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四个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养⽼机构⼊住率的四个举措
党的⼗九⼤报告指出,“积极应对⼈⼝⽼龄化,构建养⽼、孝⽼、敬⽼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养⽼压⼒与⽇俱增。
当前,家庭养⽼压⼒很⼤,急需社会养⽼补充家庭养⽼的短板。
传统养⽼机构单⼀的⽇常照料服务⽆法满⾜医疗需求,满⾜⽇常照料和医疗保健双重需求的医养结合模式成为未来养⽼服务发展的⽅向。
我国医养结合养⽼模式已进⾏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运⾏过程中存在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养⽼服务满意度的提⾼。
应以⽼年⼈⽣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四个层次为切⼊点,“四措并举”提⾼医养结合模式养⽼服务满意度,推动医养结合养⽼模式的发展。
以精细化医养结合养⽼服务满⾜⽼年⼈⽣理需要
⽼年⼈⽣理机能开始衰退,逐渐失去独⽴⽣活能⼒。
⽼年⼈⽣理需要主要包括穿⾐、吃饭、睡觉、⾏⾛等维持⽣存最基本的需要。
传统养⽼机构提供的⽇常护理服务主要⽬的就是满⾜⽼年⼈⽣理需要。
医养结合养⽼机构在完善服务⽼年⼈基本⽣活需求细节上,还有很⼤改进空间。
⼀是在居住环境⽅⾯,提供安静舒适宽松的⽣活环境是保障⽼年⼈⾝⼼愉悦的基本条件。
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医养结合养⽼机构⼤多房间相对密集,床位偏于集中,⼈均占有空间处于基本达标⽔平。
这种局⾯⽆法满⾜新时代⽼年⼈对更⾼⽣活质量的要求,改变现状需要政府直接参与监管,对医养结合养⽼机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业标准,改善养⽼机构居住环境。
⼆是在饮⾷⽅⾯,⼤多数⽼年⼈对养⽼机构饮⾷不满意,主要原因是个性化不⾜,⼝味⽋佳,营养不够均衡。
饮⾷质量是衡量⽼年⼈⽣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年⼈不爱吃⼤锅饭,可针对不同⼝味提供不同类型的伙⾷,中早晚合理膳⾷,保证饭菜营养可⼝。
科学调配饮⾷结构,并定期监测体重和⾝体变化,适时调整饮⾷⽅案。
如有需要,请联系⼩编:177********
三是在⽣活起居⽅⾯,受⾝体状况的影响,很多⽼年⼈不能随⼼所欲⾏⾛,护理⼈员要主动帮助⽼⼈外出散步、游玩等,有些⽼年⼈性格内向,或者⼊住前在社会上有⼀定的地位,思想上不服⽼,对需要⽣活上的帮助难以启齿,护理⼈员要细致观察,热情周到,主动询问。
医养结合养⽼机构⼀定要在服务细节上做⽂章,从细节体现出态度和⽔平。
以专业化医养结合养⽼服务满⾜⽼年⼈安全需要
患有慢性病的⽼年⼈⼊住养⽼机构,最担⼼的是能不能得到专业权威的医治,遇到突发情况能不能及时妥善处置,所以,医疗保障是典型的安全需要。
医养结合养⽼机构,“医”和“养”⼆者互为补充,要统筹兼顾,增强患病⽼⼈安全感。
⼀是建⽴完善的医疗制度。
在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制定⼀条龙服务,提供全过程的医疗保障,减轻⽼年⼈后顾之忧。
针对年龄、经济条件、⾝体状况等制定多种医疗服务形式,形成多层次需求的服务体系,满⾜各种情况的医疗需求。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作,让⽼年⼈清楚知道⾃⾝的健康状况,了解如何养护,防⽌⽼年⼈出现盲⽬担忧和恐惧的情绪。
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患病⽼⼈更有保障。
⼆是培育壮⼤医护⼈员队伍。
⽬前,我国医养结合养⽼机构缺少兼具医疗专业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才。
应加⼤⼈才培养⼒度,⾼校可以试点开设专业课,集中培养,提⾼专业化程度。
注重在职⼈员的培训和培育,由政府或者公益组织出资开展经常性免费培训,缓解⼈才紧缺问题。
养⽼机构具有公益性,利润微薄,职业吸引⼒不⾜,政府应加⼤财政和政策⽀持⼒度,提⾼医护⼈员⼯资待遇。
三是提⾼信息化程度。
完善医疗基础配套设施,特别是针对医疗需求多样性、专业性的特点,尝试通过“互联⽹ +医养结合”的模式,通过远程医疗,解决⽼年⼈特殊的医疗需求,避免养⽼机构医疗⼈员因专业知识不精⽽⽆法满⾜需求的现象。
可建⽴、完善⽼年⼈健康档案制度,通过互联⽹实现健康档案信息互享。
以⼈性化医养结合养⽼服务满⾜⽼年⼈归属需要
⽼年⼈由于收⼊降低、社会地位的变化、⾃⾝⽣理机能的衰退、家庭成员的陪伴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以及重复枯燥的⽣活节奏,容易出现孤独、焦虑、烦躁、抑郁等消极情绪。
⽼年⼈对养⽼机构由陌⽣到熟悉、由不接受到接受需要⼀个过程,医护⼈员对⽼⼈的⼈⽂关怀和养⽼机构的⼈⽂环境决定了适应过程的时间长短。
医养结合养⽼机构要把⽼年⼈⼼理健康问题作为重点服务内容,关注⽼年⼈的⼼理需要。
⼀是医护⼈员要体现⼈⽂关怀。
养⽼机构医护⼈员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既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也要有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怀有⼀颗仁爱之⼼,保持⾜够的耐⼼和细⼼,⽤爱⼼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呵护⽼年⼈,⾛进⽼年⼈内⼼,让⽼年⼈对医护⼈员产⽣亲切感和依赖感并找到家的感觉。
医务⼈员要⾃觉加强⼈⽂修养,学会换位思考,⽤⼼⽤情做好本职⼯作。
⼆是融洽养⽼机构内部⽼⼈们的⼈际关系。
由于养⽼机构的⽼⼈来⾃不同地⽅,⽣活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很容易出现摩擦,⼈际关系微妙复杂,这就要求医护⼈员细致⼊微,主动⼲预,积极消除⽼⼈之间的攀⽐、妒忌、猜忌等负⾯情绪,引导⽼⼈们强化沟通,促进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际关系氛围。
三是借助外⼒强化精神⼲预。
⿎励引导社会⼒量参与医养结合养⽼服务全过程,⼴泛深⼊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经常性看望和陪伴⽼⼈,充实⽼⼈精神⽣活。
同时,要组织⼼理咨询师、⼼理专家等,对出现⼼理健康问题的⽼⼈进⾏主动⼲预,强化针对性治疗康复。
以深度化医养结合养⽼服务满⾜⽼年⼈尊重需要
⽼年⼈的尊重需求是较⾼层次的精神追求,⽼年⼈希望得到尊重。
尊重从字⾯理解为“尊敬”和“重视”之意,⾃我尊重、尊重别⼈是⼀种深层次的道德修养和⼈格⾃信,被别⼈尊重是⼀种安全和成就。
营造相互尊重的环境,应当是医养结合养⽼机构在满⾜⽣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后更⾼层次的⽬标。
⼀是丰富精神⽂化⽣活,让⽣活⽅式受⼈尊敬。
着⼒激发⽼年⼈对美好⽣活的向往,组织开展各类⽐赛、联谊会、⽣⽇宴会等⽂化娱乐活动,让⽼⼈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有展⽰⾃我的平台,有放松娱乐的空间,让⽼⼈们切实感受到“最美不过⼣阳红”。
⼆是提⾼⽣活品质,让⽣活质量受⼈尊崇。
⽣活品质体现在⽅⽅⾯⾯,要尊重⽼年⼈多样化需求,尽量满⾜⽼⼈在娱乐设施、医疗物资配备、⽂化活动、疾病诊治、⼼理咨询等各⽅⾯的特殊化需求,增强⽼⼈的存在感和获得感。
三是完善临终护理,让临终⽼⼈更有尊严。
临终患者承受着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家⼈的担忧双重⼼理压⼒,家⼈和⽼⼈往往对死亡避⽽不谈,但这并不能减轻双⽅的⼼理负担。
医护⼈员要本着⼈⽂关怀的原则,为家⼈及临终⽼⼈讲述正确的死亡观,使其正视并接受死亡,坦然⾯对⼈⽣的最后⼀刻。
对待临终⽼⼈,医护⼈员要以⼀颗对⽣命尊重、对⽼⼈尊重的情怀,认真细致为临终⽼⼈提供护理服务,维护⽼⼈临⾛前的尊严,让家⼈感受到尊重。
⽂章来源:苏珂,“四措并举”提⾼医养结合养⽼服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