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6金色的鱼钩同步练习北京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金色的鱼钩》
一、比一比,再组词.
饵()搪()禁() 森( )
衰( ) 耳( )塘() 哀
()
二、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些是打比方的句子.
(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

( )
(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
(3)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
三、给下面的一段话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
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四、认真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

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完了,皮带也煮着吃了。

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

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

我就问他:“同志,你在那一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呀?"
“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

"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

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雨。

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

“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

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的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

黑暗笼罩着大地。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过的话。

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思考:
1.“小鬼”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老同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陷进泥潭的?“小鬼”怀着怎样的心情向前赶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光明大路”,“光明大路"指的是什么?
一、禁(禁止)衰(衰退)饵(鱼饵) 搪(搪塞)森(森林) 哀(哀鸣)耳(耳朵)塘(池塘)
三、,,:“,,,……"
四、1.小鬼是在长征途中掉队后,空着肚子,极度疲乏的情况下碰到老同志的。

2.老同志是在天黑、路滑、又下着大雨,而且还背着“我"向前走的情况下,陷进泥潭的。

3。

小鬼是在老同志为找他、背他而牺牲的情况下,怀着无比悲痛而又对革命十分坚定的心情向前赶路的。

“光明大路”在这里指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秋天的怀念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面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

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文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

在课前我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他的母亲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

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

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

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

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

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
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

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

"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

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

”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当然,教学中还存有一些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阅读提示:烈日和暴雨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层灰土在枝上打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被晒化。

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头慢慢地走。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走,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祥子有些胆怯了。

拉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

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

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

茶由口中进去,汗马上由身上出来,好像身上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

他不敢再动了。

坐了很久,他心中腻烦了。

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彷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的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

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那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点红,由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合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彷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头,拉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一层粘汗,发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

走一会儿,坐一会儿,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的吃点甚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

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地响动。

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

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

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就像在极热的屋里由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

他不敢相信自己;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

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往外跑,都攥把蒲扇遮头,四下里找:“有了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几乎要跳起来。

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传达上天的消息.“柳条儿动了!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
还是热,心里可镇定多了。

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的希望。

几阵凉风过
去,阳光不那么强了,一阵亮,一阵稍暗,彷佛有片飞沙在上面浮动似的。

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甚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灰尘全飞到半空。

尘土落下一些,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

祥子身上没了汗,向北边看了一眼,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

刚上好了雨布,又是一阵风,墨云滚似的已遮黑半边天。

地上的热气与凉风掺和起来,夹杂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彷佛有甚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

车夫急上雨布,铺里忙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

又一阵风。

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彷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风狂舞.
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

风带雨星,像在地上寻找甚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点甚么。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竖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上面的雨直砸他的头和背,横扫他的脸,湿裤子裹住他的腿。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甚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甚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曳。

坐车的彷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蹚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甚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

祥子一气跑回了家。

抱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习作:有你,真好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有你,真好”,通过一句话让学生感悟生活的温暖。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但却没有习惯用敏感的眼睛去发现,用细腻的心灵去体会,让生活的很多闪光点都变成了习以为常。

本次习作旨在让学生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从中找到感动自己的材料,说真话,诉真情。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人物的文章,学生对写人物已经有了了解,知道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具体把这些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难度在于缺少生活感悟,选择的事情融入不了自己的感情。

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找到“有你"和“真好”之间的连接点。

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展开:首先,确定内容“你”是什么?这个“你”可以是人和物。

其次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体会“有你”的含义:一是时间上的陪伴,是物质上的支持;二是精神上的呵护:如不断的关怀,关键时刻的鼓励。

最后,是要交代清楚,“有你”有什么好,好在哪里?做到了这些,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2.抓住事物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事物特点。

3.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个人成长的实际,或联系生活,选取感触比较深的事情。

2.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情感,写真事,诉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写作的材料,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本次习作,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能力.
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感情的能力。

2.抓住事物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事物特点。

难点
1.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通过本次习作,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思考令自己感到温暖的人或物,准备发言。

2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成长的实际,或联系生活,选取感触比较深的事情。

2.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完成本次习作的初稿.
重点
完成本次习作的初稿。

难点
选取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写具体、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

师: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没有老伴,没有子女,只有一条和自己生活近十年的狗.老人用平车为小店运送大米和面粉,狗和老人一起用力地拉着,每天都是如此。

老人没有抱怨这样的生活,他对有条狗陪伴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想到了什么,或者想对这位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

同学们发言.
3.教师继续导入: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人或物陪伴.因为有父母亲人,我们品尝到了幸福;因为有蓝天白云,我们共享自然美景……今天,我们就“有你,真好”进行一次习作,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师生讨论,拓展思维
1.同学们读一读题目,你们能说说这个题目的关键词吗?(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2.同学们抓得很准确,那么同学们能说说题目中的“你”到底指什么呢?
预设1:指具体的人,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预设2:具体的事物,如书本,镜子,导盲犬……
预设3:和谐的大自然,如明月、清风、蓝天……
预设4:抽象的概念,如信念、梦想、微笑、文学、艺术等……
3.师小结:同学们将题目中的“你"挖掘得很深也很宽泛,这说明语文的外延和生活是相等的,作文也是一样,来源于生活。

那么“真好”该如何理解呢?
生1:真好,是文章主题的概括。

生2:真好,是对文章真情流露的肯定与赞扬.
生3:真好,是一种依恋,一种幸福,一种温暖……
4。

同学们合作交流的效果很好,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不是孤立的生活者,总会有一些人或事给予我们温暖。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哪些人或事让你感觉到
“真好”?
5.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先在组内交流讨论。

6。

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1:有父母亲人,真好。

因为有父母的陪伴,我懂得了做人,学会了生活,知道了该如何关爱他人等。

生2:有书籍,真好.因为有了书籍,我学会了谦虚,知道了做人要正直,也懂得了该怎样面对困难。

生3:有音乐,真好。

因为有了音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妥协,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不骄傲,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我能够宽容待人。

三、联系生活,感受“真好”
1.请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最亲近的人或事物。

2.对照这几个名单回忆和他们相处的日子,哪些事让你难以忘怀?
3.假设有一天,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要永远地离开你了,请你依次一个一个划去他的名字(用红笔)。

(观察此过程)
4.请学生说出在划去一个个名字时的感受以及原因,彼时你想到了什么事?(适时要求学生说出最难忘的细节)
四、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1.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语句流畅,情感真实感人.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将温暖的故事留住。

2。

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指导写作技巧。

(1)写好开头。

(2)文章要有曲折。

(3)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

(4)融入自己的情感。

3.学生练写初稿,教师巡回指导。

有你,真好错误!
沙飞照片背后的故事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大规模破袭战,即百团大战。

沙飞跟杨成武部队过滹沱河去井陉煤矿,这时山洪爆发,水流速很大,沙飞与战士们一样,拉着绳子过河,有的战士被冲走了,当时沙飞身上带的唯一东西就是照相机.
他拍摄了我军攻占井陉、彻底破坏煤矿设施的照片。

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我们赶到军区前线指挥部,正逢聂荣臻准备将三团在东王舍车站解救的两个日本小女孩,派人送还敌方,沙飞正在拍摄,拍了一二十张。

当时围观群众多,他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

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

作为一个记者,能预料到他的作品在几十年后起作用,没有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是不行的。

抗敌报1940年 9月14日4版发表署名晋察冀社通讯稿文章《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经过多方了解、考证,我确定此文章是沙飞写的。

1941年6月沙飞拍摄的“将军与幼儿”组照,2幅发表在《解放画刊》第2号,这是沙飞任科长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

1942年沙飞任主任(社长)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表了“将军与幼儿”组照及聂荣臻给石家庄日本驻华北派遣军司令的信。

当年,日方曾用中文回信给聂荣臻:收到送来的小孩,对贵军人道主义精神非常感谢,将来和平后见面,定向你们致谢。

回信没发表.
1947年1月晋察冀画报社摄影工作者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村举行经验交流会上,沙飞介绍摄影采访经验时谈到:“部队进入井陉城时,敌人大部全跑掉了,我们战士在进行搜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遗落在这里的敌人的小孩子。

战士们便把这孩子直接送到了我们的军事首长聂司令员那里。

在我们撤出井陉之前,聂司令员亲自写了一封信,嘱咐一位老乡把日本孩子妥善地交给敌人。

我们的战士在与敌人作战时是多么英勇,对敌人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可是对敌人丢掉的一个小孩子却是宽大为怀的。

这是一件大事,从这里可以具体地说明我们人民军队从战士到首长都明确俘虏政策,具有革命的仁慈。

也说明了我们军队愈战愈强及具有最后胜利的充分信心。

当时我虽然拍摄了一些生动的材料,检讨起来,还很不够,因为我没有把那位不知名的勇士的事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