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城市规划历程的规划思想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城市规划历程的规划思想解读
李峰
【摘要】通过对包头市城市规划整理,将包头市的历史沿革划分阶段,从规划编制的背景、对城市建设所作贡献、解决的实际问题等角度,分析了各阶段城市规划的思想,总结了规划思想的特点,面对现阶段包头市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提出了由功能理性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向"后现代"的人本主义思想转变的紧迫形势.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1(037)005
【总页数】2页(P17-18)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分散-集中发展;功能理性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人本主义思想
【作者】李峰
【作者单位】包头市规划局城乡建设档案馆,内蒙古,包头,01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纵观城市规划的历史,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尤其那些经典的规划思想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1]。

包头市是我国城市规划开展比较早的城市之一,研究其不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思想,可以总结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并结合包头市城市发展的阶段与时代背
景,为未来包头市城市发展的着重点和城市发展提供意见。

1 第一阶段 50年代——“包头模式”城市规划格局成形期
1.1 “包头模式”城市规划格局形成的背景与贡献
1.1.1 背景
“一五”期间城市规划主要是工业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选址。

当时的社会为配合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业生产配套了各项市政公用设施、住宅和生活服务设施。

这一阶段初步确立了“计划经济模式”的城市规划在新中国的地位[2]。

包头的首次城市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并于 1955年由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和国内城市规划专家为包头市编制了以综合工厂址选择和原有的包头铁路枢纽方案为基础的新市区总体规划。

1.1.2 贡献
1955年包头市的城市规划主要有以下贡献:1)开辟新城区:在老城区西部开辟新的用地,建设成独立的新城区,形成包头的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空间模式,为新城区未来独特的格局提供了可能性[3]。

2)编制东河区新建区规划:确定了该地区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较好地指导了地方工业和市政设施建设。

3)定新城区路网格局:新城选址于平原地区,故其道路系统布置为方格网 +放射状的规整形态,形成了青山区和昆都仑区的大体组团格局。

4)绿化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工业区外围设置了卫生防护林带,以起到净化城市空气和美化城市的作用。

1.2 “包头模式”城市规划思想解读
“包头模式”的城市规划格局从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等角度都体现出了不同的规划思想,体现出了城市分散主义、功能分区思想与新古典主义的特色。

包头的首轮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工业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选址上的,因此在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工厂选址的经济性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从而在原有老城区的基
础上建立新城区,将不同城市功能置于不同的城市组团,如包头钢铁厂,内蒙古第一、二机械厂等大型重工业厂均选址在昆都仑区与青山区,而东河区为传统的居住区。

包头市的规划中也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对于环境的保护,建立了卫生防护林等,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有着相似的规划格局。

同时,各个功能组团内部又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分区,并且通过“方格网+放射状”的路网合理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有机的城市空间。

可以得出,首轮城市规划为了实现城市协调和快速经济增长、着眼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高度,体现出了城市分散发展与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

虽然城市的分散主义和功能分区思想是在遏制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城市快速、恶性发展的治理中提出的思想,但对包头市这个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实践意义[4]。

1.3 “包头模式”城市规划的思想特点
1)城市分散主义和功能主义相结合。

2)有机的城市道路系统支撑了今天包头市的城市骨架。

3)忽略了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没有针对东河区做出历史文化保护的专项规划;没有注意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阶段 60年代~70年代——规划控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见证了中国一段重政治斗争、轻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甚至导致逆城市化的历史。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一度处于停滞和混乱的境地[2]。

这一时期的包头,旧城区发展迅速,城市规划部门针对东河区旧城改造提出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适当调整城市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旧城区”的原则,但未获得批准。

迫于国家的局势,这一时期包头市的城市格局没有出现大规模和根本性的变化,也出现了几乎“真空”的城市规划时期。

3 第三阶段 1978年~2000年——城市规划调整、发展、壮大期
3.1 1994年、2000年城市规划编制的背景与贡献
1990年以后,包头进入城市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为适应新形势的
要求包头市相继制定了 1994年版、200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这两版城市规划主要贡献是解决了四个问题:调整确定城市规模;调整城市定位;调整城市结构布局;改善城市设施和环境[3]。

3.2 两版城市规划(1994年、2000年)的思想解读
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4年、2000年版是在首轮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因此城市开始由分散发展向集中连片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后机械理想主义的思想在影响着包头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促使高楼大厦和较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开始出现。

同时,包头市在城市空间上有向南发展的趋势,形成了新的空间组团,保留了分散发展的态势。

包头市城市规划开始从区域思想的角度出发,将新旧市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且将九原区作为城市空间进行了规划,很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

1996年震后的2000年版的城市规划,充分实现了对于物质空间的改善,却对于东河老城区的城市文脉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可以说,这一轮规划仍然将物质空间方面的建设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3.3 1994年、2000年两版城市规划的特点
通过以上对于 1994年、2000年两版城市思想的解读,可以得出其存在以下的特点:
1)在此阶段,包头市仍然以物质空间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为包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与此同时,面对日益较快的城市化水平,物质空间规划的“量”和“速度”已经不能够满足城市全面健康发展的脚步,许多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即单纯的物质、技术方法不能够成为城市规划的全部指标。

2)在以上两轮城市规划中,明显没有将历史文化保护置于重要的位置,缺乏对于人本主义的认识,忽略了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城市文脉的延续。

3)多元利益主体开始出现,虽然作用较小,但是已经可以为寻求共同存在的社会价值而
服务。

对于包头市这样的城市,未来多元利益主体的局面将成为现实,需要大力的培植[5]。

4)可以说,这两轮的城市规划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包头市城市的“壮大”,缺少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4 新版包头市城市规划的时代背景
跨入 21世纪,包头自身在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全市总人口 240.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1.70万人,农村人口69.08万人,城
镇化水平为71.31%,跨入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00.80亿元,占自治区总量的 21%。

全市财政收入 102.20亿元,占自治区总量的19%。

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35 08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3 218元,农牧民人均收入 4 667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三产比重为3.7∶53.0∶43.3,处于工业
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6]。

同时,包头在整个区域中面临的形势发生变化,内蒙古
自治区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格局,对包头市的发展提出新要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不断深化,包头市的经济将成为更加开放的系统,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促进本地企业快速发展,“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将更加明显。

这样将会更加促进包头市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建设的进行,促使新规划的诞生。

5 包头市城市规划思想综述
从 1995年版城市规划到 2008年版的城市规划,研究其规划思想的历程,可以发现:
1)从城市空间扩展角度经历了分散、组团→集中连片→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将区域思想融合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

这种发展模式与传统的集中→扩散→再集中→再扩散发展模式有着很大区别,是建立在西方工业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深受集中发展困扰的经验而产生的,有利于城市空间扩展,为未来城市发展留足了空间,至少体现了规划的前瞻性。

2)从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来说,包头市城市规划体现了明显的功能主义思想。

通过
不断完善的道路系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城市内部空间的融合,造就了其内部有序的发展状态。

同时,包头市早期的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体现明显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体现了突出的城市空间轴线。

3)从城市建筑方面来说,包头市城市规划中早期体现了明显的新古典主义特色,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加体现了机械功能主义的特色。

4)从整个包头市城市规划历程中不难发现,城市更加倾向于对物质空间的控制,功能理性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一直贯穿在城市规划中。

促使了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的快速建设,形成了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形式和大体量、多功能的建筑格局,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5)从整个规划历程出发进行反思,可以说包头市城市规划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物质空间控制,一直忽视人本主义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尤其在 1996年震后晋商文化遗址的万劫不复,造成了城市文脉的断裂,城市文化的不健全。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多元利益主体不仅仅要求享受物质优越带来的利益,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社会带来的人文利益价值。

这也迫切要求城市规划从现代的功能理性主义思想向“后现代”的人本主义思想的转变[7],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有内涵的城市,使得更多的人受益。

6 结语
本文对包头市的规划历程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总结经验发现包头的城市总体规划缺乏对于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包头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规划历史的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包头的城市规划应不断注入新的规划思想,以求真正成为有历史记忆的、人文底蕴的、经济活力的城市。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9-90,144-145.
[2] 黄鹭新,谢鹏飞,荆锋,等.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78~2008)纵览[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1):1-8.
[3] 苏浩.包头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及发展趋势[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73(9):33.
[4]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44-145.
[5] 张昊哲.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观的城市规划再认识[J].城市规划,2008,32(6):84-87.
[6] 包头市统计局.2006年包头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7] 仇保兴.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J].规划师,2003,19(11):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