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_李晓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2
文学史的经验证明,作家的创作活动往往与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发展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

美国作家凯瑟认为,作家从童年时就开始在不自觉地收集艺术的材料,而形成其创作主题的材料是在15岁以前获得的。

在心理学领域中,各派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本文从文艺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的背景及其形态分析
童庆炳教授认为,童年体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生活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等。

童年爱的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具有抚慰、医治、激励、征服的力量,它使作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为其人格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影响他们后来创作的价值取向。

而童年缺失父母之爱、受挫的基本需求等创伤体验则会使作家产生自卑感和其他变异的心理,并对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总会有对缺失对象的渴求,所以创伤体验不仅带给人痛苦,而且往往也会唤起个体的顽强意志。

由此可见,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是各具特色的,既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又受到身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对作家而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是同时并存的。

个体经历不同,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生命的影响力度也会不同:对有些作家来讲,爱的体验是构成其童年生命底色的主要基调,而对另外一些作家而言,创伤体验似乎来得更深刻一些。

无论作家感受如何不同,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总会深印在作家的心里,成为建构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对其后来的创作产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二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成就作家生命基础与创作之源
童庆炳曾经指出:“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爱的需要作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他认为如果没有爱,人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

”这些人生爱与创伤的体验,最终成为作家的生命基础与创作之源。

1童年爱的体验为作家创作奠定了生命基础
童年爱的体验是自由、平静、快乐的,是作家童年与环境互动时身心平衡与和谐的基础,是作家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爱的体验是内涵丰富的,既有爱的甜蜜,也有对爱的渴望,更有失去爱的痛苦……无论是哪一种爱的体验,都成为作家最初的生命心灵地图不可或缺的部分,童年爱的体验对作家一生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历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冰心、林语堂、巴金……无不享受着深刻的爱的体验。

在爱的缺失中,我们熟悉的萧红得到了祖父的爱、诗人艾青得到了奶娘的爱、高尔基得到了外祖母的爱、狄更斯得到了父亲的爱……作家从童年爱的体验中得到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丰富的爱的体验,为作家一生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命基础。

2童年创伤体验是作家创作的动力源泉
有一位青年作家曾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直言道:“不愉快的童年。

”对作家来说,童年的创伤体验是难以忘怀的,它推动着作家去追求独特的创造,以便从艰苦的劳动中获得精神慰藉和补偿。

历数中外作家,鲁迅、郁达夫、张爱玲、莫言、狄更斯、高尔基……由于在童年就遭受人世间的冷落歧视,都曾过早地体验到了心灵的创伤。

也正是苦难、饥寒、悲哀乃至亲情和挚爱缺失的创伤体验,让他们在童年时代就体味到孤独和寂寞的内涵,导致他们进入了文学的世界,去倾诉自己的创伤体验。

童年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奠定了作家丰厚的生命根基,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作家们既从爱的体验中汲取了营养,又在创伤体验中受尽了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给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以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心理准备,并对其后来的审美感知、艺术构思及艺术传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孤愤抑郁、不平而鸣到发奋著书,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承载着其童年的幸与不幸的经历,童年的温情、磨砺与创伤体验在作家的创作中得到再现和上演。

三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活动
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来源于作家真实客观的感受,也来自于作家亲历或目睹的现实生活。

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构建了作家生命的根基,影响着作家的人格形成,也深刻影响着作家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想象能力、审美倾向;童年爱与创伤体验也必然反映到他们的创作之中,从而影响着作家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安排、创作风格以及主题意蕴表现。

1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影响着作家的题材选择
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来自童年的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等童年经历,由于作家的出身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童年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必然不同。

童年爱与创伤的最初体验,影响着作家的题材选择。

童年爱的体验深刻,使作家倾向于选择与爱相关的题材。

如冰心的散文许多是直接取材于童年温暖的回忆:富有爱心的父母亲,给予了她爱的童年,因此冰心的心中充满着
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李晓燕王志章
摘要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童年爱与创伤体验不仅成就了作家的生命基础和创作之源,而且深刻影响着作家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创作风格和主题意蕴表现。

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共同构建了作家创作的根基,并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创作才华等因素相结合,铸就了伟大的作品,也成就了作家。

关键词: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创作活动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07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2借鉴与比较
爱,而对“爱”的讴歌与追求也始终是贯穿她作品的重要题材。

而童年的创伤体验,使作家更倾向于选择与创伤、抑郁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

如余华就曾多次坦言,他文章中鲜血题材的泛滥与他童年时对血的经验有关:在医院长大的童年的特殊经历,使得余华过多地接触到鲜血和死亡,而这些创伤体验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成长,并对其创作题材选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影响着作家创作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家创作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直接或间接取自作家童年经历中对其爱与创伤体验有着重要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

充满爱心的父母亲亦或残酷的父母亲、性格复杂的家人或邻居……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作家童年的现实生活中造成其爱与创伤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在其后来的创作活动中得到折射,影响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通过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流苏,《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多少能够寻见一点张爱玲、狄更斯童年生活的影子。

在荒凉孤苦中长大的张爱玲,童年更多感受到的是人的灵魂的阴暗与丑陋,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她塑造了诸多自私、冷漠、虚伪、变态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的人性的变异。

透过《家》、《金锁记》、《童年》、《大卫·科波菲尔》……一幕幕刻骨铭心的童年经历,一个个形貌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都在其塑造的人物身上得到折射。

3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影响着作家创作的情节结构
作家童年的爱与创伤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作家也在不断丰富和重塑着自己心目中的童年。

在创作中,作家演绎着他们童年的人生剧本,通过相似性的故事情节,作家一遍遍重温童年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从而影响着作家创作的情节结构。

于是,我们看到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的衰落,看到了巴金小说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封建大家族的溃败……父子冲突、母女冲突、夫妻冲突、婆媳冲突……一幕幕悲剧、喜剧、悲喜剧的情节结构,往往是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折射到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展现。

4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格
作家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影响着作家的人格形成,使作家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气质和心理结构,从而使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巨大差异。

童年爱的体验使作家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创作风格是阳光的、充满希望的;童年创伤体验则是深入作家骨髓的,由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风格是深沉痛苦的。

莫言曾说:“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各有高招,有阳光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你是仙音缭绕,三月绕梁不绝,那是你的福气。

我是鬼哭狼嚎,牛鬼蛇神一齐出笼,你敢说这不是我的福气吗?”
童年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熔铸了莫言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和精神风貌,莫言通过他的妙笔,把他童年的心灵故乡——
—高密东北乡带进了世界文学的版图,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

5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影响着作家创作的主题意蕴表现
作家童年的爱与创伤体验是真实而深刻的。

无论是怎样的文学作品,始终是离不开“爱”的。

无论是无望的爱,或是甜美的爱,爱始终是贯穿文学作品的主线。

从《童年》到《社戏》、《呼兰河传》、《大堰河——
—我的保姆》等等作品,无一不折射出古今中外作家们童年所享受的爱的体验,这爱的体验滋养了作家的心灵,这爱的温情照亮了作家的一生,
并由此创作并升华出最伟大、最富有意义的主题——
—与爱情、怜悯、人性与勃发的生命力相关的主题,童年爱的体验提升了作家创作的思想境界,使创作的主题意蕴得到升华。

而童年创伤体验则是每位作家都会经历的。

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受伤、不断疗伤的过程,在创伤的熔炉中锤炼,使作家可以将处于休眠状态的创作潜力挖掘出来,并通过创作,使创伤得以上演,压抑得以释放;通过创作,作家往往能从苦痛中疏离开来,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这种痛苦。

于是,他们能够在痛中欣赏残酷之美,通过一种超越人间之上的视野去看待自己书写的故事,从而使创作的主题意蕴得到更深刻的展现。

从《红楼梦》到《红高粱》,从《雾都孤儿》到《简·爱》,每一部伟大作品的问世,无不展示了作家童年创伤体验的超越和升华,童年创伤体验增强了作家创作的深度和力度。

透彻心扉的童年爱与创伤体验,经过作家哲理化的提升,也可以演绎成一种人类共有的“博爱”与无法逃遁的“伤痛”,能使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并将作家引向生命终级意义的思考,继而在作品中得以展示。

作家童年的爱与创伤体验增强了作家主题意蕴表现的深度和力度,提升了作品的高度。

四结论
“使你痛苦者,使你伟大。

”生命是丰富的、复杂的。

有爱,也有伤;有好,也有坏;有正面,也有负面。

在每个不完美的生命过程底下,有着完整的生命意义。

童年爱与创伤体验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作家创作的根基,并与其后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创作才华等因素相结合,铸就了伟大的作品,也成就了作家。

从曹雪芹到莫言,从狄更斯到高尔基,从个人的苦痛书写到恢宏的家族、社会叙事,每一位优秀的作家,无不经历过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

爱的体验使作家看到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创伤体验则使作家体会到人性的丑恶和人生的悲苦。

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共同建构了作家爱恨交织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为作家生命的根基和创作的源泉,并影响着他们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与创作风格。

通过创作,作家童年的人生剧本得以上演;通过创作,作家童年的创伤得以某种程度的宣泄和疗愈;通过创作,作家在普世之爱中折射出生命之光,他们以一种超越人间之上的视野去书写他们体验的一切,从而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使创作的境界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3]李鹏:《论童年经验对郁达夫人格及创作的影响》,《学术交流》,2003年第11期。

[4]王源:《童年创伤体验与作家创作的深层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杨茜:《莫言小说创作心理探微》,《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李晓燕,女,1973—,山东高密人,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工作单位: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志章,男,1956—,湖北当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工作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