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画的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山水画的创新
作者:师界弘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期
师界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就读于中央美
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精神专题班、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

师从张立辰、崔晓东、陈平、
范扬、丘挺诸先生。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及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各类
美术报刊,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出版有《师界弘中国画作品选》《师界弘山水画作品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师界弘写意山水》《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系列——师界弘作品选》《圣域留痕——师界弘写生作品集》《水墨视界当代十人作品集——师界弘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长期以来,中国山水画也
存在着对创新问题的争论。

深入研究创新理论,对于澄清错误认识和繁荣山水画艺术创作具有
重要意义。

山水画不断创新的发展历史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总体上说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的历史。

追溯画史,早期
的山水画仅仅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到了隋唐,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已呈现出山水画独
立发展的趋向,具有重要地位;王维开创水墨山水,李思训父子开创青绿山水,最终确立了山
水画的历史地位。

经过历代画家长期不断的实践,山水画形成丰富多彩的面貌,技法上有浅绛、青绿和水墨,并先后出现了荆、关、董、巨,李成、范宽,李、刘、马、夏及元四家等一大批
山水画大师。

由于散点透视的运用,题材上由单一的小景,发展为诸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的宏篇巨制。

这些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进步,画家往往以创新的外在形态表现新时期的审美理想。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形态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经李叔同、徐悲鸿、
刘海粟、林风眠等一批海归学子的大力倡导与绘画实践,引入西方写实美术,如焦点透视、色
彩和光的运用等,在山水画中实现中西艺术交融,创造出全新的山水画形态,使山水画产生了
划时代的变革。

事实上,经济的发展总是要求文化与之同步进行。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最好的时机和理想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出现了新
的追求,审美情趣也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要求山水画家与时俱进地创新,努力适应时代
的变化,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我们不能以僵化态度对待传统,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从而误入“摹仿”和“复制”的岐途。

历史上迷信“四王”的画家就走了这样的弯路。

山水画要创新,常常要经过画家艰苦
的努力,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运用新观念、新技术、新工具去创造发明,以使作品产生
新的艺术风貌,焕发出新的时代精神。

创新使山水画充满勃勃生机,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始终充
满了生命力,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影响巨大的画种。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所谓“越具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

山水画的变革离不
开民族性,传统性变革的过程实际正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性的过程。

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创新,只有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美
术界曾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用西方的风景画来代替中国的山水画,用焦点透视来否定散点透视。

而大多数理论家则认为,中国应在保持传统文化优秀特质和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类的一
切先进思想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

反而言之,原封不动地保存传统文化,实现所谓“传统文化的复兴”,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创新的途径应该是:继承传统又走出传统,利用西方又有别于西方。

当代画家李可染的艺术实践最能说明这一论断。

李可染生活在新社会代替旧社会、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早年学过“四王”,继而追摹八大山人、石涛,中年后又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等,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

而早年他在杭州艺专学习过素描和油画,受到西画的基本功训练。

他既没有因循传统止步不前,也没有全盘西化“面目全非”,他用传统的笔墨技巧,借鉴素描造型及光影透视等西洋技法,创造出一种既传统又新颖的独特山水画风格,成为当代最具突破性创新的代表性画家。

传统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历史产物。

不断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坚定不移地去开创未来。

山水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在形式、物质材料、工具、技巧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是,它的基本文化内涵并没有改变,始终保持着中国的民族特征。

对传统山水画的继承和发扬,最重要的是赖于对其“传统特征”的全面掌握。

凡此种种“特征”的表现,常常既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又是具体的物态形象的存在,无论是一笔一墨,一线一点,一皴一擦,一勾一折,干湿浓淡,构图经营,色彩对比,还是虚与实、静与动、远与近、大与小、阴与阳、拙与巧这些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都能增加形象的生动性,产生神奇的视觉效果,构成山水画创新的因素,使作品呈现焕然一新的风貌。

一切传统技法都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变革,并越来越丰富多彩。

只有深入研究和继承传统山水画,植根于传统沃土,才能使山水画有正确的创新方向,而根深叶茂。

如何创新山水画
山水画要实现创新,首要的任务是画家必须在观念上创新。

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冲击,社会观念和产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艺术品注重了现代观感的传递和实用的现代性,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商品价值升华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导致人们对精神产品向更高层次发展。

具有自然型、个性型、时代性的商品是当前文化市场的需要,加强作品的时代感是艺术创造者的重要职责。

艺术家要突破固有的陈旧规范,要有超我、超时代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发挥现代人原动力、创造力、自律力的同时,保持艺术观念的持久性更新,在排除各艺术门类之间行帮体系的分离观念中,寻找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以及艺术门类相互之间“嫁接”的新途径。

要创新,心须在内容题材上创新。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虽然反映出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崇尚,但大多内容都是不满现实而消极避世、退隐山林、追求清静情绪的反映,这种观念与现代积极进取、奋力竞争的社会大潮流格格不入,甚至会消磨人们的意志,起到消极作用。

多年来,自然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旅游开发,人们把自然资源当成快速致富的法宝,胡搭乱盖的许多人工设施,对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但经过专家论证指导而修建的人工景观设施,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增加了大自然的新意与时代感,如湖南的凤凰县就是成功的范例。

作为山水画家要重点表现社会进步的巨大变化,反映人们对大自然的崇尚、热爱以及环保意识的觉醒,奏响社会的主旋律。

再次是形式技法上的创新。

古代山水画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技法,如泼墨、金碧、大小写意、工笔、大小斧劈皴、披麻皴等,这些需很好地继承发扬;而在用色上,我们则能明显地感到其单薄和不足,这就需大胆创新,加以突破。

我们可以借鉴西洋画中的色彩、光影、明暗、透视等技法,以增强中国画的新意与时代感。

在这方面,以张大千、李可染为代表的画家都作了大胆有益的尝试,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现在青年画家的创新意识特别强烈,他
们发明了很多种特殊技法,甚至把油、盐、酱、醋、鸡蛋、果汁、洗洁精、洗衣粉等都运用到
山水画的制作中。

这种现象曾受到批评,我认为这种创新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还有工具的创新。

中国画的专用工具——文房四宝已延用了几千年,创造了中国画的独特
面貌。

近几十年笔墨纸砚也有不少的创新:砚台基本不用,成为藏品;墨汁采用机制;笔也创
新得千奇百怪,有大到百余斤的巨书用笔,也有小到几根鼠须的尖毫;纸也增加上百种新纸。

这些创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要,适应了快速的生活节奏,但也有许多美中不足,如机制墨效
果不如手研墨,长期保存易沉淀变质;中国宣纸不如西洋画布那样易于修改,它的“落笔无悔”特点以及画者基本功的限制,使得我们很少像西方那样出现30岁以下的青年大家。

这都需要探索创新。

创新是无止境的。

我们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传统文化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抛弃糟粕,以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投入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中,从而创作出
有时代感、高格调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