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体会。
方法:将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
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标签: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临床体会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给予相应的治疗后仍有相当多患者的病情迁延不愈或停药后又反复发作。
临床上可表现为上腹疼痛、泛酸、上腹饱胀不适、恶心等症状,在治疗上医生应注意抑酸、保护胃黏膜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还应注意对溃疡面的愈合和提高胃动力。
目前西药治疗多以抑酸、杀菌、保护胃粘膜为主,但西药本身对胃肠道有刺激,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较大,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电子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口服西药治疗,进行效果对照,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认为消化性溃疡并同时做幽门螺旋杆菌培养为阳性,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43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4例,胃溃疡12例,复合溃疡4例。
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倒,年龄16~65岁,平均41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胃溃疡13例,复合溃疡5例。
中医分类:辨证属虚寒型44例、实热型19例、寒热错杂型17例;实验室检查:x线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部出现龛影;胃镜检查:胃窦部及十二指肠部有小片溃疡出血。
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院校内科学教材消化性溃疡章节;中医诊断标准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排除有胃部明显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口服:雷尼替丁胶囊0.15 g,早晚各1次,睡前加服0.15 g;果胶铋胶囊100mg,口服,3次/d;阿莫西林胶囊0.5 g,口服,3次/d;甲硝唑片0.2g,饭后服,3次/d;吗丁啉片10 mg,饭前服,3次/d(连续2周后停服)。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将本病分为辨证属虚寒型、实热型、寒热错杂型等3种类型,加服中药治疗。
基本方:自
拟补气健胃汤,黄芪20g、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丹参10g、延胡索、柴朗、枳壳、炙甘草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服30天。
1.4 效果判定根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愈标准:①治愈:临床胃脘痛、胃胀泛酸症状完全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溃疡消失,半年内没有在复发。
②有效:临床胃脘痛、胃胀泛酸症状缓解,症状明显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有所好转,半年内发作不超过5次。
③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2组进行比较,治疗组40例治愈23例,治愈率57. 5%,有效15例,有效率37. 5%,无效2例,无效率5.0%,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治愈20例,治愈率50.0%,有效15例,有效率37. 5%,无效5例,无效率12.5%,总有效率8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有8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减少服用次数和计量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在西医治疗上,目前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①幽门螺杆菌已经确定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而消化性溃疡特别是胃溃疡常发生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
②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向黏膜内逆弥散,胃黏膜表面的黏液量减少,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
③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延缓了胃排空时间。
④其他因素如遗传、吸烟、饮酒、精神刺激等。
其中应主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有效抑酸,但对溃疡面的愈合作用很小,而且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对胃肠道刺激症状较重。
消化性溃疡中医学属“胃痛”、“胃脘痛”等范畴,本病辩证要点分清在气、在血和寒热虚实:①在气者多既胀且痛,以胀为主,时作时止;②在血者,多为刺痛,痛有定处,安之痛甚;③寒者,以脾胃虚弱,遇寒加重,隐隐作痛,喜暖,怕冷;④热者,多见肝火胃热,常见胃脘灼痛、口干而苦、烦躁易怒、便秘溲赤;
⑤虚者,多见体弱痛而不胀,喜温喜按,饮则痛甚;⑥实者,多见新病,体壮胃痛而胀,大便闭结,喜凉拒按,食后痛甚。
中医治拟散寒止痛,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温中健脾,通络定痛。
药理研究表明,上述所用中药方中党参、白术、茯苓有加强胃黏膜一碳酸氢钠屏障,有效改善粘膜血流;黄芪可促进血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还能抑制幽门杆菌;延胡索可明显抑制幽门感染或阿斯匹林诱发的胃溃疡,柴胡、枳壳既能兴奋胃肠蠕动,又可降低平滑肌张力和解痉。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可有效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活动,减轻粘膜炎症,促进溃疡面愈合,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参考文献
[1] 樊士辉;中西药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年34期
[2] 郑元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29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年10期
[3] 沈鸣;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19期
[4] 陈福连;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