的高度相同,指引线和基准 符号连线用细实线绘制,基准符号用加粗 (2b)的短画表示,框格长度可按需要确定, 见右图。
公差配合教学设计
公差配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题目:公差配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相关术语;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和标示及解读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运用公差配合的知识,进行实际零件的装配和调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精确度和质量控制的重视,增强工作中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差配合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和标示及解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公差配合概念的理解和公差配合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工程零件的装配中为什么需要公差配合。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介绍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配合的作用,以及公差配合与机械零件装配的关系。
然后,讲解公差配合中常用的术语,如基本尺寸、上限、下限、偏差、公差等。
3. 计算方法讲解(3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最常用的配合类型: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然后,讲解计算公差的方法,如代数法、矢量法和逻辑法。
最后,讲解如何选择适合的配合类型。
4. 实例演练(3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零件的尺寸数据和装配要求,让学生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完成实例演练并互相讨论。
5. 标示与解读(20分钟)教师讲解公差配合图中的各种符号和标示,并演示如何解读公差配合图。
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公差配合图的重要性。
6.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增强学生理解和运用公差配合的能力。
7.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与教师共同梳理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一起总结公差配合在工程装配中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与学具:1.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
2. 学具:实际零件、计算尺、公差配合图等。
五、评价方式:1. 自我评价:学生根据完成的实例演练和拓展应用题,自我评价自己对公差配合的掌握程度。
公差配合的优秀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QMSD/JD 第( 5 )次课( 2 )课时学科公差与配合教师课题三、配合的术语及定义班级:教学目标掌握配合概念、配合的判定及计算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的方法。
重点配合的判定及计算难点配合定义的理解课堂类型新课教学方法讲授、互动教学法教具挂图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上次课主要内容。
二、新课:(三)、配合的术语及定义1、配合2、间隙或过盈3、间隙配合4、过盈配合5、过渡配合6、如何判定配合.(补充知识)7、配合公差8.例题:(互动)三、小结:及作业:习题册第2页.填空25至35.第13页.五、10至14.5min 10min 15min 10min 10min 5min 5min 15min 5min课后总结:1.本课采用讲授、互动教学法比较适合。
2.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掌握了所学知识。
3.讲3.间隙配合时间松减少三分钟,8.例题(互动)时间紧增加三分钟。
4.讲6如何“判定配合”(补充知识),本办法效果较好。
审核意见:签名:年月日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41 12Xmax=ES―ei Xmin =EI―es4118261234特点①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
(见下页图)特点②间隙配合的形成条件是“EI≥es”过盈配合的形成条件是“ES≤ei”以上两条均不成立为时,为过渡配合。
4118261256并画出公差带图。
41182612789。
公差配合 教案
公差配合教案教案标题:公差配合教案目标:1. 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原则和分类方法;3. 能够应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公差配合的定义和意义;2. 公差配合的基本原则;3. 公差配合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原则;2. 掌握公差配合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课件等;2. 实例:提供公差配合的实例,用于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公差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
Step 2:讲解公差配合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讲解公差配合的定义,即在机械设计中,为了保证零件的互换性和运动传动的准确性,需要在设计中考虑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
解释公差配合的意义,即通过控制公差,实现零件的相互配合。
Step 3: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原则(15分钟)解释公差配合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差配合的要求、公差配合的基本原则和公差配合的选择原则。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原则。
Step 4:讲解公差配合的分类方法(15分钟)介绍公差配合的分类方法,包括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解释每种配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分类方法。
Step 5:练习与讨论(15分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进行讨论和答疑。
Step 6: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差配合的相关知识。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机械设计中公差配合的实践;2. 深入了解公差配合的标准和规范。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表现,评估他们对公差配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公差配合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中公差配合
课程设计中公差配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公差配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解公差配合的作用和意义,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公差配合的知识进行尺寸设计和调整,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中的公差配合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配合等。
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基本尺寸、公差带、配合带等。
3. 公差配合的应用:尺寸设计、调整、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我将向学生传授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法,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公差配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法,我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尺寸设计和调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多媒体资料将展示公差配合的实例和应用,实验设备将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
平时表现将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作业将包括课后练习和小组项目等。
考试将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评估方式将采用积分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分数,最后计算总分,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教学地点为教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差与配合教案1.互换性概念互换性定义互换性是指从一批相同的零件中任取一件,不经修配就能装配到机器或部件中,并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
互换性意义零件具有互换性有利于组织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及方便装配,维修有重要意义。
尺寸公差的术语和定义1)基本尺寸——设计给定的尺寸。
如图a中的ø30mm。
2)实际尺寸——零件制成后,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
3)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其中较大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尺寸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如图b示出了轴ø30mm的最大极限尺寸为ø29.993mm,最小极限尺寸为ø29.980mm。
实际尺寸只要在这两个极限尺寸之间均为合格。
)尺寸偏差(简称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尺寸偏差有上偏差、下偏差(统称极限偏差)和实际偏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 基本尺寸如上图所示的轴:上偏差=(29.993-30)mm=-0.007mm下偏差=(29.980-30)mm=-0.020mm国家标准规定:用代号ES和es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上偏差;用代号EI和ei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下偏差。
偏差可以为正,负或零值。
实际尺寸减去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零件尺寸的实际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均为合格。
5)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允许尺寸变动的量。
即: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或: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如上图所示的轴公差=(29.993-29.980) mm=0.013mm或:公差=[-0.007-(-0.020)] mm=0.013mm由于最大极限尺寸总是大于最小极限尺寸,所以公差总是正值,且不能为零。
在零件图上,凡有公差要求的尺寸,通常不是标注两个极限尺寸,而是标注出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见上图a。
6)尺寸公差带(简称公差带)——公差带是表示公差大小和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一个区域。
上图a表示了一对互相结合的孔与轴的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偏差、公差的相互关系。
为简化起见,一般只画出孔和轴的上、下偏差围成的方框简图,称为公差带图,见上图b。
在公差带图中,零线是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
当零线画成水平线时,正偏差位于零线的上方,负偏差位于零线的下方,偏差值的单位为微米。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规定了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
标准公差确定公差带的大小,而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的位置,见下图。
1)标准公差(IT)标准公差的数值由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来决定。
其中公差等级是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
标准公差分为20级,即IT01,IT0,IT1,…,ITI8。
其尺寸精确程度从IT01到ITI8依次降低。
标准公差的具体数值可查表得到。
2)基本偏差基本偏差一般是指上下两个偏差中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即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上方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当公差带位于零线下方时,基本偏差为上偏差,见上图。
国家标准对孔和轴均规定了28个不同的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字母表示孔,小写字母表示轴。
下图是孔和轴的28个基本偏差系列图。
从基本偏差系列图可知,轴的基本偏差从a到h为上偏差(es),且是负值,其绝对值依次减小;从j到2c为下偏差(ei),且是正值,其绝对值依次增大。
孔的基本偏差从A到H为下偏差(E1),且是正值,其绝对值依次减小,从J到ZC为上偏差(Es),且是负值,其绝对值依次增大;其中H和h的基本偏差为零。
JS和js对称于零线,没有基本偏差,其上,下偏差分别为+IT/2和-IT/2。
基本偏差系列图只表示了公差带的各种位置,所以只画出属于基本偏差的一端,另一端则是开口的,即公差带的另一端取决于标准公差(IT)的大小。
公差带代号孔、轴的公差带代号由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等级代号组成。
例:试说明ø50H8、ø50f7的含意。
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根据使用的要求不同,孔和轴之间的配合有松有紧,因而国标规定:配合分三类,即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见下图)。
间隙配合孔与轴装配时,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
如下图所示,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过渡配合孔与轴装配时,可能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
如下图所示,孔的公差带与铀的公差带互相交叠。
过盈配合孔与轴装配时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
如图c所示,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国标对配合规定了基孔制和基轴制两种基准制。
基孔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下图a)。
基准孔的下偏差为零,并用代号H表示。
基轴制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下图b)。
基准轴的上偏差为零,并用代号h表示。
配合代号配合代号由孔和轴的公差带代号组成,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为孔的公差带代号,分母为轴的公差带代号。
凡是分子中含H的为基孔制配合,凡是分母中含h的为基轴制配合。
例试说明的含意。
该配合的基本尺寸为ø25mm、基孔制的间隙配合,基准孔的公差带为H7,(基本偏差为H公差等级为7级),轴的公差带为g6(基本偏差为g,公差等级为6级)。
公差与配合的标注零件图上的标注方法零件图上的尺寸公差可按下面三种形式之一标:1)在基本尺寸右边注出公差带代号,见下图a。
2)在基本尺寸右边注出极限偏差,见上图b。
3)在基本尺寸右边注出公差带代号和相应的极限偏差。
但极限偏差应加上括号,见上图c。
当标注极限偏差时,上、下偏差的小数点必须对齐,小数点后的位数也必须相同;当上偏差或下偏差为“零”时用数字“0”标出(不加正、负号),并与上偏差或下偏差的小数点前的个位数对齐;当公差带相对于基本尺寸对称配置,即两个偏差绝对值相同时,偏差只需注写一次,并应在偏差与基本尺寸之间注出符号“士”,且两者数字高度相同。
装配图上的标注方法装配图上两结合零件有配合要求时,应在基本尺寸右边注出相应的配合代号,其注写形式为下图中的三种形式之一。
形状和位置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零件经加工后,不仅会存在尺寸的误差,而且会产生几何形状及相互位置的误差。
如下图所示的圆柱体,即使在尺寸合格时,也有可能出现一端大、另一端小或中间细两端粗等情况,其截面也有可能不圆,这属于形状方面的误差;再如下图所示的阶梯轴、加工后可能出现各轴段不同轴线的情况,这属于位置方面的误差。
所以,形状公差是指实际形状对理想形状的允许变动量。
位置公差是指实际位置对理想位置的允许变动量。
两者简称形位公差。
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名称和符号形位公差代号1.代号的组成形位公差代号见下图,它由如下内容组成2.代号的画法公差框格用细实线绘制,并根据需要分为两格或多格,框格中的数字和字母的高度应与图样中尺寸数字的高度相同,指引线和基准符号连线用细实线绘制,基准符号用加粗(2b)的短画表示,框格长度可按需要确定,见下图。
形位公差的标注(1)代号中的指引线前头与被测要素的连接方法当被测要素为线或表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应指在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延长线上,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见下图a。
(2) 当被测要素为轴线或中心平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见右图b c\当被测要素为各要素的公共轴线、公共中心平面时,指引线的前头可以直接指在轴线或中心线上,见右图c。
(2)对于位置公差还需要用基准符号及连线表明被测要素的基准要素,此时基准符号与基准要素连接的方法:当基准要素为素线及表面时,基准符号应靠近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出线标注,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见下图a。
当基准要素为轴线或中心平面时,基准符号应与该尺寸线对齐,见上图b。
当基准要素为各要素的公共轴线、公共中心平面时,基准符号可以直接靠近公共轴线或中心线标注,见上图c。
(3)当基准符号不便直接与框格相连时,则采用基准代号标注,其标注方法与采用基准符号时基本相同,只是此时公差框格应为三格或多格,以填写基准代号的字母,见下图。
(4)当位置公差的两要素,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允许互换时,即为任选基准时,就不再画基准符号,两边都用箭头表示,见下图。
(5)当同一个被测要素有多项形位公差要求,其标注方法又是一致时,可以将这些框格画在一起,共用一根指引线箭头,见下图。
(6)若多个被测要素有相同的形位公差(单项或多项)要求时,可以在从框格引出的指引线上绘制多个箭头并分别与各被测要素相连,见下图。
(7)如需给出被测要素任一长度(或范围)的公差值时,其标注方法见图a。
如不仅给出被测要素汪一长度(或范围)的公差值,还需给出被测要素全长(或整个要素)内的公差值,其标注方法见下图b。
课题四形位误差和形位公差一、形状误差和形状公差1、形状误差:被测实际要素对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解释概念,2、形状公差: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明确内容二、位置误差和位置公差1、位置误差:关联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2、位置公差: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按几何特征分:*定向公差:具有确定方向的功能,即确定被测实际要素相对基准要素的方向精度。
*定位公差:具有确定位置功能,即确定被测实际要素相对基准要素的位置精度。
*跳动公差:具有综合控制的能力,即确定被测实际要素的形状和位置两方面的综合精度。
零件的形位究竟是多少,该如何评定呢?提出问题,三、形位误差的评定引导思考形位误差是指被测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形位误差值小于或等于相应的形位公差值,则认为合格。
1、形状误差的评定(1)形状误差的评定准则——最小条件所谓最小条件,是指被测实际要素相对于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此时,对被测实际要素评定的误差值为最小。
(2)形状误差值的评定评定形状误差时,形状误差数值的大小可用最小包容区域(简称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3个区域比较,引出最小条件、最小区域的概念,用以评定形状误差。
2、位置误差的评定*定向误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对一具有确定方向的理想要素的变动量,该理想要素的方向由基准确定。
定向误差值用定向最小包容区域(简称定向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定向最小区域是指按理想要素的方向包容被测实际要素时,具有最小宽度或直径的包容区域。
通过定向误差的评定分析,比较定向最小区域与最小区域的差别。
*定位误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对一具有确定位置的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该理想要素的位置由基准和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定位误差用定位最小包容区域(简称定位最小区域)的宽度或直径表示。
定位最小区域是指以理想要素定位来包容被测实际要素时,具有最小宽度或直径的包容区域。
明确定位最小区域,引出基准的概念*跳动是当被测要素绕基准轴线旋转时,以指示器测量被测实际要素表面来反映其几何误差,它与测量方法有关,是被测要素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的综合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