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大 叔 形 象 之 新 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大叔形象之新解
康大叔是鲁迅小说《药》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一个人物形象。

这一形象,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用书和学生辅导用书都把它解读为“刽子手”,认为康大叔不仅亲手杀害了革命者夏瑜,而且出卖人血馒头来诈取钱财。

笔者认为,这一解读是不妥当的,之所以出现了以上解读,是因为人们普遍把《药》第一章刑场上那个“浑身黑色的人”和第三章来茶店的康大叔视为同一个人。

事实上,这两个人应该是迥乎不同的两个人。

尽管他们身上都有粗鲁、蛮横、凶残、贪婪等特点,但仔细分析,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显著差异。

其一,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全然不同。

从第一章来看,那个“浑身黑色”、高喊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公开出售人血馒头的人,显然是一个刽子手,是他杀害了夏瑜并直接出售所谓的“药”给华老栓,从中攫取了大量钱财。

而第三章中出现在茶店中的康大叔,却是为华老栓提供了有关“药”的及时、准确、可靠“信息”的“信息灵”通人士,正是由于他的“照顾”,华老栓一家才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药”。

将康大叔和刽子手混同一人,实属不尊重作品,牵强附会。

其二,对华老栓的态度明显不同。

第一章刑场上,替主子杀人夺命、唯利是图的刽子手自恃地位强势,且具有人血馒头的“卖方市场”,对华老栓不屑一顾,视若草芥,说话粗鲁蛮横,行动刁蛮无礼,接钱近乎抢劫,尤其对华老栓的胆小、怯懦轻蔑之极,用鼻子哼他为“老东西”。

从整个“买药”过程来看,他和华老栓似乎并不相识。

而出现在茶店里的康大叔却和华老栓非常熟识,对他始终相当尊重。

一见面他便首先主动打招呼,先是询问吃药情况,接着询问病情,向老栓贺喜。

再接着先后用八个“包好”来宽慰老栓一家。

其中固然不乏明显的自我表功的用意,但也至少反映了他对华家的尊重与关切。

同在场的其他人称呼“老栓”相比,康大叔对老栓的“栓叔”的称呼显得更为礼敬,更有亲和力。

在华老栓的地位前后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刽子手和康大叔如果是同一个人,他对老栓的态度绝不会如此前倨而后恭。

其三,作者对两个形象的外貌描写各有侧重。

鲁迅小说很少对某一人物工笔细描,而是抓住某方面的特征,使用简单朴实的语言,画龙点睛的加以描绘,以达到“以眼传神”或“以形写神”的效果。

《药》在刻画刽子手形象时,主要用“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和“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两句描写,从眼神上真实的画出了刽子手的凶相和贪婪、残忍的性格。

而写康大叔时,侧重突出了他的“满脸横肉”,将其称为“横肉的人”,并描述他高兴时“横肉块块饱绽”。

这个肥脸的康大叔,与作者笔下的庸医倒很相像。

记得作者在《父亲的病》中写到的与他“周旋”过的两位“名医”,一个“脸是圆而胖”,一个“长而胖”。

假如刽子手和康大叔是同一个人,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绝不会前后两次描写这个人的肖像。

至于服饰描写,在作者的笔下,刽子手“浑身黑色”,被称为“黑的人”,而康大叔则“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地捆在腰间”。

两者服饰固然都是黑色的,但却不能就此断定其款式、面料、大小等都相同。

再说康大叔如果真是刽子手,他能够
这样,本文前面提到的句子中的问题就清楚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就是:永和九年,是癸丑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戊申晦五鼓”就是:戊申这天是月底,五更天时。

“干支”知识是古文化常识的重要内容,也是文言文本中的常见内容,学习阅读文言文本,一定要了解掌握它。

把行刑时的血腥服装穿到茶坊酒肆中去招摇吗?事实上,刽子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漫画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的人物形象,其形象塑造在“买药”一章已经完成,和康大叔形象并没有必然联系。

由此可见,康大叔根本就不是刽子手,刽子手是另外一个人。

将康大叔形象解读为刽子
手,是违背作品实际的,是武断的,也是讲不通的。

康大叔究竟是什么人呢?我认为,康大
叔是一个社会联系广泛、迷信色彩很浓的医生形象。

理由如下:
一、康大叔的言行暗示出他是一位医生。

暗示艺术是一种“弦外有音,言外含意”的表象艺术,它能让读者产生积极的遐想,
获取比文学表象本身要多得多的信息,从而收到寓意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在《药》
中,作者既没有直接点明康大叔是医生,也没有借其他人物之口说明康大叔是医生,而是通
过人物本身的言行来暗示。

康大叔刚一踏进茶店,就用“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
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这样的话询问用药和疗效情况,突出了自己提供“药”源
信息的重要作用,表明他对“药”效和小栓病情的特殊关切。

接着,他又先后说到:“这是
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

包好!”这几句话,既
表现了他对老栓及其家人的宽慰与同情,也反映了在他眼里此“药”药方“奇特”,“与众不同”,趁热吃下,包治痨病。

记得作者在《父亲的病》和《呐喊·自序》中,就曾言及“开
方的医生”“用药与众不同”“药引也奇特”。

由此不难看出,康大叔确实是一位医生,他不
仅帮华家诊出了病症(痨病),开出了药方(人血馒头),规定了服用方法(趁热),而且提
供了信息(官府杀人),联系好了卖家(刽子手)。

正是由于医生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他所
发挥的这种独特作用,包括华老栓夫妇在内的在场所有人都对他笑脸相迎,毕恭毕敬,对他
提供的药方深信不疑,满口称赞,充满幻想。

康大叔也自以为功,目空一切,加之人地两熟,
进门时“闯”,说话时“嚷”,如入无人之境。

也许正是由于他是医生,他骂夏瑜革命是“不
要命”,骂夏瑜是“贱骨头”。

从康大叔对夏瑜被杀前后经过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医
生凭恃他社交范围广泛的职业优势,和官府关系密切,对某些机密要事和监狱内部情况非常
熟悉,常常在官府处决犯人时为刽子手出卖人血馒头寻找买主,从而向双方索取好处。

至于
他来到茶馆的目的,我推测最主要的不是品茶,而是察看小栓病情,期待药物起效,看到一
个奇迹的出现。

他幻想借小栓的药到病除,成就自己神医的美名,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营
利机会。

二、“康大叔”的称谓同样也暗示出他是一位医生。

正如借华、夏两家悲剧暗示“华夏民族”悲剧,借夏瑜暗示真实的革命者秋瑾一样,
“康大叔”的称谓同样具有暗示意义。

一是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众所周知,医生作为社会
上一种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以治病救人为业的人,本身就是为人们带来“健康”的人。


康大叔竟然自始至终相信人血馒头能“包”治痨病。

于是,他的“药”,不仅没有给华家带
来“健康”,反而造成了人财两空的巨大悲剧。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康大叔”这个称谓的讽
刺意义尤其深刻。

二是具有明显的影射作用,是在影射康有为。

康有为曾倡导变法维新,推
行社会改良主张。

在辛亥革命时,他却组织保皇党,反对民主革命。

一九一七年,曾联络反
动军阀,扶持溥仪复辟。

后又多次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不能革命。

作者
以康大叔影射康有为,其目的就在于含蓄地告诉人们康有为的种种行为和主张,皆非救世之
良“药”。

三、作者的身世和思想决定了他要刻画医生形象。

从《呐喊·自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先生幼年时“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给他“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尽管“开方的医生是
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然而”“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父亲的“被误”
使作者的家庭“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使作者蒙受了精神上的巨大悲痛,不仅改变了作
者的人生道路,而且使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中医有着强烈的反感甚至憎恨。

那些所
谓名医的冷漠、贪财和迷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甚至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说“看脉”的“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

”人生决定创作。

于是,他的有关治病内容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刻画了医生形象,如《狂人日记》中的何先生,《明天》中的何小仙,《弟兄》中的白问山、普悌思,《父亲的病》中的两位“名医”,或凶残阴险,或冷漠麻木,或贪婪迷信,全都暴露出一定的性格弱点,也明显折射出作者的厌恶与反感。

同样,在《药》所叙述的华老栓用人血馒头为孩子医治痨病的故事中,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刻画康大叔这一医生形象,并通过对他的愚昧、粗野、贪婪、凶残和反动性格的刻画对其进行讽刺和鞭挞。

这也是作者一贯的、世所公认的“战斗”风格。

四、写医生是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从情节上来看,小说《药》以双线结构叙事,依次以“老栓买药”(夏瑜就义)、“小栓吃药”(夏瑜血被吃)、“茶客谈药”(茶客谈夏瑜)、“华大妈上坟”(夏四奶奶上坟)等四个片段来写华、夏两家的悲剧。

其中,“茶客谈药”一节明暗线交织、人物最集中。

围绕“药”,本节在情节上主要回答如下问题:小栓患何病?使用了何药方?药方由谁开?服用方法怎样?初步疗效怎样?杀人信息由谁提供?卖家由谁联系?被杀的是谁?他因何被抓、被杀?他在狱中的表现如何?上述诸多问题,非一位粗懂医术、交往广泛、消息灵通、口无遮拦的医生无法解决。

康大叔则很自然地担当了这一角色。

从主题表达看,集中表现群众的愚昧是《药》主题的最主要方面。

作者通过塑造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等精神麻木、愚昧落后的城市贫民形象,从各个不同侧面表达了上述主题。

而康大叔形象的塑造,则深刻地揭示了造成群众愚昧的根源。

一方面,他作为一名医生,本应尊重科学,领跑先进文化,但他却非常迷信,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痨病,宣称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并为患者提供“信息”,联系卖主,这样愚昧无知的医生,不但不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会使人们的迷信思想更加严重,染上愚昧无知的精神痼疾。

另一方面,医生作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劳苦大众的一员,本应思想激进,拥护革命,但康大叔却站到革命的对立面,甘心充当统治者爪牙,公开宣扬造反有罪、告密有功,敲诈财物、殴打革命者有理,他的宣传和愚弄势必使劳苦大众更加陷入守旧、落后甚至反动的泥淖。

如果说,作者通过塑造刽子手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革命的血腥镇压,那么,塑造康大叔形象则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愚弄,使人们由此可以认识到:社会政治革命并不能独立地真正变革民族的命运,只有靠文化思想革命的推动,完成了“立人”,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即救国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文化界的战士只有高扬启蒙的大旗,才能产生疗救的希望。

综上所述,康大叔根本不是职业的刽子手,而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医生形象。

只要认真观照作品,透析形象辨异同,品味手法究意图,比照类文寻互证,盘点情节找联系,知人论世觅根源,我们就可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以上是笔者对康大叔形象的一点粗浅理解,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