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
作者:戴道聪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82期
【摘要】新时代教育理念下,在美术教育中愈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体系。

小学民间绘画教学应基于小学生需要的记忆模式,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唤醒内在审美力”“诱发深度感知力”“抒发个性创造力”“潜化丰厚鉴赏力”四个实施策略,拓展学生创作思维,有效表达审美意象,提升教师民间绘画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绘画教学;审美发展
小学民间绘画教学是以学生视角表达富有民间风俗趣味的艺术表现形式。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中华文化、追求人文性的课程特征,充分体现小学民间绘画教学的必要价值。

因此,在小学民间绘画教学中,教师应以小学生视角,用回归传统的欣赏眼光追溯艺术创作本源,实施以小学生审美意象思维转换为基点的民间绘画教学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民间绘画教学的能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表现意义
传统节日文化包含于乡土文化之内,乡土文化涵盖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其中包含了诸多艺术元素,如,民间传统手工艺、自然人文景观、建筑,等等。

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则是在诸多内容中进行筛选,它必须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与造型表现。

因此,并不是任何的乡土文化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表现,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对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充分的考察和分析,再把它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或形成校本课程,作为小学美术教育的资源补充。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内容,本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观察、认识与理解不同造型元素,运用不同形式进行造型活动,丰富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对媒材和技巧的把握,在造型表现过程中体会乐趣,从而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而目前的美术课堂由于没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学生与教师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久而久之,我们的美术课便失去了活力。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把传统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融入进来,在造型与表现的教学中创新内容与形式。

比如,画水乡农民画,画灶花纹样,制作刻印家乡风景版画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能够使学生了解家鄉丰富的文化特色与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美术绘画教学中的途径
(一)唤醒内在审美力,培育形式美感
东晋顾恺之在《传神论》中曾提出“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的美学思想,这与西方艺术强调严谨的透视比例关系相比,更注重精神气质的抒发,以“形”“神”相融直抒胸臆。

因而,在民间美术作品创作中,教师只有有效唤醒小学生的內在审美力,其才能创作出具有民间美术装饰趣味与形式美感的作品。

教学中,教师巧设玩具交流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民间玩具,通过对话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从玩具实物联系自身的审美情感,引发情感共鸣,以唤醒小学生的自发创作意识,在深刻认知民间美术的同时,表达审美意象。

细微而深入的情境是决定作品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既要贴合创作内容,又要符合学生身心需要,在充分调动小学生内在审美力的基础上,引发自觉创作的乐趣。

民间美术作品注重作者自我情感的表达,以期在日积月累中滋生诸多独具特色的形式资源。

将这些富有形式美的资源融于作品,更能显示作品的丰富底蕴。

(二)诱发深度感知力,贯通多元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美术作品中物象的表现多采用象征手法,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方式,星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效果,这与现当代艺术造型和创作理念相悖。

因而,教师要正视小学民间美术作品创作,引导他们深度感知、理解传统民间美术所孕育的独特艺术语言,体悟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多元性、复杂性、包容性。

以回顾传统民间美术作品的方式,挖掘作品创作的思维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励小学站在自己的角度创作民间美术作品。

注重思维理解,疏通小学生创作疑难点,小学民间绘画教学中常常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这是意象在思维创造过程中受到阻碍并难以变通的结果,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素养有密切的关系。

因而,教师要在小学生创作过程中,针对其思维变通困难的现状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三)抒发个性创造力,表达审美意趣
回溯传统是指学生从欣赏与成悟中归纳出民间美术作品的特征,再深入到民间绘画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学生经历从欣赏者到创作者的角色转换,将深度感知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创作元素,突破条条框框的制约,大胆表达独具个性的审美意蕴。

小学生以独立探究的个体走出校园,走进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中,以欣赏力为基础,在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并加以描述的同时,吸收符合自身审美需求的艺术元素,结合自身思维能力,促进内在感性认知,抒发审美意趣。

鉴于深度赏析,归纳共通程式分析与比较亦是赏析的过程,其中藴含了个人审美意象的元素。

学生在汲取符合自己需要的审美方式的同时,进行了自发的分析与取舍,遴选出与自我审美共通的特色,使之成为可以融人小学民间美术再创作的珍贵资源。

小学有显著的独特个性魅力,但难通过自己的作品呈现。

只有经过感悟、赏析的沉淀和累积,小学生才能明了自己的创作需求,才能准确表达属于自己个性的审美意象,所创作的作品才能更为饱满地表达童真童趣。

(四)潜化丰厚鉴赏力,提升内在素养
“鉴赏乃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

”学生只有经过感知、理解、创作的过程,才能在民间绘画教学中积累审美经验,获取鉴赏力。

学生不断经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才能逐步提高民间绘画教学能力。

艺术创作的初衷在于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素养,学生在民间绘画学习中也如此。

学生在参与积累丰富创作经验的实践后,尚需积淀与归纳审美追求,使之内化为个性化的审美素养,在荟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开阔眼界,提升审美力。

小学通过创作实践不断获取和吸收创作经验,在冲击和碰撞、更替和交迭中改善和完备自身的审美观念。

这就需要学生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多品鉴优秀民间美术作品,汲取营养,推动审美观念不断优化。

在小学民间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民间绘画教学并不只反映美术学科的知识,还包罗其他学科的知识。

学生在完善美术学科审美素养的同时,也推动其他学科素养的发展,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结论
在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小学绘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回溯传统的方式审视艺术发展脉络,转变小学审美意象的思维模式,有效改变学生闭塞的创作观念、克服过度依赖技巧以及过多注重形式的创作行为。

只有给予学生适于表达的民间绘画教学模式,以真情实感充实作品面貌,才能实现小学民间绘画教学的童真化、思维化、个性化,学生创作心灵才能得以滋养。

参考文献:
[1]刘元军,郑晓霞.激活美术神经元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美术兴趣培养的策略[J].发展,2020(5):89-90.
[2]陈金兰.探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留白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20(9):178-179.
[3]李婷婷.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