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差与配合教案.

合集下载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2. 公差配合的计算(1)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2)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圆柱尺寸的公差计算方法。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在齿轮传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测量精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2. 教具: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示教模型;3. 课件:公差配合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公差配合的计算:讲解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齿轮传动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目,包括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公差与配合教案

公差与配合教案

公差与配合教案教案标题:公差与配合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公差和配合的概念以及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1. 公差和配合的定义和意义。

2. 常用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3. 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实际工程中公差与配合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在实际工程中灵活运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例题目、计算工具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装配不合适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公差和配合的概念,并强调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讲解公差和配合的定义和意义,介绍常用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2.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包括最大公差、最小公差和配合间隙的计算等。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些公差与配合的计算题目,教师提供指导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解题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公差与配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汽车零部件的装配、机械设备的制造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工程问题,并应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给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公差与配合的重要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公差与配合的知识。

2. 学生可进行更多的实例计算和应用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公差与配合的计算题目。

公差与配合教案

公差与配合教案

教案第教学过程:§1-2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为了便于生产,实现零部件的互换性和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国标对相应的零部件的加工尺寸的变动量进行了统一的规定。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是如何规定的,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掌握如何应用。

国家标准对零部件的加工控制采用公差带,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

一、标准公差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中规定的公差称为标准公差。

标准公差的数值与两个因素有关——标准公差等级和基本尺寸分段。

1、标准公差等级(1)标准公差等级——确定零部件尺寸精确程度的等级称为标准公差等级。

国家标准设置了20个公差等级,IT01、IT0、IT01 --- IT18。

“IT”表示标准公差,后面的数字表示公差等级;IT01精度最高(同一基本尺寸的标准公差值最小),其余精度依次降低(同一基本尺寸的标准公差值依次增大),IT18精度最低(同一基本尺寸的标准公差值最大)。

(2)意义——公差等级是划分尺寸精确程度高低的标志。

虽然在同一公差等级中,不同基本尺寸对应不同的标准公差值,但这些尺寸被认为具有相等的精确程度。

公差等级越高,零件的精度也越高,但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反之公差等级越低,零件的精度也越低,但加工难度小,生产成本降低。

2、基本尺寸分段在实际生产中(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即是相同的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等),加工误差随着基本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同一公差等级的标准公差值也随基本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国标对基本尺寸进行了分段,同一尺寸段内的所有的基本尺寸,在相同公差等级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公差值。

特别注意:查基本尺段时,对于处于基本尺寸段界限声的基本尺寸该属于哪个尺寸段,不要弄错。

如10,应查“大于6至10”一行,而不应查“大于10至18”一行。

二、基本偏差1、基本偏差——国标《极限与配合》中规定,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称为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哪个偏差。

公差与配合教案

公差与配合教案
指标。 • 被限制的直线有平面内的直线,回转体的素线,平面与平面交线和
轴线等。 • (1)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 (2)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空间)
C.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名称和符号
• 2、平面度:用以限制实际表面对其理想平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
•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C.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名称和符号
• (4)当位置公差的两要素,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允许互换时,即为任选基准 时,就不再画基准符号,两边都用箭头表示,见下图。
• (5)当同一个被测要素有多 项形位公差要求,其标注方 法又是一致时,可以将这些 框格画在一起,共用一根指 引线箭头,见右图。
• (6)若多个被测要素有相 同的形位公差(单项或多项) 要求时,可以在从框格引出 的指引线上绘制多个箭头并 分别与各被测要素相连,见
C.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名称和符号
• 4.圆柱度:限制实际圆柱面对其理想圆柱面变动量的一项指标。
它是对圆柱面所有正截面和纵向截面方向提出的综合性形状精度要 求。 • 职能:圆柱度公差可以同时控制圆度、素线直线度和两素线平行度 等项目的误差。 • 公差带:是指半径为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 1.代号的组成
• 国家标准规定:用代号ES和es分别表示孔和轴的上偏差;用代号 EI和ei分别表示孔和轴
• 的下偏差。偏差可以为正,负或零值。
• 实际尺寸减去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零件尺寸的实际 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均为合格。
• 5)尺寸公差(简称公差)——允许尺寸变动的量。
• 即: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 形位公差代号见下图,它由如下内容组成
2.代号的画法
公差框格用细实线绘制,并根据需要分为两 格或多格,框格中的数字和字母的高度应与 图样中尺寸数字的高度相同,指引线和基准 符号连线用细实线绘制,基准符号用加粗 (2b)的短画表示,框格长度可按需要确定, 见右图。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运用技术测量方法来检测和控制尺寸公差。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配合。

2. 公差配合的等级:IT、JT、MT、HT、ST。

3.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其标注。

4. 技术测量方法: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形状和位置测量。

5.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仪、投影仪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的等级、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标注及应用。

2. 难点:公差配合的计算、技术测量方法的运用、测量工具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公差配合的等级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讲解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标注。

4. 第四课时:介绍技术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5. 第五课时: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产品中的配合实例,引发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配合等级的选用原则,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公差配合的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案例,让学生学会公差的标注和理解。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练习,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

5. 总结与复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知识点,布置复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偏差的定义及关系;(2)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3)公差带的表示方法。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公差等级;(2)选用配合时需考虑的使用条件;(3)常见配合的选用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偏差的关系;(2)公差配合选用原则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2. 小组讨论法:讨论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零部件,引导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公差、偏差等基本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公差是指允许尺寸___的变动范围。

(2)基本公差是指在一定___条件下,允许尺寸变动的最小单位。

2. 选择题:(1)下列哪种配合属于过盈配合?(A. H7/k6 B. H7/n6 C. H7/d6 D. H7/m6)(2)在选用公差配合时,主要考虑的使用条件是___。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1.2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公差与配合的作用公差与配合的分类第二章:公差配合的基础知识2.1 公差配合的基本参数基本尺寸公差配合2.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标准公差配合选用方法基本尺寸的确定公差等级的选用第三章: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3.1 单一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式极限偏差计算极限配合计算3.2 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与应用多重公差配合的概念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多重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第四章: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1 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应用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中的作用实例分析4.2 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应用装配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在装配中的作用实例分析第五章:公差配合的测量与控制5.1 公差配合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与设备测量方法与步骤测量误差分析5.2 公差配合的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方法过程控制方法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第六章:典型配合案例分析6.1 案例一:轴与孔的配合分析轴与孔配合的公差设计讨论配合公差对零件性能的影响解析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6.2 案例二:螺纹配合介绍螺纹的基本概念和公差配合要求探讨螺纹配合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分析螺纹配合的公差控制方法第七章:现代制造技术对公差配合的要求7.1 精密加工技术分析精密加工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探讨精密加工中公差配合的特殊要求实例介绍精密加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7.2 表面处理技术理解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掌握表面处理技术中的公差控制要点案例分析表面处理技术在配合中的应用第八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中的公差配合8.1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了解CAD/CAM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CAD/CAM技术在公差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分析CAD/CAM技术提高公差配合效率的案例8.2 公差配合的数字化管理掌握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念探讨数字化管理在公差配合中的优势实例分析数字化管理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第九章:公差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9.1 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分析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保证公差要求的控制成本实例介绍成本控制中的公差配合策略9.2 公差配合与质量控制理解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掌握质量控制中公差配合的应用方法案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成功应用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总结公差配合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趋势10.2 未来展望探讨公差配合在新技术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预测公差配合在未来制造技术中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公差配合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探索重点解析重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 公差配合的基本参数及其选用方法3. 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实例4. 公差配合在零件设计和装配中的应用5. 公差配合的测量方法和控制方法6. 轴与孔、螺纹等典型配合案例的分析7. 精密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要求8.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9. 公差配合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关系及应用实例难点:1.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多重公差配合的计算2. 公差配合在复杂机械设计和装配中的应用3. 精密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对公差配合的影响和控制4. CAD/CAM技术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的实施5. 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策略。

公差与配合绪 论教案

公差与配合绪 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课题:绪论教学目的:1.掌握互换性概念、作用,有关标准化、优先数及定义;2.掌握有关公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术语、定义;教学重点:零件互换性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零件互换性的基本概念互换性概述: 机器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差与配合。

结构、材料相同的同类、同规格产品,质量和价格可有很大差别,其原因就在于公差与配合的差别。

机器可拆,运动尺寸、结构尺寸可测,材料也可以分析探测,但公差与配合不可测。

因此,公差与配合是绝对的技术秘密。

20世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公差与配合在西方各工业大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德、日等国的著名汽车、船舶、航空、电器、仪器公司与学术界共同对产品的公差与配合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设专司公差与配合把关的“尺寸工程师”。

正确合理地设计公差与配合是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增加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诀窍(Know-how)。

一. 互换性1.什么叫互换性广义互换性:一种产品、过程、服务代替另一种产品、过程、服务能满足同样要求的能力。

举例:组成现代技术装置和日用机电产品的各种零件,如电灯泡、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上的零件、一批规格为M10-6H的螺母与M10-69螺栓的自由旋合。

机械零部件互换性:(1)定义: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任取其一,不需任何挑选和修配就能装在机器上,并能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具有上述要求的零部件称为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

在现代化生产中,一般应遵守互换性生产的原则,如汽车、机械电子、国防等行业,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取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2)互换性包括:几何参数、机械性能和理化性能方面的互换性。

几何量误差(尺寸、形状、位置、表面微观形状误差)。

(3)互换性分类:A、完全互换性特点:不限定互换范围,以零部件装配或更换时不需要挑选或修配为条件。

如日常生活中所用电灯泡、螺栓、轴承等标准件。

B、不完全互换性(也称有限互换)特点:因特殊原因,只允许零件在一定范围内互换。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表示方法;(2)掌握公差带、配合间隙、过盈配合等基本原理;(3)熟悉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应用;(4)掌握基本尺寸、基准和极限尺寸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公差与配合的知识进行尺寸设计;(2)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合;(3)能够计算和分析零件的公差带和配合间隙;(4)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公差与配合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表示方法;2.公差带、配合间隙、过盈配合的基本原理;3.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应用;4.基本尺寸、基准和极限尺寸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尺寸设计、配合选择、公差带和配合间隙的计算与分析;6.实际工程中的公差与配合问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与配合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加深对公差与配合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等;2.参考书:《公差与配合实用手册》等;3.多媒体资料:公差与配合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4.实验设备:公差与配合实验装置、测量工具等。

公差与配合第1章教案

公差与配合第1章教案

第1章极限与配合及检测第1讲课题: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3. 极限与配合的选用4. 尺寸的检测课堂类型:讲授教学目的:1.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熟练计算极限尺寸、会绘制公差带图3.掌握间隙、过渡、过盈配合的特点及极限盈、隙的计算。

教学重点: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教学难点:1.计算、绘制公差带图2.间隙、过渡、过盈配合的特点及极限盈、隙的计算。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精讲:重点讲清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多练:在讲授后,通过练习、讨论和分析归纳帮助学生自我消化、自我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本章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要求对各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要明确,本次课开始学习有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1.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1.1.1 孔和轴1.孔孔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

孔的直径尺寸用D表示。

2.轴轴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

轴的直径尺寸用d表示。

孔和轴的区别:从装配关系讲,孔是包容面,轴是被包容面。

从加工过程看,随着余量的切除,孔的尺寸由小变大,轴的尺寸由大变小,如图1-1 所示。

图1-1 孔和轴1.1.2 有关尺寸的术语定义1.尺寸是指用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2.基本尺寸(D,d)基本尺寸是由设计给定的,通过它应用上、下偏差可算出极限尺寸的尺寸。

孔用D表示,轴用d表示。

3.实际尺寸(D a ,d a )实际尺寸是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

孔的实际尺寸以D a 表示,轴的实际尺寸以d a 表示。

4.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称为极限尺寸。

它以基本尺寸为基数来确定。

两个界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利用测量工具和仪器,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公差配合的分类(1)间隙配合;(2)过盈配合;(3)过渡配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及其计算;(2)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选用原则。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实验,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公差配合的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测量实验,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6.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公差配合的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公差与配合教案a》课件2

《公差与配合教案a》课件2

《公差与配合教案a》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解释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区分不同类型的公差和配合。

第二章: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2.1 公差2.1.1 定义:公差是指零件加工尺寸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2.1.2 分类:基本公差、配合公差、极限公差。

2.2 配合2.2.1 定义: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2.2.2 分类: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

2.3 公差与配合的关系2.3.1 公差与配合是相互关联的,公差决定了配合的紧固程度。

2.3.2 公差越大,配合的松紧程度越低;公差越小,配合的松紧程度越高。

第三章:公差与配合的计算3.1 基本公差的计算3.1.1 基本公差是指零件加工尺寸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3.1.2 基本公差的计算公式:T = 0.5 (上限尺寸下限尺寸)。

3.2 配合公差的计算3.2.1 配合公差是指两个零件之间的配合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3.2.2 配合公差的计算公式:T' = 0.5 (上限配合尺寸下限配合尺寸)。

3.3 极限公差的计算3.3.1 极限公差是指零件加工尺寸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

3.3.2 极限公差的计算公式:T'' = 0.5 (上限极限尺寸下限极限尺寸)。

第四章:公差与配合的应用4.1 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1.1 公差与配合可以控制零件的加工质量。

4.1.2 公差与配合可以保证零件的装配精度。

4.1.3 公差与配合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

4.2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4.2.1 案例一:某汽车发动机气缸盖平面度的控制。

4.2.2 案例二:某轴承内径与外径的配合设计。

第五章:总结5.1 本章内容回顾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回顾了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相关图表和数据查阅公差与配合,并能正确解读。

3. 能够运用公差与配合知识,分析实际机械部件的配合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公差与配合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公差与配合图表的技能。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2.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机械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对公差与配合的认识尚浅。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需具体、明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解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设计和分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公差与配合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的定义,介绍基本配合类型(如过盈配合、过渡配合、间隙配合)及其特点。

2. 公差等级与标注:学习公差等级的划分,掌握公差标注的方法和规则。

3. 配合公差带:介绍配合公差带的概念,学习其计算和应用方法。

4. 基本尺寸链:讲解基本尺寸链的组成和计算方法,学会运用尺寸链分析机械部件的公差与配合。

5. 公差与配合图表:学习查阅国标GB/T 1800.1-2009《公差与配合》图表,掌握图表的使用方法。

6.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部件的公差与配合设计,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公差与配合基本概念,配合类型及特点。

第二课时:公差等级与标注,配合公差带。

第三课时:基本尺寸链,尺寸链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公差与配合图表,查阅和应用。

《公差与配合教案a》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a》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a》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理解公差与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1.2 公差与配合的定义解释公差和配合的概念举例说明公差和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第二章:公差的基本概念2.1 公差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公差的含义和作用举例说明公差在尺寸精确度控制中的应用2.2 公差的分类介绍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概念解释各种公差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第三章:配合的基本概念3.1 配合的定义和作用解释配合的含义和作用举例说明配合在零件组装中的重要性3.2 配合的分类介绍过盈配合、间隙配合和过渡配合的概念解释各种配合的应用场景和特点第四章: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4.1 轴和孔的配合举例说明轴和孔的配合中公差和配合的应用分析轴和孔的公差配合对零件性能的影响4.2 齿轮配合解释齿轮配合中公差和配合的重要性举例说明齿轮配合中公差和配合的应用实例第五章:公差配合的设计与计算5.1 公差配合的设计原则介绍公差配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和制造条件确定公差配合5.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介绍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和步骤举例说明如何计算轴和孔的公差配合以及齿轮的公差配合第六章:测量与检测6.1 测量基础介绍测量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6.2 尺寸测量讲解如何测量长度、角度和其他尺寸介绍各种测量工具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第七章: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7.1 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解释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7.2 装配工艺中的应用讲解公差配合在装配工艺中的重要性介绍如何利用公差配合提高装配质量和效率第八章:现代制造技术与公差配合8.1 数控加工与公差配合解释数控加工中公差配合的作用和重要性举例说明数控加工中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8.2 3D打印技术与公差配合介绍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讲解3D打印技术中公差配合的考虑因素和挑战第九章: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9.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解释质量控制的概念和目的介绍质量控制工具和技术9.2 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公差配合进行质量控制举例说明公差配合在质量控制中的实际应用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10.2 展望未来讨论公差配合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公差配合的最新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和作用需要重点关注公差和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

《公差与配合教案》课件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强调公差与配合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重要性1.2 公差与配合的定义解释公差的概念及其在零件制造中的应用解释配合的概念及其在零件组装中的应用第二章:公差的基本概念2.1 公差的定义解释公差的概念及其在零件制造中的应用强调公差对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2.2 公差的分类介绍基本公差、配合公差和极限公差的概念解释不同类型公差的应用场景第三章:配合的基本概念3.1 配合的定义解释配合的概念及其在零件组装中的应用强调配合对零件间隙和相对运动的影响3.2 配合的分类介绍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和间隙配合的概念解释不同类型配合的应用场景第四章:公差与配合的表示方法4.1 公差的表示方法介绍公差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公差带图的应用及其对零件制造的影响4.2 配合的表示方法介绍配合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配合带图的应用及其对零件组装的影响第五章:公差与配合的应用实例5.1 公差在零件制造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零件制造中公差的作用和应用强调公差对零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5.2 配合在零件组装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实际零件组装中配合的作用和应用强调配合对零件间隙和相对运动的影响第六章: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原则6.1 公差设计原则介绍公差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小化成本、满足功能要求、保证互换性等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确定合适的公差6.2 配合设计原则介绍配合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保证合适的间隙、防止过盈、避免松动等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合第七章:公差与配合的计算方法7.1 公差计算方法介绍公差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基本尺寸、上偏差、下偏差的计算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尺寸和公差要求计算出具体的公差值7.2 配合计算方法介绍配合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的计算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尺寸和配合要求计算出具体的配合尺寸第八章:公差与配合的测量方法8.1 公差测量方法介绍公差测量的基本方法,包括尺寸测量、形状测量、位置测量等解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和技术来确定零件的公差值8.2 配合测量方法介绍配合测量的基本方法,包括间隙测量、过盈测量、过渡测量等解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和技术来确定零件的配合尺寸第九章:公差与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9.1 公差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公差在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中的应用实例强调公差对机械性能、可靠性和互换性的影响9.2 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分析配合在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中的应用实例强调配合对机械性能、可靠性和运动性能的影响10.1 公差与配合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和应用公差与配合的必要性10.2 发展趋势与挑战讨论公差与配合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展望未来公差与配合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章节一和二:理解公差与配合的概念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公差与配合的定义及其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重要性。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 了解《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程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基本内容。

1.2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 理解公差配合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公差、配合、基本偏差、标准公差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与计算2.1 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1. 学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公称尺寸、基本偏差、标准公差等。

2. 掌握公差配合的标注技巧和注意事项。

2.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1. 学习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包括极限偏差、上偏差、下偏差等。

2. 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技巧和应用实例。

第三章: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3.1 尺寸公差的选择1. 学习尺寸公差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2. 掌握尺寸公差的应用实例和注意事项。

3.2 配合的选择1. 学习配合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2. 掌握配合的应用实例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状公差1. 学习形状公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形状公差的测量方法和应用实例。

4.2 位置公差1. 学习位置公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位置公差的测量方法和应用实例。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5.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与表示1. 理解表面粗糙度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和参数。

5.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1. 学习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和评定指标。

2.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技巧和应用实例。

第六章:测量技术基础6.1 测量概述1. 理解测量的重要性以及测量过程的基本要素。

2. 掌握测量的分类和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6.2 测量器具与测量误差1. 学习各种测量器具的原理和应用。

2. 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基本误差分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第七章:长度测量7.1 尺子和卡尺的使用1. 学习尺子和卡尺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 掌握尺子和卡尺的读数技巧和常见问题处理。

7.2 量块和量规的使用1. 了解量块和量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1一、新课导入: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主要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主要学习和研究互换性,围绕零件的制造误差和公差概念及其使用要求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解决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二、新授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互换性(一)互换性基本概念:所谓互换性是指在制成同一规格的零件中,不需要作任何挑选或附加加工(如选配或钳工加工)就可以组装成部件或整机,并能达到设计要求。

举例说明:自行车手机电脑零部件的互换性。

(二)互换性的种类:根据零件的互换范围不同:a)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不需要作任何选择或附加加工。

b)不完全互换性:零、部件在装配时,允许进行附加加工、选择与调整。

完全互换性在机器制造中被广泛采用。

(三)分组装配法:为了解决加工困难和装配精度要求之间的矛盾。

把零件的互换性范围限制在同一组内的方法,称为分组装配法。

属于不完全互换性。

第二节加工误差和公差(一)加工误差:1、加工误差的定义:零件的实际尺寸和理论上的绝对准确尺寸之差。

2、加工误差的分类:a)尺寸误差;b)形状误差;c)位置误差;d)表面粗糙度误差;e)波纹度误差。

(未标准化)(二)公差:1、公差的定义:零件的尺寸、几何形状、几何位置关系及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允许变动的范围。

2、公差的分类:a)尺寸公差;b)形状公差;c)位置公差;d)表面粗糙度公差;第三节极限与配合标准(一)标准化和标准:a)标准化:制定标准和贯彻执行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

b)标准:指为产品和工程上的规格、技术要求及其检测方法方面等所作的技术规定。

(二)国家有关标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第四节技术测量概念(一)技术测量的意义和对象:a)技术测量是实现互换性的必要条件。

b)所谓技术测量就是把被测出的量值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被测量的量值。

c)技术测量的对象: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

(二)技术测量的内容:a)测量基础;b)测量实验与实训;三、总结扩展:1、扎实互换性的理论基础指导今后的生产实践。

2、了解了加工误差的种类,拓展消除误差或者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德育渗透;通过对互换性和加工误差的讲解,让学生名充分理解加工成本与加工精度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五、作业布置:P4 1-2 1-3 1-6六、板书设计:第一节互换性(一)……(二)……(三)……第二节加工误差和公差(一)……(二)……第三节极限与配合标准(一)……(二)……第四节技术测量概念(一)……(二)……总结:教案 2一、新课导入:通过对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下面介绍的是最常见的机械零件形状(孔、轴)的极限配合术语及定义。

二、新授内容:第二章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第一节极限与配合的术语及定义(一)孔和轴的定义及其特点:1、孔的定义: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两个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

2、孔的特点:(1)装配后孔是包容面;(2)加工过程中,零件实体材料变少,而孔的尺寸由小变大。

3、轴的定义: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两个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

4、轴的特点:(1)装配后轴是被包容面;(2)加工过程中,零件实体材料变少,而轴的尺寸由大变小。

(二)尺寸的术语及其定义:1、尺寸:以特定的单位表示线形长度的数值,称为尺寸。

(举例说明)2、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

孔基本尺寸→“L”轴基本尺寸→“l”3、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某一孔、轴的尺寸。

※注意由于误差的存在,实际尺寸并不是零件的真实尺寸,测量精度越高,越接近真实值。

孔实际尺寸→“L a”轴实际尺寸→“l a”4、局部实际尺寸:一个孔或轴的任意横截面中的任意距离,即任何两相对点之间测得的尺寸。

※由于零件表面有形位误差的影响,同一表面的不同部位、不同位置的实际尺寸也不一定相同。

5、极限尺寸:孔或轴允许尺寸的两个界值。

孔最大极限尺寸→“L max”孔最小极限尺寸→“L min”;轴最大极限尺寸→“l max”轴最小极限尺寸→“l min”;※一个合格零件的实际尺寸必须大于或等于最小极限尺寸,且小于或等于最大极限尺寸。

(三)偏差的术语及其定义:1、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等等)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尺寸偏差和公差2、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孔的上偏差用“ES”表示;轴的上偏差用“es”表示(如图)计算公式为:ES= L max - L es= l max- l3、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孔的上偏差用“EI”表示;轴的上偏差用“ei”表示(如图)计算公式为:EI= L min - L ei= l min- l4、极限偏差:上偏差与下偏差的统称。

偏差可以为正,负或零值5、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在实际的生产中,只标注基本尺寸和极限偏差,标注形式为:基本偏差上偏差如φ503.00下偏差【例题】2-1(略)(三)公差的术语及其定义:1、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是尺寸允许的变动量。

孔的公差用“T h”表示;轴的公差用“T S”表示。

(如图)计算公式:T h = L max – L min = ES– EIT S = l max – l min = es– ei※由于最大极限尺寸总是大于最小极限尺寸,所以公差为正值,且不为零.【例题】2-2(略)2、尺寸公差带:表示零件的尺寸相对其基本尺寸所与允许的变动范围,称为公差带,用图表示公差带,称为公差带图。

如图:上下偏差之间的宽度表示公差带的大小,即公差值。

a)在公差带图中,零线是确定基本偏差的一条基准线,极限偏差位于零线上方,表示偏差为正;位于零线下方表示偏差为负;当与零线重合时,表示偏差为零。

b)公差带包括公差带的大小和公差带的位置两部分。

公差带图3、零线:画公差带时,首先画零线,然后根据上下偏差的大小分别画出孔、轴的公差带三、总结扩展:1、牢记偏差和公差的定义和术语,并应用计算画公差带图。

2、注意偏差和公差的正负性。

四、德育渗透:本节课的内容多与计算有关,通过学习加强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和绘制公差带图的能力,为今后的实际生产工作奠定理论和计算基础。

五、作业布置:2-1 2-2六、板书设计:教案 3一、新课导入:零件在组装时,常常用配合这一概念来反映零件组装后的松紧程度。

了解配合的术语和定义用来指导零件的组装。

二、新授内容:第二章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第一节极限与配合的术语及定义(五)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1、配合的定义:基本尺寸相同、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位置关系。

2、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上方。

(1)最大间隙:孔的最大极限尺寸与轴的最小极限尺寸之差;也等于孔的上偏差减去轴的下偏差,用X表示。

max计算公式:X= L max – l min = ES– eimax(2)最小间隙:孔的最小极限尺寸与轴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差;也等于孔的下偏差减去轴的上偏差,用X min表示。

计算公式:X min = L min – l max = EI– es【例题】2-3(略)(3)间隙配合公差:最大间隙与最小间隙的代数差,用T f表示。

计算公式:T f = X max – X min = T h + T s※上式反映的配合关系对装配工作至关重要,说明孔、轴本身公差越大配合公差就越大,装配精度就越低。

【例题】2-4(略)(4)平均间隙:最大间隙与最小间隙之和的一半,用X a表示。

计算公式:X a =(X max + X min)/2※通过测量孔和轴的实际尺寸,可以算出配合的实际间隙值,最佳的实际间隙值应该是平均间隙值,这样才能保证配合松紧适度。

3、过盈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下方。

(1)最大过盈:孔的最小极限尺寸与轴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差;也等于孔的下偏差减去轴的上偏差,用Y表示。

max= L min – l max = EI– es计算公式:Ymax(2)最小过盈:孔的最大极限尺寸与轴的最小极限尺寸之差;也等于孔的上偏差减去轴的下偏差,用Y min表示。

计算公式:Y min = L max – l min = ES– ei【例题】2-5(略)(3)过盈配合公差:最小过盈与最大过盈的代数差,用T f表示。

计算公式:T f = Y min – Y max = T h + T s【例题】1-6(略)(4)平均过盈:最大过盈与最小过盈之和的一半,用Y a表示。

计算公式:Y a =(Y max + Y min)/2※通过测量孔和轴的实际尺寸,实际过盈的大小在在平均过盈附近为最佳。

【例题】2-7(略)4、过渡配合: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相互交叠。

(间隙或过盈)(1)在过渡配合中只有最大间隙和最大过盈,没有最小间隙和最小过盈。

= L max – l min = ES– ei(正)计算公式:XmaxY= L min – l max = EI– es(负)max※过渡配合中间隙或者过盈都比较小,究竟属于那种性质的配合、只有通过对配合尺寸的实际测量才能求得。

【例题】2-8(略)(2)过渡配合公差:最大间隙与最大过盈代数差的绝对值,用T f表示。

计算公式:T f = | X max – Y max |= T h + T s【例题】2-9(略)(3)平均值的计算:不是平均间隙就是平均过盈,用X a表示。

计算公式:| X max | >| Y max | X a =(X max + X min)/2 (正)| X max | <| Y max | X a =(X max + X min)/2 (负) 【例题】2-10 、2-11、2-12(略)4、三种配合性质的总结:(1)间隙配合:a)孔的实际尺寸永远大于轴的实际尺寸(除零间隙外)。

b)允许孔、轴之间有相对转动。

c)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上方。

(2)过盈配合:a)孔的实际尺寸永远小于轴的实际尺寸(除零间隙外)。

b)不允许孔、轴之间有相对转动。

c)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下方。

(3)过渡配合:a)孔的实际尺寸可能大于或小于轴的实际尺寸(相差很小)。

b)配合时可能存在间隙,也可能存在过盈。

c)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相互交叠。

4、配合公差带图:配合公差带图的画法与尺寸公差带图的画法相似。

5、配合性质的判断:依据极限偏差的大小判断配合的性质,在间隙配合中,孔的下差(EI)大于或等于轴的上偏差(es);在过盈配合中,轴的下偏差(ei)大于或等于孔的上偏差(ES),即E I ≥es时为间隙配合ei≥ES时为过盈配合以上两条都不成立时,即为过渡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