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态度行为结果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念态度行为结果哲学
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在本质上,信念表达的是一种态度。

态度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说明社会行为的。

作为一种行为倾向,态度是引导或决定行为的。

一般说来,积极态度可以预期引起赞同行为,消极态度引起不赞同行为。

但是,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只是单向的,态度影响行为,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态度和行为具有一致性,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由此才能根据个人的行为表现来推断人的态度、心理需求。

同时,态度和行为也具有不一致性,究其原因:一是态度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认识和情感成分冲突时将导致不一致;二是受当时情境影响;三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四是对同一对象的态度冲突导致态度和行为不一致。

首先,态度是一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内在心理倾向。

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总是显露在外部表情、谈吐与举动中,这称为态度行为。

其实态度也可以不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藏于心中。

而且态度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经过丰富社会实践才形成的,是一种人的后天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不是与生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如民族、种族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

态度的对象指的是与态度主题相联系的、被主题所指向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事、物、关系、价值等。

他们一旦成为态度的对象,就称作态度客体。

任何一种态度总是对一定的客体而发生的,它反映了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

再有,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这叫态度的抗变性。

但并不意味着态度就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是随着人们社会互动的对象以及互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里所说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是指它不易改变。


后,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在其它心理过程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过程。

因此,态度作为“心理反应倾向”,会有不同的内容。

有以认知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倾向,如社会理想,对某人的看法等;也有以意向和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动机倾向,如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