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车上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车上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

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16年12月6如《广州日报》)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

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

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

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

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作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

寂静,是最大的变化。

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

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

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000万人。

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

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弟三人独守家中。

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

”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

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

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

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

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

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

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

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材料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19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
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2016年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宋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在郑州市古蒙镇实验小学举行。

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
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词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

活动现场河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保护自己。

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摘编自201年9月21日“中新网郑州”)
4. 下列对上书欣慰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B. 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最终为了那里的孩子留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C. 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费楼首尔天相比更易受到意外伤害,而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D. 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他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

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 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门户网站、报纸等。

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B. 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就来到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实地调研,切身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真实的生存现状。

C. 材料一、四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道。

D. 如果全社会形成合力,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地成长,可以适当缓解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E. 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新网郑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烈士子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6. 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

参考答案:
4. D
5. AD
6. ①国家立法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法规,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

②教育、公安等部门应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与学校、幼儿园等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抚养。

③国家或当地政府应想千方设百计努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从源头逐步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问题,减少楼首尔天。

④针对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率高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政府、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明确监护人职责的同时,积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

⑤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成长。

如:郑州开展的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活动。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上述新闻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D项,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

寂静,是最大的变化”,从文中看不出“极度贫穷”和“他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这两点信息。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

从材料一来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这是从法规的角度保障留守儿童;“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
事处”,这是具体的措施。

从材料二来看,文中讲述了这些地区的情况,外出打工是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而“穷”是造成外出打工的直接原因,故应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即发展贫困地区。

从材料三来看,材料三是一幅图表,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来看,政府、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明确监护人职责的同时,积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

从材料四来看,材料四主要是讲述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点睛:对于筛选概括题,应先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要求、区域,比如本题中,“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结合四则材料”,可见本题的答案不应局限于某一则材料;“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说明考生应到文中找到具体的措施,然后进行概括。

然后考生应分析文本的内容,找到答题的区域。

比如本题中,应先理解概括四则材料的内容,比如第一则材料,主要从立法的角度来维护留守儿童,可见要想落到实处,首先应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法规,并从教育、公安等部门具体实施;第二则材料是介绍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多为偏僻落后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外出打工人员多,这是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而穷又是导致人们外出打工的原因,这就要求从源头改善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第三则材料是调查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图表,可以根据图表中展现的具体问题给出具体措施;第四则是讲述社会的关爱活动,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回收太空垃圾
美俄卫星碰撞事故再次提醒人类,随着太空越来越拥挤,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很明显,比卫星和探测器数量增长更快的是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已经严重威胁到未来的太空安全。

太空垃圾又叫太空碎片,是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弃在空间的废弃物。

太空垃圾中体积较大、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

此外,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也会产生太空垃圾。

火箭的第一和第二级分离较早,通常能进入大气层焚毁,第三级以上的部分,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卫星本体等,却将长期逗留在太空。

此外,早期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时产
生并被扔到太空中的垃圾,以及太空行走时不慎遗落在太空的螺母、工具等物品,也都是太空垃圾中的一部分。

至今,地球周围已漂浮着超过15万块大小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组成表明,几乎人类的每次太空活动,都不可避免会带来更多的垃圾。

太空垃圾数量的快速增多,让运行中的卫星等航天器的正常工作受到威胁,碎片相互碰撞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这又产生了更多的碎片导致恶性循环。

科学家们预测,随着太空垃圾持续增加,到2050年,类似美俄卫星碰撞的情况将从“史无前例”变成“日益频繁”。

不过想要对付太空垃圾,却不那么容易。

从长远来看,太空垃圾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回收或及时将它们推到更高的太空轨道。

但回收太空垃圾的成本过高,并可能导致更多的碰撞反而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

因此,各国还是以“防”为主来尽量减少太空垃圾,其中主要分为“钝化”、“系留”和“转移”等方法。

“钝化”就是消除能使火箭或航天器在轨道上发生爆炸的根源。

在星箭分离之后,火箭上增设的排放系统将操作“三放光”的程序,即把储箱里的液体放光,把气瓶里的气体放光,把电池里的能量放光。

这样,除非与别的航天器相撞,火箭自身不会爆炸。

“系留”是指将航天器在发射和工作中产生的抛弃物系留在航天器上。

“转移”是指在航天器寿命结束前,利用剩余燃料将它推到一条专用于“埋葬”寿终航天器的“坟墓轨道”,防止它们影响和干扰正常工作的航天器。

不过预防只能尽量使太空垃圾增加的速度放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使用“太空吸尘器”的设想,让它在太空飞行时清除那些小型的太空碎片。

但这需要它具备识别迎面而来的是正常工作的航天器还是太空碎片的功能,这又会导致“太空吸尘器”的构造太复杂,成本也太高。

总之,想要在已有约6000个各种航天器的太空处理掉那些太空垃圾,真是难
上加难。

(选自《环球时报》第
1868期,有删改)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是指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

B.火箭增设的“三放光”排放系统,可以使火箭在星箭分离后,火箭自身不会自行爆炸。

C.太空中存在着的可用于“埋葬”寿终航天器的“坟墓轨道”,有利于减少太空垃圾。

D.不断改进结构复杂、成本高的“太空吸尘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太空垃圾的问题。

6.下列不属于发生碰撞事故原因的一项是
A.卫星和探测器的增长速度小于太空垃圾的增长速度。

B.太空越来越拥挤,太空垃圾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多。

C.已有太空碎片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碎片导致恶性循环。

D.回收太空垃圾成本过高,并可能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将太空垃圾推到更高的太空轨道与回收太空垃圾相比,不仅成本低,而且易于操作。

B.同时使用“钝化”、“系留”和“转移”三种方法,能使太空垃圾的回收变得容易。

C.漂浮在地球身边大小不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同样会对卫星等航天器构成威胁。

D.人类的太空活动会带来更多的垃圾,解决太空垃圾问题要靠减少甚至终止太空活动。

参考答案:
5.C。

A.指代错误。

“太空垃圾中体积较大、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

”B.偷换概念。

“三放光”是排放系统的程序,而非排放系统本身。

D.无中生有。

6.D。

答非所问。

是太空垃圾难以回收的原因。

7.C。

A.脱离文意。

B.脱离文意。

D.过于绝对。

3. 阅读下文,完成1- 6题。

(17分)
修养高于知识
①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经常听到有人讲,现在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

保卫汉字、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也时有出现。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②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

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功能至上,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

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由繁向简。

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

另外,现代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

人是趋利避害的,有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天性中的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③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

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笔高过电脑。

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率,使用还需
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很不方便。

毛笔先被钢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

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完全被取代后,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④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⑤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记,如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比不过电脑。

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⑥今天,我们获得一般准确稳定知识的方式已极为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则人人无所不知了。

那么人是不是不需再学习?当然不是,人们更需要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知识与修养的关系。

中国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主要指的不是储备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把知识升华到精神层面。

网络时代,如果知识不向精神层面升华,或者我们学习知识而不追求修养,则一切知识的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

⑦今后,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

网络时代,那种单纯考查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记忆再好,也只是一种奇特现象,令人尊敬,但不足以让人崇敬了,因为这种单纯的记忆有了更便捷的替代品,而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独特丰富。

⑧因而,网络时代,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读书更多时候是专门陶冶情操的方式,这时候有电脑,但我们也还是要捧起书本来,因为这样才有仪式感。

电脑时代,单纯炫耀知识的时代已经远去,考验修养的时代到来了。

1.第①段中加点词“根本”,能否换成“巨大”?请简析。

(3分)
2.第②段从□□和□□两方面对“由繁向简”这一社会生活铁律进行了阐释。

(2分)3.下列有关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不以单纯知识积累为目的。

B.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极为便捷,对学习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

C.读书将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考查。

D.人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显现个人的修养。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B.②④⑤①③C.①④⑤②③D.①③②④⑤5.第⑥段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用意是。

(2分)
6.第⑤段与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参考答案:
1.(3分)不能。

“根本”指事物的本质,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网络取代书籍,国学修养削弱;“巨大”不能表现彻底的改变。

(或能。

“巨大”指极其大,该词足以描述当今社会获取知识方式变革带来的冲击;但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仍然存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甚至随着对修养的追求,读书更具有庄重感。


2.(2分)内涵原因
3.(3分)A 【或者C(2分)】
4.(3分)B
5.(2分)阐明知识和修养的关系,突出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上升到精神气质。

6.(4分)不矛盾。

第⑤段画线句谈论的是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判断在变革,知识的意义在于创新,而第⑧段画线句强调的是追求知识的目标在于显示个人修养;作者有意的区分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第⑤段重在谈追求知识的意义,第⑧段重在谈追求知识达到的境界,谈论的着力点相同;所以前后不矛盾,丰富了论证层次,使论述更严谨。

(矛盾。

第⑤段画线句明确告诉人们创新是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也是“我
们追求的目标”与第⑧段画线句“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是冲突的;也就是说追求知识的目标既是“创新”又是“修养”;而这两者的关系全文只字未提;所以前后矛盾,论述不够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韩雍传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以才略称。

录囚南畿,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

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

十三年冬,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犯江西,官军不利,诏雍及镇守侍郎杨宁督军民协守。

会福建巡按御史汪澄牒邻境会讨贼邓茂七,俄以贼议降,止兵。

雍曰:“贼果降,退未晚也。

”趋进,贼已叛,澄坐得罪死。

天顺初,宁王以前憾劾其擅乘肩舆诸事,下狱,夺官。

寻复为右佥都御史,佐寇深理院事。

宪宗立,坐学士钱溥累,贬浙江左参政。

广西瑶、僮流剽广东,残破郡邑殆遍。

成化元年正月大发兵,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竑曰:“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

”乃改雍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

先是,编修邱濬上书大学士李贤,言贼在广东者宜驱,在广西者宜困,请令游击将军和勇率番骑趋广东,而大军直趋广西,分兵扑灭,贤善之。

雍曰:“当全师直捣大藤峡,巢穴既倾,余迎刃解耳。

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所谓救火而嘘之也。

”众曰“善。


雍等至桂林,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

按地图与诸将议曰:“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当先收二县以孤贼势。

”乃督兵十六万人,先破修仁贼,穷追至力山,擒千二百余人。

十月至浔州,延问父老,皆曰:“峡,天险,不可攻,宜以计困。

”雍曰:“峡延广六百余里,安能使困?兵分则力弱,师老则财匮,贼何时得平?吾计决矣。

”遂长驱至峡口。

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

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

既缚,而袂中利刃出。

推问,果贼也。

贼魁侯大狗等大惧,立栅南山,多置滚木、镖枪、药弩拒官军。

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

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

贼不能支,遂大败。

雍疾恶严,故虽令行禁止,民得安堵,而谤议亦易起。

两广人念雍功,为立祠祀焉。

(《明史·韩雍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