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员“回避”制度
读《宋史》和《续通鉴长编》二书,了解了吴充这个人。
宋神宗即位后,任用了敢于直言的吴充为同知谏院,掌握言路。
不久,王安石由翰林学士提拔为参知政事,成了执政官,吴充便"引嫌解谏职,知审判院,权三司使"。
王安石提拔了,吴充为什么要避嫌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二人是儿女亲家,王安石的长女就是吴充次子的妻子。
如果仅此也就罢了,熙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070年,与王安石一起执政的陈升之闹情绪请病假,曾公亮以年老罢相,韩绛因西夏骚扰担任陕西宣抚使去了,政府内部严重缺员,于是神宗欲用吴充担任参知政事,王安石一听不同意了,"充与臣有亲嫌",怎么能安排在同一岗位上呢,尽管神宗认为他们二人都很正派,"以为无害",但由于王安石的阻挠,吴充整整6年没有当上宰相,直到1076年,"安石去",他才在宰相位上过把瘾。
其实,古代的官员回避制度,远远要比这严格得多,最起码官员是不能在自己的老家担任职务的,不仅如此,就是曾经寄居过的地方,也要回避,即使是临时性的出差,也绝对避免回本贯"勾当公事",也就是说,在官员出差的时候,顺便回老家看看的便宜,也是制度所不允许的。
在《大清会典事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乾隆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77年,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按人事任命制度,先由吏部文选司在初审基础上选出符合条件的若干人选,再以抽签方式决定取舍,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
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因加询问",得知其幼年曾随父在绍兴居住数年,于是乾隆取消原拟任命,让张廷泰到福建任职去了。
至于亲戚关系的同地任职,上下级任职,那就更不用说了,一律禁止,《文献通考》中记载了一件相反的事情,也就是有兄弟俩在同地任职的特殊案例。
那是在唐太宗时期,有廉能之名的贾敦实担任饶阳县令后,他的哥哥贾敦复又被唐太宗派往瀛洲任刺使,成了弟弟贾敦实的上司,按当时的制度,"大功以下不得联职",同一祖父名下的本家成员,都不能在一个部门任职,何况是亲兄弟!但唐太宗却打破惯例,"以其兄弟廉谨,许令同州"。
这件事也从反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回避"制度的严格,没有皇帝的恩准,兄弟俩是绝对不能在同一地方担任职务的。
在宋代,还有一项特殊的回避,那就是宗族、妻家在该地拥有田产物业的,当事人也不能在这个地方做官。
《朱文公集》中就有这样的字眼:"熹祖乡徽州,正属本路,见有坟墓、
宗族、田产在婺源","在法也合回避"。
《吏部条法总类》确实是这样规定的,凡"应参选注
阙官",俱须于差注前验实"本官委的有无祖产并妻家田产在所射处"。
看样子,"公务员"如实申报财产的制度,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它是伴随着官员的回避制度一起产生的,对官员腐败,起到了防范作用。
附:提高作文水平技巧:
1.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
2.多阅读。
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
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等。
我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一般是用快速阅读法,这里说的快速阅读不是简单地阅读速度快,跟略读、跳读扫读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
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对抓住文章段落的脉络和重点有非常好的作用,帮助我们对文章做整理、分析和归纳。
掌握速读记忆之后,可以把阅读效率提高很多倍,无论是阅读素材积累还是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时间紧张的高中生来说,非常有必要练习提高一下。
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我自己用的是这个。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阅读从大的作用来说,滋养着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终生收益,从小的方面来说,中学生阅读可以增加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尤其对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常练笔。
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
要的是多练。
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
”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